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与开颅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2019-10-28 02:48骆安林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开颅血肿出血量

骆安林

广东省阳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阳春 529600

脑出血主要指的是非外伤性原因导致的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其属于神经外科十分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本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冠状动脉硬化、温度变化、高血压等均是引起脑出血的主要原因[1]。手术清除血肿是临床治疗脑出血的主要手段,其可确保患者神经功能处于正常状态,并可使脑组织压迫程度相应的减轻,有效改善预后和生存质量。常规开颅手术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患者脑部,特别是中老年脑出血患者在进行开颅手术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微创手术作为安全有效的术式,其可使手术风险显著降低,同时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选取本院2016 年1 月~2018 年9 月收治的108 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 年1 月~2018 年9 月收治的108 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脑血管病变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并经颅脑CT、MRI 等相关检查确诊;(2)符合手术指征,患者对手术耐受性良好;(3)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异常、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2)动脉瘤、其他恶性肿瘤;(3)近期内服用过止血药物或患有其他内科病症。依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54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28例,年龄47 ~78 岁,平均(61.8±3.4)岁;其中基底节区出血32 例,丘脑出血15 例,脑叶出血8 例;出血量28 ~87mL,平均(47.8±6.5)mL;研究组男25 例,女29 例,年龄48 ~79 岁,平均(62.9±3.6)岁;其中基底节区出血30 例,丘脑出血14 例,脑叶出血10 例;出血量28 ~88mL,平均(48.3±6.7)mL。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开颅手术,予以全身麻醉,以事先制定好的治疗方案作为依据,于血肿部位作马蹄形或弧形切口,开颅后将硬脑膜切开。分离脑组织与蛛网膜,待达到血肿腔后仔细清除血肿,并对清除血肿块进行止血,常规留置引流管后手术操作结束。研究组实施微创手术,以影像学检查结果为根据,确定穿刺部位,并对治疗方案进行确定,予以局部麻醉,以电钻于颅骨钻孔,“十”字切开硬脑膜,予脑穿针试穿刺成功后,将软硅胶引流管置入患者血肿腔,缓慢抽出部分血肿。妥善固定好引流管。术后通过脑部CT 复查的方式了解血肿残留情况,每次将3 万U 尿激酶(吉林敖东洮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2023692,药品规格:化学药品,10 万单位)注入血肿腔,以便达到溶解血块的目的,确保血肿可逐渐经引流管顺利流出,3 ~5d 后血肿清除,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手术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在患者出院时统计其住院时间。运用NIHSS 评分评定两组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3];运用ADL 评分评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得分越低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差[4]。疗效评价标准:NIHSS评分下降幅度>90%,大部分临床症状消失,各项体征基本恢复正常为治愈;NIHSS 评分下降幅度介于46% ~89% 之间,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不见,各项体征改善明显为显效:NIHSS 评分下降幅度介于18%~45%之间,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各项体征有所缓解;无效:NIHSS 评分下降幅度<18%,临床症状、体征无任何变化或继续加重。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有效三者的百分比之和[5]。

1.4 统计学评析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手术情况、ADL 评分、NIHSS 评分以表示,采用t检验,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显著缩短,其术中出血量相较于对照组显著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住院时间(d)对照组(n=54) 66.76±13.25 76.37±4.57 26.88±5.12研究组(n=54) 46.73±10.22 36.58±3.38 17.30±4.34 t 8.796 51.440 10.488 P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组低于研究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2.4 术前、术后两组ADL评分、NIHSS评分变化比较

对照组术前ADL 评分、NIHSS 评分与研究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进行比较,研究组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ADL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2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表4 术前、术后两组ADL评分、NIHSS评分变化比较(,分)

表4 术前、术后两组ADL评分、NIHSS评分变化比较(,分)

组别 NIHSS评分 ADL评分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对照组(n=54) 23.33±3.31 12.11±2.20 40.94±2.30 69.25±2.42研究组(n=54) 23.26±3.40 8.11±0.51 40.47±2.09 90.16±2.14 t 0.108 13.015 1.111 47.564 P 0.913 0.000 0.268 0.000

3 讨论

脑出血是中老年群体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情发生、发展与脑血管病变存在密切关系,“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血管老化、长期吸烟均是引起脑出血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患者发病过程中无机体和脑组织方面的病理性反应出现,但因为血肿的分解产物会释放出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再加上血肿会压迫脑组织和血管,使患者的生命健康遭受到严重威胁[6]。脑出血和患者费劲用力、情绪激动等具有直接性关联,所以早期病死率极高,即使是经过即使抢救幸存者,其亦会有程度各异的认知、言语吞咽、运动障碍等后遗症出现。而将脑内血肿即使有效并且彻底的清除,强化脑保护措施,减少脑损伤程度是治疗脑出血的关键所在[7]。

相关研究发现[8],如果患者的出血量在30mL以下,可采取保守方法进行治疗,而出血量超过30mL 的患者,需要优先选择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骨瓣开颅术及微创钻孔术是临床治疗脑出血的常用术式,其中骨瓣开颅可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临床治疗效果良好,但由于术中需进行全身麻醉,会造成较大的机体创伤,术中出血量比较大,术后恢复速度比较慢,所以临床使用限制性较大。除此之外,开颅手术术后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且手术风险较大,患者依从性不佳。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革新,临床方面和广大患者越来越倾向微创手术治疗[9]。

颅内血肿置管引流术作为常见的脑出血微创手术操作之一,结合注射尿激酶,促使血肿发生液化改变后再将血肿引出清除。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可显著提高患者颅脑中血肿清除率,真正实现对血肿的全方位液化和清除,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创伤,避免对血肿周围的脑组织造成再次损伤,且该术式操作起来简单方便,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预后[10]。微创手术以局部麻醉为主,可有效减轻麻醉药物对患者产生的负面影响,确保手术时间得以维持,为患者赢的更多的抢救时间,降低颅内感染、肢体障碍的发生危险,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曾有文献报道[11-12],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选择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不仅效果显著,同时表现出直接迅速、安全微创等优势[13-15]。而本实验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治疗总有效率对比方面,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方面,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两组NIHSS 评分作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ADL 评分作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0.05)。提示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可使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缩短,降低并发症发生危险,改善神经功能和预后,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与开颅手术进行比较,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具有效果确切、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具有优先选择和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开颅血肿出血量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分析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价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以减少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