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在行走的课堂里全面成长

2019-10-16 05:58范胜武
人民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

范胜武

在山西介休的张壁古堡,来自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研学团队策划了一项有趣的活动——“你猜对了吗?”学生们先是化身一个个小记者,向导游咨询各种细节问题,提前了解古堡的相关知识;然后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拍摄视频,站在地道、庙宇、堡垒、城楼各个角落,成为小小主持人,现场编写主持词,分享某个文化景点的知识或自己的感受;最后,在他们返校后的研学知识PK赛中,每个学生对于某个景点的独特发现或感受被制作成一个视频谜语,让其他同学来猜那个景点是什么。

走出校园,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精心策划的活动,会激发学生更多的求知欲、探索欲,让求知的过程更加多姿多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这样的研学课程,正是非常契合的途径。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健全经费筹措机制,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看到这份文件,我非常高兴,也非常庆幸,因为在2013年我们就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在我校全面开启游学课程,就是现在研学旅行课程的雏形。

研学旅行“三段论”,最美课堂育全人

学校以研学旅行为载体,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了十二年一贯制研学旅行课程,包括“1-5年级京内主题研学”“6-9年级国内文化研学”“10-12年级世界文明研学”三大课程模块及“世纪名人班”特色研学旅行课程。从京内主题研学,到国内文化研学,再到世界文明研学,三个阶段覆盖小、初、高三个学段,故将其称为研学旅行“三段论”。学生在研学旅行这最美的课堂中,从文化知识,到视野情怀,再到实践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实现最美课堂育全人。

(一)京内主题研学,增长学生的知识见识

学校在1-5年级践行全课程教育理念,研学围绕教学主题在北京范围内展开。研学地点主要有博物馆和科技馆系列、主题公园系列、历史古迹系列,旨在让学生体会北京生活和北京文化,注重小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热爱生活。

1-5年级每一学年的研学活动都是由“我是谁”“我们如何组织自己”“我们身处什么时空”“世界如何运作”“我们如何表达自己”“共享地球”六大超学科主题构成。以“我们如何组织自己”主题为例: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对活泼可爱的动物非常感兴趣,研学旅行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爱上小动物,产生保护动物的欲望,因此选择动物园为研学地点就非常合适。二年级学生对于动物的认识需要更具系统性:动物属于哪一类,哪一种动物濒临灭绝,动物的习性和特点是什么……选择北京自然博物館进行研学,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学生可以借助已经学会的汉字进行自主阅读、生生互读、师生分享,进一步了解动物世界的奥秘。三年级学生爱动,浑身充满了能量,喜欢挑战,所以选择野生动物园外出研学就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事,他们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珍奇动物,还可以当场为这些动物编写小诗……

(二)国内文化研学,寻根华夏文明,塑造学生中国灵魂

学校在6-9年级实行选课走班,选择研学地点时主要以中华文化、课程背景及学生兴趣为导向,在全国范围为学生提供多条路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条路线进行研学。学生可以游武汉线品荆楚文化,探长沙线体潇湘文化,寻河南线悟中原文化,踪西安线访汉唐文化……遍布中国大江南北的12条线路可供学生选择。

每次研学虽然只有短短一周,但整个活动的策划、成果展示会贯穿一个学期。各个学科的教师会精心打磨各种活动,将学科知识巧妙融入新鲜好玩的游戏中。学生们走进祖国大好河山,从地理、历史、语文、生物等方面深入了解华夏文明,从细节之中树立自己的家国情怀、文化认同感。

譬如,学生游览武汉大学之前会查阅武汉大学的资料,包括武大校史、樱花故事及与武大有关的名人故事等;待到身临其境,在樱花树下聆听导游讲解时,学生对历史的体会就更真切了,校园中的每一处雕塑与建筑都会唤起学生相关知识的记忆。当学生在云雾缭绕的衡山之巅吟诵“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时,李白的豪放与衡山的磅礴在他们心中激荡。

