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研究30年
——记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发展历程

2019-10-15 06:13杨文地罗选民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英汉研究会研讨会

杨文地,罗选民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

一、引言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CACSEC)登记管理机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业务主管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由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英语、汉语、对外汉语、英汉语言和文化对比、英汉互译等教学与研究、具有讲师或相应职称以上的教育工作者与科研人员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组织,为国家一级学会,挂靠单位为中南大学,秘书处设在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其宗旨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开展英汉对比研究、英汉互译实践与理论研究、英汉文化对比研究,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和对外汉语教学改革,提高英汉互译水平,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西交流。2019年是学会成立25周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谨以此文回顾学会的发展历程,见证中国外国语言学科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发展脉络,为国庆70周年献礼。

二、学会的起步

1990年7月17日,首次英汉比译研讨会在江西井冈山召开,40人左右参会,除当时刘重德、刘文彬、黄新渠、楚至大、郭著章、杨自检等为年长学者之外,中青年学者有吕俊和王应云,其他均为青年学者,如王东风、王晓元、李明、陈学农等(吕俊,2011)。当时交通很不方便,且会议没有经费资助,与会者都为自费,一路辗转颠簸,但大家仍热情不减,因为他们清楚成就大事没有吃苦精神是不行的。选择井冈山召开这次会议也许具有象征意义。这次研讨会成立了英汉比译学会,刘重德先生当选为会长。这就是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前身。

实际上,前两次英汉比译研讨会都是在为筹划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作准备。这个想法最初是刘文彬先生提出的,但囿于工作环境和条件,他便找到刘重德先生。刘重德先生当时已经是著名学者,德高望重,弟子众多,学术界地位高。他当即表示赞同,但“事非经过不知难”(吕俊,2011:2)。经多方联系和沟通终于成功举办了两届会议,但与会者两次相加人数还不到80人。因为有着更大的目标,在首次会议之后,杨自俭先生受刘重德先生之邀参与学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吕叔湘先生汇报会议情况,邀请吕先生出任学会的名誉会长。杨自俭先生(2006:3)1991年6月23日写了信,6月26日就收到吕叔湘先生的回信,同意担任名誉会长,并建议学会更名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比译学会成立后,理事会推举刘重德先生为筹委会主任,全面负责筹建学会的工作,刘老众情难违,着手组建筹备委员会,筹建全国性学术团体。

筹备一个国家级学会谈何容易,为此筹备委员会设立了两个联络处:长沙和北京。联络处设在长沙是因为挂靠单位拟定为中南工业大学,设在北京是因为筹备申报过程中要经常与国家相关部委联系。北京联络处由李亚舒教授负责,长沙联络处由萧立明教授负责。学会成立申请材料于1992年6月2日上报民政部,1993年2月下旬上报国家教委。1993年9月14日获得国家教委同意成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批复,1994年4月和5月先后收到民政部社团登记证和准予雕刻公章的批件。1994年12月3日在原中南工业大学召开“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标志着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正式成立。大会推举刘重德先生为学会首任会长,推举吕叔湘和柳无忌两位学界泰斗为名誉会长。此次会议的论文集《英汉语比较研究》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6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再版,并统一名称为《英汉语比较与翻译》。学会的成立为广大从事英汉语比较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

刘重德先生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指出,学会在全国以往一些群众学术团体面临重新审查不予登记的情况下,首次提出申请就准予注册①,这说明当时筹备和申报工作的艰难。正是因为有学界前辈的高瞻远瞩和不辞辛劳的准备工作,中国外国语言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交流才有了这个较高的平台。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成立非一个人、一个单位所能完成,而是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有“中南工业大学的热情支持,慷慨拨给开办费和日常费用,并派人组建办公室,负责日常会务工作”,有“英汉比译学会先见之士刘文彬先生和杨自检先生”的提议,有“筹委会驻京代表李亚舒教授的上下联系,不辞辛苦”,首届大会发起单位有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湖南大学、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青岛海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②。成立大会异常隆重,湖南省人民政府副郑培民副省长、湖南省政协何绍勋副主席、湖南省教委、湖南省民政厅与中南工业大学党政领导到会祝贺。湖南省教委刘京副主任宣读了国家有关部委批文,湖南省民政厅高家余副厅长代表主管部门向学会负责人授予会牌,中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汪诗训研究员致贺词。

