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啄癖发生的原因与防治

2019-10-28 09:31熊东艳
家禽科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氨气啄食周龄

熊东艳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9)09-0051-02

鸡啄癖也称异食癖、异嗜癖或恶食癖,是鸡群中的一种异常行为,常见的有啄肛癖、啄羽癖、啄蛋癖、啄趾癖、啄头癖等。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鸡群均可发生,尤其是雏鸡。啄癖是集约化养鸡生产中常见的症状,给广大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就啄癖的种类、原因及防治措施简述如下。

1  种类

1.1  啄肛癖  常见于高产笼养鸡群或开产鸡群,是啄食肛门及其下腹部的一类最严重的啄癖。蛋鸡发生输卵管脱出、脱肛,其他鸡好奇争相啄食,被啄鸡疼痛惊恐逃脱,而啄食鸡紧追不放,导致鸡群骚动,相互争啄肛门伤口,严重的将直肠拖出,造成全群暴发啄肛现象。

1.2  啄羽癖  个别自食或相互啄食羽毛,甚至啄得皮肉暴露出血,发展为啄羽癖。常见于幼鸡的换羽期、产蛋母鸡的盛产期与当年高产的新母鸡。

1.3  啄蛋癖  母鸡刚产下蛋,鸡群就一拥而去啄食,有时产蛋鸡也啄食自已生的蛋,主要发生在产蛋盛期。多由于日粮中蛋白质、钙、食盐不足或开始啄破损蛋直至发展到啄完好的蛋。

1.4  啄趾癖  主要发生在雏鸡,多见于脚部被外寄生虫,尤其是螨虫侵袭,导致鸡体自身啄食脚上皮肤鳞片和痂皮,发生自啄出血而引起互啄;或断趾时消毒不严而感染,造成断端肿胀,抬腿行走,一只鸡啄趾,其他鸡蜂拥而上,被啄鸡趾部出血或跛行,严重的啄断趾。

1.5  啄头癖  鸡只相互啄冠、肉髯、耳叶、眼等,多见于公鸡的争斗,导致被啄部位出血、发紫变黑。

2  发生原因

2.1  营养方面

2.1.1  日粮配合不当  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偏低,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色氨酸和胱氨酸中的一种或几种含量不足或过高,造成日粮中的氨基酸不平衡,粗纤维含量过低,均可导致啄癖发生。

2.1.2  矿物质缺乏  日粮中常量元素(钙、磷、氯、钠等)或微量元素(铁、铜、锌、锰、硒、碘、硫等)缺乏或比例失调,不能满足机体对这些营养物质的需要而使新陈代谢紊乱,导致啄癖发生。

2.1.3  粗纤维添加不当  鸡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很差,尤其是雏鸡,粗纤维过多会导致消化不良,严重时阻塞消化道;粗纤维缺乏时,肠蠕动不充分,易引起啄羽、啄肛等啄癖发生。

2.1.4  饲料过分单一,缺乏某些维生素  如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泛酸、烟酸、生物素等。

2.2  饲养管理方面

2.2.1  环境因素  如通风不良、有害气体浓度高、光线太强或光线不适、温度和湿度不适宜、密度太大和互相拥挤等条件都可引起啄癖;天气炎热,环境温度过高,鸡体内热量散失受阻而使鸡烦躁不安;持续强光照射,当鸡舍的光线较强,光照时间过长,使鸡的神经系统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表现为好动不安,易发生啄斗和啄羽;光色不适也易引起啄癖,灯光过亮或黄光、青光下易引起啄羽、啄肛和斗殴;空气高度干燥,相对湿度严重不足时易诱发啄癖;鸡舍通风不良,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过多。

2.2.2  饲养方式  饲喂时间不合适、饲料喂量不够或饮水供应不足、长时间缺水、缺料、产蛋箱放置不合理或不足都可引起鸡相互啄斗;产蛋箱不足,母鸡随地下蛋,鸡食破蛋壳引起食蛋癖;饲养密度过大;不同品种、不同日龄、不同强弱的鸡混群饲养;饲料突然变换。

2.2.3  没有及时断喙  需断喙雏鸡在出壳1周龄时应进行断喙,青年鸡在18周龄时进行第二次补断。

2.3  疾病因素  球虫病、大肠杆菌病、白痢、消化不良等病症可引起啄羽、啄肛;脚突变膝螨、鸡羽虱等外寄生虫,可使鸡体自身啄食自体脚上皮肤鳞片和痂皮,发生自啄出血而引起互啄;母鸡病源性或生理性脱肛、皮肤外伤等因素都可诱发啄癖的发生;鸡群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早期易引起啄尾。

