中央文献英译接受效果的话语研究
——一项基于中美新闻报道的案例分析

2019-10-15 06:13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讲话译文原文

刘 璇

(天津外国语大学 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

一、引言

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在不断丰富和深入的同时,基于翻译传播与接受的翻译评价与反思也逐渐进入研究视野。这方面的研究方法有许多,如有学者选择分析翻译成果的馆藏数量与地区分布(如管永前,2015、2017),有学者关注国外不同精英群体对翻译成果的评价(如张生祥、张苗群,2018),有学者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实证研究(如武光军、赵文婧,2013;范勇、俞星月,2015),也有学者(如胡开宝、陈超婧,2018)聚焦政治术语,运用语料库分析其翻译在不同国家的接受情况。而就特定文献的翻译成果使用情况而言,具体社会效应如何以及这种社会效应是如何产生的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拟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观察中央文献译文的接受程度,探究其产生的实际话语效果。所依据的理论原则和采用的工具性概念来自批评话语分析这一语言学话语研究范式。

二、作为社会实践的翻译

在批评话语分析看来,话语即是社会实践(Fairclough,1992)。田海龙(2017b)提出翻译即是社会实践的概念,认为翻译研究可以体现在对译文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进行分析上面。就译文的生产而言,翻译是译文的生产者(如译者等)“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是“体现其意志,实现其目的的一种方式”(田海龙,2017a:62);就译文的分配而言,译文拥有或单一或复杂的分配方式,可能只出现于即时情景中(如会话翻译),也可能跨越不同的机构和领域;就译文的消费而言,不同分配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可能被赋予多种阐释,依照不同领域的特定习惯和路径被处理与转化,产生迥异的“话语或话语以外的效果”(Fairclough,1992:79)。译文作为翻译话语实践的产物也将产生翻译话语以外的不同效果,带来一定的社会效应(Fairclough,2003:8)。这些实际发生的变化可能符合译者预期,实现翻译特定功能,也可能在与其他实践成分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多种阐释,造成误解与冲突。本文聚焦中央文献译文的消费,关注译文的话语效果和社会效应。

中央文献翻译属于“制度化翻译”,这种翻译“服务于国家政治体制稳固和国家战略实施等政治价值目标的实现”,本质是“通过政治化和经典化建构译本权威”(任东升、高玉霞,2015:21)。在这个意义上,中央文献翻译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过程即是一种社会实践,是译者机构与群体“把翻译当作国家事业加以实施”(任东升,2015:25)的社会实践。它不仅承担“对内强化意识形态、增强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的重任,也是“对外塑造国际形象、传播民族文化、沟通国家交往的措施和手段”。兼具对内、对外功能的中央文献翻译在国内外的不同分配领域内同时传播着中国声音,但由于立场、意识形态、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译文在被接受过程中可以被赋予不同的阐释,也会造成不同的话语效果。

以新闻分配领域为例,新闻通常被认为是对事实的报道,具有及时性、真实性、客观性等特点(俞建村,2001:25)。然而,新闻文本的建构往往是记者基于特定视角对客观事实的选择与加工,而涉及外国语言的新闻报道(如我国的对外新闻与各国的国际报道等)常包含新闻翻译。新闻翻译是“对所译新闻加以编辑的结果”(Bielsa,2007:144),“要求根据读者的实际需要及国情容许进行一定的加工”,如补充、概论、删减、修正等(陈明瑶,2001:33)。新闻的这种编译特性决定了记者对已有译文的选择权,决定了记者基于特定视角对译文进行加工和阐释的权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新闻翻译具有社会实践的特征。

将中央文献翻译和新闻翻译视作社会实践为考察特定文献译文的使用情况提供了理论支撑。观察不同新闻语篇对特定中央文献译文的接受和采纳以及译文在新闻领域产生的话语效果可以成为评价译文所具权威的重要参考,为反思翻译功能如何实现提供理据,也可以探究中央文献翻译在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的中央文献译文是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的英译文。这个译文是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直播的口译译文。CGTN属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的权威新闻机构,而此次直播的口译译文是国内外媒体最早且唯一接收该讲话完整内容的英文版本。

