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模式的后现代性反思

2019-11-01 00:55朱冬倩方香廷
医学与哲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来访者治疗师后现代

朱冬倩 方香廷

1 问题的提出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echnology,SFBT)又称寻解治疗,是Steve DeShazer和一群有多元助人背景(包括心理、社工、教育、哲学、医学等)的研究和治疗工作团队于1978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瓦基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BFTC)所创立的,归属于后现代短期治疗和社会建构主义的派别,1982年出版的DeShazer所著的《短期家庭治疗的范式:一个生态系统的取向》,也是SFBT正式诞生的标志。SFBT模式在4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疗效短、效果显著、关注优势、建构解决之道的治疗取向不仅契合人性特点[1],也因其短、平、快的特点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2],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与推广。在2006年被归为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一种SFBT模式不仅是一种访谈方法和干预手段,还是一种未来导向的思考方式[3]。尽管SFBT不是以理论为基础,而是由实用主义发展出来的,但该模式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深受社会建构主义和系统论影响,SFBT被认为是后现代治疗理论最为重要的应用技术之一[4]。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后现代泛文化思潮的特征为否定二元、绝对、连续性及中心化,突出多元性、非确定性,强调人真实的主体经验是自身通过积极创造与环境交叉互动建构的,强调事件的多元意义及互动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哲学意义上的后现代思潮快速扩展到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人文科学的范畴,学者们对传统心理学理论及方法进行了新的建构和思考,创立了后现代心理学研究范式,发现问题取向的治疗策略的转变植根于后现代的突出个体价值的思维土壤之中。后现代主义思想认为去除或修整个体对自我歪曲的认知或调整个人的负向的情绪经验并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人必须经由自我的创造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建构真实的主体经验,建构的思路贯穿于后现代思想熏陶的焦点解决治疗模式中[5]。个人不能单纯地被视为环境的被动反应者,人要有能力把自己视为主动创造者,从主体的生活经验中超越内外自我的限制,正是后现代社会的主体精神与价值[6]。SFBT正是受到后现代思维影响而产生的新的治疗模式,认为来访者的“问题”并非是所谓的“真理”和“客观事实”,而是通过治疗师与来访者的交谈,在言谈间逐渐呈现出“困扰”,这个建构出来的互为主观的现实才是重要的[7]。来访者症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往往是来访者主观建构的,不同的人看问题的真相也不一致。

2 SFBT的后现代性反思

SFBT技术应用广泛,是一个饱含希望和尊重意蕴的实用主义治疗技术,其技术被应用于学校、社区、医院等服务场域,有关该理论的评述和介绍可见于相关心理学杂志。针对一般性适应问题,如学习问题、短期心理焦虑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职业生涯问题和家庭纠纷问题等,焦点解决短期咨询能比较有效和快捷地给予处理。但该模式对人的生活意义观照有限,在干预层次、视角、手段上存在局限性。

2.1 非全人视角与浅层改变

SFBT模式起效快,更适合于发展性和成长性问题的咨询及治疗,对于严重问题的处理效果并不显著[8]。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治疗的有效性无法保障,对部分来访者而言能有较快速的改善,而这也有赖于治疗工作联盟的建立、来访者的主观意愿等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初始治疗师掌握和运用该疗法较容易,但难以深入应用、解决较复杂的心理障碍问题[9]。治疗师致力于防止来访者问题的恶化和帮助脆弱的个体提高社会功能。后现代语境下的个体具有其独特性,个体是全人的存在,人的深层次改变造就后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

2.2 主观体验和客观评量的矛盾

SFBT技术相信来访者可以找到专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注重来访者的反馈和言语的意义的同时利用奇迹问句、评量式问句等技术引导来访者将情绪、感受、期待等量化。一方面,对于有强烈探索原因及问题需求的来访者而言,往往会感到不满足,SFBT缺乏对来访者心理困扰与障碍产生原因的深入分析,可能不能实现深度咨询和治疗。另一方面,由于治疗师给予的回馈多为正向,而当面临评量问句时,对指标数据的固定测评又可能将来访者判为不合格,这容易给来访者双重信息从而混淆来访者对自我问题的判断[10]。后现代语境下的解决方案建构和回馈的过程中,需要尽量阻碍消极负向因素的产生,将来访者原有的内外在优势扩大并努力寻求更多的资源来解决问题。合理利用来访者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只关注问题,主观回馈增加来访者的选择空间,而客观评量将空间固化为单一的以数字呈现的点,这种主观的建构和治疗模式中的多重评量存在一定的矛盾。

