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动态变化:1978—2017年

2019-10-30 07:38徐文舸刘洋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

徐文舸 刘洋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现象较为明显。地区人均GDP增长不仅持续上升,而且水平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存在条件收敛现象,并且东部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现象显著。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增长收敛趋势愈发突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也未影响增长收敛的发展态势。未来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补上各地制度和要素的短板,积极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地区人均GDP增长收敛现象产生的一系列基础性因素,以实现区域更加协调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增长收敛;人均GDP;条件收敛;俱乐部收敛;区域协调发展

文章编号:2095-5960(2019)05-0001-11;中圖分类号:F120.4;F207;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人均收入水平也进入中上等收入经济体的发展阶段。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人均收入水平(GNI)为8250美元(以现价美元计),在全球179个公布该指标的经济体中位列第68位。①  ①世行采用人均GNI作为衡量各经济体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准,其中,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人均GNI处于3965—12235美元(以现价美元计)的区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与区域平衡发展呈现出动态变化过程。正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所言“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不管是由于各地具备不同的条件禀赋,还是政策红利释放有不同时滞所致,地区间经济增长的差距一直都存在。但经济理论普遍认为,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地区经济增长呈收敛趋势,地区间差距会逐步缩小。[2][3]当然,这里的增长收敛,是指地区人均意义上(即人均GDP)的增长收敛,而不是各地总量上的差距缩小。

一、研究综述

尽管已有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相应研究,但受研究方法、核心变量、统计数据等因素所限,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4]

在我国经济增长是否收敛问题上,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经济总体上看并不收敛。如何雄浪、郑长德、杨霞[5]和朱国忠、乔坤元、虞吉海[6]利用新中国成立以来近60年的省级数据研究发现,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整体上不存在“绝对收敛”,主要原因是因为各省经济发展条件差异较大且地区间的经济互动有限。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地区间的不平衡程度有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受东部沿海地区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工业生产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等因素影响,内陆省份的经济增长更快,正逐渐开始向沿海省份收敛。[7]不过,分东中西三大区域来考察,在区域内部呈现“俱乐部收敛”的特征,只是在“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收敛谁更显著”的问题上存有分歧。覃成林等的研究认为以长三角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8]但朱国忠等的研究结论却相反,即中西部地区经济收敛、东部地区经济不收敛[6]。还有研究发现,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的内部差距均在不断缩小。[9]

在我国经济增长收敛的宏观研究视角背后,确实得到中观产业与微观企业层面的佐证。高毅蓉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地区间呈收敛趋势,其中一二产业的收敛效应更为显著且速度较快。[10]詹福森和曲分别利用1995—200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和2004—2008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数据,研究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地区间生产要素流动性加快,实现了资源在产业和企业间的优化配置,不断缩小各地的劳动生产率差距,从而有助于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11][12]

影响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等。人力资本通过知识溢出、分工专业化等引致传统生产要素呈边际收益递增态势,对经济快速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3]技术进步既可依赖自主研发,也可通过吸收引进再开发来实现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并且在地区间的溢出效应能带动相对欠发达省份向发达省份的收敛。[14][15]

那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到底如何变化,是否具有经济理论所揭示出的普遍性,还是存在特殊的动态变化特征。这一议题对未来缩小我国地区间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做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为此,本文从我国地区人均GDP的增长状况出发,深入剖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所存在的实际水平差距和增长收敛现象,进而通过定量分析,考察地区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条件收敛现象,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是否具备“俱乐部收敛”特征,结合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发展阶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关键性因素,论证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现象的稳定性。

二、我国地区人均GDP的增长状况

(一)地区人均GDP长期呈不断上升趋势

1978—2017年,我国地区人均GDP呈明显上升趋势。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北京市长期排名第一,人均GDP从1978年的7967元/人(以2017年不变价计,下同)增至2017年的128927元/人,增长约16倍,年均增长7.21%。即使是长期处于末位的甘肃省,人均GDP也从1978年的1230元/人增至2017年的29326元/人,增长高达24倍,年均增长8.25%,同期增速快于北京、上海等地。

从各地人均GDP年均增速看,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所有地区的人均GDP年均增速超过7%以上,且有23个地区的年均增速快于全国(8.25%)的年均增长率水平(见表1)。其中,有14个地区的人均GDP年均增长超过9%以上,尤其是江苏的人均GDP增长最快,达10.8%。不过,北京、上海的年均增速不及全国平均水平,排在最末两位。