中国国际电视台兼具新闻媒体和译者机构的双重身份,生产的译文另具有新闻文本的双重属性,是跨越不同社会领域的社会实践。作为唯一的译文,它直接承担对外宣传的责任。作为最早的新闻文本,它提供准确可信的一手信息,分配领域涵盖与之共同参与对外宣传的中方媒体以及进行国际间交流的国外媒体。该译文是以译文和新闻两种话语形式跨越翻译和新闻两个领域,与其他话语形成“社会功能性(socio-functionally)连接”(Wodak,2012:230)。该译文连接了政治翻译和新闻宣传两个社会领域的实践活动,尽管二者的功能和地位并不相同。由于整个报道主要由翻译(包括口译和译文提取式字幕)构成,译文的属性更加突出。该翻译实践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新闻领域是译文的直接分配领域之一,因此本研究选择以新闻语篇为译文消费的主要观察对象,具体选取八篇新闻文本作为分析语料,它们分别来自第一时间进行集中报道的五家媒体:中方的新华社和《中国日报》(China Daily)以及美方的《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本研究主要采用互文分析的方法,观察该译文在对内和对外的新闻分配领域中如何被采用(引用频率)、呈现(引用的正确性)和理解(引用的具体化),进而讨论此次翻译的话语效果,并对译文和翻译实践进行评价与思考。互文性既是理论也是方法(陈大亮、陈婉玉,2019:4),互文分析方法的使用应以互文性的理解与分类为基础。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互文性被认为与话语的生产、分配与消费紧密相关。就话语生产来说,互文性强调了文本的历史性,形成语言交流的链条;就话语分配来说,互文性有助于发现文本移动的网络,预测文本可能产生的转化;就话语消费来说,互文性关注对目标文本的多方阐释(Fairclough,1992:84-85)。互文性是文本创造性的来源,是通过转换旧文本重构现存规约而产生新文本的过程,且该过程是在社会制约下展开的,受到权力关系的影响(ibid.:102-103)。本研究在对八篇新闻接受该译文情况的互文分析中参考了费尔克劳(ibid.:119-123)对互文性(明示互文性)的分类,发现话语表征、预设、元话语和讽刺四种互文性的表现形式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在相关语料中。

话语表征包括直接和间接话语,二者存在保持声音界限的差别。一般认为间接话语中的他人界限更加模糊,但被表征话语(即他人声音)的意义理解取决于它在表征话语(作者声音)中的运作和语境化。例如,“恐慌引用(scare quote)”通过截取单个词语或简短的表达往往提供了旁观者视角,看似直接指向原文本,但依据新文本的不同功能,并不一定是原文视角的再现。所谓预设,是指被作者定为已成立或已知信息的命题,它的实现形式是多样的。以forget引导的that从句为例,该动词预设了从句中的信息是已知真相。预设往往建构类似模糊文本的常识性观点,而非某个可辨、可挑战的具体文本,也因此成为实现操控的有效方式。第三种互文形式是元话语,指作者可以划分出某些外部文本,与自己拉开距离。如模糊限制语(hedging)、规约型表达(in scientific terms)的使用都体现出作者将自己定位于文本之外,呈现对文本创作的控制性。讽刺有时也会以回音的形式出现,呈现一定的意义偏离,真实功能是表达对他者的消极态度,如“恐慌引用”在某些语境中便可以用来讽刺。要识别互文中产生的讽刺,往往需要读者已知他人声音的真实意义。除了以上四种互文形式,本研究也发现了大量以指称进行互动的案例,但往往用来与整体讲话事件而非具体文本内容进行互动。

四、新闻中的译文

通过统计中美新闻中该译文被采纳的情况(见表1),发现各家媒体都采用了部分译文,但也存在重新翻译,体现为对译文的编写和对原文的翻译。基于对译文采用情况的统计归纳,本文将从三个层面分析译文的接受情况:(1)译文采用,即译文的引用程度,关注不同互文形式出现的次数和其中译文使用的完整度;(2)译文呈现,即译文引用的正确性,发现已为新闻所用的译文是否以恰当的互文呈现方式表达其原意;(3)译文理解,即译文引用的具体化,不仅关注译文原意的呈现,更重要的是探究媒体如何将译文用于建构新闻自身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1 中国新闻的译文接受

