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

2019-10-16 05:58戴荣
人民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校史学校教育

戴荣

普通高中特别是历史悠久的知名老校,都可以而且应该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校史校情教育结合起来,为学生打上明亮的精神“底色”。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发源于北宋胡瑗讲学的安定书院,肇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泰州学堂,至今已有117年历史。学校几经变迁,1945年迁至泰州城内一处私家花园——“泓园”办学。自此,“泓园”就成了学校的别称。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泰州二中一直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用“百年泓园”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积淀,滋润园中的每一位学子,让校史上的杰出人物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奋斗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力求每一个学子身上都带有“百年泓园”的特有气质和精神底色。2018年5月12日,《“百年泓园”文化育人的场域建构》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以一泓清泉育满园桃李——“百年泓园”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作为2018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百年泓园:充满附加值和延展性的精神富矿

现在的“泓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园子,而是有着精神象征意义的图腾,是学校文化建设、学生品格提升和教育教学资源的富矿,这个富矿既要不断发掘,也要不断养护。

教育先贤灿若星辰。“州建南唐,文昌北宋”的泰州自古“儒风之盛,夙冠淮南”,教育文化历史久远,名贤辈出。

宋初理学先驱胡瑗(993-1059),生于古海陵,世称安定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响亮地喊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之任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教育理念,提出“明体达用”的教学思想,首创“分斋制”苏湖教法,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示范当时,垂法后世,树立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被后世尊为“先儒胡子”。南宋年问泰州知州在其讲学旧址创建了安定书院,清末改书院为泰州学堂,即为我校最早的办学校址。现在,我校校园内立有胡瑗石刻雕像,将教师发展中心大楼命名为师儒楼,在大厅介绍胡瑗生平、教育主张、历史贡献及对其评价。

民国时期泰州乡贤的杰出代表韩国钧(1857-1942),字紫石。1927-1937年,韩国钧担任我校董事长,主张教育匡世济民,勉励师生学成致用,并将校名改为私立时敏中学。现在,我校将两幢教学楼分别命名为时敏楼和致用楼,将图书馆命名为紫石楼,在校训石正面刻着校训“逊志时敏”四个大字,背面刻有注解:“逊,谦抑也。务,专力也。时敏者,无时而不敏也。逊其志如有所不能;敏于学如有所不及,虚以受人,勤以励己,则其所修,如泉始达,源源乎其来矣!”

与韩国钧同时期担任我校校董的凌文渊(1876-1944),中国花鸟画大家、书法家,与齐白石、陈半丁、陈师曾并称“京师四大画家”。当年为勉励时敏中学毕业生砥砺前行,为大家题词“再进”。我校将“再进”作为办学特色,取循序渐进之意,激励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将美育楼命名为文渊楼,内有凌文渊雕像及其书画作品介绍,还有书画室和展览厅,是学生接受艺术熏陶的重要场馆。

杰出校友群星闪耀。百年来,我校涌现了胡锦涛、支秉彝、夏道行、李德仁等一批杰出校友。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胡锦涛1953年至1956年曾在我校求学,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科院学部委员(现称中科院院士)支秉彝是我国电工测量仪器专家、信息处理工程专家,是汉字编码、汉字信息处理和系统研究的开拓者。国际知名数学家夏道行,独创“夏道行函数”,中科院院士,担任美国加州大学等近20所国际知名大学的访问教授。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首创国际测量学界“李德仁方法”测量法,解决了困扰测量学科100多年的难题,被誉为“遥感测绘第一人”。

我校将胡锦涛当年入团的教室建成“团员成长教育室”,将两幢实验楼和数学学习体验中心分别命名为德仁楼、秉彝楼、道行楼,激励学生从小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明德崇仁,秉持天性,行有道,达天下,勇攀科学高峰。

文化经典灼灼其光。如何把卷帙浩繁、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进行更好的挖掘、阐发和传承,我校以宿舍、食堂的命名为突破口,涵养学生的美好品格和精神气质。

我校将食堂命名为珍膳园,将男生宿舍命名为临风居、乐群居、思齐居,将女生宿舍命名为秀慧阁、蕙兰阁、玉洁阁。这些楼宇名称全都来源于我国传统典籍,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学校每栋楼的楼宇铭牌上都注明了楼宇名称的出处,并加以阐释。如珍膳,出自《周礼·天官序》“膳之言善也。今时美物日珍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勤俭节约,请从珍惜盘中餐开始。又如乐群,对应成语“敬业乐群”,出自《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寄语莘莘学子专心学业,与同窗好友融洽相处。

