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歌与旅游教学的融合

2019-10-15 09:55谭冰周文
文教资料 2019年22期
关键词:教学运用教学实践

谭冰 周文

摘    要: 桑植民歌源远流长,是湖南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其特点是因淳朴、真挚的情感而扣人心弦,曲调丰富多变,旋律优美动听。桑植民歌与旅游管理教学有机融合,一方面丰富了旅游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创新了非遗传承方式,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和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 桑植民歌    教学运用    教学实践

张家界是一座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年轻城市,在旅游兴市过程中,相继获评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张家界地貌”命名地等殊荣,先后荣膺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区等称号,成为驰名中外的世界知名旅游地,为同类地区发展现代旅游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标本。目前已开发的300多个各类景区景点中,有国家级旅游区21家,中国旅游演艺之都、世界户外天堂、世界极限运动胜地、休闲康养度假胜地等已成为业界知名品牌。以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武陵源为代表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以普光禅寺、土家风情园、军声画院为代表的人文景观资源每年吸引无数中外游客。2018年,全球最大私人旅行指南杂志澳大利亚的《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把以张家界景点为核心的湖南地区作为全球十个性价比最高的旅游目的地予以推介。党的十八大后张家界市旅游业迎来了快速发展,资料显示:最近五年张家界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两项指标均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1],稳居全国同类型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城市(除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外)增幅“头把交椅”,成为当代中国旅游发展史的传奇。随着张家界市旅游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对专业旅游人才的需求随之加大,为更好地满足该地区旅游事业建设发展的人才需求,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张家界航空职院和辖区三所中职都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每年为当地旅游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旅游人才,推动当地旅游发展和经济增长。

一、桑植民歌传承存活的价值分析

桑植民歌滥觞于先民农耕时期的劳动生产,表达了桑植各族人民的理想愿望和思想情感,汇聚了当地各族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民歌民谣歌谣的补充和延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厚重浓郁的本土民族特色。蜿蜒流淌、迤逦千里的澧水,是孕育桑植民歌的源泉。历史长河中,桑植民歌代代因袭,完整传承。如流传桑植西莲、人潮溪、白石一带等地的“薅草锣鼓”,至今保留着“请神”“送神”等原始遗习,耕作者在“锣鼓”点子的指引下,以声相和,开展竞赛,扣人心弦。澧水纤夫征服急流险滩,创造出80多种激越高亢、雄浑大气的澧水号子,演变成桑植民歌的经典。土家族《摆手歌》生动再现了本土先民生存、劳动创造的场景,成为土家族走向文明的史诗。庄严肃穆的梯玛歌长达万行,记录了土家历史渊源、伦理道德、生老病死、天文地理,成为土家族动人心魄的文化史诗。白族祭祖歌以激昂扬雄壮的音调,于互相吆喝中蹁跹起舞,把怀古与颂扬结于一体,成为桑植白族传承云南大理白族文化的民族史篇[2]。

(二)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宝库。绚丽多姿的语言艺术,风格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让桑植民歌脍炙人口、广为传唱,被著名音乐家瞿席贤评为“金色的旋律”。桑植民歌传唱人曾于1957年1月、1962年5月、1979年10月三次赴京汇报演出,得到人们的竞相好评。从湘西走出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音乐会时,着意选择了《马桑树儿搭灯台》演唱,湖南著名歌唱家何纪光先后于香港、澳门、新加坡演唱的《四季花儿开》《板栗开花一条线》《门口挂盏灯》等歌曲,已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曲目。丰富的内容、异样的魅力,使桑植民歌吸引了大批有名的艺术家前来采风、亲身感受,在接受、吸取桑植民歌养料养分的基础上,创作了一大批动人心弦的歌曲,如鲁颂创作的《甜甜的山歌》、白诚仁创作的《挑担茶叶上北京》、王佑贵创作的《心头爱》等,均借鉴了桑植民歌的手法、技巧,可以自豪地说,桑植民歌已成为广大音乐艺术家创作时源源不绝的资源宝库[3]。