地区间人均GDP的极差呈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①  ①地区间人均GDP的极差用地区人均GDP最高省份是地区人均GDP最低省份的倍数表示。 1978年地区间人均GDP的极差为6.86倍;随后逐渐扩大,在整个80—90年代,地区间人均GDP的极差长期高于7倍以上;2003年后开始逐年缩小,2003年降至7倍以下,2012年降至5倍以下,这一时期的极差收窄较为迅速,截至2017年已降至4.4倍。从国外经验看,发达国家也曾走过国内各区域间差距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即呈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间差距的“倒U形”曲线关系。[16]

(二)地区人均GDP的水平差距在缩小且增长逐步收敛

我国地区人均GDP普遍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各地区的表现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之手(如价格)来优化配置资源,而实现这一结果的前提就是让生产要素能够充分流动起来。随着技术发展和制度变革,以劳动力为代表的生产要素变得越来越具流动性,这就意味着地区间的人均GDP增长存在一定收敛性,即初始人均GDP较高的地区随着劳动力要素的不断流入会出现人均GDP增长放缓,而原本初始人均GDP较低的地区反而有更快的提高人均GDP的现象。[17]因此,先后利用收敛指数和散点图示来考察我国地区人均GDP的收敛性。②  ②对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按回归分析方法,一般分为“收敛”与“收敛”两种主要形式。“β收敛”意味着落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发达国家或地区,即增长率趋同;而“σ收敛”则意味着各国或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的绝对趋同,即收入水平趋同。这部分内容是利用收敛指数考察我国省级层面是否存在“收敛”现象。

1.我国地区间人均GDP差距有所缩小。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收敛指数总体表现为逐步下降,全国的收敛指数从1978年的0.467降至2017年的0.388,存在“收敛”现象(见图1)。分地区结构看,1978—2017年东部地区人均GDP的收敛指数明显下降,并且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便低于全国收敛指数,尽管东部地区收敛指数仍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差距在逐渐缩小。这一收敛现象在沿海地区也同样存在,只是收敛幅度相对不那么剧烈(见图2)。相比东部及沿海地区,中西部和内陆地区人均GDP的收敛指数下降幅度则较为平缓。

2.地区人均GDP的增长收敛日益显著。若地区人均GDP表现出增长收敛的现象,从经济学的数量关系来讲,即滞后一期的人均GDP与人均GDP的当期增长率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为此,笔者利用1978—2017年我国地区人均GDP的全样本通过散点图示的方法来直观考察该收敛现象,并依次选取1992年、2001年、2008年的三个特定时点进行绘制。如图3所示,地区人均GDP增长表现为先发散后收敛的特征,可拟合成“倒U形”的曲线关系。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均GDP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具备较快的增长率,二者呈正相关关系。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国地区人均GDP与增长率间开始转化为负相关,且这种负相关性变得越来越显著,尤其是自2001年以来该现象更为明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未影响这一收敛趋势。

为平滑人均GDP的当期增长率,再以1978年作为期初年份,并采用各地的年增长率,考察地区人均GDP平均增长率的收敛性。图4表明,我国地区人均GDP增长确实存在负相关关系。如,1978年人均GDP水平最高的北京和上海两市,在1978—2017年间的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却是最低的。与之相反,1978年人均GDP水平较低的内蒙古、安徽等地,同一时期的人均GDP年均增速超过9%,快于不少省份。考虑到影响长期增长路径的重要因素(如对外开放程度、科学技术与基础设施水平等基础性因素),作为沿海省份的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尽管1978年的人均GDP处于平均水平,但40年来的人均GDP年均增速却是最快的。

三、地区人均GDP增长收敛的形式与原因分析

(一)模型设定和假设命题

基于经济增长、发展经济学等理论,一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收敛(或趋同)现象会比国与国间更为显著,并且分地区数据能有效避免大量潜在的非经济因素(多源于国别差异)。[21][22][18]本文将模型形式设定为:lnyi,t+1-lnyi,t=αi+β×lnyi,t+Xi,t+εi,t

其中,被解释变量是人均GDP(y)的当期增长率,核心解释变量是滞后一期的人均GDP,①  ①为尽量增加数据样本,被解释变量使用当期增长率,而非多期的平均增长率,同时解释变量使用滞后一期项。 X是一组控制变量,以控制其他经济因素对人均GDP变动的影响效果(详见表2);②  ②控制变量均为滞后一期项,旨在处理内生性问题。 αi表示特定效应,具体反映地区和时间的特征;③  ③通过加入个体虚拟变量和时间趋势项来分别控制个体与时间固定效应。 ε表示残差项,下标i和t分别表示地区与年份,ln是自然对数符号。

