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2019-10-21 08:27宋育卓
现代交际 2019年16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

宋育卓

摘要:思想政治修养是大学的必修课,华南师范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有着自己的特色,教师在课上以“电车难题”对法的起源的探讨,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学生对道德、伦理的衡量标准的思考。人们思想的判断准则,是功利还是道义?当教师将我们置于具体情境中时,我们惊奇地发现,我们衡量的标准出现了变化。

关键词:电车难题 思想 教育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253-02

思想政治修养是大学的必修课,是高校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所以,其课堂引入的案例就会涉及不同的学科。以法律为背景的案例总是发人深省,因其具有专业性以及后期引发的思考。法的起源是理性还是情感?是功利还是道德?能给大学生更深层次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电车难题

电车难题,出自1967年《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一文,其作者菲利帕·福特也因此被称为“电车难题之母”。不管人们以多么义正词严的态度来说电车问题不是难题,一旦人们置身于具体情况下,并有人与其争论时,任何人无法说服他人,也会怀疑自己的观点。课上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将这个问题的第一个情境公布在班级微信群,并引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讨论。

在第一个情境中,我们把自己置身为一个有轨电车司机。在一个分岔路口,有5个工人在电车原定经过的路径上工作,1个工人在铁轨另一边的岔路上,他们都没有发现逼近的火车,作为司机的我们可以选择走哪条路。走原定的路线,将撞到前方的5个人,如果转向到分叉路,虽然5个人得救,但那1个人绝无生还可能。在必须要作出的选择时,无论是思修班的同学,还是行政班的同学,发言的人基本站在“救五保一”的持方。我的选择是,让电车按照它本来的方向行驶。

而电车难题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第二种假设:你站在天桥上,看到有一台刹车损坏的电车。在轨道前方,有5个正在工作的人,他们不晓得电车向他们冲来。一个体重很重的路人,正站在你身边,你发现他的巨大体形与重量,正好可以挡住电车,让电车出轨,不致于撞上那5个工人。你是否应该动手,把这个很胖的路人从天桥上推落,以拯救那5个工人,还是应该坐视电车撞上那5个工人?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这个时候,第一选择放弃原有电车行进路线,选择拯救5个人的发言者沉默了,他们的选择变得沉重起来。

二、电车难题引发的功利主义

对这个问题,思修班的同学从“五大于一”、5个人的社会价值大于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等角度进行反驳,行政班的同学也从无辜与否等角度进行反驳。但是通过这些争鸣,我领悟了一个道理——观念正确与否与事实正确与否有时并无关联,起决定作用的是衡量标准。如果选择“舍一保五”,无疑衡量标准就是社会价值的多少,也就是边沁“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结果为导向。如果以此为依据,我们将陷入有趣的困境:如果你好心办了坏事,那么你其实就是有罪的。如果选择“舍五保一”,无疑是以个人的价值判断为标准,也就是康德“道义论”的基本观点,以动机为导向。法的起源是什么这个问题,结果其实出乎意料,法的起源是以“正义论”为基点的,“正义论”兼有着“功利论”和“道义论”的观点,有机地整合二者。

在第一个情境中,人们选择“舍一保五”。而在第二个情境中,我们作为旁观者站在桥上,身边站着一个胖子,电车开过5个人就会死,但如果我们把胖子推下桥去,我们就能救下5个人。人们的观点就出现了神奇的转变。行政班中一个发言的同学,在第一个情境中果断地“舍一保五”,却在第二个情境中强调,“不要连累无辜的人”;行政班上的辩论队同学也认为推胖子下去是违反了基本道德。在第一种情境下,这二者都认为应当“舍一保五”。但在第二种情境下又都认可不能连累无辜,这是人的潜意识中的道德——我不能亲手杀人。

三、功利主义的伦理难题

人们通过改换具体的情境,把电车难题再度升级。比如,我们将不再是司机而是一名医生,我们面对的是5名伤患和一名等待体检的健康的人。5名伤患各有一个器官病变,如果我们趁体检的人睡着时摘下他的器官,就能救下5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有人会选择伤害健康的人。但在第一种情境下,人们却会毫不犹豫地杀了一个人来拯救5个人。这其实正是“正义的谋杀”。

同样的“正义的谋杀”也存在于英国历史上。1884年,Mignonette号沉没,3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岁男仆。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员杀死了孤儿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在生还之后,3名船员被判有罪,但免予执行——实际上默认了罪行的正义性,听起来十分矛盾,罪行的正义,就是法律尊严的丧失。

这个结论往往会被“法理之外,尚有人情”所指责,但“电车难题”给我们展示的正是“法不容情”以及法律有其自身的法理并保持统一性。我们被告知的正确以及我们所认为的正确,可能只是我们所说的“约定俗成”,总是屈从于传统或者我们的感性思维。

四、电车难题的意义

当代文学史讲了胡适先生,其中有载:“学者朱学勤说,最难能可贵的是,终其一生,他始终坚持着与自由主义这一信仰相匹配的温和态度。他从没有被20世纪他所处的时代所激怒,在激怒中一起毒化;也没有沦陷在旨在逃避时代的文人情趣中。他完全有理由走向这两极的某一极,但是这个温和的人竟然做到了某种倔强性格做不到的事情——始终以一种从容的态度批评着自己所处的时代,不过火,不油滑,不表演,不世故。这样一种平和的态度,竟能在那样污浊的世界里坚持了一辈子,不是圣人,也是奇迹。”他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与正义。

电车难题告诉我们,始终坚持要尊重那一个人的生命这唯一的原则与正义。正如康德所说:“他所尊重的只有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当出现争论的时候,始终坚持着的正义以及道德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其实是从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面生长起来的信念。

参考文献:

[1]朱学勤.想起了鲁迅、胡适与钱穆[J].法制资讯,2008.

[2]猷虞堂主人.读杨万里《桂源铺》及其他[EB\OL].http://blog.sina.com,2012.

[3]读者(001-200期合集)[EB/OL].http://www.saohua.com,2017.

[4]让自己光明,是抵抗黑暗的最好方法——胡适先生55周年祭[EB/OL].http://blog.sina.com,2017.

[5]吳钩.两种批判风格[J].书屋,2003.

[6]被偷的自行车牵出一张张“受欺负的脸”[J].南方都市报,2012.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教育漫画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