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镜蛇膜毒素12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凋亡及自噬的影响*

2019-10-21 07:37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9年19期
关键词:氯喹膀胱癌培养基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泌尿外科,云南 昆明 650101)

膀胱癌是全球第9大常见癌症,是泌尿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根据2015年中国国家癌症登记中心的数据,膀胱癌发病率在男性癌症中位居第6,在中国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呈上升趋势[2]。在对现有治疗手段进行规范和改进的同时,探究新的肿瘤治疗药物及靶点成为当今学界的研究热点。

眼镜蛇膜毒素12(membrane toxin 12,MT-12)是从中华眼镜蛇毒粗毒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碱性膜活性多肽,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胞膜来发挥其毒性,故称为膜毒素[3]。根据毒性生物学效应不同,又可以命名为心脏毒素、细胞毒素。研究人员发现蛇毒对多种癌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5]。蛇毒抗肿瘤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研究认为其与对肿瘤细胞膜结构的破坏、干扰肿瘤细胞的DNA合成、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等有关[6]。动物毒液诱发自噬能力的研究是毒素学领域的一个新兴趋势,文献中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少[7]。故本实验探究MT-12对膀胱癌细胞株RT4和T24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与细胞自噬的关系,为进一步分析动物毒素MT-12与膀胱癌细胞自噬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膀胱癌细胞株RT4细胞、T24细胞(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实验室),MT-12(分子质量约为6 700 kD,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动物毒素研究室),RPMI 1640培养基、二甲基亚砜(DMSO)、胎牛血清(FBS)、胰蛋白酶(含EDTA)(美国Gibco公司),青霉素、链霉素、Western blotting配胶、电泳及转膜液试剂盒、V-ZAD-FMK和氯喹(上海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CCK-8试剂盒(上海东仁化学科技公司),Annexin-V-FITC/PI凋亡检测试剂盒(南京凯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甲基噻唑基四唑(MTT)、LC3b一抗(美国 Sigma公司),Lipofectamine 2000(美国Invitrogen公司),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羊抗鼠二抗(北京中杉金桥公司),内参抗体β-actin(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全自动凝胶图像分析系统(美国Bio-Rad公司),荧光倒置显微镜(日本Nikon公司),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2株膀胱癌细胞 RT4 及 T24,于含10% FBS、1% 双抗的 RPMI 1640 培养基,5% 二氧化碳CO2培养箱中培养,实验细胞均处于对数生长期。

1.2.2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膀胱癌细胞,计数后调节细胞浓度为5×104个/ml,加入96孔培养板,每组设5个复孔,200 μl/孔,待细胞贴壁后丢弃原培养液再加入药物。实验组分别加入浓度为 0.10、0.25 和 0.50 μg/ml MT-12 的 RPMI 1640完全培养基 200μl;对照组加入 0.00 μg/ml MT-12的RPMI 1640完全培养基200 ml,无细胞的空白对照加入 200μl RPMI 1640 完全培养基。加药后细胞在37℃、5% CO2培养箱中分别孵育0、24、48、72、96及 120 h,然后加入 CCK-8 10 μl/孔,置 37℃、5%CO2培养箱2 h后,用酶标仪在490 nm处检测各孔的光密度(OD)值。每组实验重复3次。

1.2.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状态良好的膀胱癌细胞,常规消化、分离、收集细胞及细胞计数,接种于6孔板中,每组设3个复孔,培养24 h 后加药处理,实验组加入 0.50 μg/ml MT-12 的RPMI 1640 完全培养基,对照组加入 0.00 μg/ml MT-12的RPMI 1640完全培养基,同时设置NC溶媒对照组。消化收集MT-12处理6及24 h的膀胱癌细胞,离心弃上清液,用预冷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涤。用 1×Annexin-binding Buffer液重悬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 1×106个 /ml,每份标本体积为 100 μl;5 μl AnnexinV-FITC 和5 μl碘化丙啶染色溶液,室温下避光反应 10 min,加入 400 μl 1×Annexin-binding Buffer,在冰面上轻轻摇匀,上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分析。