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所提出的收敛理论表明,如果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β显著为负,则符合β收敛假设,即人均GDP增长存在收敛现象。为此,我们提出假设命题一:我国地区间的人均GDP增长满足β收敛假设,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曾出现短期差距扩大的迹象(系数β显著为正)。

在满足β收敛的基础上,考虑到一系列影响长期增长路径的重要决定因素,如果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β仍显著为负,也可称之为条件收敛。[3][23]对此,进一步提出假设命题二:我国地区间的人均GDP增长满足条件收敛假设,并且其收敛速度快于不控制基础性因素的情形。

分地区看,我国东部与中西部、沿海与内陆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相差较大,基本符合“俱乐部收敛”的前提条件,即地区之间依其初始禀赋条件差异以及后期的一系列基础性因素会形成不同发展水平的俱乐部,而在俱乐部内部,基础条件相似的地区在发展上会出现增长收敛现象。基于此,提出假设命题三:相比中西部、内陆地区,东部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现象更为显著。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人均GDP的当期增长率。将1978—2017年各年份地区人均GDP调整为以2017年不变价计,并計算出人均GDP的当期增长率。

2.核心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的人均GDP。按模型设定,如果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则符合收敛假设,说明人均GDP增长存在收敛现象。在稳健性检验中,加入滞后二期的人均GDP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进一步考察多期的收敛特征。

3.控制变量。由于影响人均GDP变动的经济和非经济因素较多,故需要一系列控制变量。同时,条件收敛假说也要求考虑一系列影响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按控制变量的时间跨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涵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全样本,另一类是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发展阶段的样本。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考虑如下七个控制变量:第一,储蓄率,以各地资本形成总额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之和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用于反映资本的积累速度,有利于人均GDP的提高。第二,政府规模,以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用于反映地方政府的规模及干预经济的财政能力,该比重越高反而越会阻碍人均GDP的改善。第三,教育质量,以普通小学的生师比(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除以普通小学专任教师数)表示,该指标是指每名教师所指导的在校学生人数,属于人力资本的代理指标,生师比越高意味着地区教育质量水平越低。第四,产业结构,以各地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用于反映人均产出较高的第二产业实际变动情况。第五,城镇化水平,以各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第六,对外开放程度,以各地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由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是以美元计价,故采用美元对人民币年平均汇率换算成以人民币计价。第七,基础设施水平,以各地人均公路里程(公路总里程除以年末人口数)表示,用于反映基础设施的便利程度。

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新发展阶段,我国开始正式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为此,本文还将增加三个控制变量:一是科学技术水平,以各地每万人专利申请授权数(专利申请授权数除以年末人口数)表示;二是国有经济比重,以各地国有投资占比(地区国有投资除以地区固定投资)表示;三是市场化指数,反映地區市场化发展水平和程度。①  ①市场化指数由五个方面指数组成,分别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维护市场的法制环境。该指数较高评分反映地区较高的相对市场化程度。[24]

总之,考察的地区样本共包括28个省(市、自治区),重庆归入四川一并核算,但因部分数据缺失暂不包括海南和西藏。除市场化指数来自国民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市场化指数课题》之外,所用到的其他数据均来自国家和各地统计局发布的公开数据库与统计年鉴(见表2)。

(三)实证检验结果

首先,利用混合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ooled OLS)进行初步估计(见表3)。第(1)列的结果显示,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满足收敛假设条件。在加入一系列影响长期增长因素(如储蓄率、政府规模、教育质量、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水平等)后,第(2)列的结果显示,系数仍显著为负,满足条件收敛的假设,这意味着地区人均GDP增长存在条件收敛现象。比较前两列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发现,控制基础性因素后的系数约为不控制该因素情形下的3倍之多,这证实了假设命题二,即加入基础性因素后的收敛速度要远远快于没有这些因素影响的情形。

分改革开放初期至1990年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个时期进行估计,第(3)列的结果显示,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在改革开放初期,地区间人均GDP确实存在短期差距扩大的现象。相反,第(4)列的结果则显示,估计系数显著为负,反映出改革开放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地区人均GDP增长开始逐渐收敛,且收敛速度快于全样本的整个时期。

此外,一系列基础性因素的估计系数也基本通过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各地通过提高储蓄率和城镇化水平、精简政府规模、改善教育质量、提高第二产业比重、扩大深化对外开放程度、完善基础设施水平等举措,人均GDP增长速度将会加快。这反映在计量结果上,表现为储蓄率、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基础设施水平的指标对人均GDP增长率的系数将为正,而政府规模和教育水平的指标对人均GDP增长率的系数则为负。