三、学会的学术研究领域

学会的前身“英汉比译学会”从名称上确定了研究的范围。根据刘重德先生与刘文彬教授(2011:244)的书信:“所谓‘比’似可指英汉两语的比较研究,即……两语在各种表达方式上的对比探讨,所谓‘译’似可指两语互译实践及理论的研究。”英汉对比研究属于对比语言学的一个方面,在国外20世纪50年代便有发展(杨自检、李瑞华,1990)。国内英汉语对比研究最早的可以从严复的《英文汉诂》算起(刘重德,2006)。但是真正引起学界重视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因为这时的英语学习热潮和翻译界的兴旺局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条件。吕叔湘先生1977年5月的演讲《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引起包括对外汉语界、外语界和翻译界的重视,1979年赵世开先生发表的《浅谈英语和汉语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英汉语对比研究在国内的开展(刘重德,2006:iv-v)。根据赵世开(1995)对国内发表英汉语对比研究成果的统计,1977-1994年间共发表论文约500篇,专著和论文集21部,这表明“我国的英汉语比较研究工作已经开始蔚然成风,成绩显著”(同上:v)。刘重德先生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首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英汉语比较研究》③前言中说:“鉴于英汉语比较研究同英汉互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以及与英汉两种语言有关的文化研究具有密切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本会把自己的研究范围扩大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英汉语本身宏观和微观的对比研究;其次是英汉互译实践及其理论探索,它实质上是英汉语在实用上或转换中的对比研究;第三是与英汉语有关的文化因素的对比研究。为了有效地组织并推动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在常务理事会之下设立了相应的三个工作委员会。”因此,英汉对比研究、英汉互译实践与理论研究、英汉文化对比研究便成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三大主要研究领域,多年来随着学会的发展,研究领域有所扩展,但始终以这三者为核心。

四、学会的会风和学风

学会一向以学术为重,以刘重德先生倡导的信息公开和学术民主为会风。学会成立筹备期间所有相关文件和信息都及时向所有筹委会成员通报,要求三个专业委员会拟定研讨会参考议题并发征稿通知,做到学术为重,以文会友。学术民主主要体现在不论资历高低,不分年龄大小,学术面前人人平等,论文审议的唯一标准就是论文本身的质量。首届会议论文集收录的46篇文章中不少作者都是中青年专家和后起之秀,为年轻人的学术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征稿从1994年6月23日筹委会扩大会议起到1994年9月18日,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便收到论文全文83篇。而相比同时期的一个国际会议,参会人数虽有120人之多,收到的论文不过40篇(刘重德,2006:x)。受篇幅所限,会议学术委员会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忍痛割爱,选取46篇文章入选《英汉语比较研究》论文集,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6年首届会议论文集再版时,时任会长杨自检先生和秘书长罗选民教授在前言中充分肯定了论文集的学术影响,其中文章不断被引用,在学术界和教育界产生了良好影响,特别是该论文集刊载的刘重德先生的大会开幕词不仅突出了学会信息公开和学术民主的指导思想,还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语言、翻译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国内研究现状。这本论文集对学会组织、队伍建设和学会三大领域的学术发展都起到了奠基作用,成为学会的重要历史文献和发展指南。每两年一次的全国学术研讨会都会要求有与会意向者提交全文,大会前召开常务理事审稿会,决定所录用稿件与大会发言人选,会后再将与会者修改后的论文交由三个学科委员会审稿,择优入选论文集,目前已经编辑到第13辑。

刘重德先生作为研究会首任会长一开始便为研究会的健康发展定下了基调,提出办好研究会必备的三个条件:“第一,是要有一个潜心学术研究并热爱学会组织的群众集体不断为学会的建设出谋划策,添砖加瓦,帮助它日益成长壮大;第二,是要有一个既有奉献精神又能任劳任怨、同心同德、团结合作的领导班子。担任学会常务理事,顾名思义,就是要常理学会之事,无私奉献自己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考虑与学会工作有关的一切问题,解决它所遇到的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同时在学术方面,还要求他们以身作则,仍能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创造出新成绩,对自己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与理事和会员携手前进;第三,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办会的主导思想。学会学会,显而易见,其指导思想就应该是时时以学术为重,但我们的学术涵义是在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好形势下,积极参加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也就是说,既然国家如此重视知识,尊重人才,我们就应该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于发展国民经济、繁荣民族文化的建设。”④

