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区少数民族医学生课堂参与及文化心理因素相关研究

2019-10-17 01:30
关键词:参与度医学生少数民族

左 敏 赵 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一、引言

课堂参与(Class Participation),是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心理融入,以及在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方面的努力程度[1]。大学生的课堂参与是保证教学效果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少数民族医学生与一般医学生一样接受全面的医学教育。同时,他们大多数来自民族地区,受成长环境、语言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影响,很难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主动地进行知识吸收和知识建构,课程学习目标更难以达成。而少数民族医学生是民族地区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有必要挖掘汉区少数民族医学生课堂参与状况及文化心理相关因素,进而提升课堂参与积极性。

社会文化理论指出,文化会对个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汉区高校以汉文化为主流文化,少数民族学生会因自身的母文化和汉族文化发生冲突和摩擦而产生文化疏离感,从而对他文化产生疏远、不和谐,被控制、被异化等感觉及消极情绪体验[3]。情绪情感参与是课堂参与三维度之一。因此,提出假设1:文化疏离感与少数民族医学生的课堂参与存在负相关。

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4]。大学生的安全感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个体的安全感越高,其人际信任水平就越高[5]。高效的课堂参与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学习过程。它包括专业知识学习的认知和行为参与、积极情绪情感的投入,还涉及这一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由此提出假设2:心理安全感与少数民族医学生课堂参与相关。

鉴于此,本人拟考察少数民族医学生课堂参与的基本状况及与文化疏离感、安全感的关系,并探讨文化心理因素是如何影响课堂参与的。

二、方法

1.被试

本研究选取西南地区省会城市某中医药大学的在校少数民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团队向学生详细地说明了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保密性原则等内容,采取自愿参与原则。收回问卷503 份,有效问卷461 份,有效率达91.65%。被试来自藏、彝、羌、维、回等15 个少数民族。其中,男生118 人,女生 343 人。大一 217 人,大二 111 人,大三 97 人,大四 35 人。

2.工具

(1)文化疏离感量表

采用刘曦和杨东编制的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量表[3],共39 个项目,包括文化分离感、文化孤立感、不和谐感和被控制感4 个因子。量表采用 1 ~5 的5 点计分。问卷同质性系数是0.92,分半信度0.74。

(2)安全感量表

采用丛中和安莉娟编写的安全感量表[4],共16 个题目,包括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两个维度,每个因子各有8 个项目。人际安全感主要反映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安全体验,确定控制感主要反映个体对于生活的预测和确定感、控制感。量表进行5 级评分,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6。得分越高,个体的安全感越高。

表1 少数民族医学生课堂参与基本信息(±s)

样本量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数±标准差课堂参与 461 5 1 3.48±0.64行为参与 461 5 1 3.38±0.73思维参与 461 5 1 3.48±0.78情感参与 461 5 1 3.68±0.76

(3)课堂参与量表

课堂参与量表[6]由张旭编制,共15 个项目,部分项目为反向题。包含行为参与、思维参与和情感参与3 个维度,总量表的Cronbach'sα 系数是0.891。该量表采用李克特式五点计分法,分数越高说明课堂参与水平越高。

3.统计处理

对调查回收的问卷使用SPSS24.0 的描述统计、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合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1.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少数民族医学生课堂参与得分

由表1 可知,少数民族医学生课堂参与呈中等偏上水平(中间值为3),情感参与得分最高,其次是思维参与,行为参与最低。

对不同性别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对不同成绩、使用不同语言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在性别上,男生思维参与维度比女生高,且差异显著。在成绩上,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三个维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对不同成绩学生进行多重比较显示,中等以下成绩学生无论是行为参与、认知参与还是情感参与,其课程参与度都显著低于其他学生。在语言上,在学校中惯于使用不同语言的少数民族医学生在课堂参与、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方面有显著差异,采用汉语和本族语言混用的学生的课堂参与表现得更好。

表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少数民族医学生课堂参与得分比较(±s)

表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少数民族医学生课堂参与得分比较(±s)