接着,利用固定效应模型(FE)对各地经济发展的样本进行估计。①  ①针对所采用的估计方法,Wald检验和Hausman检验的结果均支持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见表4)第(1)列的基准模型结果显示,在全样本下,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再次证实满足收敛假设条件。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进行估计,第(2)列和第(3)列的结果显示,估计系数均为负。同时,就系数的绝对值大小而言,东部地区的估计系数(0.027)要大于中西部地区(0.022),这表明条件收敛现象在东部地区更为突出。相比全样本,东部地区的估计系数也要大于全样本(0.022),而中西部地区的估计系数则持平于全样本,这说明我国东部地区具有“俱乐部收敛”现象,满足假设命题三。与之类似,分沿海和内陆地区的估计结果显示,第(4)列和第(5)列的系数也显著为负,满足条件收敛的假设,并且沿海地区有“俱乐部收敛”现象。

(四)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对模型作稳健性检验。第一,增加我国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的三个控制变量(科学技术水平、国有经济比重、市场化指数)并分东部、中西部以及沿海、内陆地区进行估计。第二,加入滞后二期的人均GDP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以进一步考察多期的收敛特征,并替换有关的控制变量。第三,考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地人均GDP的收敛情况。

新增科学技术水平、国有经济比重、市场化指数三个控制变量对模型分东部、中西部以及沿海、内陆地区进行稳健性检验。如表5所示,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满足收敛假设条件。同时,估计结果也支持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都有较为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新加入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市场化指数的指标对人均GDP增长率的估计系数为正,而国有经济比重指标对人均GDP增长率的估计系数为负,说明科学技术水平和市场化发展程度越高、国有经济比重越适度,越有利于促进地区人均GDP的增长。

加入滞后二期的人均GDP(以替代滞后一期的人均GDP)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替换部分控制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①  ①其中,我们用普通高中的生师比替换普通小学的生师比来衡量教育质量,用非农业人口比重(非农业人口/户籍人口)替换城镇人口比重来衡量城镇化水平,用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替换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对外开放程度,用人均等级公路里程替换人均公路里程来衡量基础设施水平,用技术市场年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替换每万人专利申请授权数来衡量科学技术水平。 。(见表6)第(1)至(4)列估计结果显示,滞后二期的人均GDP系数显著为负,满足多期收敛假设条件,且该估计系数的绝对值是滞后一期系数大小的两倍以上,这表明相比短期的变化,我国地区人均GDP的收敛现象在长期更具趋势性特征,其影响效应也更显著。对于替换变量的估计结果,教育质量和基础设施水平的估计系数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第(5)至(6)列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段时期的估计结果,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仍为负,尤其是该估计系数的绝对值要大于整个全样本时期的系数大小,这更充分说明国际金融危机的因素也未能改变我国地区人均GDP继续趋于收敛的发展态势。

总体看,定量分析结果证实了所提出的三个假设命题。一是我国地区人均GDP增长确实存在收敛现象,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有过短期差距扩大,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区人均GDP增长开始逐渐收敛,金融危机等冲击也无法逆转该收敛趋势。二是考虑到一系列影响长期增长路径的重要决定因素,我国地区间的人均GDP增长满足条件收敛假设,且收敛速度快于不控制基础性因素的情形。三是分地区看,相比中西部和内陆地区,东部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现象尤为显著。究其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大力推進提高科学技术和城镇化水平、改善教育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对外开放程度、完善基础设施水平、培育市场化发展、调整国有经济比重等各类政策措施,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地区内部,受初始禀赋条件及后期发展的一系列基础性因素影响,那些基础条件相类似的省份会在经济发展上出现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现象。

四、结论与启示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动态变化特征如下:一是人均GDP呈明显上升趋势,近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GDP的年均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地区人均GDP的水平差距在缩小,其收敛指数与极差指标均表现出不断缩小的变化趋势。三是地区人均GDP增长存在条件收敛现象。尽管改革开放初期曾短暂出现地区差距扩大的迹象,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收敛趋势愈发显著,甚至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因素也未能改变我国地区人均GDP继续趋于收敛的发展态势。四是培育一系列基础性因素(如储蓄率、政府规模、教育质量、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市场化指数、国有经济比重等)有助于加快我国地区间的收敛速度。五是相比中西部、内陆地区,东部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现象更为显著。