此外,研学旅行更是一种升华精神的文化活动。观光游览或访古问今,更能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形成卓越的人格。

比如在研学中,董雅倩老师结合诗意的情景,现场给学生做诗词指导,平仄押韵在学生的作品中得到了运用。他们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自己的根,并在历史的长河中触摸到华夏民族的精神内核。例如:

望西湖十景有感

初中学生 奥欣谕 张天豪

苏堤春晓露晓霜,

断桥残雪人成双。

平湖秋月赏美景,

柳浪闻莺盈浅塘。

双峰插云攀东岳,

三潭印月湖心凉。

花港观鱼池中戏,

南屏晚钟空山响。

雷峰夕照塔比天,

曲院风荷若晴妆。

西湖十景美如画,

华夏寻根心徜徉。

在甲午战争博物馆前,学生们身穿制服,迎着海风,慷慨激昂地朗诵《少年中国说》,刚参观过的历史画面在胸中激荡,此情此景,令每一位游客动容。

在华山脚下,学生们收集各种灌木花草制成标本,认识到生物种类的丰富性,更有学生善于发现美,把树叶做成风景拼接画,将知识上升到艺术的层次。

在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地,有学生第一次见到这样古朴的建筑,体会到底蕴深厚的晋商文化,情不自禁地用钢笔画下一步一景的风土人情,这样的研学手册成了别具一格的水墨画连载。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沈阳“九一八”纪念馆、枣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等地,学生们沉痛悼念遇难同胞、民族英雄,敬献的花圈凝结着他们的哀思与共勉。这样的爱国教育来得更深刻、更真切。

(三)世纪名人班研学,传承伟人精神

名人班课程是学校的一大特色课程,小学部目前设立了五大名人班:少年孔子班、周恩来班、钱学森班、雷锋班、宋庆龄班。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发展到校外、融入到社会活动之中。所以,名人班都根据班级特色选择不同的研学地点,设计不同的研学课程。研学旅行每到一处,学生都会受到一次伟人精神的洗礼,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例如,周恩来班师生前往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南京梅園新村、江苏淮安周恩来故居参观,到周恩来母校南开中学研学。学生从周恩来的吃穿住行以及工作环境等实景实物中,感受周恩来的高尚情操,以多种方式感悟伟人风范,用伟人精神指导言行,用伟人风范塑造自己。

课程实施“分步走”,研学效果最大化

记得有一次听一位专家“吐槽”:“北京市有一次统考针对参观博物馆出了几道题,题目不难,只要按照要求认真参观博物馆就能得分,但学生的得分率并不理想。”为什么呢?我认为是实施的环节没有落实好。虽然带学生参观了博物馆,但教师没有做好引导,学生走马观花,没有前期的知识铺垫,没有后期的总结提升,只有“送进去、接出来”,得分率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所以,我们狠抓“落实”,每一次研学旅行都要制订课程实施计划,要求教师编写研学课程手册,从知识普及、提出问题、研学前测、研学途中每日作业、研学后测、成果汇报等诸多环节抓起,规范实施。目前,我们已经积累课程手册近百本。

(一)课程前期:充分准备以实现教育目标

在每一次外出研学之前,教师都会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如进行研讨、做方案、举办相关知识讲座等。

例如,在赴南京研学以前,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校邀请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先生,举办了以“勿忘历史,珍爱和平一一揭秘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讲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

又如,二年级的《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研学旅行方案》详细描述了课程背景、活动重难点、景区地图、活动流程、活动总结、活动预期效果和基地场地介绍等,为达到课程目标做好了铺垫。

(二)课程实施:多彩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行前有准备”让学生有备而来。“行中有记录”避免课程流于形式,也避免“边学边丢”的问题;“行中重体验”让学生参与其中、动手实践,获得直观体验、培养实践能力。为此,教师们设计了手绘、制作、竞赛、情景剧表演、诵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以“北京烤鸭博物馆”研学为例,学生们听场馆导游介绍烤鸭的知识、看烤鸭的制作工艺,在师傅的带领下一起做鸭小点心,将片好的烤鸭拼成牡丹花,品尝美味的烤鸭和自己做的小点心……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全方位联动,让孩子们此行收获满满。