新华社和《中国日报》都对该讲话进行了及时全面的追踪,以多个新闻文本形成专栏或系列报道,深度阐释讲话内容。本文在总结相关报道的基础上对新华社的“头条新闻”(被列为专栏焦点)和《中国日报》的“社论”(系列报道的首篇文章)进行重点分析,观察译文在中方新闻中的消费情况。最为常见的互文形式是话语表征,且直接话语和间接话语数量相当,少量出现元话语(2次)和指称(1~2次),仅作为信息来源提示,未出现讽刺和预设。

1.1 译文采用:频率较高

如表1所示,两家中方媒体主要以直接和间接话语引用译文,且使用频率较高(新华社共19次,《中国日报》12次),均在主题上与译文契合呼应,在表达上高度还原译文。首先,在主题内容上,新华社的“头条”及其专栏报道经常直接引用译文中的短语作为分题,如quantum leap和great path等。译文主题可以概括为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中方新闻与译文相似,新华社“头条”的主题发展和译文完全一致,而《中国日报》的“社论”则采用倒叙,主题依次为展望未来、回顾过去和评论,依然与译文呼应对照。其次,中方新闻不论采用直接或间接话语,都较为完整的采用译文的表达,尤其以新华社为代表,高度还原讲话内容,不仅在直接话语中多引用整句,在间接话语中依然较少更改原句。

(1)He said that China stayed committed to the fundamental policy of opening-up,notingChina cannot develop itself in isolation from the world,andthe world needs China for global prosperity.

译文:China cannot develop itself in isolation from the worldwhilethe world also needs China for global prosperity.

原文: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表1 中美新闻采用译文情况的统计

例(1)通过间接话语呈现讲话内容,前后由总结和例举两部分构成。除连接词以外,划线部分与译文的表述基本相同。虽为间接话语,但依然可以看作是对译文的直接引用,以补充说明前句的记者总结。前句概括新闻主题,后句以译文原句进行补充,忠实再现相关表达。

1.2 译文呈现:以原文为参照

虽然译文采用频率较高,但中方新闻并非作为单纯的传播渠道来照搬译文,而是作为第一批接受译文的读者,并以原文为参照进行加工,伴随改译甚至重译。

(2)“There is no textbook of golden rules to follow for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a country with over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and more than 1.3 billion people,”he said.“No one is in a position to dictate to the Chinese people what should or should not be done.”

译文:There is no textbook of golden rules to follow for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a country with over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and more than 1.3 billion people.No one is in a position to dictate to the Chinese people what should or should not be done.

原文: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 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

例(2)来自新华社的“头条新闻”,译文通过拆分和重组原文形成了两个句子。由于中英文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译者时常需要进行类似结构或逻辑的调整。但只有新华社的“头条新闻”依照原文还原了译文内容(引用完整译文两句),而其他机构的报道则是重点关注和引用了译文中的第二句No one is in a position to dictate to the Chinese people what should or should not be done.(对应原文“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可以看出原文(即领导人讲话)的权威性对中方新闻产生的影响,正是出于对原文的尊重与认可,新华社的新闻文本建构选择完整再现原文全句,并非简单地接受译文中的句子划分而是进行内容取舍。

(3)“Only when conforming to the trends of history,actively responding to changes,spontaneously seeking changes,can we advance with the times,”Xi said.

译文:Only by following and proactively adapting to the historical trends,can we keep up with the times.

