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法学泰斗许崇德“讨”诗词集

2019-10-28 18:06凌耕
世纪 2019年4期
关键词:青浦许先生崇德

凌耕

许崇德先生是上海青浦金泽镇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宪法学奠基人之一,亲历和参与了新中国两部宪法的起草与修改,还先后参与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2003年,他穷尽毕生所学,完成了70万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对于中国宪法和宪法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渴望得到许崇德先生诗词集

2004年,上海青浦区政协成立了青浦籍知名人士档案史料征集组,我作为副组长具体负责青浦籍名人档案史料的征集工作。通过各种渠道我们掌握了一批青浦籍名人的信息,其中也包括许崇德先生。当时,我们委派作者上门采访名人,征集资料。采访许崇德先生的是小王,她回来后与我说起了采访许崇德先生的过程,并写出了《学海求索觅真理,手执宪章护国威——记著名宪法学家许崇德》的文章,收录在《当代青浦籍名人录》 一书中,作为该书的执行副主编,我从文章中第一次认识了许崇德先生,并且知道了许崇德先生还是一位旧体诗词的爱好者。

2008年6月,我随征集组赴北京,陪同区领导拜访在北京工作的青浦籍名人。因为我也喜欢旧体诗词,平时爱涂鸦几句,得知许崇德先生出版有《香草诗词》三卷、《诗词自选集》一册,就萌生了向许崇德先生“讨”诗词集的念头。

6月11日下午,征集组邀请部分在京青浦籍名人座谈,许崇德先生也在邀请名单里,但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前来。值得庆幸的是,许先生竟然应约来了。那天下午,征集组主要任务是宴请在京的青浦籍名人,大家相互认识一下,并由区领导正式邀请他们在金秋之际,“回家” 看看家乡变化,叙叙难忘乡情,议议家乡再发展的方略。宴会之前的座谈会,形式随意宽松。趁着这个机会,我与许崇德先生聊起了诗词。

许先生满头白发,显得比较沉稳。我对他说:“许先生,听说您喜欢写作旧体诗词。”许先生诧异地说 :“你怎么知道?”我就把小王采访他的文章中提到的事说了一下。他听了,谦虚地说:“诗词是我的业余爱好。”我趁机向许先生提出“讨”一本诗词集。他一脸遗憾地说:“对不起啊,我的诗集本来印得不多,送人都送完了。”又说:“如果有机会再版,我一定送你。”

在北京认识许崇德先生不久,当年10月14日至17日,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青浦区委、区政府组织了“青浦籍名人回家乡”活动,来自北京、广州、湛江、沈阳、天津、兰州、洛阳、杭州、南京、苏州、上海等11个城市的25位青浦籍名人(包括家眷共38名)参与了这一活动。名人们在青浦期间,看到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并对家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许崇德先生也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家乡,参加了征集组安排的活动,其间还抽出半天时间回自己出生地金泽老家去了一趟。金泽是个古镇,他家的老屋“许宅”就在老街上。我作為征集组成员,几天中一直陪伴着名人们。许先生歉意地对我说:“诗集还没有再版。”这真是一个遗憾!

遗憾终于得到了弥补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汾湖》杂志赵苏苏写的《我的舅舅许崇德》一文。赵苏苏在文中提到:1988年许先生曾以“钟岱”笔名,由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过文学作品集《涓水苔痕》,其中收录了许先生半生的不少旧体诗和文章。得知这一信息,我即设法与北京的赵苏苏取得联系。赵苏苏听了我向他舅舅讨要诗词集的过程,答应将他手里唯一的《涓水苔痕》拆开复印后寄来上海。