1.2.4 细胞活性检测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膀胱癌细胞,计数后调节细胞浓度为5×104个/ml,细胞接种于96孔板培养贴壁12 h后加药处理:实验一组分组为(200 μl MT-12 0.50 μg/ml组、200 μl V-ZAD-FMK 50.00 μmol/L 组、100 μl MT-12 0.50 μg/ml组 +100 μl V-ZAD-FMK 50.00 μmol/L 组),对照组加入 200 μl RPMI 1640 完全培养基;实验二组(200 μl MT-12 1.00 μg/ml组、100 μl MT-12 1.00 μg/ml+100 μl氯喹5.00 μmol/L 组、100 μl MT-12 1.00 μg/ml+100 μl氯喹 10.00 μmol/L 组),对照加入 200μl RPMI 1640 完全培养基,设5个复孔,设置空白对照组。置37℃、5%CO2培养箱24 h,离心弃培养液,PBS清洗后,加入10 μl 5 mg/ml的 MTT 溶液培养 4 h,弃原培养基,加入DMSO 100 μl,用酶标仪在 490 nm处测定各孔的OD值。每组实验重复3次。

1.2.5 GFP-LC3转染实验 收集膀胱癌细胞,以 6×105个/孔接种于6孔板,孵育24 h后用无血清无双抗的RPMI 1640培养液进行培养;混合含GFP-LC3质粒和Lipofectamine 2000的培养液,室温孵育30 min后并缓慢倒入6孔板,培养箱孵育6 h,换含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将对照组和MT-12(0.50 μg/ml)作用于经GFP-LC3转染后的膀胱癌细胞,且按1×105个/ml种植爬片,待细胞贴壁。细胞贴壁后用PBS洗涤细胞2次,4℃丙酮5 min固定后自然干燥。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斑点并拍照。

1.2.6 Westernblotting 检测蛋白表达情况 收集膀胱癌细胞,以6×105个/孔接种于6孔板,孵育24 h后,对照组和 MT-12(0.50 μg/ml)处理 24 h,用细胞裂解液RIPA充分提取蛋白并检测蛋白浓度,均衡每组蛋白浓度后,以12% SDS-PAGE凝胶电泳分离,90 V条件下电泳,然后 100 V 4℃电转膜 2 h,5%脱脂奶粉封闭 1 h,TBST 漂洗,加入 LC3b 一抗(1:1 000),4℃过夜,TBST洗3次,再分别加入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羊抗鼠二抗(1:5 000)室温1 h,TBST洗3次,化学发光显色后胶片成像。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个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T-12对膀胱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不同浓度的MT-12处理后0、24、48、72、96和120 h的细胞OD值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的细胞OD值有差异(RT4:F =7 208.771,P =0.000 ;T24:F =4 778.191,P =0.000);②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细胞OD值有差异(RT4:F =264.599,P =0.000;T24:F =243.995,P =0.000),实验组较对照组细胞OD值降低,抑制作用增强,细胞生存率降低。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细胞OD值变化趋势有差异(RT4:F =173.869,P =0.000;T24:F =143.520,P =0.000)。不同浓度 MT-12 组处理后细胞OD值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作用;不同浓度MT-12组在同一时间48 h前,细胞OD值无差异(P >0.05);48 h后细胞 OD 值有差异(P<0.05)。见图1和表1、2。

2.2 MT-12对膀胱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用 0.50 μg/ml MT-12 处理 RT4、T24 细胞 6 h 后,可观察到RT4、T24细胞凋亡的增加(见图2)。在6及24 h时,对照组与NC溶媒组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T-12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凋亡率较6 h大幅度增加(见表3)。MT-12能够诱导T24细胞的早期和晚期凋亡,而RT4则是主要发生早期凋亡(见图3)。

图1 不同浓度的MT-12对膀胱癌细胞增殖的影响(±s)

表1 不同浓度MT-12作用不同时间的膀胱癌RT4细胞增殖情况(±s)

表1 不同浓度MT-12作用不同时间的膀胱癌RT4细胞增殖情况(±s)

images/BZ_10_237_464_2243_535.pngimages/BZ_10_237_748_2243_819.png0.00 μg/ml 0.20±0.00 0.27±0.06 0.51±0.01 0.72±0.03 1.24±0.05 1.62±0.04 0.10 μg/ml 0.20±0.00 0.26±0.01 0.43±0.03 0.67±0.01 1.11±0.00 1.40±0.04 0.25 μg/ml 0.20±0.00 0.23±0.03 0.30±0.01 0.46±0.04 0.70±0.02 1.12±0.01

表2 不同浓度MT-12作用不同时间的膀胱癌T24细胞增殖情况(±s)

表2 不同浓度MT-12作用不同时间的膀胱癌T24细胞增殖情况(±s)