(三)特色鲜明的地方方言体系。桑植语言属于西南官话体系,地方方言体系与民歌声腔完美融合,形成桑植民歌的语言特点。桑植民歌“儿化音”较多,运用比较有规律,在赞美或者表达喜爱之情时,多用儿化音,大量儿化音的应用使民歌语言灵活可爱。在桑植民歌中还有大量衬词存在,例如“哦”“哇”“嘿嘿”“黑啦”等,特别是多数山歌用“哎喂”结尾。这些衬词并没有特别的含义,却使原本单调的歌曲更有韵味,歌曲旋律也因此被調节到最优美的境界。同时演唱时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情况,适当增加或者减少衬词以适当表现当时的情景和自身特点[4]。

(四)优美动听的旋律构成方式。桑植民歌中的甩腔和收腔是并联在一起的,常常同步出现。甩腔讲究一字多腔,如《冷水泡茶慢慢浓》,“韭菜开花也”一句,“也”用甩腔,“菜”后面的“6”音用小甩腔,随后“细融融噢”及“有心恋郎啊”中的“噢”“啊”,进行了收腔,甩腔和收腔的灵活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当地土家族人羞涩含蓄的性格特点。同时,在桑植民歌中,当同级进上下行时或音重复时,往往借助抖腔带来的颤音让相邻的音高产生瞬间的不稳定。当然桑植民歌演唱过程中抖腔并非一成不变,演唱时宜按照歌曲的旋律特色适当地调整抖腔。以民间小调《姐儿门前一树桃》为例,“花哦荷包”中的“哦”字,演唱时应用嘴唇带动下额的快速抖动,形成相应的抖腔,将歌曲要表达的韵味恰当予以呈现。再譬如山歌《叫我唱歌就唱歌》,歌中“呜哇哇”以抖腔强化前调,演唱时要快速抖动下巴,口腔要打开到合适位置,嘴型要保持大小适当,以便将歌曲蕴含的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演绎出来,同时将简单的旋律变得悦耳动心,传递出桑植民歌的乡土神韵[5]。

二、桑植民歌融入旅游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本土化旅游人才。无论是从文化传承的社会化,还是从旅游教学工作的特色化来讲,旅游人才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天然的职业优势和学科属性。桑植民歌与旅游人才培养的融通推进,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跨界融通新平台。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上,旅游基础知识是旅游专业基础课,景点讲解是岗位必修课。学唱民歌是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了解区域人民生活特征,紧密结合景点讲解,灵活运用技能技巧的最佳方式之一。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推进和日益深化,“旅游+文化”已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体现。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必须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为谁培养?”这一核心问题。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的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传播祖国灿烂文化、满足游客精神需求”、具有审美和广博学识、满足企业需求的旅游行业专业技能型人才,桑植民歌是传播祖国灿烂文化、满足游客精神需求的现实需要。目前,桑植已成为吉首大学与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实践教学采风基地,桑植已民歌成为本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职业拓展课。

(二)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传承。桑植地处湖南省西北边陲,属武陵山区,是澧水的發源地,杂居着白族、苗族、土家族和汉族等28个民族,其中以土家族、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人口总人口的92.6%。溪流密布、高山林立的自然风貌塑造了当地人们古朴忠厚、侠义开朗的地方性格。孕育于特殊环境中的本土民歌,历经时光沉淀,借歌传情,表达了当地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期盼与愿望。桑植民歌的主要功能是文化表达和文化传承。历史上因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导致桑植人民与外界沟通较少,加上教育滞后,尤其是学校教育未能普及推广,使当地人多以接受口头文化教育为主,桑植民歌即成为当地人获得文化的主渠道。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最终孕育出今天的桑植民歌。许多蕴含本地特色的文化传统,都以桑植民歌为载体演绎出来。桑植是以土家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当地人自古以来有语言而无文字,许多富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在教育欠普及、欠发达的旧时,只能借助语言化、声音化的民歌艺术得以延续。譬如土家族,其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一直以民歌的方式因袭相传,若没有歌唱,则其文化必将消亡。剖析桑植民歌明显可观察到,当地土家族歌谣均以本地方言吟哦演唱,如《马桑树儿搭灯台》,自问世起就一直用方言演唱,正是因为这样才保持了桑植民歌的原生形态、乡土韵味。因此,传习桑植民歌,既能保存本土民族生存发展经验,又能使本土原生态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借歌传情、以歌叙事、以歌记史,逐渐汇聚成地域特色鲜明、内容内涵丰富的民歌资源宝库,桑植亦成为享誉全国的“民歌的海洋”,2008年荣获中国“中国民歌之乡”的美誉,2009年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06年桑植民歌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重点保护。将桑植民歌融入旅游教学,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又可发挥高职院校资源优势,打破传统的“师徒传授”模式,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渠道[6]。