从1989年英汉比译学会筹备算起至今已有30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始终坚持和弘扬首任老会长刘重德先生开创倡导、继任老会长杨自俭先生发扬光大的研究会文化,在学术界赢得了良好声誉。在2008年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罗选民教授总结了刘重德先生提倡、杨自俭先生充实、潘文国教授发展的学会文化。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学会文化精髓是“高尚的道德与情操、科学的精神与方法、民主的思想与作风”。学会文化的内涵是“诚信做人,学术为重;淡泊名利,大公无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崇尚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学风端正,严谨治学,反对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学会文化的保证是“民主决策,集中智慧;严守规章,依法办事;坚决反对沽名钓誉,拉帮结派,搞小圈子”。结合以上学会前辈主张的学风和总结的学会文化精髓,学会倡导的学风归纳为“崇尚科学,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杜绝与反对急功近利,浮躁草率,粗制滥造,弄虚作假,骄傲自大,沽名钓誉,拉帮结派”。

五、学会的学术发展

每两年一次的全国学术研讨会确定的会议议题为英汉语比较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以及需要关注的当前学科内的重要问题。学会成立的短短五个年头里,三个学科方向取得的研究成果单就专著来说已经颇为丰富,三大领域专著和编著有32部,工具书四部,还有重要期刊和文集上的论文和译著不胜枚举,另有六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承担者也为本会会员(当时会员人数为131名),学会博士生导师已经有13位⑤。有学者(林璋,1997)在《中国翻译》发文总结1996年的中国翻译学研究现状,其中提及的20多篇有价值的翻译论文中本会会员占三分之一。会长刘重德先生(2000)进一步明确了学会的任务是通过学术研究活跃学术思想,提高创新意识,加强协作与交流,促进学科和学术队伍的建设与发展,积极为国家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在2000年的第四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上,会长杨自俭先生(2000)总结了两年来的学术成就,三大领域的研究专著和编著据不完全统计有23部。他特别提及了潘文国教授长达27页的论文《汉语研究:世纪之交的思考》和史有为教授的《迎接新世纪:语法的百年反思》一文,他希望外语界关注并参与汉语的研究(杨自俭,2002:2-3),解决外语界和汉语界不相往来的问题。这为外语界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也是作为英汉语比较研究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另一件大事是Meta在1999年第1期为中国翻译研究出版了专号,刊载了15篇论文,14位作者中有八位来自学会。这是中国翻译界首次与世界同行对话。籍此机会杨自俭先生提出学会的三个专业委员会都要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促进平等对话。

在2002年的第五次全国研讨会上,杨自俭先生以“老实做人,认真做事,严谨做学问”为题致开幕词。两年来学会增加了新力量,以黄国文教授和汪榕培教授为带头人的英汉语篇研究和汉语典籍英译研究两支队伍申请加入学会,拓展了研究领域。专业委员会改名为学科组,增加到五个。两年的学术成就依然斐然,对理论研究和学派等范畴有了新的认识,英汉对比研究有了进一步深入和开拓,文化比较研究有了新的发展,翻译学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汉语典籍英译成果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杨自俭,2004:3-8)。在大会闭幕式上潘文国教授指出,理论意识明显增强,学术研究的深入总是以关注理论为标志;汉语的主体意识受到重视,汉英对比不应以西律中,而应充分尊重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特点,这不仅是方法论的问题,还是本体论问题;新理论、新方法、新领域、新视角拓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新发展。

在2004年的第六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典上,杨自俭先生的开幕词全面总结了学会在各个领域的学术发展,提出了学风、学理、学问、学派和学人问题,与大家共勉,目的就是促进为人为学的修养,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最终促进学会的进步。这体现了创会会长刘重德先生对学会的一贯要求与期望,体现了学会严谨、优良的会风和学风。