MT-12 浓度 0 h 24 h 48 h 72 h 96 h 120 h 0.00 μg/ml 0.20±0.00 0.26±0.01 0.42±0.03 0.60±0.02 0.83±0.02 1.33±0.03 0.10 μg/ml 0.20±0.00 0.26±0.01 0.39±0.01 0.51±0.02 0.72±0.02 1.17±0.06 0.25 μg/ml 0.20±0.00 0.25±0.01 0.28±0.03 0.47±0.03 0.58±0.02 0.90±0.02 0.50 μg/ml 0.20±0.00 0.23±0.01 0.26±0.02 0.32±0.02 0.48±0.02 0.53±0.03

2.3 V-ZAD-FMK和MT-12对膀胱癌细胞活性的影响

用 0.50 μg/ml MT-12 和 pan-Caspase 抑制剂 VZAD-FMK 50.00 μmol/L处理膀胱癌RT4和T24细胞后,各组的RT4、T24细胞活性率分别为:V-ZAD-FMK组(1.07±0.12)%、(1.09±0.12)%;MT-12组(0.59±0.03)%、(0.31±0.05)%;MT-12+V-ZAD-FMK 组(0.71±0.04)%、(0.55±0.06)%;各组RT4、T24细胞活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4:F =49.505,P =0.000;T24:F =95.447,P =0.000)。RT4、T24细胞对照组与V-ZAD-FMK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427和 1.696,P =0.179和 0.116);RT4、T24细胞对照组与MT-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8.942 和 12.859, 均P =0.000);RT4、T24 细 胞MT-12组与MT-12+V-ZAD-FMK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92和 4.452,P =0.024和 0.001)。见图4。

图2 0.50 μg/ml MT-12对膀胱癌细胞凋亡的影响(±s)

表3 各组RT4、T24细胞凋亡情况(%,±s)

表3 各组RT4、T24细胞凋亡情况(%,±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T24凋亡率 RT4凋亡率6 h 24 h 6 h 24 h对照组 0.46±0.23 0.55±0.34 4.89±0.25 5.35±0.12 NC溶媒组 0.22±0.12 0.35±0.12 4.84±0.02 5.86±0.23 MT-12组 9.22±0.31† 30.27±3.50† 20.63±1.54† 27.93±2.41†F值 1 449.344 215.448 306.230 254.634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组别

2.4 MT-12对膀胱癌细胞自噬的影响

GFP-LC3转染膀胱癌RT4和T24细胞后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细胞无自噬时GFP-LC3广泛分布在细胞中。与对照组比较,MT-12处理的膀胱癌RT4和T24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表现为绿色荧光点聚集现象。见图5。

图3 MT-12对膀胱癌T24、RT4细胞凋亡的影响

2.5 MT-12对膀胱癌细胞自噬蛋白LC3-Ⅱ的表达影响

图4 MT-12和Z-VAD-FMK对膀胱癌细胞凋亡的影响(±s)

在自噬过程中,LC3的胞质形式(LC3-Ⅰ)转化为磷脂酰乙醇胺结合形式(LC3-Ⅱ)。因此,LC3通常被用作监测自噬水平的分子标记。0.50 μg/ml MT-12处理膀胱癌细胞RT4和T24后,LC3-Ⅱ/LC3-Ⅰ蛋白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0.05±0.00)和(0.79±0.04);实验组(0.97±0.08)和(0.29±0.03);实验组RT4和T24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8.847和 16.154,均P =0.000)。见图6。

2.6 氯喹和MT-12对膀胱癌细胞活性的影响

用1.00 μg/ml MT-12和自噬抑制剂氯喹5.00和10.00 μmol/L处理膀胱癌细胞,各组的细胞活性率分别为(0.30±0.02)%、(0.45±0.05)%和(0.62±0.03)%,各组细胞活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03.501,P =0.000)。两两比较发现,1.00 μg/ml MT-12+ 氯喹5.00 和 10.00 μmol/L 组相对单独 1.00 μg/ml MT-12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056和15.174,均P =0.000)。见图7。

图5 GFP-LC3质粒转染膀胱癌RT4和T24细胞荧光图及斑点(荧光倒置显微镜×400)

图6 MT-12处理膀胱癌细胞RT4和T24后LC3-Ⅱ与LC3-Ⅰ的表达(±s)

图7 氯喹和MT-12对膀胱癌细胞活性的影响(±s)

