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典籍与中学历史教学

2019-10-15 09:55孙敏
文教资料 2019年22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学

孙敏

摘    要: 史学典籍的运用是教师培养学生“史学素养”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本文就史学典籍教学中忽视史学典籍的不可替代性、未基于课标要求分层教学及教师史学素养缺乏等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并对史学典籍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展开一系列探讨,希望切实可行地改善中学历史关于史学典籍教学的现状,促进史学典籍的广泛运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带来有意义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史学典籍    中学    历史教学

今日“典籍”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古代的图书档册等。《孟子·告子下》曾说:“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①这里提及“典籍”一词,是指关于先祖法度的文字记载。其二是泛指古代印刷的图书版本。我国古代典籍大都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相比现代图书更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章学诚曾提出“六经皆史”之说,比经于史,打破了经书的神圣偶像地位②。因此,無论是《论语》之类的经学著作,还是偏向杂学的历史书籍,皆可称为史学典籍。

2017年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③,该课标中注重课程结构的选择和实施等。新课标明确提出,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史学典籍是史学家的心血,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经常使用史料的载体。然而史学典籍在中学课堂教学发展中却存在一些潜藏的不足之处。本文对史学典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不足及改革措施进行探讨,不足支持敬请不吝指正。

一、课堂中应用史学典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史学典籍的不可替代性

新课改后,历史学科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课程内容。目前历史学科学术界强调所有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教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全的人格④。我们在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到相应的说明与要求。章学诚主张的“六经皆史”即与此意暗合。近年来学术界提倡跨学科研究,学科交叉成为一种趋势。历史学科借助教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使史学内容逐渐丰富起来。随着历史学研究的深入,日常教学逐渐向多学科靠拢,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史学知识为主体,并且重视史学典籍在教学中的应用。但是一些历史教师对教科书上有关史学典籍的内容视而不见,或者不够重视,把它们看作讲述历史事件可有可无的点缀,认为“装饰大于实用”。

(二)未基于课标要求分层教学

除此之外,历史教师往往较少关注历史教材中有关史学典籍的教学方式。教学重点包括作者的意图、写作的背景等。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⑤。在最新的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提及,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⑥。两版课程标准都强调对于科技、农业、文化发展的知识讲授,其中包括大量的史学典籍。但是在目前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根据课标要求,注重讲授相关史学典籍的内容、背景、内涵等,而是将这类史学典籍一带而过,或者只是蜻蜓点水般提及,并没有深入讲析。除此之外,教师大都使用史学典籍作为史料来源辅助教学,并没有突出典籍本身的特性。史学典籍作为史学的心血,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教师自身史学素养缺乏

历史教学不应是历史知识的机械灌输,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让学生感知历史的丰富多彩,从而知意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同时跨学科的教学要求给教师们带来困惑。比如历史学习与数学的勾股定理、农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应当如何结合?历史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文学、哲学素养和科学素养才能了解古代文学、理学、科技史的教学?这些都要求教师拥有很高的教学素养。是否可以在繁杂的工作中将历史教学中关于数学、生物、地理、物理、化学、语文的知识与高中生已有的各门学科知识体系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方便学生们对历史课堂中相关知识的理解、探究与升华,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需要历史教师加深了解各门学科,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只有教师学会了,才能让学生理解。然而,历史教师出身文科,普遍缺乏相应的理工科知识,这就造成讲授这类历史知识时存在瓶颈。

二、史学典籍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根据上述中学史学典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史学典籍可以帮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学习精神,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历史。但是在浩如烟海的史学典籍中如何选择适当的典籍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值得好好斟酌。其次,不同史学典籍在教学中并不能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

(一)跨学科导引:以史学经典导入新课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们经常会使用一些史学典籍中的史料作为导入材料。一方面可以快速引出课程的主旨,另一方面使用史学典籍增加教学材料的严谨可靠,体现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例如在高中必修3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课中,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中的一句话“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⑦导入这一课。在高中语文课上,学生已经学过了这句话,了解了这段话表述的民主思想,可以很容易地将学生引入其中。又如在讲授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课时涉及讲解《九章算术》和珠算,要求教师向学生讲解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数学计算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数学教学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九章算术中的相关史料记载补充,佐证相关知识点。尤其是这类科技发明的教学本身就比较枯燥,需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才能理解。这是历史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将这些史学典籍知识告诉学生需要教师善于将各科之间的关联加以整合,帮助学生理解。

(二)再现情境:以史学典籍阐释历史事实

四部分类中的子部典籍大都是科技、农业、地理等杂书。例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书籍如何进行教学呢?在中学阶段,学生在学习中除了对作者及所作的典籍进行识记外,还要了解典籍的成就、意义及作者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李时珍上山采药》的插图,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李时珍能够写出《本草纲目》呢?”在学生思考问题以后,教师归纳整理,突出李时珍的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的精神;告诉学生《本草纲目》对我国药物学界的研究发明有很重要的意义,陆续被翻译成各国文字,被世界各地学习借鉴;其次列举出关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一些具体数字等。又如讲到《天工开物》及其作者時,学生大多对其是陌生的。对此,对于这部典籍的讲授,教师应当先做介绍,对宋应星的生平略作补充,再揭示宋应星及《天工开物》的特征及其在工业中的重大意义;宋应星不断深入民间,实地考察、研究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科学典籍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教师在提出这个问题后可以略作分析。讲授之后布置学生课后了解相关的史实资料,阅读相关史料,体会这些典籍的内涵和意义。

(三)深化认识:以史学典籍培养核心素养

由于新课改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而且要加强自身建设。教师可以挖掘史学典籍中的思想内涵。例如杜佑在《通典》中将“食货”列为第一,不得不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杜佑思想中的朴素唯物主义,与离开实际生活高谈礼乐的观点有显著不同⑧。这些看法和处理方法都是十分中肯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教师在教授史学典籍时要始终注意把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尽量使历史研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基础之上。梁启超曾说:“史迹复杂,苟不得将其眉目理清,则叙述愈详博而使读者愈不得要领。此当视作者头脑明晰之程度如何与其文章技术之运用何如也。”⑨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出要领,而不是详细讲解其内容。因为史迹丰富,教师讲述只是冰山一角,不能全面概括。教师讲述历史需要给予学生“渔”而不是“鱼”。就如梁启超所说“其文章技术之运用何如”是关键所在,值得教师们好好斟酌。

三、结语

中学教师要培养核心素养,其一,教师需要大量阅读史学典籍,扩大知识面,遇到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其二,教师需要进行跨学科教学,形成跨学科意识,注意开发课程资源,实现课程的凝聚力和开放性。学生从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再识记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越容易⑩。虽然当前这种方式看起来落伍了,但在信息高速膨胀的时代,如何处理这些信息,获取匹配的消息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习的。综上所述,教师要学习更多的史学典籍,从中获取相应的技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能,进行问题探究,最终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

注释:

①[战国]孟子.孟子全鉴(第2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247.

②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M].北京:中华书局,2003:272.

③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13.

④唐琴.核心素养的学科建构[J].课例研究,2016(320):24.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

⑦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7.

⑧柴德赓.史籍举要[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3.

⑨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00.

⑩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王义高,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33.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中学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