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

2019-10-21 19:49任其俊
科学与财富 2019年8期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科学课小学生

任其俊

摘要:科学的实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科学教学要以探究为重点,探究不但是科学学习的目的,而且还是科学学习的手段。教师要妥善安排科学的探究的时间,留足时间是确保学生形成探究能力和内化科学概念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科学课;小学生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作为重点,探究不但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渠道,而且还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自经历的探究为第一位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渠道。”此教学理念日益为众多科学任课教师所任课,并普遍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这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着重接受和记忆的填鸭式教学的方式,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极其有帮助的,不但如此,还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基于此,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尽最大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有助于探究的环境,为科学探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感受科学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1、创设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科学的发现和创造离不开勇敢的猜想。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探究爱好的所在。在实际学习活动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让其敢于猜测和质疑所研究的问题,作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和推测,探究来自于问题,问题是探究的着手点,作为教师而言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如同科学家一样展开无限的推测和想象,这样不但对学生实施了发散性思维的锻炼,更能够激发学生对全新内容的积极探究的欲望。学生大千世界总是充满着新鲜感,爱好猜想,教学中的问题的提出不局限于教师或者学生,当前的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大部分害怕提问题,基于此,就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让其勇敢地提问题,教师应鼓舞学生按照平时生活中的经验,提出自己的假设,激发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教师应不论问题的难易、也不要注重问题的大小,只需要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即可。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勇敢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中的知识有利的机会,创造积极的问题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全新的乐趣,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比如“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一课的教学。活动一:首先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猜测、思考。教师为学生准备了钢尺、黄豆等,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制造声音,自由拨动钢尺等物体,让它们发出声音,再让学生根据这些器械进行猜测,学生猜想有碰撞、弹动等。活动二: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亲自动手去猜想验证,将绿豆置放在鼓的表面上,使用鼓槌击打鼓的表面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生认为物体一旦动了,就会出现声音。假如教师将慢慢地压弯尺子,轻轻将橡皮筋拉伸到一定长度,这样一来,尺子、橡皮筋这些物体就会动吗?你们听到什么响动了?我们分别将一条橡皮筋和一把尺子发出和不发出声音,观察两者有什么区别。一是静止不动,二是物体来来回回摆动、调动等,这样的猜想是有依据的,不是异想天开的。虽然有的时候学生的遐想是非常古怪的,甚至有点不切实际,我们这个时候一定不要责备,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热情,才可以始终保持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的心理,才可以鼓舞学生积极地探究,不断提出问题,促进自己学习活动的不断进步。就可以让探究活动转变为对科学的学习行为。

2、因势利导,促进探究意识

“科学教学要以探究为重点。探究不但是科学学习的目的,而且还是科学学习的方法。”这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条重要理念。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设计探究的各个步骤,尽量为学生有效的展开科学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这是科学探究教学中极其重要的要求,材料的选择对学生探究方向等方面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对农村小学生而言,选择好实验材料是确保实验成功的首要步骤,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性的器材,为学生更好的探究提供思路,以及行之有效的建议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课要展现其实效性。一节课只有短短几十分钟,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就需要组织学生展开实验探究,基于此,教师上课前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这样说,材料是教师教学的保证,教师应该仔细选择探究材料、联系当地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周围用具等实施教具、学具,一定要最大程度上开发利用周边的资源来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如用玻璃杯取代烧杯等。比如在《声音的产生》教学中,让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搜集生活中不同的材料,总而言之,平时生活中的材料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生活化探究材料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各个地方,要如何才可以对日常生活中的探究资源进行充分地利用,如:用吃剩的面包做“发霉的食品”实验,基于此,要指导学生搜集一些不需要的物品,在家里设置一个“八宝箱”,这样就能够在任意一个时候利用。甚至可重复应用。这样,学生根据已有的条件,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做好实验记录。

3、确保时间,完善探究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愿意花费时间让学生对某一感兴趣的问题实施进一步的探讨,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多少时间实施自主探究?这是教师在正式上课前一定要认真思考的,甚至还需要教师先体验,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提供给学生比较科学的探究时间,教师要擅长如何安排科学的探究时间等,不但如此,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探究能力。比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中,采用棒子对鼓的表面进行敲擊,鼓面发生的震动,绿豆出现的跳动等,这些都离不开猜测、亲手操作、观察对比,同时也需要记录下来大部分数据,要不然探究接下来的步骤就不能实施,最后让学生通过在小组、班级内实施讨论沟通一致得出了声音需要由物体震动才可以产生的结论。如果我们时间步骤,学生只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学习,而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性就不能落实。基于此,只有确保时间充分的情况下,才能为学生探究能力形成和科学概念内化提供保障。只有创造有利的探究条件,才可以加强学生的探究实效性,并提升学生探究参与积极性。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要激发起学生积极探究的情感,最大程度上将引导者的作用发挥出来。要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探究学习的天地,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参考文献:

[1]裴建明.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新课程,2018.

[2]冯焕心.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引领学生建构科学概念[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5).

猜你喜欢
探究性教学科学课小学生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我是小学生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