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优课”的一次探索和二次开发

2019-10-21 06:46俞晓红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一师排序教研组

俞晓红

教育部从2014年开始推出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得到了一线教师的热烈响应。与各地的评优课活动相比,“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参与门槛低,鼓励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展现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更加突出教师的自主选择性,教师可以自选课题、自选学生、自选上课时间地点等,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完成这堂课。同时,优课资源为系统化教研提供了可能,经上传后可以记录和保存,并对所有教师开放,资源得到共享。下面,笔者结合自己2018年参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获得“部级”优课的《选择排序算法与程序设计》一课,从课题选择、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各环节进行总结和反思,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全面把握课堂,培养核心素养

1.明确选题方向

“一师一优课”活动与其他评优课活动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自主选择课题和自主调节教学进度,减少和其他教师“撞衫”的可能。选择课题时先了解平台上已发布的优课情况,尽量选择自己擅长并且平台上不太热门的课题开课,方向走对,事半功倍。同时,选好课题后要充分挖掘课题的学科意义,不仅关注知识的建构,更要关注学科素养的养成。

排序是计算机科学中最重要的研究问题之_,它在计算机图形、计算机辅助设计、机器人、模式识别及统计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排序的方法很多,但是就其全面性能而言,很难提出一种认为是最好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适合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这又可以为本课之后的拓展开辟新空间。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选择的课题是浙教版《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算法实例”第3节第3小节“选择排序算法”和第五章“算法实例的程序实现”。学生已经学习了必修中的VB基础知识,以及枚举、解析、冒泡排序算法,对表示算法的三种方式——自然语言、流程图、程序语言如何辨认和转化也有了一定基础,并且具有—定的编程能力。这样,开展选择排序算法和程序设计的教学就有了一定的学情基础,依据学生认知程度、兴趣,调整教材内容,补充或修改教学实例,灵活地使用教材。这堂课采用了剥茧抽丝、分解难点、各个突破,最终掌握整个算法的思路进行设计、这也是学生学习程序的必经之路,重在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2.精心研磨课堂

课堂是教师施展才华和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成长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核心的环节。“一师一优课”视频课堂有别于其他现场优课,它的呈现既要关注课堂内容,又要关注画面效果。笔者认为,精心研磨课堂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1)精确研读目标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指向学习者,使其具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成为主动、积极的终身学习者。教与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获得或提高相关技能,学生的沟通互助力、社会参与力和自主行动力得到提升,同时,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强化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怎样的课堂可以更接地气?如何挖掘学生潜能?如何让学生轻松地掌握VB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方法?这些—直都是笔者思考的问题。基于教学目标和以上思考,笔者将本课题的教学基本线索设计为“理解思想,体会算法,实现过程”。

(2)精准把握学情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做好学情分析,是一节课的立意之本。而学情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上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笔者在课前进行了课前测,通过网络技术统计,精准了解学生在流程图解读和算法与程序之间转化过程中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得新课教学的组织更有针对性。

(3)精心设计活动

笔者在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①体验算法——创设启发性情境寻真探疑。

学生之所以觉得算法难是由于算法非常抽象,如果用传统的手段进行讲解,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根据上节课冒泡排序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学生对直接参与体验的引入活动或者游戏更感兴趣。因此,结合电子白板的技术支持,笔者通过拼图活动进行导入,并在游戏中寓惑于问,创设启发性情境。

②推导算法——创设团队开发情境条分缕析。

对于初学者,知识的转化需要一个迁移的过程,因此,本节课重点之一是把自然语言转化为流程图,做系统分析师的事情,重点之二是把流程图转化为程序语言,再做程序员的事情。将选择排序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离,将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找寻方法,进而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不仅排除了学生对复杂算法的畏惧感,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发言权,集思广益,更陕地突破难点。

③实现算法——创设科学研究隋境共享开发成果。

本节课最后的堡垒是对照算法生成整个代码,这个过程也是循序渐近进行的,通过将每个步骤的流程图转化的代码进行归纳总结,形成n个数选择排序的最终效果,环环相扣,不留下任何漏洞,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实现最终目标。

3.力求最美呈现

“一师一优课”活动采用录像的方式,除去教学环节外,还需要注意录像环节,需要摄像机及时捕捉课堂画面之美。熟悉录制教室,检查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视频播放软件是否安装到位,了解摄像头的视角和盲点等是教师再次梳理整个教学环节的重要一步。

录制完毕后,还要通过回放录像,审视、对比、反思、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特别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口头禅、行走方式、教学仪态和肢体动作等,都要在“镜子”面前才能真正发现问题。然后再进行提炼、修改,再录制,再回看……所有细节,都是为了实现课堂的最美呈现。

组织校本教研,提升教学能力

视频课堂准备、录制、回放、再录制的过程,笔者所在的教研组团队都全程参与了。例如,在教学设计之初,组内讨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等问题,帮助笔者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少走弯路;在录制现场,教研组成员调试设备,选取角度,帮助笔者以最佳的姿态录制视频;在回放录像之时,教研组成员一同观看,指出不足,帮助笔者提升高度,展示亮点。

在教研过程中,教研组的成员还对本节课的创新点进行了总结。

创新点一:营造主动探究氛围,体现学习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人机互动的游戏体验式导人可以实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学生轻松掌握选择算法核心思想,寓教于乐。交互式电子白板为这项导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利用拖放功能进行拼图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参与和交互。电子白板触摸式的设计将教师从计算机屏幕前解放出来,在讲解和操作上都更方便。电子白板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拉近师生距离,易于实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创新点二:注重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步骤,体现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的过程与方法。这是一节程序入門级的算法课,在教学安排上,抓住一条主线,从简单问题入手,以学生现有知识为基础,逐步加深,一环扣一环,无缝过渡。在过程设计上,通过理解思想,体会算法,实现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选择排序算法与程序设计的重点。

当然,根据学生对象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课堂教学需要适时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在不同的年段和班级,教研组内教师对这节课进行了多处修改,大家把自己的教学特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次开发微课,不断完善教学

为了深化教学内容,利用微视频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研组活动中,教研组成员提出对该课进行二次开发。“二次”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效果和学生的作业反馈等进行再开发;二是指学生在学习后查漏补缺或者进行深度学习。根据“二次”的范畴,教研组成员进行了微视频分层教学再开发,其中一段微视频是“选择排序难点突破”,主要是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回顾该课重点,掌握算法和程序的转化过程,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另一段是拓展内容的微视频,即选择排序的几种变形的典型例题以及与其他排序的对比,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让这些学生不仅吃饱,更要吃好。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二次开发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它不仅是形式新颖,而且反复播放让学生掌握更到位。

信息技术教师的“身教”就应该是在课堂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将微课引入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师自身能力和信息素养的体现,更是引导学生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重要手段。笔者作为信息技术一线教师,深刻认识到本学科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借助“一师一优课”的平台,笔者通过挖掘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元评价,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在实处。“一师一优课”的一次探索和二次开发为笔者自身专业的成长提供了助力,也为教研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宝贵的资源。

猜你喜欢
一师排序教研组
用教育信息化推动“一师一校”发展
恐怖排序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对俞秀松教育理念形成的影响
节日排序
Factors of Influenc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我的自然笔记(二)
更正
一个充满活力的教研组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
浅议教研组功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