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死亡"委婉语的文化解读

2019-10-21 09:48沈碧萍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1期
关键词:委婉语死亡文化差异

沈碧萍

摘 要:死亡是最常见的禁忌话题之一,不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都异常丰富。本文从宗教信仰,阶级观念,社会因素,丧葬文化四个角度出发,概述了汉语和英语在关于死亡的委婉表达上的不同之处,并提示人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

关键词:委婉语;死亡委婉语;文化差异;文化

引 言

委婉语(euphemism)是一种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达生活中那些使人尴尬、令人不快和令人恐惧的事物的修辞方法。使用恰当的委婉语就如同润滑剂,有助于促进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委婉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折射出形形色色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观,并反映了人们不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社会地位。人们对委婉语的使用暗示了他们不同的文化程度,也使他们避免了许多难堪的局面,减少了不必要的误会。

一、委婉语的分类和功能

英语委婉语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传统委婉语和文体委婉语。所谓传统委婉语,是与禁忌语密切相关的。如生、死、病、性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就是禁忌语,给人的感觉是粗鄙、生硬、无礼;反之如果间接表达,就是委婉语,给人的印象是典雅、含蓄、中听、有礼。所谓文体委婉语,实际上是恭维语,溢美之词与禁忌语无关。委婉语的功能有:避讳功能、避俗功能或雅化功能、礼貌功能、掩饰功能和褒扬功能(淡化或夸张功能)。死亡是人类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由于英汉两种文化背景不同,所反映出的对死亡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

二、中英死亡委婉语的共性

(一)“死亡”委婉语中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中英文化都大力讴歌为国献身,舍生取义,因此有关这类死亡的委婉语,往往含有高度的褒义。汉语中常用如“牺牲、捐躯、就义、献身、殉国、以身许国”以及“成仁”、“赴义”、“就义”、“殉道”、“殉节”等委婉语,说明汉文化中备受推崇的“仁”、“义”、“道”、“节”的价值观。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grounded for good”、“to do ones bit”、“to lay down ones life”、“to make the ultimate/last sacrifice”等,这些委婉语鲜明地反映出人们的价值取向,即为国战死是十分光荣的事情。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是中英方文化的共同主题。同样,中英文化对敌人、罪犯或不值得尊敬之人的死都持贬斥态度。汉语中用“丧命、送命、毙命、完蛋、见阎王、下地狱、吃枪子、翘辫子”等来表达轻蔑之情,甚至含有解恨或称快的意味。英语中有些极为随便的说法或俚语,如“to be done for”、“to kick the bucket”、“to drop off/slip off the hooks”、“to hive up/yield up the ghost”等,同样表示对死者的贬损态度。

(二)“死亡”委婉语中对死亡的认知和态度

汉语中的“物化”、“委化”、“蜕化”、“遁化”等反映出中国人把死亡看作是向自然转化的过程。“返真”、“返真元”反映出汉文化中人死后回归大自然的思想。这一系列对待死亡的豁达态度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文化为人生来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死了就是“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

英汉死亡委婉语中都采用了大量的比喻。相同的是都将死亡比作休息或睡眠;另一个相同之处是都将死亡比作回家。“离”和“归”是英汉两民族对“死亡”的共同认知心理,人死就是离开现有的一切,汉语中的文化融入的切入口,加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文化因素的融入,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更加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

三、“死亡”委婉语在中英语言中体现的差异

(一)不同宗教文化下的“死亡“委婉语

1.西方宗教文化对死亡委婉语的影响

死亡”是语言禁忌最主要的领域之一,与宗教的联系也最为密切。人们不理解这种神秘而令人恐惧的自然现象,便从宗教里寻找解脱。委婉语因不同的宗教背景而呈現出不同的宗教色彩。

英、美等国都是信封基督教的国家,基督教义成了全社会奉行的道德准则,这对委婉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关于死亡的委婉表达中,都可以找到《圣经》或者基督教义的影子。在英语中有一种表达方法是“to return to dust/earth”,也就是说人到最后,还是会回归于尘土。同样,基督教义中还有一种原罪说,认为人生而有罪,而在世界上所受的苦痛,都是为了赎罪。所以死亡也被称作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字面意思就是向大自然还清所欠的债务。此外,人在离开这个世界后,会到上帝面前去接受审判,也就是“the Last Judgment”。他们需要交上自己在人世所欠的帐,“to hand in ones accounts”,而上帝会清算一切,来决定这个人是不是可以去天堂,“to go to heaven”,并与上帝同在,“to be with God”.而当一个人响应了上帝的号召,“go answer he final summons”,他就会得到永恒的平静与安宁,“to launch into eternity”,“and to be at peace/rest”。总的来说,基督教的信仰者们对死亡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2.中国宗教文化对死亡委婉语的影响