原文: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

《中国日报》“社论”中的这个例子进一步出现了重译,与译文的用词并不一致,且在内容上增加了划线部分,使报道在形式与意义上与原文更加相似,以记者视角中更恰当、贴近原文的表达呈现新的译文。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原文权威影响中方新闻对译文的呈现方式,导致对译文的部分改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与译文意义相左。虽然例(2)是依照原文来还原译文,但并未对译文语句作出任何改动。而例(3)虽然存在重译现象,但与译文含义基本一致,且句式相似。既尊重原文的权威性,又贴近译文的再现方式,中方新闻依然基本接受和认可了译文的表达。

1.3译文理解:持续正面诠释

虽然此次讲话以纪念改革开放为主要目的,而非颁布具体政策,或就具体事件表明立场,但《中国日报》的“社论”在评论部分将译文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表达了媒体一方对译文的理解,就国际社会所关注的政治经济问题诠释了中方立场。

(4)There is no reason for a country whose economy has entered such a stage to“delink”itself from the global supply chains.

Xi made a special men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broadminded traditional ideal of“having all nations live in perfect harmony” .

Thisrepresents China’s commitment to inclusive and shared development,andother countrieswill certainly benefit if they cast aside their zero-sum preoccupations and rediscover the positive potential of cooperation.

例(4)取自“社论”的最后三个段落,第一段提及经济问题,其中such a stage指向前一主题中所总结的中国40年来的发展,与译文产生间接联系,第二段通过直接话语与译文进行互动,而最后一段通过指示代词this回指上文,并进行评论。通过上下文的连贯,文本或直接或间接地与译文互动,将讲话中“协和万邦”的思想与热议话题相结合,委婉地以other countries指向模糊受众,呼吁抛弃“零和博弈”而争取合作。在传播该讲话内容的同时,新闻实践也通过评论的形式表达对译文的理解,与政治经济领域的其他社会实践产生关联。

新华社专栏中的多篇报道也对译文进行了全方位解读。该专栏由“成功故事(Success Story)”、“中国贡献(China’s Contributions)”、“专题报道(Special Coverage)”、“最新消息(Latest)”和“评论(Comments)”等二级网页构成,有针对性地将译文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具体问题相结合,体现新闻以译文为解释材料对讲话内容的扩展和深入。虽然庆祝大会已然结束,但“最新消息”至今保持新闻更新,保持对译文主题的呼应或补充,间或引用译文,呈现出译文消费的延续性。

2 美国新闻的译文接受

美方媒体采用译文的形式多样且复杂,以指称和话语表征为主,但元话语、预设和讽刺也出现在新闻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建构一定的消极意义。具体分析新闻中的译文采用、呈现和理解可以发现译文的接受情况并不理想。

2.1 译文采用:完整度较低

从表1对美方新闻的统计可以发现对译文采用频率最低的是《华盛顿邮报》,虽然该媒体在连续三篇报道中都曾指称此次讲话,但引用频率极低(每则新闻的话语表征出现总数均不超过4次),主要以记者叙述和评论为主。《纽约时报》和CNN新闻中话语表征出现次数较多(分别为35和16次),但引用的完整度较低,多以短语、短句等片段截取(即“恐慌引用”)的形式出现。同时指称数量突出(《纽约时报》20次,CNN 7次),作为互文标记,它们的形式和功能可分为两类:一是人物、地点、事件等专有名词,对讲话背景进行介绍;二是含有转述意义的名词,如Xi’s speech/remarks/promises等,进行记者评论。这两种形式都与整体事件发生互动,较少采用译文的具体语句。

2.2 译文呈现:剪切拼凑

美方新闻所采纳的译文常常被剪切和拼凑,重新建构逻辑关系,体现美方媒体机构的特定视角。

(5)“China will never develop itself by sacrificing the interests of other countries,”Mr.Xi said,but he added that China also would not“abandon its own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译文:China will never pursue its development at the cost of others’interests,norwill China give up its own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原文: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

该例译文再现了原文的并列结构,体现国家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而新闻虽采纳了译文表达形式,却以转折形式呈现,突出了but之后的小句,使后文(“也绝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似乎更加符合讲话人的真实意图。这种现象并非个例,例(6)中对译文的重组拼凑甚至跨越了不同主题。

(6)He reiterated China’s position on subjects likeTaiwan’s independence,which Beijing fiercely opposes,but he emphasized that China sought to promote peace,support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bolster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at have helped shape and sustain today’s world order.

“China’s development will never constitute a threat to any other country,”Mr.Xi said.“No matter what level of development China reaches,it will never seek hegemony.”

