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眼肌麻痹为主要表现的脑干梗死患者临床分析

2019-10-24 07:06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457001郭素彦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年4期
关键词:肌麻痹脑干大脑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457001)郭素彦

眼肌麻痹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其发生可能与眼外肌病变、周围神经损害及核性、核间性、核上性病变等因素有关[1]。为了解眼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预后等情况,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8例以眼肌麻痹为主要表现的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7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28例以眼肌麻痹为主要表现的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35~84岁,平均(59.23±7.38)岁。患者临床资料完整。

1.2 方法 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表现情况。其中影像检查主要以头部MRI成像序列为主,主要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液体反转恢复序列(FLAIR);眼肌麻痹可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变部位分为核性、核间性、核上性及核下性眼肌麻痹。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8例患者中核间性眼肌麻痹18例,核性8例,核下性2例。18例核间性眼肌麻痹患者中前核间性眼肌麻痹占61.11%(11/18),前核间合并后核间性眼肌麻痹占27.78%(5/18),一个半综合征占11.11%(2/18)。8例核性眼肌麻痹患者均为动眼神经核受累;2例核下性眼肌麻痹均为外展神经受累。临床表现包括复视24例,视物不清4例,其中17例为复视伴眼震,剩余7例伴垂直性复视。单纯性复视有3例,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25例。具体见附表。

2.2 影像学表现 经头部MRI检查发现3例为单发病灶,25例为合并颅内多发梗死灶;MRI显示新发脑桥病灶占60.71%(17/28)。经核磁检查发现,18例核间性眼肌麻痹患者的病灶均位于累及内侧纵束的脑干背侧中线附近。经MRA检查发现发生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有25例,其中有20例患者的后循环血管病变与梗死灶相关,其中3例为基底动脉狭窄、3例为基底动脉狭窄合并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为大脑后动脉狭窄合并小脑上动脉狭窄、13例为单纯大脑后动脉狭窄。17例大脑后动脉狭窄患者中有9例为双侧狭窄,8例为单侧狭窄。

2.3 预后 28例患者住院期间有16例患者症状消失,经随访,7例于出院后3个月内消失,5例于出院后半年消失。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眼肌麻痹中以核间性最为常见,占64.29%,其发生主要与脑干血管病变及多发性硬化有关,由内侧纵束受累引发。本研究结果显示,核性眼肌麻痹患者占28.57%,多由动眼神经核受累引发,发生因素多与解剖相关,动眼神经脑内段在中脑部分的供血主要由基底动脉的深穿支完成,大脑后动脉及小脑上动脉引发的旁正中支、外侧支等任意一条供血血管的血栓或栓子发生阻塞,均可能累及颅内神经,由于动眼神经的核团分散分布,导致影响广泛[2]。本研究中核下性眼肌麻痹患者占7.14%,属外展神经麻痹,其发生多与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和外展神经核混合有关,导致患者同向凝视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MRA显示有20例患者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8例患者异常不显著,这可能与深穿支血管病变、小血管病变等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后循环血管主要包括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该结果表明眼肌麻痹的发病机制多与上述血管病变有关。本研究中患者3个月内眼部症状消失占82.14%(23/28),表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附表 临床表现分布

综上所述,脑干梗死引发的眼肌麻痹中以核间性眼肌麻痹最为常见,多数患者均伴有循环大血管狭窄或闭塞,且眼部症状多于3个月内消失,预后良好。

猜你喜欢
肌麻痹脑干大脑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C57BL/6J小鼠与豚鼠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比较研究
115例急性脑干出血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分析
血管病相关性眼肌麻痹病因的研究进展
神经科疾病与眼外肌麻痹的临床分析
以眼肌麻痹为主要表现69例患者的临床分析
眼肌麻痹8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