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扬州古典私家园林的兴起点赞

2019-10-28 18:06
世纪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居扬州古城

2017年我回了趟老家扬州,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扬州古城里,一些居民在自发地改建老房子,或是营建古式的新房子。有的在自家的天井、院子里栽花种草弄盆景,有的堆了半壁假山,有的开了个池塘,更有的围了廊子,盖了亭子,俨然成了一个个居家的小园林。这些普通居民摒弃干巴巴的水泥方盒子和冷冰冰的瓷砖,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恢复了老祖宗曾经营造的诗情画意。小宅院里开始有了鸟语花香、春兰秋菊的情趣,也有池沼游鱼、亭台花架。亲朋好友可以在花架下品茗弈棋,可以在亭廊上弹琴弄瑟,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也许能招来邻居和过客的惊艳一瞥。

在古城中发生的这种私人造园活动,是一桩可喜的新颖活动,它造的是富含文化底蕴的古典私家园林,改善了居住环境,留住了传统文化,在城市更新的活动中是一股清新而又富含历史文化的清风。

今年5月初,我再次来到扬州,发现这股造园之风方兴未艾。据扬州市庭院艺术研究会的最新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这样的私家园林,扬州城区内已有两百余处(包括周边郊区上百处),面积从几十平米到几百平米不等。这些新兴的私家园林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园林的山水亭桥、花草树木等基本元素,小巧而精致,但做法各异:有的大改,有的小弄,有的是把新式住房改建成古式厅堂,有的人家则直接把新房拆平,重盖成古代厅堂式民居。还有的人专门成立了古建修复改建公司,帮助喜欢传统式样的人家进行古式铺装的工作。随着私家园林建设的兴起,一批老匠师、新工匠、古建修建公司、园林运作公司等也随之兴起。

所谓“盛世兴园”,造园子是非常耗费人力、财力和时间的事,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和机制促发了扬州私人造园的活动呢?

众所周知,苏州园林久负盛名,其实,扬州园林之盛更早于苏州。早在明代就有“苏州以市肆盛,扬州以园林盛”的说法。清人著的《扬州画舫录》里就记载了三十六所名园,当年老城里有条花园弄,一路驻有十所名园,至今遗迹可寻。

扬州园林的兴盛与它的文化繁荣有关。形成于明清之际的扬州学派,名家荟萃。以郑板桥等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影响了一代文人学士。当年的扬州正是这些文化名人的汇聚之地,众多的庭院成为文人诗书琴画的行畅之所。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底气,造就了扬州古城遍处园林的风光。老扬州的历史文化就根植于扬州园林,一有机会就自然地萌发出璀璨的风光。从城市发展的层面说,老扬州们要的是老传统文化的风貌,不欣赏高楼大厦而是眷恋着小巷深处的红杏出墙。老扬州们都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用自己的双手营建出这些古宅新居。可以说,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正是扬州古典私家园林再次兴起的沃土和温床。

同时,这种变化也说明老百姓还眷恋着古色古香的传统老宅,他们在用自己的力量保护着历史文化,用自己的行动在找回乡愁。对建筑样式的喜好和厌恶,作为实际居住者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历史建筑应该保护还是一拆了之,我想扬州的老百姓已经用行动给出了鲜明的答案。

从现行的城市房屋管理法制上说,扬州市民的这些自发行为都是违章搭建,但当地政府并没有进行大的干涉。在改造过程中,还会牵涉到复杂的房地产权、租用权等政策问题,对此,当地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民众改建的积极性,我认为,扬州市政府的做法是英明的。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做法可以说走在了全国名城保护工作的前列。

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遗产丰厚的名城,既拥有美丽的瘦西湖,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的牵头城市。与此同时,作为一座古城,市区70%以上属解放前留下的旧民居,其中全危房、局部危房占总量的20%。如何在保護古城风貌原真性的同时,改善古城市民的居住条件?这是摆在所有历史古城面前的共同问题,扬州的做法值得我们研究。

我国现存的很多历史古城,大多数民居为清末民初的老房子,很多是近百年的遗构,年久失修,老城区里的基础设施多数未经改造,旧城亟需更新,老屋渴望改造。对此,许多古城采取的是拆旧建新,造出了一大批假古董,遭到了人们的批评。比如山西大同古城,原本拥有被列为保护区域的历史街区,存有基本完好的明清民居群落,但大同市的领导却拆了这些真古董,建起了臆想的所谓“辽代民居”。又比如山东聊城,前些年打着改造旧城的口号,把原有的传统民居连同历史街巷拆平,建造成仿古式样的房屋。这两座古城都被国家住房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开点名批评。

和这两座古城采取简单粗暴的改造方法不同,扬州更多地顺应了老百姓对于老城小巷的乡情依恋,在相关的法律约束下,采用政府补贴和居民参与相结合的方法,在老城改造中大胆创新。那些因年久失修而显得破败的老屋,被改造成古典式的新四合院。在有限的空间里,扬州当地的能工巧匠充分施展出自己的才华,方寸之间营造出无限的文化意境。有些庭园虽是新做,但有古意。有些虽是旧改,却有新貌。不同庭园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并逐渐形成一股风气。这股新风尚,丰富了城市文化的内涵与特色,确保了历史文化古城风貌的完整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更新改造进一步增强了居民对城市历史文脉的记忆。

这是一种悄然发生的更新,是老百姓自己动手营造的城市变化。这些新兴的私人花园、庭院,如同一颗颗图钉,牢牢地把扬州古城钉住,使古城的肌理和风貌不至于遭到破坏。这是一种恋旧与再生,但并不是落后的违反时代要求的,而正是在国家复兴、时代进步的背景下,在遗产保护和留住乡愁的新理念下催生出来的新生事物。老扬州的风骨在复苏,风貌依旧是古色古香,传统文化在这些庭院中流淌,历史因此而得以留存和传承。扬州人民的生活改善了,旧城不再是破房烂屋,而成了古院新居,我要为之点赞。

由扬州我联想到上海。时至今日,上海依然留存有数量可观的石库门建筑群,居住其中的老住户们也想修复自己的老宅,忆想过去传统的生活环境,却往往困于现实而无法施展手脚。而那些新迁入的住户们却都盼着拆迁,他们认为拆迁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对保护老房子普遍抱有抵触情绪。政府对于划定的保护区内,也只采取被动的保持原状的方针,老弄堂的氛围逐步地在淡化消失。当然,这其中还涉及到一个复杂的产权问题。我企望包括上海政府在内的各地政府,都能学学扬州的做法,在历史建筑的更新改造与利用方面,突破常规,大胆创新,在满足老百姓改善居住需求的同时,留住乡愁,留住美好的历史记忆。

(口述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家)

猜你喜欢
民居扬州古城
古城西南两座桥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扬州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