译文:(1)We have resolutely opposed and deterred separatist elements advocating“Taiwan Independence”,keeping a firm hold on the initiative of developing cross-straits relations.

(2)China pursues a national defense policy that is defensive in nature andChina’sdevelopment poses no threat to any country.No matter what stage of development itreaches,China will never seek hegemony.

原文:(1)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牢牢掌握两岸关系反战主导权和主动权。

(2)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

例(6)展示了新闻中的相邻段落,首段使用了译文中的“台独”(部分截取),第二段使用了译文中的原句。虽然新闻采用了部分译文,但并未接受原主题划分,而是将祖国统一和外交政策两个不同主题下的内容进行了不恰当、不正确的剪裁和拼贴,容易误导读者对台湾问题的本质与中国立场的理解。美方新闻中也存在不接受官方译文而进行重译的现象,如替换关键词汇。

(7)Mr.Xi said that a country of China’s size and influence was right to hold“loftyaspirations.”

译文:Abig country like China should havegrand vision.

原文: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

例(7)将译文的grand vision替换为lofty aspirations,并通过“恐慌引用”清晰地划分出了他人声音的界限,以提供旁观者视角,看似是公正、客观地再现讲话人观点,但实际与官方译文并不相符,甚至可能带来一些误解。由此可以看出尽管该新闻中曾提及信息来源是CGTN的电视直播,但记者并未完全接受权威译文,而是有选择性地进行了凸显特定视角的二次翻译。

2.3 译文理解:过度诠释

在译文理解上美方还存在过度解读译文的现象,以此传递消极信息,建构负面新闻。

(8)a.“No one is in the position to dictate to the Chinese people what should andshould not be done,”he said in apparent reference to demands from Washington and other capitals that China undo some of its protectionist economic policies.

b.One thing Xi made crystal clear that Beijing alone will decide China’s future direction.“No one is in a position to dictate to the Chinese people what should or should not be done,”he told the audience.

译文:There is no textbook of golden rules to follow for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a country with over 5,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and more than 1.3 billion people.No one is in a position to dictate to the Chinese people what should or should not be done.

原文: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 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

上文曾提到该例中译文将原文拆分重组为两个句子,只有新华社的“头条新闻”引用了完整的两句。而美方媒体《纽约时报》的(8)a与CNN的b都选择通过直接话语仅引用译文的第二句(划线部分)。前者评论指向中美贸易战,后者表达媒体对我国政治领导方式的主观判断。译文中的同一句话在两篇美方新闻中出现了不同偏好的过度解读,被用于不同负面意义的新闻建构。

美方新闻中还存在讽刺的互文形式,隐蔽地传达媒体对讲话的偏见与误解。而属于元话语的规约型表达和属于话语表征的“恐慌引用”被用于实现这种讽刺。

(9)Given China’s embrace of market economics,China’s leaders have often played down the communism part of the Communist Party.Mr.Xi made clear just how deeply committed he is to the ideology itself—adapte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s the phrase goes.

在例(9)中媒体首先通过前句表达对中国领导人的主观判断,而在后句中使用了“恐慌引用”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和元话语as the phrase goes,有意识地控制文本表达,主动和讲话者拉开距离,表明该引用部分来自讲话人,强调引用行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但由于前句中预先建构了领导人的负面形象,后句引用部分与之形成反差,达到了对引用内容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的讽刺,并建构反对声音,凸显反对声音的可靠性。

五、讨论与反思

1 翻译实践的话语效果

通过观察译文在新闻中被采纳的情况,发现译文在国内外新闻中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话语效果也不同。一方面,译文在中方新闻中拥有积极的话语效果,较好体现了中央文献翻译对内功能的实现,即“对内强化意识形态、增强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任东升,2015:25);另一方面,从话语效果的即时效应来说,中央文献翻译“对外塑造国际形象、传播民族文化、沟通国家交往的措施和手段”(同上)的对外功能在美方新闻中似乎未能呈现。