在2006年的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上,杨自俭先生总结历史,面对现实,要求学会加大队伍建设,深化学风与会风建设,努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在新年贺词中杨自俭先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要努力追求创新,学风建设要更有成效,要更多地联系自己家里的事,即多关注汉语研究,英语研究是手段、参照系,不是目的。这就要求英汉比较研究的学人要分清本末和体用,时刻不忘对母语的研究。

在2008年的第八次全国学术会议开幕式上,会长潘文国教授分析了学科发展面临的新形式和应考虑的新对策,提出时代意识、危机意识、问题意识和主体意识,摆脱学术上“跟着转”的被动局面,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据此将学会六个学科组分为三组,以便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求异不是目标,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才是归宿。潘教授在致词时宣布了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合作的重大决定,选编《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系列文集,对改革开放30年来在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翻译研究三大领域的发展作一个阶段性的回顾与总结。闭幕式上罗选民教授呼吁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同仁“奋发图强,敢为人先……立足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谙熟中国的学术话语,在深刻把握西方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加强中国文化精品的翻译和翻译理论的建设……在这个问题上,文化自觉仍然十分重要。”

在2010年的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致词中会长潘文国教授(2010)指出,在过去两年里学会举办了在我国翻译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层论坛——全国翻译学科理论系统建构高层论坛和新时期具有继往开来意义的重要论坛——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学科建设高层论坛,与《中国翻译》编辑部、《上海翻译》编辑部和《外语界》编辑部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翻译专业院系主任高级论坛,成为我国翻译专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学科建设论坛。学会的各分支机构举办了一系列专业领域研讨会,盛况空前。此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梳理和整合各种理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新途径。潘文国教授在讲话中逐一提出学会三大领域面临的问题供同仁思考,为学界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创新学术提供了思考路径。

面对世界的新形势和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砥砺前行,坚持创新发展。2012年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长潘文国教授(2012)总结了过去两年学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积极参与中国走出去的伟大事业,举办多种形式的高层论坛,探索学术研究的新视角,《英汉对比与翻译》系列论文集出版完成⑥,学会会员在国家级奖项和科研项目方面成绩斐然,硕果累累,涌现了一批青年学者。潘教授围绕“全球化与语言文化自觉”的会议主题解释了文化和语言自觉以及如何在语言文化自觉的前提下从事学术研究。

2014年是中国英汉语比价研究会成立20周年,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与会者达400余人,为历届会议参会人数之最。开幕式上潘文国教授(2014)围绕本次会议主题“机遇·创新·和谐”指出,创新是抓住机遇的最好办法,因为“创新不仅仅时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思路,一种世界观”,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使语言自觉和文化自觉成为新常态,要如何加强外语学者的中文修养和中国文化修养,要认真研究传播策略问题”,创新的目的是追求和谐,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主要从事比较研究,比较、翻译、会通、超胜,但目的不是为了求同而是求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当从比较开始,而以和谐为归宿。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会发展的主题核心就是创新,如2002年的主题是“新世纪,新趋势”,2004年的主题是“继承·借鉴·创新”,2006年的主题是有关科学研究的方法论,2008年的主题是“新形势,新对策”,2010年的主题是“梳理·整合·创新”。而到了2010年之后会议主题重点转向了文化自觉和对外文化传播,如2012年的主题是“全球化与语言文化自觉”,2014年的主题是“机遇·创新·和谐”,2016年的主题是“本土化与走出去”,2018年的主题是“英汉语研究与文化传播:跨学科 大视野 大翻译”。这个变化体现了学会在学术研究上紧跟国际和国家形势,勇于创新和开拓的精神。例证之一便是现任会长罗选民教授于2011年发起的“亚太翻译与跨文化论坛”,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八届。除首届会议在杭州浙江财经大学召开之外,其余全部在海外,如美国波特兰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英国杜伦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希腊雅典商务孔子学院等,对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与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会议的三位大会主旨发言人分别是美国科学艺术院院士、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前会长、芝加哥大学的Haun Saussy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士、欧洲艺术科学院院士、埃克塞特大学的Regenia Gagnier教授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系主任、著名翻译家Mack Horton教授。能让院士和国际知名教授在国际舞台上共同探讨与中国相关的文学、文化问题本身就是国际影响力的彰显。

