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美论浅析习近平演讲中中国古诗词的英译

2019-10-25 07:36王立阳黄莎莎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7期
关键词:三美

王立阳 黄莎莎

摘 要: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不管是出国访谈,多边外交,还是国内会议会谈,亦或是媒体访谈、发表演讲,习主席总是喜欢引经据典,其内容之丰富包括古诗词、中国传统经典或文学作品、成语、谚语、格言等。这些引用凸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也深刻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阐释了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政策。本文以习主席演讲中引用的中国古诗词英译本为语料,从由意美、音美、形美组成的“三美”论视角分析译者的翻译技巧,从而探讨该理论对于诗词翻译的艺术性体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的演讲;中国古诗词;“三美”论

1.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愈加紧密。我国传统文化也逐渐与世界接轨,为人们所知。作为国家主席,习近平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外交风格“诗词外交”,在与各国友好交流的同时,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与此同时,在这样文化输出的国际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诗词的翻译。虽然由于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尤其是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诗词翻译常被视为翻译中最令人遗憾的一种艺术。但是在译者的不断探索下,诗词翻译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成果还是得到极大的丰富与发展。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便是其中一重要理论成果。意美,即译文要传达原文内容所产生的意境美或联想的美,使其亦能感动读者的心;音美,是指译文可通过借用格律、韵脚、重复、叠韵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拥有悦耳的韵律;形美,主要指的是译诗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应尽量与原诗做到相似。诗词的翻译不仅仅是浅显的文字的转换,还要致力于传递它美的特性。自“三美”论提出后,学界多以此论分析诗歌翻译,并视其为衡量诗歌翻译好坏的标准,成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习近平演讲中所引用的古诗词的英译分析

通过对习近平在演讲中所引用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美学研究,我们不仅能学习如何以中国独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声称我国的政治理念和策略,打造中国式外交,同时还能把中国诗词的文学之美推向全世界,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2.1 意美

2014年11月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的主题演讲上,习近平引用了刘禹锡《秋词二首》中的诗句来描述北京当时的天气,用秋冬之交的天气和美景为演讲开篇,烘托出宜人的氛围。通过这句诗我们也可以感受翻译之意美。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翻译] The water is clear and the mountain is bright, The frost comes in at night; Trees are covered with deep scarlet leaves mixed with yellow that is light.

这里的翻译主要是以直译为主,译诗与原文的意境基本相对应,描绘出了一幅万里晴空、色彩明丽的深秋美景图。秋冬交替之际,山明水净,夜晚大地已经悄悄地覆盖着白霜,树叶由绿转为焦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一片浅黄中变得格外显眼了。译诗中“mixed”一词表现出红黄颜色交杂之感,是译者对诗句中“出”字涵义的充分理解。另一方面,译者在翻译后半句时补充出了“leaves”。中国古诗词多省略,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 ,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译者在考虑全诗的意境之美时,通常需要借助自己的思维常识或者联想与想象,流畅全文。这里的翻译就成功地避免外国人脑海中出现一片深红色和嫩黄色树干的画面。诗的意境之美,跃然于纸上。

2017年5月14日,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会上,习近平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描绘各国与各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盛况。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翻译] “Peaches and plums do not speak, but they are so attractive that a path is formed below the trees.”

译者在这里采用的是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各个意象翻译得十分准确,“do not speak”对应“不言”体现了原诗中桃李的拟人形象;“蹊”是蹊径,指人们踩出来的乡野小路,桃李所种之地更是表明路要具体译成“path”而不是公路“road”或含义抽象的“way”。其中译诗中的“so attractive”也是一个亮点,译者充分地理解了诗句的含义,桃树和李树不招引人,但是人们不由自主的被它们的花和果实吸引,走来走去,渐渐地便踩出来一条路,诗之意美由此体现。

2.2音美

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来强调改革开放积累的经验是党和人民宝贵的财富。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翻译]Practice enriches knowledge. More knowledge leads to better practice.

由上文可知译文之音美可通过借用格律、韵脚、重复等方法来表现。在这里译者就使用了英语修辞中的回环,“Practice”和“ knowledge”以倒装语序在前后两句中重复出现,前句的尾部成为后句的首部,后句的尾部成为前句的首部,全句讀起来韵律之美油然而生。

2014年7月主席习近平在韩国首尔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一句古诗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此来比喻中韩两国的关系与合作将会有新的进展。通过分析此句我们亦能感受诗之音美。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细读全诗,我们可以知道 “sight”、“height”元音与结尾辅音相押, “grander”与“greater”更是构成头韵,极富节奏感。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告诉人们想要 “a grander sight”就必须“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这个人生哲理,在全诗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同时,既抒发了作者的博大胸襟,又表达了积极进取的深层含义。

2.3 形美

至于翻译之形美,我们可以看到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提过的两句诗。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翻译] “plants with strong roots grow well, and efforts with the right focus will ensure success.”

“聚沙成塔、积水成渊。”

[翻译] “A tower is built when soil on earth accumulates, and a river is formed when streams come together.”

这两句诗原句和译句都有两行,并且原句和译句分别都采用了对仗和对偶的形式,使得两者在形式上相对应,第一句中如“plants”与 “efforts”,“roots”与 “focus”名词对名词。“grow”与 “ensure”动词对动词。“strong”与 “right ”形容词词对形容词;第二句诗中同样“tower”与 “river”,“soil”和 “streams”名词对名词。“built”与 “formed”,“accumulates”与 “come together” 动词对动词。译诗基本上是按照原诗直译出来的,对仗的形式使翻译之形美显而易见。

3、结语

中国古诗词翻译与翻译美学的结合研究是当代一个重要且新颖的研究方向。习近平主席在讲话、演讲中提及和引用的部分都是诗词中凝练的精华,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与理念。与此同时,作为炎黄子孙,一方面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我们更加有义务发扬中华之美,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在近代与现代诸译者的共同努力下,诗词翻译理论和译本硕果累累,中国古诗词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但是诗词浩瀚如烟海,还有太多的诗词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其次是古典诗词之美,即语言、音韵、意境、志趣美在翻译时很难把握,所以我们的翻译事业远远没有结束,如何把诗词译得尽善尽美仍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希望诸位学者共同努力,一起把诗词翻译推入一个新阶段,迈向新征程。

参考文献:

[1]孟春楠.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J]. 现代交际,2019 (4):81-82

[2]许渊冲.再谈“意美、音美、形美”[J].外语学刊,1983(04):68-75.

[3]张一弛,张映先.论习近平演讲中中国古诗词英译的审美再现[J].海外英語,2018(11):146-150.

[4]朱永刚.习近平总书记语言“三美”[N].学习时报,2018-11-30.004.

猜你喜欢
三美
挖掘唐诗“三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荆州积极打造“三美”畜牧业
论湖南花鼓小戏创作之“三美”
《红楼梦》中对联翻译的“三美”体现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三美”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视角下《上邪》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浅谈高考记叙文的“三美”
高坡“三美”情愫
诗歌“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