2.4  其他方面

2.4.1  應激因素  环境突变或外界惊扰,如防疫、转群等可引起啄癖。换羽时鸡自啄解痒时偶尔出血,红色的血对鸡是强烈的刺激,会造成群起而攻之的局面。

2.4.2  品种因素  部分品种鸡生性好斗,也是引起啄癖的一个原因,如地方品种、麻鸡、黄鸡鸡群发生啄癖的现象远远大于罗曼、海兰等鸡群。

3  防治措施

3.1  及时移走啄癖鸡,单独饲养  隔离被啄鸡或在被啄的部位涂擦龙胆紫、黄链素等苦味浓的消炎药物,一方面消炎,另一方面使爱啄鸡知苦而退。严重者应予淘汰,以免扩大危害。

3.2  断喙  首次断喙在7~10日龄,二次断喙在18周龄进行。其方法为上喙断去鼻孔至喙尖的二分之一,下喙断去三分之一。尽量把喙修成斜面,既防止啄癖,又可以节省饲料,同时在饲料中添加VC和VK防止应激。

3.3  合理配合日粮  日粮除要满足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需要外,可适当降低能量饲料(玉米不要超过65%),提高蛋白质含量,增加粗纤维,同时在饲粮中添加0.2%的蛋氨酸或1%~2%的羽毛粉,能有效预防啄癖的发生。另外,切勿喂霉变饲料。

3.4  营养缺乏引起的啄癖,应分析具体原因  如缺盐时,可在日粮中添加1.5%~2%食盐,连续3~4d,但添加时间不能长,以防中毒;缺硫时,可在饲料中加入0.8%~1%的芒硝或天然石膏粉,每只鸡1~3g。粗纤维含量太低,可能是引起互啄最常见营养因素,而且是最容易在配方上忽略的因素,许多配方中粗纤维含量不到2.5%。据经验,3%~4%的粗纤维含量可以有助于减少互啄的发生,这与粗纤维能延长胃肠的排空时间有关。

3.5  控制饲养密度  建议土鸡、黄杂鸡、蛋鸡在0~4周龄的密度最多不能超过50只/m3,5~8周龄不能超过30只/m3,9~18周龄不能超过15只/m3,18周龄以上产蛋鸡笼养,应根据鸡笼规格确定饲养密度。

3.6  通风  氨气浓度过高首先会引起呼吸系统的病症,导致鸡体不适,诱发其他病症,包括啄癖。当鸡舍中氨气浓度达15mg/kg时,就有较轻的刺鼻气味;当鸡舍中氨气浓度达到30mg/kg时,就有较浓的刺鼻刺眼气味;当鸡舍中氨气浓度达到50mg/kg时,会发现鸡只咳嗽、流泪、结膜发炎等症状。鸡舍的氨气浓度以不超过20mg/kg为宜。

3.7  光照强度及光色  光照强度过强也是啄癖的重要诱因,第一周鸡舍可使用40~60Lx光照强度,产蛋期的光照强度也可达20~25Lx,其他时间不要超过20Lx的光照强度。简言之,如果灯泡离地面2m,灯距间隔2m,灯泡的功率不能超过15W。鸡舍灯光最好为红色,因红光使鸡安静,可减少啄癖的发生。

3.8  饮水  除非特殊情况,应随时为鸡群准备充足的干净饮水。

3.9  笼养饲喂  有条件的,将地面栏养移至笼养系统,可减少啄羽。笼养鸡的啄羽较少发展为啄癖;在笼养系统中,阶梯型的比重叠型的啄癖率高,可能是前者光照强度较高之故。

3.10  改变料型  颗粒料比粉状料更易引起啄癖,所以蛋鸡料宜做成粉料。在肉鸡料中,如果发生啄癖,可以撒一些谷粒或麦粒,可以防止啄癖的加重。

猜你喜欢
氨气啄食周龄
不要打扰一只啄食的冬鸟
周龄·初始注射时间对小鼠超数排卵的影响
啄食的母鸡
用胫长和体重双重标准培育蛋鸡
“817”小型肉4鸡不同组合杂交优势分析
褐壳蛋鸡
啄木鸟不患脑震荡
氨气的制取和喷泉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