再以初中西安线研学为例,教师们设计了钻木取火、原始印染、搭建草屋、修复文物、扇面书法、陶俑制作等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团队合作力,认同中华文化,感知悠久历史,勇于面对挫折,勤于探究实践……

(三)课程评价:多样化评价关注学生收获与成长

为了保证研学的效果,我们设计了多种评价方式。小学制定了《京内主题研学旅行课程积分参照表》,用评价引导学生在游览时互帮互助,欣赏时学会赞美,创作时学会热爱,汇报时大胆自信,从始至终都在培养学生的涵养,让优秀品质在学生身上、心里落地生根。

初中评价诊断分为三环节:研学前诊断,研学后诊断,研学知识PK赛。研学前诊断在课上进行,评估学生对所选研学路线的认知水平;研学后诊断主要考查学生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的知识掌握情况;研学知识PK赛则是通过举办比赛来评估学生对研学旅行相关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

高中国外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平日积极思考、敢于探索、多做展示和尝试。教师对每位学生的过程表现和总结报告做综合评价并打分。

(四)课程总结:成果汇报将研学效果落到实处

“行后有总结”让研学真正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边“研”边“学”,收获了全面成长。

小学每一次主题教学结束后都会组织结业仪式,学生制作手抄报、思维导图,或通过作文、才艺表演等形式,分享学习收获;家长、教师一起见证孩子的成长。

初中每年组织“红五月”研学展演活动,围绕“五个一”分享成果:游一座城,读一本书,诵一首诗,唱一首曲,传承一种文化。学生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底蕴,提高民族认同感。

高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探索,及时反思、总结,完成研学笔记。研学结束后,在校内召开分享会。

知行合一,研学亦是心灵修炼之旅

“女儿参加了三次学校组织的研学之旅,从第一次打电话时哭着说想回家,到最后一次笑着描述途中的趣事,我感受着她的成长。脊柱侧弯的她经常会腰酸背痛,但是爬黄山的时候也咬着牙坚持。虽然下山时跌倒三次,回来后跟我嚷着酸痛劳累,撒娇求安慰,但是我知道,她已经明白了‘坚持才能实现目标的道理。女儿在研学周与同学共宿一室,她回来开心地跟我描述同学睡相惊人、满床翻飞,往往要等到同学翻身腾出地方,她才能乘机爬到床上。我有点心疼,问她为什么要把两个单人床合并起来?分开睡不就没事了?她说:‘如果那样的话,那个同学肯定会掉到地上的!毫无嫌弃抱怨之意,连我这个做妈妈的都有点脸红,忍不住佩服她的大度体贴。”

陈奕涵的妈妈讲起女儿在初中研学旅行中的成长,一脸幸福和欣慰。

远离父母的独立旅行,对孩子来说既新鲜又具有挑战性。在离京的列车里,学生们安静地阅读书籍;在酒店中,学生们回顾自己一天的行程,完成课程任务,总结收获,打点自己的生活;在陌生的城市里边走边学时,大家自觉排队右行,规则与秩序的意义蕴含在队列中;旅行途中,孩子们“各显神通”,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工具去记录所学到的知识;攀登过程中,“小伙子们”争相帮助体力较差的同学,接过他们的行囊;看到有同学跟不上了,他们用行动表达等待、鼓励与陪伴;欣赏美景、参观文物时,尽管内心无比激动,但绝不会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研学中,“知行合一”不只是书本知识与鲜活文化的交汇,更是规则礼仪、自律坚持、团结互助等优秀品质的真正内化。同时,学生们在校园里接受的养成教育亦渗透在出行的点点滴滴中。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 邢星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