注:*p<0.05,**p<0.01

人口统计学指标 人数 统计值 行为参与 思维参与 情感参与 课堂参与性别 男 118 24.42±6.50 14.47±3.19 14.92±3.38 53.82±11.37女 343 23.41±4.56 13.73±3.06 14.64±2.89 51.78±9.28 t 值 1.56 2.259* 0.884 1.758成绩 上等 43 24.79±5.50 14.81±3.71 15.42±3.01 55.02±11.25中等偏上 103 23.51±4.96 14.04±3.22 14.53±3.13 52.09±10.08中等 249 24.15±5.17 13.95±2.95 14.97±2.89 53.07±9.41中等以下 66 21.39±4.48 13.05±2.93 13.55±3.08 52.30±9.89 F 值 5.929** 3.026* 4.918** 5.986**使用不同语言 本族语言 108 23.98±4.59 14.02±3.24 14.94±3.06 52.94±9.40汉语 197 22.98±4.65 13.52±3.10 14.39±3.04 50.89±9.66混用语言 156 24.33±5.95 14.35±2.98 14.97±2.96 53.65±10.31 F 值 3.306* 3.206* 2.011 3.739*

表3 相关性分析

2.课堂参与度及相关因素分析

将少数民族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文化疏离感、安全感及子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 所示。

从表3 中可以看出,行为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及课堂参与与安全感及各维度呈显著性正相关。课堂参与、行为参与与少数民族医学生总体文化疏离感呈显著性负相关,具体表现在文化分离感和不和谐感两方面。情感参与与文化疏离感及各维度均呈显著性负相关;思维参与与文化分离感呈显著性负相关。

四、结论与讨论

1.少数民族医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总体状况分析

本研究中,少数民族医学生课堂参与度中等偏上,略高于一般大学生的课堂参与[6-7]。课堂参与度中情感参与得分最高,达到较好水平,而思维和行为参与较弱。究其原因,大部分少数民族医学生来自相对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或混居地,他们有较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希望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从情感上愿意更积极地参与课堂。但同时又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较窄的问题,使得他们在课堂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中有些力不从心。

关于性别在课堂参与上的差异,不同研究结果各不相同[6-9]。课堂参与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医学生中男生的思维参与显著好于女生。可能的原因是,一般而言男生在课堂中往往比女生活泼、好动,思维更活跃。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和思维方法的运用也更利于男生的理性思维的发挥。在成绩差异上,少数民族医学生在行为、思维、情感三维度均出现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中等偏下成绩的学生课堂参与低于其他学生。学生成绩和课堂参与往往相互影响[10-11]。成绩差的学生在课堂中常常更容易遇到困难,无法很好地完成任务,从而不愿积极地参与进课堂。另一方面,课堂参与消极的学生比积极的学生学业成绩更低。这就导致成绩和课堂参与的恶性循环,在成绩较差同学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在语言上,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混用的学生在课堂参与各维度都表现得更好。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学生获得知识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有意义的言语接受过程。多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医学生主要受本族群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当他们来到汉文化为主的学校中,汉语言为主的教育中断了他们的传统语言和文化学习过程,他们原有的语言习惯、学习思维和方式无法帮助他们积极、顺利地参与课堂。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医学生主要生活在汉文化为主的地区,他们少了跨文化学习的困境,却有着和汉族大学生一样的课堂参与问题[12]。由此可见,汉语和本民族语言混用的学生一方面能更好地适应汉区文化,同时又因为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一些差异让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参与课堂、适应环境。

2.课堂参与度与文化分离感、安全感的相关状况分析

本研究调查发现汉区少数民族医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疏离感与其课堂参与度有显著相关,文化疏离感越高,课堂参与度越差;文化疏离感越低,课堂参与度越好。文化疏离感会使个体产生消极情绪体验[3,13-14],在此消极情绪影响下,个体会较多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而较少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实证研究也表明文化疏离感会影响个体应对方式[15]。在文化疏离感消极情绪体验影响下,汉区少数民族医学生的课堂参与中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与文化疏离感的几个维度呈现更多的显著相关。因此,应该重视课堂文化适应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对少数民族医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

研究发现,安全感量表得分与课堂参与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证明越是安全感高的少数民族医学生其课堂参与度越高。个体的安全感是他在与周围人和环境相互作用中建立的。少数民族医学生从熟悉的本族文化环境进入到汉文化为主的环境学习生活,学生对新的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适应力好、生活环境和文化与汉文化更接近的学生,更容易建立安全感。安全感高的人通常会感到自己被人接纳、被人喜欢,在课堂环境中更愿意主动积极参与进课堂,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学习。

3.建议

医学院校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少数民族医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汉区高校,活动主要集中在课堂学习。为此,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地区特点、民族特点、文化背景等,有针对性地与少数民族学生互动,增强课堂参与度。同时,学校管理机构应为少数民族医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平台,帮助他们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更快更好地融入学校文化,减少文化疏离感,建立良好的安全感,促进心理及学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参与度医学生少数民族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鼓励自主安全活动 提升员工参与度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