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视阈下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2019-10-20 09:47陈晶施亚黄进
知识文库 2019年4期
关键词:双师双师型师资队伍

陈晶 施亚 黄进

引言:不同于部属高校更加侧重于顶尖学术研究的层次与高度,地方高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及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担负着人才培养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对教师队伍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于地方高校师资队伍体系建设的现状,着力从“双师型”视角切入,分析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矛盾和不足之处,探索出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向上的适宜之道,对当前师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并加以优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谈到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对于各级各类分层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全局性,战略性的谋划与部署。目前,我国众多高校也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能力提升、教育教学发展机制等针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等密切相关的部分纳入学校长期发展规划的重点。教育部在2012年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强调地方高校最为突出的办学宗旨及目标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则是以提升学生能力和实践为重点,最终达到反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的主体与热点,也是重点与难点。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常态,地方高校师资建设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师队伍在结合地方高校服务城市发展定位,教育规划目标和人才战略的基础上,卓有成效地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功能,是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课题中值得冷思考的一个重要环节。

1 “双师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双师型”概念于1990年首次提出,《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双师”教师一般指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因此,“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宽厚的行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须具备将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地方高校以应用型本科及职业院校居多,其办学定位与应用型产业密切相关,高等教育日趋走向大众化。据统计,1999年到2015年9月,全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达到373所,约占我国本科院校数量的1/6。新建本科院校将更为突出应用、实用的特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日益成为地方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理念。这一理念的转变也从侧面要求地方高校教师要具备面向产业、学业、管理、科研以及服务等多方面的能力,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具有与业界相匹配的职业素养。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学识渊博、技能高超、师德高尚、有较强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任务越来越紧迫。

2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的古训着重强调教师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突出性及启发性等特征,教师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关乎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高校综合实力的高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大重要课题。高校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优劣,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水平、教学科研水平,进而关乎高校内涵式发展,学校招生规模等诸多方面。高校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除有计划地引进补充新教师外,还必须把现有教师的培训培养当作师资队伍建设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的同时,更加侧重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将“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和培养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范畴,将教师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学校实际发展相结合,重视“双师型”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职业素养提升。

3 “双师型”师资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当前,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日常教学需求,教师课时量未达标,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上诸多因素对学生的就业情况产生影响。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体系是高校赖以生存和良性发展的根基。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然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向通识类大众化的教育理念,更加多元化,更符合社会需求。

3.1 人才梯队断层,高层次人才紧缺

随着地方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匮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与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间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高校与社会、高校与企业间的供求关系发展不均衡。地方高校现有的专任教师缺口逐步扩大,生师比结构已不尽合理,短时间内,高校招收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无法满足正常教学需求,同时,学校无法在短时期内将师资补充到位。

无论是外部引进高层次人才还是学校内部培养现有教师,都存在许多困难。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是一项耗费耗时的过程,地方高校在引进学科技术带头人、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的客观条件上受限较多。一方面,地方高校受财政拨款、政策力度支持上不占资源优势,无法从根本上对人才引进起到资金物质上的保证;其次地方高校大多为新生院校,从历史、品牌、学科平台、搭建资源等方面无法与部属级院校抗衡,不易获得高层次人才的青睐;另一方面,地方各大高校间存在竞争关系,揽人才,抢人才现象不胜枚举。

而从地方高校内部来看,要想在短期内提升学校整体师资质量,保证优质生源的连贯性,学校良好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实属不易。从年龄上来看,地方应用型高校中,教师队伍的年龄分布呈现不均衡的局面,人才梯队断层特征明显。

3.2 师资结构不合理,培养机制不完善

地方高校的整體师资水平相对薄弱,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学术研究能力水平以及学校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不占优势。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高水平的师资,学生的成长更需要高水平教师的指导。师资结构的科学性,人才队伍培养的合理性是高校打造优质师资体系的一项重大又连续的任务,是长期并且持续性的过程。地方高校校内现有的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在在校专任教师数量上占比不大,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学位)教师的总体比例偏低,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数量及比例无法达到需求标准。中青年骨干教师与大部分青年教师的职称及资历尚浅,能够达到“双师型”要求的教师更是寥寥。青年教师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理论知识体系,在实践应用能力的操作上相对欠缺,从而无法卓有成效的全面开展教学。

多数地方高校有意识有目的的定期对学校教师开展培训,将中青年骨干教师纳入学校教师教学培养的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的举措和形式离预期目标还有一段差距。很多地方高校将新进教职工入职培训作为入职的第一堂课,让新进教师对学校产生归属感;同时,对青年教师展开为期一年左右的跟踪考核,对教师的课堂表现,课后认知实施全方位了解;定期或不定期通过开设讲座、举办培训等方式对在校教师进行培养。形式的单一与固定使得教师无法获得海量的知识,信息更新也较为缓慢,教师能够参与到校政、校企间合作的机会较少。

3.3 “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不明确,激励与评价机制不全面

“双师型”教师是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更加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产物,其定位与发展是要适应社会需求。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更加要求教师能够胜任具有相关专业性实践性的实际操作,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最终能够指导实践与教学的目的。然而,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对“双师型”教师培养所需要优化和完善的内部资源并未加以开发和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部分地方高校仍旧侧重于以科研重学术为导向,具有实践型学科的经费支持力度往往不够,资源的共享共建平台尚未成熟,对应用型学科的扶持力度及投入程度倾斜不够,相关学科的教师无法享受更优质的政策指导和能力提升。对于“双师型”教师来说,如何平衡学术科研与实践教学也是一大难题。就当前地方高校师资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专业技術职务的晋升、评聘与绩效薪酬分配息息相关,教师的职称评定历来注重论文发表的多寡、优劣,科研和教学普遍成为职称评定的首要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长期奋战在教学实践一线的教师评定职称的制约因素。

4 建设方向及对策

良好的政策支持是保障地方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有序科学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地方高校应找准学校发展定位与目标,结合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因地制宜地实施切实有效的、利于“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范式。适当加大对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建立健全的人才引进政策并合理改善、优化人才管理制度。对现有的具备“双师型”授课资格的教师给予更多科研方面的支持,明确教师的科研教学课时等工作量。同时,地方高校应加强产学研配合,最大程度的发挥地方高校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的作用,做好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把关人。

“双师型”视阈下,地方高校应抓住这一变革契机,培养并造就一支理论素质扎实过硬,实践操作熟稔,彰显学校特色的师资队伍,夯实师资队伍根基,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创新校政、校企合作路径,为区域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实现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科研项目《国际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资培训路径选择与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TER2017-023。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

猜你喜欢
双师双师型师资队伍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
关于推进实战化教学的思考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