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地区苜蓿引种筛选评价

2019-10-23 06:51王瑞峰郑丽娜刘亚玲王瑞珍蔚炜华
草原与草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苜蓿株高草原

王瑞峰,郑丽娜,刘亚玲,张 健,王瑞珍,蔚炜华

(1.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2.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

1 引言

苜蓿(MedicagosativaL.)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经济价值最高和栽培面积最大的多年生优质豆科牧草,在现代草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突出的地位〔1〕。因其具有较高的营养及利用价值,而享有“牧草之王”的美誉〔2-3〕,其优良的抗旱、抗病、耐寒、高产及抗逆性,加之其具有改良土壤、保护生态等功能,使得其广泛种植于欧洲、美洲及亚洲等地区〔4〕。紫花苜蓿原产伊朗,由于各国的引种栽培及不断的传播,已成为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的牧草之一。目前,全世界紫花苜蓿的种植面积约为4000万hm2,其中北美洲所占比例最大,约为41%,欧洲约占25%,南美洲约占23%,亚洲约占8%,非洲约占2%,大洋洲约占1%。中国是苜蓿属植物主要分布地区之一〔5〕,在我国苜蓿的种植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经过长时间的栽培,我国苜蓿生产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2016年底我国苜蓿的人工种植保留面积在5000万亩(含植被恢复种植面积、农民自种和商品草种植面积),占全国人工草地总面积的78.5%〔5-7〕。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舍饲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对高品质植物性蛋白饲料的需求与日俱增〔9〕,苜蓿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将成为最有发展前途的饲料产业之一〔10-11〕。

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苜蓿产业,尤其是奶业振兴苜蓿发展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因北方地区为我国重要的奶牛养殖区,且具备规模化发展的土地基础和现代化的机械配套,所以北方地区苜蓿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中国草都”科尔沁地区,目前该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苜蓿商品草生产基地之一。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进口苜蓿草价格每吨上涨600-800元,对我国奶业造成了一系列影响,直接导致进口量减少,国产苜蓿草在奶业和畜牧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科尔沁地区土壤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生产持久性差,越冬难得问题。影响生产持久性和越冬的主要因素有品种、土地整理、播种时间及方法、田间管理(施肥、浇水、除杂草及病虫害防治)、利用方式等多种〔12〕,其中品种选择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本研究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取国内外当地主要苜蓿生产品种,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下,探索适合本地区栽培的苜蓿品种,以期为当地苜蓿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位于蒙草公司通辽基地。属于科尔沁地区苜蓿生产区。地理坐标为N44.38336°-44.41232°,E121.26382°-121.31149°,海拔211-236m。试验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多年年均气温6.6°C,>10°C积温2600~3600°C。年平均降水量382.5mm,5~9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94%,无霜期130-147天,年均蒸发量1800mm以上,年平均风速2.7米/秒。

2.2 试验材料

选择苜蓿品种共13个,国外苜蓿品种5个(2个为引进品种分别为金皇后、驯鹿),国内品种8个(育成品种5个,地方品种3个),品种信息及来源详见表1。

表1 试验材料品种及来源

2.3 试验方法

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为30m2(5*6),行距20cm,3次重复。6月底完成播种,播种前精细整地,播种施种肥磷酸二铵20kg/亩,播种后进行正常田间管理(浇水、除杂草),第二年春季返青后施10kg/复合肥。分别于当年及第二年测定株高,第二年观察返青、第一茬产量、枝条数及后续三茬的株高。

2.3.1 株高测定

每小区随机选择健康植株5株,测定其垂直高度并记录,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小区的植株高度,进行统计分析。

2.3.2 干重测定

每小区随机选取长势均匀的1平米进行刈割(至少距离小区边0.5米),留茬高度为5cm,刈割后放置于库房通风处阴干,反复称重,待重量稳定至恒重后,记录其干重。

2.3.3 返青测定

返青率的测定:种植当年越冬前每小区随机标记1米的样段3处并记录其植株数,第二年全部返青后,统计标记1米的样段内返青后的株数,返青率等于返青后的株数/返青前的株数,3处的平均值作为该小区的返青数。

返青时间:返青时间为该小区60%以上返青时记为返青时间。

2.4 数据处理

数据整理及简单计算利用Excel 2007,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采用SAS 9.4统计软件,显著性检验在0.05水平下进行。