校本课程:让沉默的校史开口说话

我校开设了“口述校史”课程。展示、学习校史资料,有利于弘扬办学传统,凝聚全校人心,传承学校文化,提升人文精神。通过校史资料的系列整理工作,激发师生的爱校情感、认同意识、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塑造健康向上、和谐进取、科学发展的校园生态环境。我们撰编校本教材《泓园百年求索志》,让全体学生感受校史力量,用生动的口述展现厚重绚丽的历史长卷,传承学校精神。

通过校本课程“百年泓园人物传奇”的实施,我们把校史上涌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科学家、文学家、爱国者等杰出人物的思想史和奋斗史呈现出来,并将之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联系起来,发挥英雄模范人物、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学生在高中时代就树立起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理想,从而能够在未来走上社会立德、立功和立言。

“时敏班会课”是一门校本德育课程。在“大德育观”的指导下,我们按照主题教育、主题活动、实践活动的框架,对爱国主义教育、校史校情教育、國防教育、法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进行分类统整,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不同年级段以及班级特色,建立健全纵跨三个年级横贯所有班级的具有泰州二中特色的班会课程体系。

主题德育:让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无处不在

在泰州二中,我们广泛开展了学科德育渗透项目学习活动。例如在历史等学科中,我们将校史中的事例结合到具体教学当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编写校史,提高学生历史素养。我们还引导学生进行校情校史的探究式学习,举行“涵养卓越·百年泓园”校史校情知识竞赛、校史演讲比赛、校园拼图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建校经过,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数理化生学科中,则是通过对学校培养的两院院士的科研成果和科研经历的渗透讲解,以及相关实验过程的真实再现,让学生理解科学之严谨和院士情操之高尚。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融合,我们将经典诗歌、爱国爱家乡的文章以朗诵会、校园情景剧等方式呈现,通过重温国家、学校发展历程和优秀历史人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荣校之情,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团员成长专题式体验活动是学校活动的一大特色。在胡锦涛当年入团的“团员成长教育室”里,所有新入团的学生集体宣誓,已入团的学生在毕业前重温入团誓词。定期对团员集中进行党史校史教育、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每当校史纪念日,我们也举行相关主题的德育活动。翻看校史上的“今天”,在一些特别的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我们举办了“文渊”艺术节、“紫石”读书节、“道行”数学节、“德仁”科技节、“秉彝”创新节等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史上重大的事件和重要的人物,从而熟悉学校波澜壮阔的历史,以优秀人物为标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我校的魅力社团活动指向实践体验。我们开展了各种与校史相关的特色社团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听、讲、演、研、论”百年校史。“听”是指通过校友讲堂之“校友眼中的学校”“入校第一课校情教育”等论坛、讲座了解校史;“讲”是指学校导游团、校史宣讲团讲述校史、评析校史传奇人物;“演”是指话剧社演绎自编校史剧,文渊画舍临摹凌文渊字画,举办“图画校史”画展,爱乐合唱团演唱历史上的校歌,激发家国情怀;“研”是指致远社团开展“寻访当代杰出校友”等研究性学习活动,访谈老教师、校友、家长、乡贤等不同类别的代表,请当事人回忆当年的学校发展情况,到市档案局和史志辦寻找学校的时代发展印记;“论”是指演讲辩论社团开展校史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纵论校史春秋。

致敬先贤:让卓越的追求薪火相传

百年老校,千年文脉。胡瑗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学术修为都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校—直以胡瑗先生作为师生学习的榜样,倡导师生学习其求学精神、教育思想,推动师生成长共同体建设。

胡瑗先生少年即有“以圣贤自期许”的远大抱负和志向,北上泰山投书涧旁“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的刻苦求学精神,数次科考不第、办学一波三折依然不改其志的不折不挠精神……通过学习、演绎先贤文章和事迹,内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将胡瑗“职教化者在师儒”的师本教育思想与当前教师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以课题为统领,致力传承、弘扬和发展胡瑗师本思想,打造高素质卓越教师队伍。近三年来,我校在教师发展上,无论是硬件条件的配备,还是推进路径的选择;无论是体制机制的构建,还是良好生态的营造,都在着力践行胡瑗先生的“师本思想”。学校建有师儒楼、开放式教师书吧和名师工作室等,引导教师践行胡瑗的“明体达用”、分斋教学制度、注重“游历考察”等思想,引导教师对学生在道德引领和人格感化方面“以身先之”,以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模范言行潜移默化地熏染学生。

(作者系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施久铭

猜你喜欢
校史学校教育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