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学生心理行为特点适时转变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路径的研究

2019-10-16 04:38彭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0期
关键词:学生心理特点分析班级文化

彭涛

摘 要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心理发展需求。作为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业提升的同时,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信息化发展的当代社会,小学生受到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出现问题多、管理难的现象,为此,教师要进一步提升班级文化建设效果,关注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关键词 小学 班级文化 建设 学生心理 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是发展德育教育的基础。为了保障班级管理的规范,小学生的有效发展,教师要在明确学生发展特点的同时,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水平,让小学生在高质量的教育中获得成长的养分。

1互联网时代小学生呈现出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在学习发展中会表现出复杂的问题,因此,在关注小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理论研究的纵深化发展,并积极地用实践去检验这些理论,让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变得更有意义。

1.1社会影响带来的思想成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变得越发迅捷。小学生因为年龄和心理特点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对于一些信息缺乏筛选和判断的能力。这就会致使小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存在错误的认知,带来一种自以为是的成熟思想,这在无形中增大了小学生自我行为与常规做法之间的差距,给现代小学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小学生的这种想法来自于对社会的不完全认知,某些错位的理念让小学生更愿意相信自己心中的想法,从而在综合文化体系的构建上难以自我投入,造成对教师的疏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班级氛围的不和谐。

1.2个性发展带来的自我膨胀

在倡导小学生个性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思想将启迪心灵,促进学生发展当作教育的根本,也让现代小学教育步入了各式的改革尝试之中,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偏离了原有的发展方向。小学生对于社会和自我的认知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难以认同的观点和理念,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多数小学生会选择认同自我,对教师的教育产生反感情绪,这给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3沟通不畅带来的思想隔阂

沟通对于小学生和教师而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方面,教师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和不同的学生进行沟通,并通过这样的方式达成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小学生需要在同教师的沟通中解决存在的问题,让自己的认知得意提升。因此,沟通是一种良性的社交活动,也是促进现代小学教育开展的重要方式。但是,在教育管理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时代和心里差距,使得沟通存在不畅、无效等问题,这也给小学生师生关系的构建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综合而言,沟通顺畅在现代小学教育中起到了催化的作用,让学生管理教育变得更加顺畅。

2基于学生特点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路径

2.1提升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知程度

众所周知,班级文化承载着育人的职能。在我国现代小学教育体系中,班级文化需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映衬下,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内在立德树人的价值。因此,在现代教育理论下形成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规范学生行为。基于此,围绕班级文化育人展开探究,对于提升综合教育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从育人的内在价值、育人建设原则、以及育人发展路径等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班级是学生学习以及成长的重要场所,因而班级文化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育人的水平。作为和学生密切联系的教育力量,班级文化一方面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还对学生个性塑造、以及健全人格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因此,要打造优质的文化环境,实现班级文化实现育人的作用。从而使得社会文化、传统文化与班级文化有效融合,共同促进学生未来深层次的发展。

2.2基于场域理论的班级文化建设路径

场域理论,最早是由法国教育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在理论之中,场域主要就是指,客观存在的网络模型或网络架构。换而言之,在社会这一客观存在的场域之中,各个部分是由一系列的关系构成的,因而每一个场域之中,都对应着利益、机遇、以及奖惩。班级文化在场域理论作用下,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帮助并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学生未来深层次的发展。因此,当前场域理论下,班级文化主要育人职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班级制度建设,以及制定丰富多彩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当前,我国众多小学班级文化育人职能并不明显,为了有效推动班级文化的育人效果,教师需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机制,通过信任交往与激励作用,共同帮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一种健康成长。同时,要引导家长广泛参与到其中,共同见证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以此突显场域理论下,班级文化育人的建设原则。场域理论下的班级文化与学校文化,应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合理构建。由于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育人理念的重要载体。因此,班级文化育人标准应充分吸收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建设过程中,将学校文化育人标准进行融合,打造以班级为本的个性化育人标准。

2.3班级文化建设要结合网络时代特点

现代学生从小接触网络,通过网络微信、QQ、微博等载体,进行班级文化信息的推送,可以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到相关信息,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逐步在网络时代构建起自身的德育知识体系。在班级文化体系构建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大数据技术的作用,通过筛选分析,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数据,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在开展德育教育中,将传统内容与新时代技术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的新时代魅力。现代德育教育与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局限在教材和教师的说教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提升德育教育效果,比如说,综艺节目《朗读者》《中华诗词大赛》等,都是开展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起来,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文化教育效果。

2.4班级文化建设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认知

在开展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想优化文化体系,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现代文化教育强调针对性和个性化,传统的“一刀切”式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教学,也不适于班级文化体系的构建。对于小学班级文化体系而言,很多学生有着自身的理解,在构建自身的文化认知体系过程中,也有着不同的方法和角度,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开展个性化指导,力争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思索和探寻的精神动力,而不是抹杀学生的文化活力。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助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和培育模式,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對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传统的灌输式文化构建模式也已适应不了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因此需要教师深入探索,对于提升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效果也具有积极意义。比如说,随着“书香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重点培养阅读文化,但是阅读素材的选取不能过于随意,而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热点,选取当下流行的小学读物,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的思想融入到班级文化中,也让学生真正主导班级文化建设。

3结语

综上所述,打造班级文化也需要借助向心力的作用,将班级文化、学校文化,甚至为社会文化全部放置在整个教育格局之中,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这三者有效进行融合,增强学生对于学校文化、班级文化、以及社会文化认同感,从而激发班级内全体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与学习态度。这不仅能增强现代教育理论下班级文化建设的力度,同时还能拓展班级文化氛围营造的持久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冯然飞.如何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发展德育教育[J].山西青年,2018(12):73-74.

[2] 黄顺友.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养成教育的初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25):21.

[3] 钟声.班级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影响探索[J].新课程·中旬,2018(06):210.

[4] 张美帆.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对中小学生的重要影响探索[J].青春岁月,2017(28):122-123.

猜你喜欢
学生心理特点分析班级文化
合理把握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度”
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的数学课堂
高中英语高考听力特点及对策分析
独立学院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