3 结果分析

3.1 苜蓿株高分析

株高是苜蓿产量的重要表征指标〔13〕,草原3号在种植当年表现优异。在7月20日测定株高,结果显示,草原3号和康赛的最大,康赛、WL319、苜蓿3010是当地生产上主推的国外苜蓿品种,草原3号与康赛、WL319、苜蓿3010差异不显著,草原三号与金皇后和驯鹿有显著差异。8月22日测定结果显示草原三号、甘农一号、肇东苜蓿表现最好,其中草原三号值最大,高度达30.33cm。9月10日表现比较好的为康赛、草原3号、准格尔苜蓿、公农一号、肇东苜蓿。10月22日苜蓿基本进入休眠状态,株高差异不显著。9月10日草原3号、肇东苜蓿、敖汉苜蓿低于8月22日,这可能是因为每小区随机观测5株记为平均数产生的误差。

表2 种植当年苜蓿株高分析

注:同一列字母不同表示不同苜蓿品种之间株高差异性显著(P<0.05),下同。

种植第二年,分别在6月18日、7月15日、8月21日测定了13个苜蓿的株高,结果三茬中草原三号的株高表现优异,整体结果与种植第一年表现一致。

表3 种植第二年苜蓿株高分析

3.2 苜蓿再生性及生长速率分析

苜蓿的生长速率及再生性是反映产量的重要指标,种植第一年,从出苗开始苜蓿生长表现为由快变慢的趋势,但国内苜蓿的生长速率自8月22日以后降低的更快,8月22日到9月10日的平均生长速率比7月20日到8月22日的降低了近77.5%,基本开始休眠,而国外苜蓿品种平均只降低了28.13%。9月10日后,国内苜蓿基本停止生长,而国外苜蓿平均生长速率仍达到0.13cm/天,这说明试验所选择的国内苜蓿品种秋眠级低,秋眠性高,与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相吻合〔14-15〕。在苗期时草原3号的生长速率最大,为0.75cm/天,高于国内外苜蓿平均生长速率。在秋季来临前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生长,后续进入秋眠,且株高与当地主推国外苜蓿品种无差异,在结合科尔沁地区春东干旱少雨、风大的自然条件,所以草原3号应该更适合该地区,适宜在生产中推广。

表4 种植当年生长速率分析Tab.4 Growth rate analysis of planting year

种植第二年,国内苜蓿与国外苜蓿三茬的生长速率基本一致,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第二茬的生长速率最大。国内苜蓿较国外苜蓿生长较快,可能和试验土地的相对贫瘠有关。

表5 种植第二年年生长速率分析Tab.5 Plant growth rate analysis in the second year

3.3 苜蓿返青及产量分析

国内苜蓿的返青均早于国外苜蓿,最早的为肇东苜蓿,为4月17日,最晚的是苜蓿3010、WL-319,为4月28日。国内苜蓿的返青均早于国外苜蓿,这也表明国内苜蓿更适应性该地区的环境。在返青率、干重、枝条数方面,草原3号表现优异,具体结果见表6。

表6 种植第二年苜蓿返青率及第一茬产量分析

注:第一茬测产时间为2016-6-18

4 结论与讨论

4.1 苜蓿的产量

本试验中用株高、分枝数和第二年的第一茬产量来表示牧草的产量,实践及研究表明这些指标均与产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尤其是第一茬产量占全年产量比重最大,关联性最高〔16〕,对于国内苜蓿而言,维持高产的时间要优于国外苜蓿,而草原三号在产量上与当地主推的国内外苜蓿品种差异不显著,考虑一个完整生产周期5-6年,草原3号在当地推广中在产量方面更有优势。本试验是在当地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试验地虽然进行施肥及正常的田间管理,但整体上仍较贫瘠,国外苜蓿品种有可能没有完全激发生产潜能。另在当地贫瘠及不具备水肥条件的地方种植苜蓿,更应选择国内苜蓿品种。品质是反映苜蓿产品的重要特征,而品种、栽培管理条件、收获加工等都是影响苜蓿品质的重要因素,建议在后续的过程中测定苜蓿品质,为苜蓿品种选择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4.2 苜蓿的生产持久性

返青、越冬及苜蓿的秋眠性可以很好的反映苜蓿的生产持久性及适应性。试验表明,国内苜蓿品种返青均早于国外苜蓿品种,在越冬率上草原3号越冬最高。秋眠性是指由于光照减少和温度降低而引起植株生长缓慢的特性,这种特性与苜蓿的抗寒性和生产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14〕。这种差异在苜蓿秋季刈割后再生时表现明显,而春夏刈割后再生性的差异则不明显,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材料中国内苜蓿的秋眠性比国外的高,在冬季来临时,减少地上部的生长量,储存能量保证越冬,所以从适应性和抗寒性来说,国内品种更适合该地区。

猜你喜欢
苜蓿株高草原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苜蓿的种植技术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要造就一片草原
苜蓿:天马的食粮
不同栽培密度对柴胡生长的影响
玉米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中基因的序列变异及与株高等性状的关联分析
玉米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中基因的序列变异及与株高等性状的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