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OK”教学法探秘

2019-10-18 01:33江苏省启东市寅阳小学樊娟娟
小学时代 2019年14期
关键词:小红花橡皮泥习题

江苏省启东市寅阳小学 樊娟娟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革新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站在七尺讲台上的园丁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推行“OK”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快乐数学”,它既是一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数学教育新理念,达到寓教于乐的美妙境界。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练、练中思、思中欢,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综合素养的发展,充分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理念。笔者借此契机,就如何实施小学数学“OK”教学法浅谈一些体会,期盼大家不吝赐教。

一、挖掘魅力源泉,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假如数学课堂教学片面追求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解题能力训练,那就容易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差事”。“OK”教学模式属于寓教于乐的手段,但不能只靠创设趣味化情景达成三维教学目标。诸如有些低年级数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创设一些趣味化情景诱发学生产生好奇心,这只能让他们对所学知识暂时感兴趣,时间一般不能超过5分钟。马斯洛是美国心理学家,他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课堂上创设情境只是满足了孩子这五个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一个,因为低年级孩子的直观意识比较强烈,时间稍长就出现疲劳、烦躁现象。因此,“OK”数学模式不能只靠这些雕虫小技拴住学生的童心,教师只有挖掘数学自身的魅力源泉,才能让学生自始至终维持乐学状态。其实,数学本身的内在魅力是蕴涵于数学中的“暗香”,内敛而悠远,这才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更高层次的需要。

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特点,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必须紧密结合数学的逻辑思维特点和学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利于打开学生创新思维闸门的办法。例如,我在引导学习《圆的认识》一节时,没有创设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而是靠环环紧扣的视觉与听觉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围绕相应的探究话题步步深入,四十分钟的学习中,学生热情始终十分高涨。可见,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只有深挖数学本身蕴含的魅力,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享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二、注重学生预习,提高学习效率

蹉跎岁月,斗转星移,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高年级的学生面对比较复杂的数学知识,容易产生望洋兴叹的消极情绪,有些学生不再踊跃举手回答问题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可以结合高年级学生特点,鼓励、引导学生参与预习,为全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夯实基础。譬如高年级的数学新教材中呈现的例题的风格与一到四年级完全不同,往往出现不少空白需要学生填写,这样的设置除了有利于学生复习旧知识以外,还可以引领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与总结,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为了避免学生预习时出现盲目性的现象,我们必须要求学生掌握三大预习步骤:一是在浏览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一些新概念的内涵,可以通过圈画关键性字词加深预习印象;二是针对自己不能思考的问题,写在预习的笔记本上,以供课堂上研讨解决;三是初步总结出预习过程中的经验,并主动地在课堂教学中与其他伙伴一起分享。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针对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和解题要领,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任课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庖;一旦发现学生交流中出现了失误与盲点,要予以耐心、及时、细致点拨。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真正体现课堂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三、加强合作交流,激发创新意识

在传统化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采取“注入式”教学法,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他们很少有探索和交流的机会。因此,数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乎荡然无存。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数学学习与思维过程的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有所获,逐步构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预习以后交流,学生携手奋进。预习是“五步学习法”的首要环节,但预习完成后,如何通过交流来提高学习效率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例如,在学生学习“梯形的面积”知识时,先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动手剪出大小不等梯形纸片,并在反复折一折、拼一拼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计算梯形面积的公式。上课铃声响起后,我在展示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立即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预习中的体会。许多小组代表阐述了各自的预习收获和体会,最终出现了三种方法推导的梯形的面积公式,我与学生一起通过横向比较与归纳,轻松地找到比较好的推导方法。类似预习后交流,既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又切身感悟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效果妙不可言。

2.加强练习交流,营造愉悦氛围。练习课上要让学生完成一些习题,但也不能忽视师生之间的适度交流。譬如:我在执教五年级的一堂数学课时,先展示如下习题:小李用红、黄、黑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捏成一只猕猴(如下表所示),试求问这只猕猴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橡皮泥的颜色 红色 黄色 黑色橡皮泥的重量 1/3 1/8 1/7

许多学生立即挥笔解题,我巡视发现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错误,他们甚至没有正确列出算式。于是,我和颜悦色地问道:“你们知道正确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吗?”许多学生皱着眉头把题看了又看,就是说不出找到解答问题的关键。突然,一个男生举手回答:“橡皮泥的总数到底多少啊?”少数学生也附和道:“是呀!”原来这些学生产生的解题误区:一是不能真正阅读、理解表格中告知的已知条件,错误地认为1/3,1/8,1/7就是总数中的比例了;二是仔细观察和分析表格中表头的意义,仅仅考虑了表格中的后面的三个数字。最后,我要求学生围绕“这个‘错误’让我们悟出什么道理?”进行广泛交流,使他们体会到题目的呈现方式变了,脑海里的思维方法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否则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3.重视自我交流,凸显主体地位。师生互动交流是“OK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学生的自我交流是压轴戏。自我交流的本质就是学生在不断反思、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自觉提出一些质疑性问题。一般而言,学生只有通过自我交流,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才能不断完善创新思维的渠道,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一些错误观念,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还原法”这一知识时,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习题:

例题1:东风小学三(1)班学生小魏制作了一些小红花,他拿出其中的一半还多1朵送给同桌小兵,自己还留有20朵小红花,问小魏原来一共制作了多少朵小红花?

例题2:东风小学三(1)班学生小魏制作了一些小红花,他拿出其中的一半还少1朵送给同桌小兵,自己还留有20朵小红花,问小魏原来一共制作了多少朵小红花?

不少学生在计算以上两个习题时思路不清。为了帮助他们正确区分两题的不同之处,我要求他们反复阅读习题,紧紧抓住“多一朵”或“少一朵”的显著不同点,在不断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学有所获,感有所思。

教无定法,贵在有效。但愿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认真总结尝试小学数学“OK”教学法过程中的得失,进一步完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鼓励、引导学生酷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让他们在数学知识的汪洋大海里驾驭一叶扁舟乘风破浪地航行。

猜你喜欢
小红花橡皮泥习题
党的一朵小红花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送你一朵小红花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做个橡皮泥爸爸
借像皮泥
和爸爸一起折小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