从以上特征可得出如下三点启示,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以及更好地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第一,改革开放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发挥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战略使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并有效增强了我国整体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当前,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唯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才能最终弥合城乡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第二,积极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地区人均GDP增长收敛现象产生的一系列基础性因素。促进地区人均GDP长期增长及加快地区间的收敛速度都有赖于较高的储蓄率、合理的产业结构比重、更加包容的对外开放程度、持续深入的城镇化、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水平、发达的市场化程度、相对适度的政府规模和国有经济比重、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教育文化程度等基础性因素。

第三,部分条件禀赋相似的地区出现“俱乐部收敛”现象具有一定必然性,但要实现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则需要各地补上制度和要素的短板。尤其是对于目前人均GDP水平暂时靠后的中西部和内陆地区,要着力做好促进有效资本形成、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市场化程度、完善基础设施水平、加大人力资本培育等一系列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

为此,建议各地应遵循地区经济发展规律,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推动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增加有效投资,不断积累高质量资本。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优化资本配置结构,从扩大有效供给、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角度扩大投资,最终提升潜在产出能力。二是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发挥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效应。充分利用当前全国经济调整、区域产能转移加快的机遇,加快推进效率变革,淘汰转移低附加值产业,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三是引进和培育植根性高质量外资,增强技术外溢效应。改变集中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的廉价要素寻求型的投资现状,更加注重引进技术创新、植根于本地的市场寻找型外资,提升引资质量,增强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四是加大研发投入,改善创新效率。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政策支持,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进一步完善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和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2.

[2]Solow R M.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6, 70(1): 65-94.

[3]Barro R.J., and Sala-i-Martin X., Converge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2): 223-251.

[4]李丹丹. 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综述[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20):128-131.

[5]何雄浪, 郑长德, 杨霞. 空间相关性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动态收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1953—2010年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 财经研究, 2013(7): 82-95.

[6]朱国忠, 乔坤元, 虞吉海. 中国各省经济增长是否收敛?[J]. 经济学(季刊), 2014(3):1171-1194.

[7]Andersson F.N.G., Edgerton D.L., and Opper S., A Matter of Time: Revisiting Growth Convergence in China[J]. World Development, 2013(45): 239-251.

[8]覃成林, 刘迎霞, 李超. 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5):76-94.

[9]彭文斌, 刘友金. 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J]. 经济地理, 2010(4):574-578.

[10]高毅蓉, 袁伦渠. 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及收敛性分析:1985—2010年[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6):54-59.

[11]Deng P.D., and Jefferson G.H., Explaining Spatial Convergence of China's Industrial Productivity[J].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1, 73(6): 818-832.

[12]Qu Y., Cai F., and Zhang X., Has the “Flying Geese” Phenomenon i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ccurred in China[M]. Rebalancing and Sustaining Growth in China,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2012: 93-110.

[13]李秀敏.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协调发展——来自中国省级区域的证据[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3):47-56.

[14]赖明勇, 张新, 彭水军, 等. 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力资本、研究开发与技术外溢[J]. 中国社会科学, 2005(2):33-47.

[15]林毅夫, 张鹏飞. 适宜技术、技术选择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J]. 经济学(季刊), 2006(3):985-1006.

[16]陆铭.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178-179.

[17]张长春, 徐文舸, 杜月,等. 中国生产率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7-78.

[18]林毅夫, 刘明兴. 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 世界经济, 2003(8): 3-14.

[19]严冀, 陆铭, 陈钊. 改革、政策的相互作用和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 世界经济文汇, 2005(1): 27-46.

[20]劉夏明, 魏英琪, 李国平. 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J]. 经济研究, 2004(7): 70-81.

[21]Barro R.J.,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Study[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6.

[22]蔡昉, 都阳.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 经济研究, 2000(10): 30-37.

[23]Mankiw N.G., Romer D., and Weil D.N.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 107(2): 407-437.

[24]樊纲, 王小鲁, 张立文, 朱恒鹏.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 经济研究, 2003(3): 9-18.

Dynamic Changes in the Conve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1978-2017

XU Wen-ge1, LIU Yang2

(1.Investment 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Beijing 100038, China)

(2.Electronics Division, PICC Property and Casualty Company Limited,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

In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onve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has become more obvious. The per capita GDP growth of the region has not only continued to rise, but the level gap has also been shrinking, there is a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phenomenon, and the “club convergence” phenomenon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eastern and coastal regions is remarkable. After entering the 1990s, the trend of growth convergenc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did not chang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growth convergence. In the future, we must continue to adhere to reform and opening up, make up the shortcomings of local institutions and factors, and actively cultivate and develop a series of basic factors that are conducive to the convergence of regional per capita GDP growth in order to achieve more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growth convergence;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club convergenc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核动力财政可持续与财政一体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十三五”期间嘉兴市与沪杭同城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