2.3 理性建设和情感激活的张力

SFBT模式过于关注“solution”即最终的解决方案,较少给来访者倾诉的机会,这对于长期受困于不良情绪、急于宣泄的来访者来说,显得过于理性,缺乏较为深入的共情。SFBT模式更关注行为和认知,而对于案主情绪情感的改变及处理有所忽视[11]。对初次来访者来说,可能需要“临床治疗”和“指导教育”多于“内在资源激活”。治疗师在进行临床干预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教育对象的“原先知识”的储备情况和“内在图式”。因此,作为SFBT的治疗师要能判断来访者的实际受困扰程度及需要,以调整“给予指导教育”与“寻找解决方法”的比重,否则可能会造成对该模式的误用和滥用[12]。单纯使用的长期效果不占优势,这也限制了SFBT模式的深入发展。且在临床使用时,初创于西方的治疗模式里英文语言的思维和应用与中国文化语境之间的差异,使得焦点解决的个别技巧在中国本土语境中无法完全发挥其功效,如使用水晶球问句和奇迹式问句等偏重想象的技术就常使来访者不理解也不知如何回应。

3 生活意义的回归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崛起,现代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物质生活的满足和世俗化需求的回应上,却忽略了生活的意义。后现代主义正是提供了回归生活意义的视角,在令人焦虑的现实中,人们迫切需要找到生活的意义,通过人内在感受、深层次期待的唤醒来挖掘、感受、整合意义,助力人前进的精神信仰。生活意义的回归让SFBT模式更丰厚、更有延展性。

3.1 人的现代性困境

3.1.1 情感理智化

现代性意义上的人本质上是理智化的存在,文化和社会结构是情感产生的条件,情感影响社会文化结构,现代性的人相信理智万能,相信理智是一种绝对的力量,同时把理智及技术当作是人的本质力量,其理智性本质上依赖于技术因素的可靠性[13]。因此,也就意味着现代人的理智依赖于现代科学,符合以数学和精确的理性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思路,现代性的情感也变得机械性和理智化。理性至上主义抹杀了人的情感、本能和意欲等人性的重要方面,因此也限制了人思维的批判活动和自由创造行动的领域[14]。从内省角度看,情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态度受理智的考察和审视。从外观角度看,情感遵循理智化的法则。

3.1.2 理性秩序一体化

现代性的人,无论是社会的还是文化的,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统一、完全、绝对、一致性和确定性。简而言之,现代性就是对一种秩序的追求,反对差异、矛盾和混乱。现代性的人遵循社会秩序,将个人理性和制度理性合二为一,这种理性秩序的一体化,缺乏对人性本身的考量[15]。人对其自身的劣势与不足的反省和批判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每个人是独特的个体,传统的现代性过度强调理性秩序一体化,导致人的个体性的丧失。

3.1.3 存在意义丧失

现代性对科学的推崇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现当代知识的信息化、媒体化和网络化,促使真理、知识与外在的权力相结合,真理丧失了客观性标准,人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作为人的自我身份感的丧失,对人的自我认同、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都会产生较严重的影响。个人生命意义的不在场,即感受到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成为现代人普遍性的心理问题。

3.2 意义:人的自我观照

3.2.1 追寻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点运转的对自我角色和身份的确认,认同围绕着如性别、年龄、阶级和种族各种差异线展开,其中每个差异线都有一个权力向度[16],现代人通过彼此间的权力差异而获得自我的社会差异,识别自我身份。后现代的有批判和自省意识的人看到受社会影响的自我,接纳差异,理解无处不在的权力,并运用社会性身份追寻场景和情境中的自我认同。

3.2.2 追问最高自由

后现代性重振人的自我想象力,挖掘个人的经验和意义可能性,从人生存过程当中开放的超越性维度看,人类作为从大自然生态链条中脱颖而出的、以自由的实践活动为本质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内在不断超越的特征[17]。个人自由发展的充分实现才能带来个人的全面发展。人首先是自在着的,其次通过自我选择决定自我的身份[18],再次是自为的,为所当为,“当”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最后人的经验造就人的本质存在。所以,人有绝对的自由,人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19]。

