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德育思想的起源与特征

2019-10-21 18:51刘奕
科学与财富 2019年8期
关键词:现代价值起源特征

刘奕

摘 要: 荀子结合时代特征,创造性地继承和弘扬了儒家道德教育的思想,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德思想。性恶论是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不但提供理论基础,也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对我们今天构建德育环境,预防腐败滋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荀子德育思想;起源;特征;现代价值

本文系江苏警官学院“青苗工程”培养资助计划(JSPI2018QM),江苏警官学院“警察生态学研究”科研团队建设阶段性成果。

一、起源

(一)荀子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荀子德育思想形成的经济背景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很快,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最重要的标志是铁具的广泛使用,使农业取得巨大进步,社会也进一步分工,一些人开始独立从事脑力工作。生产力的进步势必带来经济关系等方面的改变,土地的私有化是战国晚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建立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政治、思想、科学文化等领域的变革。

2、荀子德育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

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导致社会阶级关系也发生改变。战国时期,旧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中央集权的政体,各国纷纷变法革新,改立封建体制,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广泛认可。

3、荀子德育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战国末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它是中国文化从古典到封建形式的过渡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的进步和体制的变化,人们对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等关系景象深入思考,重新作出评价,大范围多角度的提出各具特色的理论和思想,导致了激烈辩论,形成和出现了很多学派和学者。各种思想相互批判到融合,对立到统一,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二)荀子德育思想的理论起源

在中国的原始社会,夏和商再到西周时期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道德系统。战国末年,学术上百花齐放导致百家争鸣。荀子在儒家传承的基础上,在哲学家的争论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德思想,对各家观点进行了批评性的吸收。荀子继承了孔子仁礼、德政等思想,但他更加注重礼和这两个概念,抛出“隆礼贵义”、“性恶论”等命题,形成了他的道德教育体系。荀子汲取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视天为自然之物,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荀子批评道教的天道观,强调人的主动性,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对法家思想,荀子认为,法治固然重要,但也不能至高无上,在评判申子等人的同时,提出礼治和法治相结合的观点,认为礼法都重要,融合了儒法两家观点。

人性一直是中国道德教育思想史上争论的焦点话题,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将产生相异的道德思想。与孟子类似,荀子的道德理论基于人性论,不同的是孟子主性善,而荀子主性恶,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分析独特,在源头上定义“性”,“伪”,在理论上阐释两者的重要区别。荀子定义“性”是人生来就有的生理心理的自然本能,“伪”是靠后天努力而形成,否定孟子的道德先验主义。与此同时,荀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有好利恶害的本能倾向,追求物质的欲望是人的固有本性。荀子从经验的社会效果观察判断,人的自然本性,倘不加节制则会致乱。

荀子关于道德起源的论证是功利主义的,与墨子的观点类似。另外,荀子认为,环境也是形成道德观念的关键因素。他举例生动地表明,社会环境在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中扮演着微妙的角色。最后,荀子提到教育是道德价值观的形成的重要因素。

性恶论是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对我们今天构建德育环境,预防腐败滋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完善制度建设

荀子认为,人性的欲求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他反对“去欲”和“寡欲”,认为那样是无法正确的引导和节制欲望。荀子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必须具有物质生活才能生存和发展是一致的。荀子主张以礼导欲、制欲,通过法制,礼仪改变人天生恶的本性,强调德育的作用。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法治建设,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实现法治和德治的全面融合。

2、预防腐败滋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滋生了很多腐败现象。消除腐败现象,我们必须从荀子的性恶论开始,研究人性邪恶和腐败的关系,用法律制度,限制和打击人的欲与恶,同时加强道德引导和教化。

3、加强制度实施

人性論是构建和实施制度的基础。资本主义制度基于西方的性恶理论,让权力分立与制衡,用权力制约权力。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坚持国情,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纵观东西方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我们清楚地感受到荀子性恶论的深刻影响,对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

二、特征

荀子德育思想融合了先秦百家道德教育思想,理论上有高度,实践中有新意。反映了自己的道德主张,拥有其自有的特征。

(一)政治性

道德教育是阶级社会中的一种广泛活动,是统治者维护统治,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思想家们的德育主张都服务于某些阶级,荀子也是如此,荀子构建道德教育体系多从德治出发,从不同角度阐述道德的政治功能,提倡道德应服务于政治事务,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在儒家理论系统中,孔子宣扬德政,孟子强调仁慈政,荀子视礼为“强国之本”,他们的原意其实都是在强调道德的政治功能。荀子的“隆礼重法”的道德教育思想,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荀子研究道德教育,大多是围绕治国问题,大范围、多角度的论述统治者加强自我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希求从“内政”达到“外王”的境界。可以说,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道德的政治化,将道德和政治相统一,影响了法律制度在政治权力中的地位,带有片面性。但是,荀子强调道德政治功能的观点,也存在合理的成分,对于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仍具有借鉴意义。