罗选民教授发起的“亚太翻译与跨文化论坛”出版了两个刊物,其中英文期刊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由国际著名出版商Routledge出版社在英国出版,是国内首个国际出版的英文期刊,另一本是《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以集刊形式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会议与中英文期刊结合,罗选民教授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实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目标,为中国的国际发声开辟了渠道。2016年学会接受民政部现场评估时,这套组合拳给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学会民政部评估的最终结果为3A,在同类学术团体中名列前茅。

英汉语研究与文化传播跨学科与大视野的另一个体现是罗选民教授发起创办的“国际作家、翻译家、评论家高峰论坛”,至今已经召开三届,不同领域、不同身份却又彼此联系的学者坐在一起,思想碰撞,火花飞溅,真正实现了跨界、跨学科交流。

学会成立25年来,英汉语言对比、英汉文化对比和翻译研究是学会的三大研究领域,跨语言、跨文化交流自是题中之义。学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自成立以来已召开过13次。学会学科委员会与专业委员会每年组织召开各种研讨会或论坛。学会与包括港、澳、台在内的海外学术界联系广泛,各种交流与合作始终活跃,学会的国际化程度日益彰显。近年来研究会配合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利用各种机会在境外和国外大学讲坛上宣讲中国文化,引起海外社会的关注与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自创会之日起,学会即注重科研成果的收集和整理,编辑出版系列文集和会刊,已形成传统。学会历次学术研讨会研讨成果均择优出版系列文集《英汉语比较与翻译》,迄今已出版12辑,第13辑正在编辑整理之中。学会还精选包括会成员以外学者专家的相关成果不定期编撰出版了《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⑦和《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⑧两个系列文集。另一种文集是学会参与组织的高层论坛论文集,如《译学新探》、《翻译学理论的系统建构》、《英汉对比与应用》等。2012和2014年潘文国会长主编的《英汉对比与翻译》作为学会会刊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2015年学会《会员通讯》创刊,加强了会员之间的联系。

学会发挥学术和专业优势,为各级政府建言献策,提供专业的咨询和评估。主办的“一带一路”语言、文化、翻译跨学科研习班本着理论创新,学科交叉,面向西部,连接内地的理念,已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2019年7月分别在大理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成功举办,充分达到预期目的,获得学员一致好评,形成良好的行业影响力。正如王菊泉教授(2017:9)所说:“学科建设是学会建设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学会在外语教育发展、外语人才建设、语言文字应用、外语公示语规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六、学会的历届领导机构

学会自成立之日起便有严格的章程,首任会长刘重德先生在学会成立大会上致词时特别提到这一点:“上级有关领导部门对我们学会的关心、支持和重视,因为我们学会是在全国以往一些群众学术团体面临重新审查不予登记的情况下,首次提出申请就准予注册的。可见我们起草的学会章程和活动宗旨是完全正确的,它将会受到全国兄弟学会广泛支持。”多年来学会一直严格遵守章程,践行和完善学会会风和学风,做到了很好的传承。下表是学会成立25年以来历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与历届领导机构。

时间 会议届次 常务理事会届次 会长 副会长 秘书长1994.12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中南工业大学首届 刘重德萧立明(常务)、李亚舒、林汝昌、楚至大、虞建华、郭著章、刘文彬樊恺明1996.5 第二次全国学术研讨会青岛海洋大学1998.10 第三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南昌大学 第二届 杨自俭萧立明(常务)、郭著章、李亚舒、刘文彬、吕俊、虞建华、王菊泉刘天鹤2000.7 第四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厦门大学2002.8 第五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第三届 杨自俭萧立明(常务)、吕俊、虞建华、潘文国、钱冠连、连淑能、罗选民罗选民(兼)2004.10第六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典四川外语学院2006.11 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鲁东大学 第四届 潘文国罗选民、钱冠连、屠国元、王寅、王东风、王宏印、许余龙、杨晓荣罗选民(兼)2008.11 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江西财经大学2010.11第九次全国学术讨论会暨英汉比较与翻译国际研讨会第五届 潘文国罗选民、屠国元、王寅、王东风、王宏印、许余龙、严辰松、杨晓荣罗选民(兼)

