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中国衰落的制度因素

2019-10-21 08:10王鹭
科学与财富 2019年8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

王鹭

摘要: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在1—15世纪一直领先于世界,然而近代科学革命却没有发生在这个文明古国,英国学者李约瑟率先发出了这一千古之问,引得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故称为“李约瑟之谜”。本文以近代科学革命发生时中国所处的明朝中后期为背景,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制度,阐明中国明朝中后期衰落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李约瑟之谜,试图对当今中国科技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李约瑟之谜;科技创新;制度因素

一、引言

世界近代史开端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但西方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始于约15世纪。15世纪,又被称为地球大开发时代,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始,新航路的发现使得欧洲迅速发展起来并奠定了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出版《天体运行论》,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与《生物进化论》等,初步形成了与中世纪神学与经验哲学完全不同的新兴科学体系,拉开了西方科学革命的序幕,欧洲逐渐领先于世界,而此时的中国处于明朝中后期。也就是说,在明朝中后期,相较于西方世界,中国已经开始衰落。

然而,我们要知道,除了希腊人的伟大思想和制度,从公元1世纪到5世纪,没有经历过“黑暗时代”的中国人总体上遥遥领先于欧洲。不仅在技术进程方面,而且在社会的结构与变迁方面,西方都受到了源自中国和中亚的发现和发明的影响。那么为何中国在15世纪以前科技领先于欧洲,而15世纪之后却落后于欧洲呢?这正是经典的“李约瑟之谜”所提出的问题。尽管“李约瑟之谜”首先是一个技术问题,然而理解这个谜题却不能就技术而论技术,那样会犯循环论证的错误,对问题的论证不具有说服力。技术落后是表象,其内部必然蕴藏着制度的机理,本文通过分析明朝的一系列制度,试图从制度因素的角度出发分析明朝中后期衰落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李约瑟之谜”,进而得出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启示。

二、何为李约瑟之谜

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水平领先于欧洲。除了我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世界外,还有其他上百种发明,比如铸铁法、弓形拱橋、运河水闸等 ,都对社会更不安定的欧洲产生了影响,有时甚至是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西方文艺复兴晚期发生科学革命,欧洲迅速领先。于是,与古代和中世纪科学相对的现代科学在西方世界发展起来。而中国,迟迟徘徊于科学革命的大门外不肯迈进,不知不觉间落后于世界潮流,逐渐衰落下来。

为何会出现这一局面?国内外无数仁人志士困惑不已,开始探索其中的奥秘,英国学者李约瑟的研究最具代表性。1976年,李约瑟经过多年的时间与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后,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这个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之谜。

此外,李约瑟所指出的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时间正处于中国古代明朝中后期,要想回答这一谜题,必然免不了对同时期的中西方的发展趋向方面做出关联和比照。本文则集中于分析西方科技革命发生时中国明朝中后期的一系列制度进行论证。

三、明朝中后期衰落的制度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而中华民族并不缺乏创新精神,15世纪以前的中国领先于世界就是最好的例证。之后之所以衰落,是因为一些因素抑制了创新精神的发展。对中国来说,最大的制约因素莫过于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及与之相伴的一系列封建制度。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颁布并实行一整套政策及制度,这些政策、制度在当时或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创立的目的本不是为了发展科学技术,一旦将其推行发展到极致,必将走向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对立面。

(一)政治制度

明王朝作为中国帝制后期的一个时代,其既带有自秦汉以来所有朝代都不同程度表现出来的一些共同特征,又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政治特点。其中,君主专制主义强化,内阁的出现和科举制度的发扬光大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明朝中后期衰落的原因。

1. 君主专制制度

明朝政治的主要特点莫过于君主专制皇权和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如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后来虽形成内阁制度,但六部仍需直接向皇帝负责。除了有开国之君朱元璋个人的印记,其后继者们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形成了一套高度发展和成熟的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在这种所有权力都集中到中央的权力格局下,政治生活毫无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可言。

然而,科学与民主是相伴相生的,民主会为科学提供适宜的土壤。进行科学研究也着实需要一种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纵观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不难发现,每每在科学技术上取得很大成就的时代,大都是明君主政,政治清明,相对民主的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进步,这一景象的形成就是得益于当时社会没有文化专制,允许各家学派发出不同的声音。但明朝中叶以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民主无法发展,同样也就没有科学发展的相对宽松的环境。