荀子重义荣轻势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荣辱的评价标准,有助于我们今天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荀子认为,重品性,修官德是统治阶级的立身之本,良好的官德品性,才能造福于国、造福于民,政治家必须有一个崇高的意识形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我国当下经济转型的非常时期,为官者更要加强道德建设,修好官德这门必修课,具有崇高的道德品格。

道德具有层次性,反映出对不同群体的要求有别。在荀子的道德教育方法中,特别强调模范榜样的作用,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意识形态和道德教育应该把民间道德与公众人物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善良,愉快,充满希望和容易接受的信仰體系和榜样群体。

(二)人本性

民本思想一直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以人类发展为基础的活动,本质上是促进发挥人的潜力,改善价值,完善人格。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充满了浓郁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无论是在天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在道德教育实践中,荀子总是强调人的主体身份和主动性。在天人关系中,他相信人的主体立场,认为人类可以在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以人力控制、改造和征服自然,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相信积善成德,只要发扬主动性,坚持不懈的博学、深思、力行,任何人都可以能将良好的习惯变成自然,从而达致完善和谐的人格。

荀子认为,一切道德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为人民服务,提出统治者要爱民、富民。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人本思想,对我国目前的德育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荀子认为德育的起点应该是人,应以人为本,发扬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今天的德育也应如此,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坚持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根本宗旨是唤醒和尊重人性,发挥创造性,能动性。人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智商,而在于人格品性。当下德育的目的是就宣传人性的美德,建立责任感和进取精神,整体升华人性化内容,充分发挥主动性。

(三)实践性

荀子的德育思想体现出强烈的实践性,知与行是荀子德育思想中的两个重要范畴。荀子认为, 所有宝贵的道德知识,不仅要满足客观事实,而且要能够实现。只有通过行,才能明,实现主观和客观、知和行的统一。在荀子看来,能否切实行所学的道理,也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根本标准。

荀子的道德实践,包含辩证唯物主义的萌芽观念,及其难能可贵。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地位的限制,荀子不能理解群众的社会实践对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不可能理解道德意识和实践的过程是一种螺旋式的崛起和发展,不可能解决道德知识和实践的无限丰富性和个人能力有限性间的矛盾。其“学至于行而止”等思想,影响了人们在道德领域的意识和实践活动。

战国后期,随着统一国家形势的逐步实现,人们认识到一个国家必须具有大一统的思想。荀子顺应天下大势,汲取百家之长,实现理论融合,提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理论与战略,构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体系。荀子的实践观,揭示了不仅要“知”,更要“行”,荀子的道德教育重视实践的重要性,影响了后世很多的教育家。但荀子道德思想中的“行”也存在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主要指君子们的个人实践,而非广义的社会实践。

(四)外化性

孟子认为性本善,但多数人受后天的浸染,失去了部分善端。所以,德育的根本方式不是外求而是内求,找回善端。如果说孟子的德育思想体现出内化性的话,那么荀子的德育思想就体现出一种典型的外化性。荀子依据性恶论提出外化性的德育途径,认为人们可以改恶为善的原因,是“化性起伪”造成的。他否认孟子的道德先验主义,德育的根本道路不是内求,而是外化,通过外在教育和环境的作用,加强内在的“积”,化恶为善。

随着秦逐渐吞并诸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荀子投身到时代洪流中,从强调性恶论到论辩礼义的合理性,增强了儒家思想适应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能力,完成了德育思想从“内圣”到“外王”转变,反映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荀子高度融合和发展了孔孟思想,建立了仁义礼三位一体的道德体系。认为善即是符合礼的行为和性格,恶就是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人之善恶,不在外貌,在于其心。荀子对善恶的区分,不只局限于生活,还与治国安邦相联系,体现荀子高度重视道德的社会效应。

在义利的问题上,荀子有别于孟子的重义轻利观,更不赞成义利对立的看法。荀子视义为立国之本,要教育人民建立公义,以国家整体利益的最高原则,个人和群体必须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

同时,荀子专注于德操的训练和养成。他认为道德操守是一种完美的道德境界。德操是长期努力发展的结果,不是先天而来的。培养德操是学习外在的道,并使之内化的过程。荀子的道,包括天道,人道,是客观规律。虽然礼是圣人制定的,但都是因为客观需要而导致的产物,符合道。

参考文献

[1] 张睿婷: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猜你喜欢
现代价值起源特征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如何表达“特征”
清明节的起源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万物起源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