3.3 生活意义的实践

3.3.1 意义挖掘:操作反身性实践

人的生存实践具有循环性和反思性,反身性变化的自我作为联结个人改变和社会变迁反思过程的一部分,被探索和建构,后现代主义聚焦“个人话语”、“小叙事”,能够操作人的反身性实践。后现代性的人能够对现代社会中的经验世界进行反思,并贬低世俗自我,突出责任自我、核心自我和真实自我的概念。治疗师在介入阶段通过启发式的问句引导来访者反思,挖掘个体的意义,唤醒个体的意义。

治疗师:如果最美好的结局发生了,你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呢?

来访者:我能够适当地拒绝别人,我感到更加轻松。

治疗师: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来访者:这意味着我为自己而活,看到我自己的需要了。

3.3.2 意义感受:体验内在自我

现代性的人作为主体,是权力的主体、道德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后现代主义认为此类主体是“被异化了的”,而非真实存在的。真实的主体是人的感性觉知、欲望、灵性、本能等所谓非理性的方面,这也是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体验不同于一般的思想、心理过程,而是指人的内在生存直觉(包括感受、情感、欲望、想象、幻想、理智等),是生活意义的瞬间生成。治疗师在治疗的过程中引导来访者体验内在自我的感受,在感知中发现意义。

治疗师:你愿意花多少精力来解决你的困扰呢,我们假设10分代表你乐意尽全力寻找解决方案,而0分代表你什么都不愿意做,只想坐着等好事情发生。那在0分~10分中选择,你觉得你多愿意这么做呢?

来访者:10分,我必须这样。

治疗师:10分啊,最高分了啊,你对自己所打的这个分数有什么感受?

来访者:我感觉做出这样的改变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对自己的勇敢感到惊讶而欣喜。

3.3.3 意义整合:全人和谐平衡

“身、心、灵”三字的英文分别是“body”“mind”“sprit”。后现代质疑机械化的人,追求身心灵的和谐平衡,三者之间相互影响、良性发展,身心灵全人观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其一是作为观念视角,即同时从“身、心、灵”三层面看待个体的发展;其二是作为关系,“身、心、灵”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协调发展,以实现全人和谐平衡为发展目标。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中存在的,因而是社会存在物;离开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只能是非现实的抽象的人。单维度的身体行动改变是一方面,每个人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只是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发挥出来。治疗师试图在与来访者的互动中找到意义,挖掘意义和激发感受后,解决方法就是在来访者与治疗师的意义对话中产生的,解决方案在某种程度上是来访者意义整合的结果。

治疗师:这样的勇敢还带给你什么呢?

来访者:我觉得自己更有力量,也想要有所行动了。

治疗师:当勇敢而有力量的时候,还有什么会取代痛苦和自杀的想法呢?

来访者:我拥有的很多,能让生活变好的东西似乎也变得多了。

4 整合转化式SFBT技术

4.1 人的改变动力

SFBT模式作为助力人的成长、促进人的改变的工作方法,它的实践思路是什么?人作为主体,模式作为催化剂,主体是如何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逐步发生变化的?这是需要澄清和解释的。

SFBT将初状态下有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人视为“卡”住了的人而不是“困”住了,这其中的差别在于,卡住的情况下是有出口的,是可自我调整以自救的,困住的人却被封闭住,难以自救。人被处境卡住时是有能力、有潜力跳出处境的。作为后现代的人,有自主自发追求自由、平等的力量,后现代性是反思的现代性,其主体是人,对象也是人,具有反思性的人是能够调整自身姿态、体型以走出卡住的处境。见图1。

图1 改变原理图

4.1.1 展望非固定蓝图:启动愿景

处遇目标的设定是改变发生的第一步,SFBT技术可用奇迹问句、评量式问句、循环式问句等启动人改变的愿景,治疗师协助来访者发展出具体可行的目标,且是来访者需要的目标,而非治疗师为来访者设定的目标。愿景是改变的动力,也是启动人的意义的过程。在处遇之前,来访者的困扰会以认知、行为、情绪的直观表现应对,而用焦点解决模式中的“如果奇迹发生了,一切变好了,你能描述那个场景吗”引导来访者描述期待,会让来访者找到处境中充满能量的有意义的部分,用话语诠释正向意义,在描述的同时让目标具体化,愿景对于改变的主体是一种意义。

