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2019-10-15 09:55郝世华
文教资料 2019年22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基础意识

郝世华

摘    要: 本文从“研究性学习”基础的具备、“研究性学习”意识的启迪及“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具体说明课堂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做法。

关键词: 基础    意识    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及前程的基础性工程,对于我国来说,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石。为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应是学习方式变革,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亮点,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一、研究性学习基础的具备

1.国家义务教育投入增大。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综合国力突飞猛进,国家富,则教育强,近年来,教育投入大幅增长。据中国教育部网站消息:2018年,中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8.39%,其中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7603亿元,比上年增长9.76%。国家对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最高,增长比例大。这就为义务教育阶段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奠定了物质基础。

2.国家政策向教育倾斜。近年来,党和国家为发展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该方案指出,今后五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目标任务,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2035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我国是一个地阔人多、地形复杂且差异巨大的多民族国家,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别。为扶持农村特别是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国家大力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战略,这些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3.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师资及硬件设施大有改善。(1)师资力量大为改善。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座典型的山区农村初级中学,进入二十一世纪,能上讲台的教师有六十多人,其中有三分之二是老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适应新课标新理念的教学还是有一定困难,另外三分之一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的大中专毕业生,成为我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和骨干力量,我校师资素质还是很欠缺的。但是,经过十多年来我省新机制教师的招录,我校充实了近三十人的优秀本科毕业生,都被安排在重要的教学及教研岗位上,为我校推进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力量支撑。(2)教学装备步步提升。教育装备现代化,是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推进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技术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近二十年,我校教学装备换了三批。第一批是教室装备投影仪,这是我校有史以来首次在课堂上使用仪器辅助教学;第二批是教室装备电子白板,第一次把网络引入教室;第三批是2017年春,教室装备“一体机电脑”。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有了强有力的力量和技术保证。

二、研究性学习意识的启迪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把研究性学习意识的启迪落到实处。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习惯是通过耳濡目染漫漫培养出来的,“耳濡”就是多用耳朵听,教室的网络电脑为我们提供了条件。例如,我在介绍了清朝疆域后,立即在教室一体机电脑上播放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这首歌,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这节课来了一个精彩结束,余味无穷。“目染”就是让学生多用眼睛看。单纯地读历史是枯燥无味的,久远的历史又离现实生活太远,我在介绍“张骞通西域”“红军长征”等重大事件时,从电脑上搜集地图并制成动画,播放给学生看,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触历史。我在教学中遇到了一些不求进取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懒”。然后对症下药,在讲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时,展示中华民族抗战的视频,“看”体验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艰辛,特别是在看“台儿庄战役”片段时,当看到中国部队整连、整营、整团战死、尸体遍地时,个个发出感叹声。课后有意让每一个学生都写一篇“观后感”。我首先看了班上那几个“懒”学生交来的“观后感”。其中有一位学生幡然悔悟,说从此要努力学习,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这位学生确实在慢慢转变。证明我的课堂教学启迪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2.实现大容量教学,让学生“有米可煮”。所谓“研究”就是利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概念”就是知识,就是煮饭要用的“米”,它是从事研究的基石。研究性学习必须让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1)增添地图、人物、实物等图片,增强研究性学习的直观感。如讲汉初、唐初历史时出示秦二世、隋炀帝这两位暴君的照片,使学生明白“正因为这两位暴君的暴政才会导致秦朝、隋朝的短命,才会有汉初、唐初的盛世景象”这一道理。还有通过大量实物图片,把久远的历史活现在学生眼前。(2)充实史料,教给学生一部完整的歷史。历史课本不可能做到历史的完全呈现,这就需要有选择性地补充。我在讲“洋务运动”的背景时就进行了补充:原因有五:①清朝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对清朝长期执行的“禁海政策(即闭关锁国政策)”有所醒悟。“禁海”是欲禁不达。②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西巨大差距展现在国人面前。③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从中国掠夺了大量政治经济利益和特权,特别是中国大片锦绣河山的沦丧(插入地图展示)。④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使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感受到当时的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必须改弦更张。⑤晚清四大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深感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自行设厂制造新式枪炮船舰的紧迫性(插入图片比较洋枪洋炮与中国大刀长矛)。中国古代史中对大一统王朝介绍相对较完整,而对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介绍相当简略,我在授课时做了一定的充实。

3.传授学习方法,向学生“授之以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研究性学习还要给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掌握学习知识的窍门。例如巧记时间就是学好历史的重要窍门。用“时间”这条线索可把纷纭复杂的历史串联起来。我是这样传授给学生的:①把同年代发生的中外历史事件串在一起。例如中国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开始了她近半个世纪对清朝的统治;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中国洋务运动兴起;而同年的外国有俄国发生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爆发,可把它们串在一起学习。②用联想法记忆年代及事件。如,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可用联想法记作:“前鸭子下蛋后鸭子看,刘邦定都于长安”。这是因为2像鸭子0像蛋。③利用顺口溜巧记时间。我编了许多口诀方便学生记忆,例如,怎样捋清清朝先后发生的大事,我编了这样一段:太祖改清顺入关,一扫天下统江山。康雍乾盛美名传,嘉道咸丰弱朝廷。鸦战甲午联军侵,后清丧权辱国尽。罪祸慈禧半世政,宣统结束民国兴。

三、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基础知识后,提高和培养能力就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和归宿。研究性学习能力怎样培养呢?

1.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传统式教学弊端。新教学观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导师、领路人和研究者。课堂上是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启发式学习。传统式教学则完全违背这些思想,它是灌输式教学,泯灭了学生的个性,课堂是呆板的、机械的,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厌学。

2.培养归纳和总结。“归纳和总结”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在归纳和总结“开通大运河”这一子目的知识时,就用“123456”来归纳和总结:(1)一个中心——洛阳;(2)两个终点——琢郡、余杭;(3)三大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交流;(4)四段运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5)连接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6)流经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还利用“12315”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话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这一课的基本知识:(1)一个民族英雄郑成功;(2)康熙、乾隆两次平叛(与新疆有关的两件大事);(3)三个机构设置:台湾府、驻藏大臣、伊犁将军;(4)一部法规: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5)本课五大内容:巩固东南边疆(台湾)、巩固西南边疆(西藏)、巩固西北边疆(新疆)、巩固东北边疆(签订《尼布楚条约》)、建成一个东方大国。这种引导归纳和总结有效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3.组织课堂活动,提供锻炼机会。我在讲甲午战争后向学生布置一个任务,组织一个历史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法官、李鸿章、公诉人、律师对李鸿章进行历史审判,一下子就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我特别观察了那些平常不爱露面性格内向的学生,都热情高涨地加入交流。另外,还组织学生编排了“三顾茅庐”“杯酒释兵权”“闻鸡起舞”等历史短剧,并引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让课堂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人人探究,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活动中相互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余慧娟.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课改热点问题访谈录[J].人民教育,2011(18):34-38.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基础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