时间 会议届次 常务理事会届次 会长 副会长 秘书长宁波大学2012.9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武汉大学2014.8第十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清华大学第六届 罗选民严辰松、黄国文、庄智象、文秋芳、董洪川、文卫平、董燕萍、司显柱杨文地2016.10第十二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交通大学2018.11第十三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第七届 罗选民黄国文、庄智象、文秋芳、董洪川、文卫平、董燕萍、司显柱、杨文地杨文地(兼)

七、学会的学术分支机构

作为学术团体,学会的发展与学科发展紧密相关。学会成立之初以英汉语言对比和翻译研究为主,1996年成立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和英汉翻译研究两个学科委员会,后于1998年成立英汉文化对比研究学科委员会,形成学会的三大研究领域。随着新鲜血液的加入,2002年三个学科委员会调整为对比语言学、对比文化学、翻译学、英汉语篇学和典籍英译五个学科组。2006年增设中西语言哲学学科组,2008年改称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2010年增设心理语言学学科组,2011年12月改称为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2012年4月成立外语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2012年底原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以英语教学研究分会名义挂靠学会。

2014年为统一名称,方便命名,除英语教学研究分会称为分会,其他五个分支机构统称为专业委员会,即英汉语篇分析专业委员会、典籍英译专业委员会、外语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中西语言哲学专业委员会和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吸纳六个专业委员会,即形式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语料库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和高校外语学刊专业委员会。2016年吸纳三个专业委员会,即法律语言学专业委员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和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2018年吸纳六个专业委员会,即语言测试与评价专业委员会、教育语言学专业委员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翻译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外语教育技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和写作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至此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拥有了21个专业委员会。以上专业委员会的接收与吸纳完全在学会倡导的民主之风下进行,制定专门的实施细则,在接受各团体申请和答辩之后由常务理事会以无记名方式表决,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票数才算通过,并要求在一定期限内按照章程的规定整改到位,接受评估,评估合格后才正式成为学会的分支机构。当前学会在一级层面设三个学科委员会,直接代表学会的三大研究领域,另设21各分支机构,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八、结语

学会25年的发展薪火相传,成就丰硕,声誉日隆。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历史的必然。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给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并赋予我们重大的历史责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将不负众望,砥砺前行,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① 刘重德先生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次学术研讨会上的开幕词,《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简报》第1期,1994年12月6日。

② 同①。

③ 该论文集1994年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6年再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更名为《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④ 同①。

⑤ 刘重德先生在1998年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第三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⑥ 文集总主编为杨自俭先生和王菊泉教授,编写出版工作从2006年开始构思筹备,2007年正式启动,2012年最后一个分册问世,共经历六个年头。杨自俭先生殚精竭虑,事无巨细。据粗略统计,整个编写期间仅各类编辑文件和总主编写给各分册主编的审读意见就有五万字左右。杨自俭先生住院后将工作交给王菊泉教授全面负责,原来兼任主编的第一分册改由潘文国教授接任,并郑重交待:“这套丛书是出版社和学会合作新阶段的第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出版一定会对对比语言学、对比文化学和翻译学等三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建设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我殷切希望大家继续精诚合作,各尽其力,把编辑出版工作做好,按计划、高水平地把这套丛书奉献给国内外读者。”术后杨自俭先生仅仅休息不到半年就又再次投入编写工作,起草了文集的总序,逐一审定了好几个分册的入选篇目以及综述和编者札记等,并且提出了十分具体的修改意见或建议。杨自俭先生献身学术,为学科建设和弘扬学会文化呕心沥血,死而后已的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感念和学习(王菊泉,2018:229-230)。

⑦ 分别由杨自俭和李瑞华(1990)、李瑞华(1995)、王菊泉和郑立信(2004)主编。

⑧ 对于杨自俭和李瑞华主编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的出版,潘文国教授认为:“在汉英对比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此书的出版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使在此之前在英汉对比领域各自孤军奋战的研究者找到了同道和知音。”(同上:225)

猜你喜欢
英汉研究会研讨会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波兰睡眠研究会
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研讨会实录
日本的红楼梦研究会访问记
王国钦《知时斋说诗》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李元洛《诗美学》研讨会”在京召开
京剧《辛追》剧本研讨会
英汉汉英商务口译学习词典编纂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