在这个阶段里,模式的首要内在信念是关系视角中的永恒合作,即治疗师和来访者始终保持合作式的伙伴关系,治疗师与来访者是同行者,治疗师保持平等尊重的心态对待来访者,来访者的目标由自己定义,相信描述可以反映出来访者想做的积极事项,将来访者视为困扰的破解者和自我改变行动的使者。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关系是“我与你”的治疗联盟关系。与治疗师交流时,来访者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从而看到希望,这里的希望就是愿景,治疗联盟启动治疗愿景。

困扰和愿景都是人自由思想的产物,信息和通讯技术不仅促生信息化、全球化等外在宏观世界的新形态,还不断重构和形塑着人、社区、民族、性别等微观形态;生物基因和科学技术给经济社会的外在形态带来革命性变革,促发对个体的重新定义,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再度凸显。在SFBT的启动愿景阶段,治疗师引导来访者真正内省,找到本真的自我存在,看到人生的意义。

4.1.2 聚焦微小叙事:回归行动

SFBT模式强调正向经验的力量,在启动愿景阶段的描述期待、界定目标会影响回归的行动,用例外问句、因应问句等引导来访者反思例外经验,即那些困扰不存在的时候,或者至少困扰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寻找例外而非根源,治疗师和来访者都相信,个人和系统的资源都是无限的,可以永久延续的。人是有资源的,且是自己的资源,人的困扰都是有解决办法的,治疗师充当协作者、引导者的角色,让来访者发现个人和环境系统的潜能和资源,而此类资源本身就是存在于来访者的生活经验中,聚焦于例外和资源,唤醒来访者起效的、有帮助的、不同的既有经验,由经验回归到行动。

寻找例外的过程是将过去积极点与未来愿景连接、将时间和社会互动空间分离,为现代社会生活的独特特征及其合理化组织提供了运行机制,在助人情境下处遇来访者的困扰把社会关系从具体情境中直接分离出来。

4.1.3 找寻独特意义:探索应对

探索应对的过程也是探讨意义的过程,意义并非由外在世界引起,其形成来自个体和环境的互动,对于来访者而言,改变可能是问题不再存在或个体愿意采取不同的行动的时候,之前的经验会改变来访者对问题的看法从而探索应对方式对来访者的意义。SFBT模式重视来访者对事件的解释而非探究事件本身和原因,找寻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个人事件的独特脉络,由于人的主观局限导致人是无法完全客观地认识现实的,所以人能做的是诠释独特的属于自我生活的经验。

自我存在意义是有多重可能性的,诠释既有经验的方式也有许多可能性,可是没有哪种诠释是“真正的”、“绝对的”真理。现代性的世界观会促使人关闭不同的选择,以举世通用的诠释有条理地进行治疗,后现代性引导我们以多元性多样性进行思考,以包含不同意义的不同观点描述相同的“事实”。因而在后现代“多元世界”中的各种描述和各种可能性中,SFBT模式总能找到正向的例外。自我并不存在于个体之内,而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历程或活动,独特自我从个性化的应对中产生。探索应对的目标并不是寻找必然的自我,而是揭示不同自我的独特经验,并根据其背景,区别哪些自我是他们较喜欢或有益于自我发展的选择。所以,治疗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在帮助人寻找“较喜欢的独特自我”,途径是寻找支持这个自我发展的因应。

治疗师:过去你在什么情况下拒绝了别人呢?

来访者:就一次,别人让我帮他作弊。

治疗师:听起来你那时候很果断地拒绝了,真的很勇敢,那么具体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来访者:我就直接拒绝了。

治疗师: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形可以吗?当时的你是什么表情?

来访者:我有些气愤。

治疗师:你的动作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来访者:我平常都是含胸的,那天我挺直了腰板。

治疗师:你的语气呢?

来访者:我的语气和以往一样。

治疗师:那你的音调呢?