不久,我得到了《涓水苔痕》的复印本。我请朋友时时发印刷厂总经理徐敏先生帮助做了几本堪与原书媲美的《涓水苔痕》。

此书繁体直排,由查良镛(金庸)先生作序,序文写得十分精彩。他们在嘉兴读过中学,先后同学,又配合默契地在一次宴会上同台演出过相声。《涓水苔痕》全书由四辑组成,第一辑“永念”,收入许先生姐姐许崇道的三篇作品。《青浦文化志》中有许崇道事迹介绍,她勤奋好学,思想激进,常在左翼杂志发表文学作品。抗战爆发,给家里留下一封信,毅然投奔延安。在延安抗大毕业后,她与战友缪仑结婚,分配至新四军部队。1944年在湖北孝感遭遇日军,许崇道恰好分娩不久,不幸牺牲在战场上,年仅23岁。她的孩子寄养在一个农户家,后来不知下落。许先生与姐姐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很深,上世纪80年代去湖北孝感时,曾寻找姐姐所生的孩子,却没有线索。念及命运未卜的外甥,他无限感慨地写了一首《寄外甥》的七律,其中有句云:“生于战乱未相逢,消息杳沉四十冬。欲剖舅心明母志,强思姐貌拟甥容。”读来令人感叹唏嘘。此书开篇编入姐姐遗留的三篇作品,表达了许先生对姐姐深切的怀念之情。

第二辑是诗词,收录了许先生72首旧体诗词。从1946年3月《嘉兴落帆亭》始,至1988年12月《涓水苔痕付梓》止,前后时间跨度42年。这些诗词题材广泛,有赠友的,有抒怀的,有记事的,有唱和的,可以看到许先生扎实的旧学功底。我认真拜读了许先生的大作,这些诗词,让我仿佛进入了许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

1969年,中国人民大学停办后,许先生被发配到江西一个小镇信江,他的工作就是每天清晨担起粪桶走街串巷,这样的工作日复一日,他写下这样的诗句:“汗水何如信水长,书生翻作种田郎。肩挑大粪穿街过,大粪臭污人发香。”(《七绝·苦力》)一段时间里,许多知识分子对时局是迷茫和看不懂的,他在诗中对战友叹苦经说,“路线时难分左右,霁晴后始识西东”(《七律·周末自西郊进城访郭影秋未果二首》)。而一旦战友因才高遭忌时,他写诗劝慰“旧梦疑无路,新园别有天。怀才终不没,引吭唱诗篇。”(《勉郑心木》)

许先生有一首《题小木板》的诗,从一个侧面透露出了他的勤奋和好学。许先生一家五口人挤住一间平房里,子女三人走读上大学,均须居家自习,这样他就没有了工作地方,他想办法在座椅的扶手上,架了一块小木板,权当写字台,虽然局促艰难,但许多法学大作,就是在小木板上写出来的。为了感谢小木板,他写了这首诗:“膝上平铺腕可支,弓身局促鬓成丝。埋头走笔西山静,绞脑寻章北斗移。陋室五人安若素,好书几卷啖如饴。自知德薄才疏浅,苦读凝神夜半时。”

一次,积雪路滑,他不慎摔倒在地,右臂关节也骨折了,经医院用石膏固定于胸前,为了不影响工作,他练习用左手写作,作诗纪事:“展卷犹存隔宿香,今朝左手续文章。胸前病肘绷纱白,袖里伤残血脉黄。落笔起先都出格,专心随后渐成行。老天不忘灾星降,十倍艰辛我笑当。”从中可看到许先生坚强的毅力和对工作的忘我境界。

1990年10月访美期间,他在华盛顿参谒了《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杰弗逊纪念堂,自豪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圆厅敞阔立金身,手执宪章瞿有神。我亦草书根本法,从来笔下不输人!”

虽然许先生未能亲自送我诗集,但我终于还是得到了他的诗集,并从他的诗词中,感受到了中国法学泰斗高尚的人格和一个知识分子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襟怀。

2010年教师节前,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专门前往看望他。2014年3月3日23时59分,许崇德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5岁。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许崇德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积极推动者”。

(作者为上海青浦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猜你喜欢
青浦许先生崇德
开在心里的花
攀爬的姿态
以“绿色青浦,上善之城”打造城市新形象
许先生,谢谢你的扒鸡
上海青浦社队企业发展的特殊环境与特征探析
儒家“崇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上海青浦宋代家族墓碑
试论《左传》中的孔子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