2.内阁制度

所谓内阁,只是文渊阁的别称,那里曾经是阁臣“入直之所”。直到明朝中后期嘉靖年间才加以整修扩建,正式成为“阁臣办事之所”。但是仍然不是“政事堂”,因为那里禁绝朝臣出入,只是地址设在宫廷之内,也简称为内阁。内阁选用阁臣的标准是“有文学修养之士”,所以内阁阁臣几乎全是翰林文学之士,特别是在明中叶后,“非由翰、詹起家,无由入阁。”

内阁拥有票拟权,即对皇帝需要批阅的奏章给出一个初步的处理意见,皇帝可以选择接受或者部分接受,否定或全盘否定。这种独特的最高权力运行机制,具有明显的内在缺陷,即内阁阁臣选用文学之士的标准本就降低了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可能,加之这些阁臣只有票拟权而没有任何事权,他们勇于任事,就被认为是擅权,终以贾祸;他们无所作为又会被认为失职,因此许多阁臣进退维谷,能否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阁臣的个人的素质、才干和对于内阁性质的认识,儒生出身的阁臣很难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上议事日程。

3.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入仕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进入仕途的方式自然是通过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明朝科举实行四级考试制,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为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从刚到识字的年龄就接触的是四书五经这样的“圣贤书”,往后也多半会把毕生精力用在儒家经典的记忆、朗读、背诵和掌握文字的表达能力上,他们唯一的事情就是“读死书,死读书”,无暇顾及和科举无关的其他知识。因此,与科举考试无关的书籍完全不受人重视,也几乎没有人翻看。明代宋应星的重要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很快就在国内失传,直到解放后才发现一部明代初刻本。

八股取士的考试方式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许多知识分子不注重学问,读书只是出于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的渴望,更无从提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任何兴趣,读书人不能成长为真正的人才,而只能成为统治者忠实的奴仆。此外,更为致命的是,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桎梏。这种人才选拔的考核方式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所起的阻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互为表里,是一对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依赖的关系。明朝科学技术未发展起来,与当时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产权保护制度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1.重农抑商政策

在两千余年封建历史中,“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统治者惯行的基本治国之策,“重农抑商”、“农本商末”政策深深制约和影响中国历史。明朝总体看,抑商倾向依然是很明显的。明初,商人从事商业活动,不仅有多重限制,就连对商人的穿着,都有特殊的规定,衣着光鲜便会受到惩罚。明中期以后,商人及其从事的商业活动开始为人们所认识,商人的地位得到一定的改善,商业巨大的赢利吸引了不少权贵经商,但其直接效应是一般的工商业发展艰难,甚至许多商人直接遭到掠夺。

现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发生,与中国商人階层难以形成气候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商人需要精确度量,否则就很难做生意。他们必须关心他们所经手货物的实际性质,必须知道商品的重量、用途、长度、大小以及需要何种容器来装。我们知道,在科学工作中,手脑并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中国古代除了商人阶层,好像还没有人能都做到将动手与动脑完全结合起来,因此,商业的发展与精密科学有一定的关系,明朝中后期中国衰落,也与重农抑商政策脱不了干系。

2.产权保护制度缺失

产权顾名思义是指财产的所有权。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领先于世界,当时的发明主要源自工匠和农夫的经验,大多都是自发的、零星的、非营利性的,且这种发明创造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在推广的过程中就存在所有权归属的问题。但当时对于产权缺乏制度性的保护,有的只是民间一些自发的保护方法,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些手工艺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常常将自己的“独门绝技”、“秘方”对外保密,需要手艺传承时,也坚持“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女”,除此之外,并没有一种制度性的规范来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统治阶级对保护属于私权领域的知识产权权利也毫无兴趣,对民间的这种自发的保护方式持默许态度。产权保护制度的缺失,使得商人对其财产安全的预期是不稳定,这种不稳定直接导致普通民众毅然选择走上仕途而非进行发明创造,从而使民间缺乏发明创造的动力,再加上社会上普遍的“轻利重义”的风气和国家家族至上的传统,即便中国人创造了四大发明,也未借机出现专利制度,去保护发明创造的成果,激励民众进行更多的发现,反而将发明创造视为“奇技淫巧”而为士大夫阶层所蔑视,可见科学技术发展衰落的原因。