首先,大量译文的原词、原句在中方新闻中被采用,新闻在传播讲话内容的同时,也在传播统一的陈述方式,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福柯认为,陈述方式包含陈述的“观点内容、形式、描述风格、推理类型、因果类型等”,可以体现主体的定位,是话语形成的重要部分(田海龙,2019:5-10)。因此,翻译为新闻提供了权威的语言材料,为不同实践中同一定位的主体建构奠定基础,确保国家政治声音的团结与稳定。其次,新闻中依然存在部分对译文的选择性接受,以突出原文权威,通过创作或重译来配合和补充翻译实践,确保原文思想的准确传达。最后,新闻对译文进行了全面深入且延续的解读,与国内外的其他社会实践相联系。以新闻为中介,译文的生命力得以延长,影响力得以扩展,翻译能够通过间接、延时的方式发挥话语效果,参与社会实践。

而美方新闻中虽部分使用了中国国际电视台的译文,但整体还原度较低,且存在对译文的歪曲和误解。与中方新闻传递和加强译文权威不同,美方媒体在新闻建构中呈现的特定立场和视角将进一步影响目的语受众,阻碍译文中恰当表达和合理思想的传播,削弱了译文对原文的忠实。

2 翻译实践的评价与反思

对这个特定的中央文献来说,中国国际电视台的英语译文在中美不同媒体中被采纳的情况和产生的话语效果是不一样的。这既有翻译本身的问题,也与媒体误用造成的翻译接受困境有关。

2.1 翻译的弱点

观察译文的实际话语效果,尤其是在美方新闻中产生的误解,可以发现译文语言层面存在的部分问题。例如,“完全正确”一词在我国政治话语中并非罕见或需要特殊对待的搭配,在中央文献中经常出现。

(10)And we can see that it isa-hundred-percent correctthat history and people have chosen Marxism and it is alsoa-hundred-percent correct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put the Marxism on its banner,to uphol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with Chinese practice and keep driving the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ping with time,which is alsocorrect.

译文:(实践还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11)Facts have proved that the major policy decisions made by the Central Committee at and since the 16th congress areperfectly correct.

译文:实践充分证明,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例(10)与(11)分别出自2018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译文和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译文。前者将“完全正确”译为 a-hundred-percent correct,后者译为perfectly correct,而本文的研究对象则译为completely correct,该译文多次出现在同期的美方新闻中。

(12)a.The party’s socialist path,doctrine and policies over the past 40 years,he said,had all been“totally correct”.

b.He emphasized twice that the party had been“completely correct”in its embrace of economic overhauls.

译文:The past 40 years eloquently prove that the path,theory,system an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pioneered in the wake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by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rallying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arecompletely correctand the CPC’s basic theory,line and policies that have since then shaped arecompletely correct.

原文: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

综合以上三例可知中文“完全正确”的使用情景大致相同,常出现在过渡段落中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主题。前文多含实践证明作为“正确”的理据,“完全”具备呼吁功能,时与排比句配合。“正确”并不是主观的判定,“完全”也非绝对的宣言。而与中文表达已经形成的稳定结构不同,英语译文相对灵活,话语效果存在差异,而且例(12)的译文在同期新闻中出现了多次被曲解的现象。

例(12)是来自《纽约时报》的两篇报道,均以“恐慌引用”的形式突出译文completely/totally correct。其中a将小句the past 40 years eloquently prove that简化为时间状语over the past 40 years,省略限制条件basic,并增加了all,扩大了所指范围,最后通过突出totally correct,以旁观者视角表达对引文正确性的质疑。而b删去了时间限定,将主语设为the party,将客观描述转化为主观判断。这些更改弱化了“完全”和“正确”的语境因素,反而强化了绝对性和主观性,误导读者认为该句是党对自身功绩的夸大与炫耀。

