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文坛名家曾敏之

2019-10-28 18:06葛乃福
世纪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汇报复旦大学文采

葛乃福

在文学界、新闻界乃至世界华文文学界,提到学者、报人、作家曾敏之先生,可以说是无人不晓的。他曾任香港《文汇报》副总编辑、代总编辑,香港作联四届会长,还担任过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等要职。他曾数次率香港作家代表团访问上海,莅临复旦大学等高校,并会见沪上多位文友。

1991年9月,我初次有机会见到尊敬的曾老师。那时候他任香港作家联会会长,率香港作家代表团一行访问祖国内地,或许第一站是上海。他们到复旦大学访问时,学校外办组织我们参加接待座谈。记得当时我见到一位中等身材,微胖,慈眉善目,精神矍铄的长者,他就是我们久仰的曾老师。代表团的成员有多位,现仍记得他们大名的是陈浩泉(兼代表团秘书)、黄河浪、古剑和夏婕等諸位。曾老师讲话时,语速不紧不慢,条理清晰,并且饱含感情,收到的掌声最多。坐在我旁边的友人告诉我,曾老师是老报人、名记者,又是香港《文汇报》的领导。1946年4月,他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访问在重庆的周恩来,写了篇有名的采访记《十年谈判老了周恩来》(后更名为《周恩来访问记》),是中国记者专访周恩来第一人。“闻一多惨案”发生后,他及时写了《闻一多画像》。为历史留真,曾老师从未辜负他手中的笔。1947年曾老师蹲过国民党政府的监狱,“文革”期间曾老师被关进牛棚。这些磨砺,使曾老师心更明,志更坚。

我第二次见到曾老师是1994年12月。他再次到复旦大学参加主持香港作家创作研讨会,代表团成员有张文达、金东方、杨梦如等诸位,还有广东省社科院的许翼心研究员。曾老师对祖国内地首次举行香港作家创作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提交的多篇论文也感到满意。会后我们一道到江苏甪直参观考察。甪直是著名的水乡,也是著名的桥乡。我们游览了街景,参观了以保存罗汉塑像著名的保圣寺,拜谒了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墓地,并在清乾隆年间建造的进利桥(俗称施家桥)桥堍集体合影留念。一路上曾老师谈吐风趣,引得笑声不断,他渊博的地理人文知识又一次为大家所敬佩。

令我惊喜的是,1999年5月20日,我接到曾老师一通大函,是用《文采》杂志社的彩笺书写的,共有300余字。信中表述了三层意思:一是对我撰写《胸中有山水,笔底涌诗情》(发表于1993年6月6日香港《文汇报》)一文评论他的获奖散文《诗情画意记阳朔》表示感谢;二是给我补寄来了由广东省社科院许翼心研究员编的《文传碧海》(1999年1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一书,内收我评论曾老师获奖大作的文章;三是曾老师邀饶宗颐、金庸两位耆宿任顾问,另约黄维樑、陈耀南等十四位学者专家作家组成编委会,定于1999年7月创刊一份香港少见的大型刊物《文采》,希望我投稿。曾老师的大函我捧读再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他这种关爱、提携之情令人感动!后来我虽收到他惠寄的《文采》杂志,但未向曾老师呈交稿件,错过了一个向曾老师请益的大好机会,现在想来,仍深感内疚。

记得以后我在香港及复旦大学召开的有关会议上还和曾老师有过两次见面。

2015年1月3日,曾老师在广州溘然去世,享年99岁。我未能亲去悼念,为他送行,深感愧对老师。想起老师生前对我们的热忱奖掖和许多关照,我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在撰写此文时,我又捧读了老师惠寄的大函,那秀逸的笔迹和遒劲的字体映入眼帘,又一次温暖着我的心。我虽不会做诗,但撰写如下诗行,以表达对老师的深深缅怀:

(一)

罗城金镇出才人,千辛万苦玉汝成。

洁尘笔名初露面,如今著作已等身。

(二)

文坛泰斗洵名师,厥功至伟淡处之。

音容宛在铭心底,遥望南天立多时!

2018年4月3日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猜你喜欢
文汇报复旦大学文采
翻译家的文采观
翻译家的文采观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中山医院及分院画卷
上海精准医疗大数据中心成立
与考生签“确认书”,复旦大学是否有过?
一道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再拓展
青年革命诗抄/怒斥《文汇报》读3月25日《文汇报》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