(三)社会文化制度

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因为最符合统治者的需求而成为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然而儒家文化所蕴含的某些理论观念不仅对自然科学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阻碍科学革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儒家的“圣人”观念,是科学发展最大的阻碍。在这一观念中,圣人代表着不可超越、永恒不变的真理,预设了圣人的万能和常人的无能。这种观念远离知识创新,常人都只是在圣人的指导下做事情,没有人敢超越圣人,久而久之,这种情况就变成了常人遵从圣人的指导是理所应当,没有人试图去进行创新、挑战经典、超越圣人。于是乎,知识进步举步维艰,即便有,也只是在不违背经典的前提下,进行的小修小补,较大的知识创新是不可能出现的。南朝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经过精心的观测和计算,创制了《大明历》,首先引进岁差,并改革闰法,而顽固派戴法兴竟蛮横叫嚷“古人制章,万世不易”、“不可革”,竭力阻挠新历法的推行,足以见得自然科学发展之艰辛。

此外,与“圣人”至上观点相对应的,儒家推崇“愚民”。孔夫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强调,人民不可过分聪慧,否则将难以管理。高明的统治者,不是凡事都要让人民明明白白,而是要想方设法让人民变得愚蠢起来,如果人民都变成了没有智慧和欲望的傻子,那天下就稳定了。历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秩序,必实行愚民政策,这种政策基本是反民主、反智主义、反精英主义的,维护统治秩序的同时也阻止民众获得真知。

第二,“均”文化注重财富分配而非财富增值。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味地追求平均主义,且这种平均主义不是以物质发展的进步作为前提,忽视了物质的进步性,单纯地追求平衡。这种思想否认发展否认进步,必然导致生产技术落后,进而阻碍经济的发展。

第三,儒家的“天命观”严重阻碍自然科学的研究。人类需要先认识自然,再根据自然规律改造自然,这就需要人类有一个正确的自然观,明白自然界独立于人的存在而存在,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儒家却拚命宣扬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认为天有意志,“天人合一”,天命不可违抗,一切自然现象都不过是上天用来影响人间、赏善罚恶的手段。孔子鼓吹“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要人们“畏天命”,这种思想紧紧束缚着人们,用神学来歪曲科学,把科学引入歧途。

四、总结反思

结合16世纪西方发生科学革命时,中国明朝中后期的情形,我们似乎面对着一种有机的整体,一种连锁的变化。政治上,君主专制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缺乏科学发生的民主化的宽松的氛围;宰相制度废除,国家大事由内阁票拟,报司礼监批红,六科签发,科学技术不在议事日程之内;八股取士,文官治国,缺乏科技人才。经济上,重农抑商倾向明显,商人社会地位不高,没有精神目标和安全感,产权保护制度缺失,科学技术被冠以“奇技淫巧”的称号。文化上,维护统治秩序的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遵从“天命观”,倡导“天人合一”,认为天有意志,教导人们“畏天命”,科学被神学扭曲;“不患寡而患不均”,注重生产分配而非财富增值,缺乏科学革命发生的动力;推崇“圣人”观念,灌输以圣人不可超越的思想,扼杀常人创新能力。由此,李约瑟之谜便有了答案。

当然,这里分析的所有制度不是否认他们存在的意义,而是说所有的制度在当时的社会存在下,一定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只是随着社会的演进,生产方式的变化,他们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成为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自1978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机遇面前,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如何突破改革瓶颈,进一步深化改革?科技的发展是关键。借鉴明朝中后期中国衰落的原因,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契机,制度改革是重点。我们应当深入开展科研体制改革,制定科技发展的长远目标,完善科技发展模式。把企业作为科学与技术创新的主体,继续加强科技政策的完善,在制度方面给予保证,在税收、担保、贷款等方面对科技研发给予支持,调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通过技术创新去扩大更广阔的市场,提升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改革的内生动力的同时,也要继续坚持人民当家做主,营造适宜科技发展的民主和谐的环境;改革教育制度,既要注重基础教育,又要紧抓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创新性人才,在培养本国人才的同时也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此外还应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及社会科研力量产学研相结合,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2]李約瑟.文明的滴定[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2-27.

[3]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9-350

[4]高显扬,周尊丽.浅谈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科技创新[J]. 科技枫,2018(02):201-212.

[5]相利盈.政治学视角下李约瑟难题之解析[J].政法建设,2010(05):102-104.

[6]殷继烈.李约瑟之谜探析——基于诺斯的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的翻译[D].上海:复旦大学,2009:10-19.

[7]赵新华.近十年来李约瑟之谜研究综述[J].商,2016(02):100-111.

[8]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6-19.

[9]赵轶峰.李约瑟难题与明清社会——读《文明的滴定》[J].古代文明,2017,10(11):3-23.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
东莞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税政策研究
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轻松发明在社区和学校的普及应用
轻松发明在社区和学校的普及应用
科技创新在总包交钥匙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科技创新在总包交钥匙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科技创新驱动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科技创新驱动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