上例中明显的消极话语效果促使进一步考量“完全正确”的相关翻译。由于中美官方话语在政治修辞上存在明显区别(窦卫霖,2011),国外受众对于理解和接受隐藏在讲话中的语篇连贯与主题信息存在一定障碍,加之缺乏有关改革开放及其历史意义的背景知识,直译“完全正确”很可能无法有效传达原文内涵。而目的语的规约意义是理解的前提(张新红、何自然,2001:290),规约意义的识别离不开对语言运用习惯的了解。该例中的completely一词因在目的语中常与贬义形容词搭配,被认为具有消极的语义韵(冯绍峰、冯志伟,2016:45)。《纽约时报》曾以totally进行替换,侧面证明了译文使用completely带来的影响,因为totally在相关研究中也被认为具有消极的语义韵(韩亚华,2014;金龙超,2016)。从《纽约时报》的立场来看,这样的更换依然能传达译文的意义。而美方媒体选择采用并不符合自身表达习惯的译文是利用译文的弱点,正当化对原文和译文的歪曲。

2.2 翻译接受的困境

除个别弱点以外,译文在美方新闻中大多被误用。媒体通过再情景化建构了理解译文的错误情景,造成了翻译接受的困境。这折射出美国媒体看待中国政治话语的特定视角与立场以及意识形态差异和文化偏见所造成的交流隔阂。CNN新闻曾使用指称形式重新定义讲话的性质。

(13)Xi’s speechcomes during a 90-day truce between Washington and Beijing while the two sides try to reach a compromise.

该例以带有转述意义的名词speech指称讲话事件,但后文赋予其新的历史背景意义,即不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而是在中美贸易协商阶段的讲话,重新定义了讲话的地位与功能。

这种再情景化现象还会以更为隐蔽的形式出现,如《纽约时报》曾三次使用动词defend及其名词形式defense描述讲话目的,该动词含有一定预设信息。

(14)Mr.Xi used the speech todefendpolicies that…

defend(保卫,辩护)预设了他人声音的存在,因为只有当争议甚至攻击出现时才需要进行保卫或辩护。正如费尔克劳(Fairclough,1992)所说,预设提供的命题往往会被认为是常识性观点。而该例中的反对声音并没有具体内容和来源,读者难以确认或反驳其正当性。

美方新闻通过多种策略将译文再情景化,影响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同时存在断章取义、歪曲拼凑和过度解读等现象,充分体现了媒体基于特定立场建构新闻语篇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面对差异与隔阂造成的翻译接受困境,孤立地判断译文或翻译实践是否实现对外功能显得过于武断,应该关照翻译与其他社会实践的相互配合。中方媒体通过专栏或系列报道对译文进行了深入和延续的诠释,可以看作是新闻实践配合翻译实践的一次积极尝试,在传播讲话内容的同时试图就热点问题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沟通。

六、结语

通过对特定中央文献英译文在中美不同媒体中的接受情况进行个案研究,发现中美新闻都多次引用译文表达,一定程度上认可译文的权威再现。但与中国新闻传递并加强译文效果不同,美国新闻对译文的加工和处理呈现消极的话语效果,容易造成交流隔阂。中美新闻对译文的不同接受情况反映出此次翻译实践在实现对内、对外功能上存在差异,这既与翻译本身的弱点有关,也与译文误用所造成的接受困境有关。

将翻译作为社会实践,并观察译文消费产生的话语效果,可以发现翻译实践中直接性与间接性、即时性与延时性等特征并存。一方面,相关研究可以挖掘翻译中容易被忽视和利用的弱点,锤炼翻译的语言表达,增强翻译的直接、即时效果;另一方面,也应考虑造成译文误用的媒体立场因素,关注翻译在与其他社会实践的互动中所形成的间接、延时效果。与同期美方新闻中的即时接受情况形成鲜明对照,该译文为中方新闻的长期报道提供了可靠材料,产生的积极话语效果以中方新闻为媒介持续传播,是新闻实践与翻译实践共同参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积极尝试。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探究中央文献英译文在中美两国媒体中的接受情况可以更清晰地考察翻译“为中国的文化传播服务,为中国的理念走出去服务,近年更是为中国构建自己的国际话语体系服务”(黄友义,2018:10)的实际社会效应,丰富中央文献翻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致谢:本文的写作及修改承蒙导师田海龙教授的悉心指导与鼓励,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讲话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注水”讲话
弟子规
弟子规
男朋友
变脸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