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2019-10-21 10:05付芳
科学与财富 2019年8期
关键词: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付芳

摘要:二十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工业的高速发展,由此出现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创造大量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导致全球气候环境持续恶化,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担忧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本文主要是结合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发展和我国生态环境现状,阐述了企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如何科学、务实的解决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既对立又统一的问题。践行绿色发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前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建设不断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更是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GDP总量跻身世界第二。国家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是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以及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超出了环境承受能力,大气、水、土壤等自然资源普遍受到污染。固体废物、汽车尾气、不可降解有机物等污染环境的现象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普遍存在而且日趋严重。

一、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方面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人民群众在享受丰富的现代文明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消耗和浪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企业生产经营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其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利润,只有尽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销量,才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会使用大量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按照物料平衡的规律,任何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水、气、声、渣等废物,这些废物直接或间接的排入环境中,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而对这些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治理,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则需要企业额外支出大量资金,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压缩了产品利润空间,如果提高产品价格又会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就是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根本矛盾。

我国经济建设的早期阶段和改革开发的初期阶段对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以及稀缺性的客观事实认识严重不足,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定范围的经济开发没有很好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思想观念驱使下,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单纯追求地方经济发展速度,把GDP增长作为考核政府、领导业绩的唯一标准,对资源环境造成的破坏视而不见,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日益加剧。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导致极端恶劣天气、地质灾害、水污染和大气、土壤污染事件的发生快速增加,灾害影响程度和范围明显扩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一下几方面:一是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长期的环境污染状况使得群众对糟糕的环境现状麻木不仁。生产经营企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缺少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愿意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过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环保设备闲置、缺失和非法排污现象普遍存在。

二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区域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比较严重;废弃物产生量太大以及二次污染现象普遍存在;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大气环境、水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整体环境质量低劣。

三是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粗放型增长。经济增长主要靠传统产品和传统生产模式增长。产品质量较差,技术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与资源使用率不相匹配;很多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环境污染的隐患长期存在,分散式生产经营模式导致企业无力承担污染治理和环保设备购置费。

四是政府有关部门管理不力和执法不严。环保执法队伍和人员的弱化导致环保部门的监察执法力量也较为薄弱,缺少专业知识的环保工作人员和环境监测、监控设备,难以应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现状。执法和管理力度不够,对环境污染行为较为宽容,造成企业存在“违法成本较低、守法成本较高”的不良思想,缺少较好的措施落实环境污染整治工作。

五是资源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欠账太多。在几十年我国工业企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过度、无序的开采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物随意排放对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的历史遗留问题太多,从政府层面和企业方面来讲,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财力、物力进行恢复和治理,也是资源环境恢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推动缓慢的原因。

二、抓好环境保护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人民不仅仅只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改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开始追求空气良好、山青水绿、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这就要求企业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对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治理。淘汰高能耗和低效率落后设备、推行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污染物产生和排放。

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环境保护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位置,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了:“不搞大开发,齐抓大保护”的环境保护指导思想。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工业企业既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又是污染物产生的主要来源。如何解决好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个既对立又统一的问题,是企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環境可以为企业提供生产资源,同时也能够消纳和降解企业产生的废物,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工业企业发展产生的经济效益可以增加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所以我们不能否认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也要看到环境保护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只有践行绿色发展,保护好环境,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是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观,实现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助力经济增长转变。通过推行“绿色发展”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缓解和避免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共创美好和谐社会。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的辩证统一性,正确处理环境与企業发展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要积极宣传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关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广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摒弃盲目追求过度消费,倡导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

二是把环境保护作为政府施政和企业发展决策的重要环节,从源头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环保从源头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和企业要依法承担起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责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清洁发展观念,转变“重效益,轻环保”的旧观念,推行环保与发展相一致的决策方式。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教育干部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要树立结构决定功效的宏观调控理念,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要着力合理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尽快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三是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途径,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

四是把环境保护作为产业来抓,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整合动员和发挥各方面的科技能力,集中力量研究当前环境与发展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加快先进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逐步形成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体系,将环境保护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化进程,逐步规范环保产业市场,打破地方与部门分割,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和污染治理设施资质运营制度,积极推动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和运行体系,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好环保优先政策,走科学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的“双赢”的转变;才能真正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真正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江苏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缘何“一枝独秀”?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应坚持三个原则
煤矿区环境污染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