(三)有利于促进和推动旅游类课程建设与改革。课程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强课程建设必须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和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更新课程建设理念,以文化为指引,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彰显文化特色。将桑植民歌纳入旅游专业教学范畴,融入旅游专业教学过程,可促进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在组织实施的具体步骤中,可对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桑植民歌融入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及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等不同进程中,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桑植民歌的考核评价,采取学生现场演唱的方式,整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以桑植民歌为聚焦点,整合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学内容,可促进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与完善。挖掘桑植民歌的文化内涵,开发与建设课程资源,以有关桑植民歌的图文资料、数据影像资料等基础,搭建以旅游类专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文化推广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共享数据平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对普及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素质、整合学科资源意义重大。

三、桑植民歌融入旅游专业教学的实践

(一)挖掘民歌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既是现代歌曲的创作源泉,又是民族音乐的精华瑰宝。将桑植民歌融入旅游专业教学,可利用其特殊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导游实景讲解,结合娱乐活动表演,把优秀的桑植民歌带到课堂上,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唱到哪里,既能促成旅游专业学生多才多艺的技能训练,又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旅游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实践能力,深刻理解并用心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通过教学运用,推动非遗传承。桑植民歌内容纷繁多样、色彩绚丽多姿,其发展史就是桑植人民的发展史。本土院校旅游专业将桑植民歌纳入教学体系,必须合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优势,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聘请民歌传承人进课堂演唱、组织校内文艺会演、学生去桑植实地感受等方式,让桑植民歌与学生面对面对接,让学生耳濡目染零距离领略桑植民歌的精髓和魅力,对本土传统民歌艺术形式有直接的认识,培养兴趣,提高修养,吸纳桑植民歌的艺术精神,展现桑植民歌的时代风貌,学习桑植民歌演唱演绎,自觉参与桑植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最终达到创新桑植民歌传承路径,拓宽桑植民歌传承渠道的目的。

(三)明确教学目标,注重课程设计。将桑植民歌纳入旅游专业教学,首先应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桑植民歌的发展历史,加强对桑植民歌的理论知识把握,感受桑植民歌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加深对本土民间文化艺术的理解,最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其次应做好课程设计,把握桑植民歌的实践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桑植民歌艺术的特色,学会领略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在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采用学生模仿、老师讲解、老师示范、学生练习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室各种信息化设备、旅游专业实训室、桑植民歌相关书籍和教材等教学设施辅助教学。通过学习,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创作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培养出学生对桑植民歌的感悟、鉴赏能力,陶冶高尚情操[7]。

(四)搭建网络平台,拓宽传承空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的全面普及已完全颠覆传统的生活方式,网络平台已参与和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将桑植民歌纳入旅游专业教学,学校应顺应趋势,设计构思易接受的方式、易掌握的路径,让学生入心入脑。日渐普及的网络平台不受时空约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速度展现出信息传播的及时性、方便性,学校应把网络空间营造成重要的文化空间,不断满足学生的各种文化需求,让桑植民歌在网络空间得到有效传播,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桑植民歌的文化内涵,提高个人文化修养,为今后从业打下良好的基础[8]。

参考文献:

[1]“张家界样本”入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丛书之《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发展》[C].2018.

[2]舒达.论桑植民歌[J].怀化学院学报,2010(04):16-18.

[3]覃海建.桑植民歌在旅游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222-223.

[4]殷莹,黄剑敏.湖南桑植民歌的艺术特征[J].大舞台,2014(12):239-240.

[5]向佐绒.桑植民歌的现状与传承发展[J].艺海,2010(08):133-134.

[6]秦晶.桑植民歌传承方式研究[J].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6.

[7]肖玲.三峡民歌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活态传承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8(4):148-149.

[8]黄克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析——以寿县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8(1):144.

猜你喜欢
教学运用教学实践
“先学后教”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积极运用
电子白板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