与英语国家不同,对中国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宗教有佛教、道教等。道教认为人死后可以回归自然,随物而化,所谓“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天行,其死也物化”,于是人死便婉称“物化”,以及隐化”、“遁化”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也带来一些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如音译自梵语的“涅槃木”。佛教提倡修行,其最高境界为“诸德圆满俱足,诸恶寂灭净尽”,所以也就意为“灭度”或“圆寂”。佛教认为人生于凡世,必为红尘所苦。汉语中受佛教影响的委婉语有归西,下地狱,成佛,涅磐,坐化等。归西的来源是因为佛的真身在西方极乐世界;地狱是佛教中恶行者受苦轮回的地方;坐化表示高僧在圆寂时内心空明,端坐于莲花台上,得道成佛;而涅磐是佛教追寻的最高境界,也即超脱轮回,归于极乐。

(二)不同政治制度下的“死亡”委婉语

1.中国封建等级制度下的“死亡”委婉语

在封建社会所有的等级差异中,在表达不同身份的人的死亡的时候,要用不同的委婉语。《礼记?曲礼下》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新唐书》也说,“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君主的死亡称为崩或者山陵崩。由此引申出来的,还有崩殂、驾崩等等。驾崩中的驾字,本意是皇帝的车驾。晏驾这个词,本意为皇上驾临得晚了,也可引申为死亡的代名词。此外,天子的死亡还可以称为弃群臣,弃朝,宾天,大行等等。宫庭侯爵的死叫做薨。平民百姓的死往往也并不直言,委婉的表达方式有弃世、就木、殒命等。对未成年去世的婉称用一个很形象的“夭”字表示,如“夭折、夭亡、夭没、夭促、夭遇、夭昏”等;对年轻女子去世的婉称一般以“香”“玉”“珠”等常喻女子的词构成,如“香消玉殒、香消玉碎、香消玉损、玉碎香消、玉碎珠沉、珠沉玉碎、瑶台倾”等;为争议事业而亡的婉称常用的有“捐身、捐躯、捐骸、成仁、牺牲、就义、阵亡、取义”等;其他,享尽天年而死的如“终、终没、寿终、、老、老去”等。

2.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死亡”委婉语

体现等级差异的死亡委婉语可以说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特殊产物,在英语中似乎并没有类似的说法。英国是推行资产阶级民主最早的国家,其社会制度与封建制度截然不同,强调的是民主和人人平等,即所谓“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欧洲中世纪曾流传着一条古老的格言:“Popes, Kings, beggars, 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人固有一死,不管教皇、国王、乞丐和小偷都是一样的。)因此,“死亡”就是“走众生之路”(to go the way of all flesh),“死神”也被人格化为“伟大的平等主义者”(the great leveler),他不分贫穷贵贱,对谁都一视同仁。在这样一种文化土壤中,自然不可能产生那种社会阶层等级分明的委婉语。但在当今的中国,封建制度早已经土崩瓦解,这些等级制度的委婉语也在逐渐消亡。

(三)不同社会文化下的“死亡”委婉语

1.西方的行业文化与航海文化

文化本身是一个广泛的概念,除了宗教信仰与社会制度以外,还包含诸多内容。这里所提到的社会因素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可以包括语言和社会发展变迁的进程,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不同社会的价值观。

英语语言关于“死亡”的委婉之词有许多源自各种职业术语,有的本身就是行话和俚语。从中可以管窺英语国家的行业文化于一二。英国人喜欢戏剧,因而大量的委婉语与戏剧院里的人、物有关。如:“to black out”, “to switch out the lights”, “to drop the curtain”, “to fade out” 。将金融方面的词汇用作死亡委婉语(而中国几千年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使得汉语缺乏类似的比喻),如:“to set ones account”, “to cancel ones account”, “to cash in ones checks”,将电话通讯方面的词汇用作死亡委婉语如:“to be cut off, to ring off/out”。旅行方面,如:“to hop the last rattler, to take the last rattler。体育运动方面,如:棒球用词——“to strike out”;拳击用于——“to lose the decision, to take a count, take the long count, to be down for good”;摔跤用语——“to be thrown for a loss”:足球用语——“the final kickoff”;赛马用语——“to jump the last hurdle”。这些表达都表示了比赛的结束,也被用来委婉的表达成为人生的结束。