3 讨论

膀胱癌是泌尿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预估2018年,美国将有81 190例新病例和17 240例死亡病例[1]。临床上,膀胱癌被分类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肉浸润性膀胱癌。目前,约有75%的病例初诊时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然而,大约50%~70%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有肿瘤复发,大约10%~30%的病例进展为肌肉浸润性膀胱癌[8]。故寻找更加有效的膀胱癌治疗药物,并充分了解其治疗机制成为临床治疗膀胱癌的热点。

自然产物是新型抗肿瘤药物的重要来源,许多物质均被证实有药用价值,对肿瘤的药物治疗有巨大贡献[5]。动物毒液是蛋白质和肽的混合物,主要的毒液成分通常包括神经毒素、真菌毒素、心脏毒素、苏木精及催化酶,毒液成分的药理活性作为潜在治疗剂的来源,一些动物毒素表现出深远的抗癌作用,影响癌细胞增殖、迁移、侵入、凋亡活性及新血管形成[5]。MT是眼镜蛇毒的主要毒性成分之一,既具有心脏毒性,又具有细胞毒性,尤其是对肿瘤细胞有毒性的组分,在蛇毒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中占首要地位[9]。MT-12是从蛇毒中分离出的一种膜活性多肽,其毒性是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而实现。相对分子质量为6 000 ~ 7 000 kD,对热稳定。MT-12 已被证明对多种体外肿瘤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对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较小[3];在体内能引起肿瘤体积缩小,延长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并抑制肿瘤的转移[4]。MT属于三指毒素家族,其4对高度保守的二硫键使得MT的空间结构呈三指状[10]。通过阻断烟碱和毒蕈碱性乙酰胆碱受体的活性,三指折叠毒素干扰与神经肌肉接头运作,为潜在特异性的治疗剂提供突破口[11]。

自噬是细胞体内平衡和适应环境改变的基本功能,如饥饿和细胞内蛋白质的清除和异常细胞器[12]。自噬对肿瘤发生、发展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在不同的条件和实验体系中存在差异。一方面能够通过降解细胞中非必需的蛋白质或器官,保持细胞内的代谢,为细胞提供必要的能量,维持细胞内平衡,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对化疗和放疗的抵抗;另一方面,自噬还能够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或相互作用,直接造成肿瘤细胞自噬性死亡,抑制癌症的发展[13]。

本实验首先检测不同浓度的MT-12对两种恶性程度不同的膀胱癌细胞RT4和T24的增殖影响。CCK-8 结果显示 0.10 μg/ml MT-12 对 2株细胞的生长增殖影响小,而0.25和0.50 μg/ml MT-12能抑制RT4和T24细胞的增殖。MT-12能够抑制膀胱癌RT4、T24细胞的增殖,且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随着时间的变化,MT-12能够促进RT4和T24细胞的凋亡。结果与增殖实验的结果趋势一致,MT-12作用于T24、RT4细胞后,细胞凋亡水平呈时间依赖性上升。

研究MT-12在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时,发现采用Pan-Caspase抑制剂V-ZAD-FMK对2株膀胱癌细胞系进行处理后,MT-12并未完全失去对膀胱癌的抑制效果,暗示细胞死亡可能并不完全依赖于Caspase途径。自噬会大量降解胞内细胞器和大分子,诱导细胞死亡,有学者称其为Ⅱ型程序性死亡[14],其特征是自噬体的出现,不依赖于Caspase途径。实验对可能的自噬性死亡做初步检测发现,通过MT-12作用于膀胱癌细胞株后,LC3-Ⅱ/LC3-Ⅰ比值增大,GFP-LC3转染结果自噬体(绿色荧光点)增多。检测结果表明MT-12能够引起细胞的自噬。氯喹被认为是自噬抑制剂之一,为进一步明确MT-12与自噬关系,实验用氯喹和MT-12同时处理膀胱癌,结果发现氯喹能够消除MT-12对膀胱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这说明自噬性的死亡可能发生在MT-12对膀胱癌细胞的抑制作用过程中。

综上所述,MT-12对RT4和T24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诱导细胞凋亡及自噬,其中具体分子机制及体外研究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氯喹膀胱癌培养基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外泌体长链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FAERS数据库的氯喹与羟氯喹心脏不良事件分析
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探讨
磷酸氯喹
氯喹和羟氯喹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其心脏毒副作用
双牌虎爪姜快速繁殖的培养基筛选
70年老药氯喹带来“新希望”
Analysis of compatibility rules and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