英国是个酷爱航海的国家。在英语中,由航海而来的死亡委婉语也不在少数。Davy Jones是水手们对于海中神鬼的通俗叫,Jonah曾经葬身鱼腹,可是三年后却又被完好无损的吐出来,所以在英语中意为不祥的人。而水手们也长期把Jonah隐喻为船只带来不幸的人或物。与Davy Jones有关的死亡委婉语包括,“Davy Jones locker, cross the Great David, visit Davy Jones”等等。此外,英语中还有“to coil up ones ropes”以及“to cut a drift”的说法,这是因为如果船只抛锚用的缆绳被割断或者盘起来,船就会在一望无垠的海洋中永久飘荡,也就喻指了人的不幸。

2.中国的辫子文化

具有中国特色的死亡委婉表达也不胜枚举。一提起辫子,人们便会联想到清朝。的确,辫发是旧时满族男子的传统发式。在清以前,汉民族的男人们一直都是梳着发髻。满族入关后,辫发成为清代各族男子共同的发式,直到清末才渐渐绝迹。因此,梳辫子的男人可以说是清朝仅见的一种人文景观。把人死称为“翘辫子”正是清朝这一历史时期独特人文景观的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逝世后都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八宝山也逐渐成为一个象征,成为一个令人敬慕的地方。因而便有“上八宝山了”这一死亡委婉语。

(四)不同丧葬文化下的“死亡”委婉语

1.中国丧葬文化对死亡委婉语的影响

英汉死亡委婉语中出现了不少与“土地”有关的委婉语,表明了尸体的最终归宿——土地。汉民族长期实行土葬制,因此在汉语中就用“入地、入土、归土、钻土、地下修文、身归黄泉、命归黄泉、命染黄沙”等委婉说法作为“死”的代称。汉语中“归山”、“归道山”之类的说法,反映了中国人将墓地选择在山上的习俗。不仅如此,中国人对墓地的选择很有讲究,风水好的墓地将被认为会令后代子孙兴旺发达,选择风水的习俗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同时,繁缛的丧葬仪式从初终到小殓、大殓、殡葬、葬等在死亡委婉语中也得到了相应的反映。“停床”是小殓中的一道程序;“就木”、“入木”是大殓的俗称(因棺材多以木制而得名);“盖棺”原本也是丧礼的仪式之一,这些词后来都发展成为“死”的委婉语。另外,因葬后要立坟,并且坟的形状酷似馒头,于是就产生了“土馒头”这一形象的委婉语;还要设灵堂祭奠,因此也就有了“奠楹”的委婉说法。

2.西方丧葬文化对死亡委婉语的影响

一些英语委婉语则解释出不同的埋葬风俗,如:“a beautiful memory picture, a slumber robe, a reposing room, slumber room, viewing room, casket”等委婉语,反映出西方讲死者送进殡仪馆化妆整形,待亲属朋友在停尸间作告别仪式后再火化,最后装于骨灰盒的习俗。在英美等国墓地周围常有雏菊(daisy)开放,因此在英语中一些含有daisy的短语便有了“死亡”的代称,如:俚语“to push up (the)daisies, under the daisies”等。在美国西部开拓疆土时期,通行的私刑是绞刑。由于西部地区产棉白杨(cottonwood),行刑多在棉白杨树下。一些含有“cottonwood”的词语保留了下来,成为“被吊死”的婉称。随着社会的进步,又增加了一种仍颇具争议的死亡方式——安乐死,于是在英语中便出现了“to pull the plug”用以指代“施行安乐死”。

结 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显得尤为重要死亡作为一个人类普遍避讳的禁忌话题,其委婉语的形式、内容和表达之丰富远不是本文所能穷尽的。此外,委婉语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有些委婉语用的时间长了,便失去了它的委婉色彩,而变成新的禁忌语,而新的委婉语也层出不穷。因此,对于委婉语的研究仍需要继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王洋.中英委婉语的文化差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6-18,31.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8-30.

[3]李桂媛.英汉禁忌语及委婉语探讨[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2(5): 78-92.

[4]徐莉娜.跨文化交际中的委婉语解读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3(9): 66-70.

[5]袁本良.汉语“死”的委婉语片谈[J].语文研究,1985,15(4): 34-36.

猜你喜欢
委婉语死亡文化差异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基于顺应理论的委婉语研究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浅论委婉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礼貌原则下酒店英语委婉语初探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