来访者:我的声音比往常低沉一点,不过音量比往常大。

4.1.4 建构自我认同:任务转化

任务转化是SFBT模式最后的阶段,这是在行动层面上将助人情境下的任务转化为人际情境下具体的行动实践。面对生命的限制和生命中的突发事件,SFBT模式提醒着治疗师和来访者,事件和创伤已经产生,能够改变的是如何看待和如何应对,如何把负性影响降到最低。治疗师需要理解和接纳来访者的痛苦,陪伴来访者一同面对目前生命中的各种挑战和限制。同时,SFBT模式以正向的眼光看待案主的痛苦,将痛苦视为成长的疼痛,当来访者走过、正视这些痛苦时,便获得了生命成长的智慧。任务转化是撬动性的改变,一小支点的改变会转化为人本身的改变,借助行动,能够建构新的自我认同。治疗师在处遇中找到可以改变的方向,再引导来访者从最容易开始的一小步迈进,逐渐推动其情绪改善和行为改变。

治疗师:你想到什么会打消结束生命的念头?

来访者:想到我的孩子幸福地成长。

治疗师:幸福地成长让你想到什么?

来访者:想到我能够自己细心照料她。

治疗师:如何做到你自己细心照料孩子?

来访者:我能够早点出去,然后陪伴她照料她。

治疗师:从入狱以来,你做了什么让你觉得你能早点出去?

来访者:我猜是我学习了解自己,知道过去错在哪里。

治疗师:你觉得你的什么力量支撑你能够照料好她?

来访者:我猜是我持续参加亲子教育课程,尝试学习感知孩子的感觉,我有一直在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治疗师:你真的做了很多努力,你能再继续多做些这样的事情吗?

来访者:我想我可以。

这四步呈现了助人情境下描述与行动循环转变为人际场景中经验与意义交互建构的过程,即在专业关系中治疗师的处遇如何促使人改变,如何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行动。

4.2 人的改变机制

后现代性观照下的SFBT模式是转化式的,由助人情境转化到人际场景,助人情境中治疗师与来访者共同经历“关系-技巧-策略-巩固-反身”五阶段,人际场景中SFBT的思路也延续了五个向度的转化式发展。见图2。

图2 改变机制图

4.2.1 助人情境五阶段:催化对经验再造的自我关怀

第一阶段为建立关系阶段,治疗师用同理心引导来访者自主宣泄情感,用接纳、尊重的态度,用“正常化”和预设询问初步评估来访者的个人情况和处境。此阶段的重点在于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关系,良好关系的前提是治疗师个人的态度。第二阶段为技巧阶段,部分来访者会着重描述过去经历,沉浸困扰事件,治疗师处遇方式是倾听什么事对来访者来说是重要的,聆听来访者的故事,而不用自己的参考框架加以过滤,当治疗师在聆听来访者诉说事情时,不仅仅在听,更会对话语做出回应,协助来访者聚焦问题,用如探索治疗前改变等技巧引导来访者关注困扰的焦点,了解个体成长史,发掘个体潜能。这个阶段更多使用支持性的技巧,治疗师抛弃信仰、知识结构、经验去专心倾听。第三阶段为策略阶段,用刻度化、关系询问、例外问句等策略达成家族史资源和系统优势挖掘的目标,并构建解决之道,用影响性的策略了解来访者当前的处境、期待的状态、过往的成功经验或者他已经尝试的改变情境的办法。第四阶段为巩固阶段,用赞许、改变迹象的技巧持续做治疗师融入来访者日常生活世界的工作,这种融入跨越时间、空间,是在助人情境下融入人际场景中,迁移既有的和习得的经验,从而在访谈中巩固个体觉知的进步。第五阶段为反身阶段,这一阶段来访者将回顾访谈过程,诉诸于己,提升自我效能,建构个体的自我认同。

4.2.2 人际场景五向度:催化与困扰共处的自我照顾

SFBT模式的过程同样可以复制到人际场景中,与其说是问题困住了人,不如说是困扰卡住了人,学会和困扰共处才能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我照顾。首先,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情绪和情感反映到认知中,反射到行为里。困扰中的人需要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情感、情绪等主观感受,保持身心一致。其次,将困扰分为轻重缓急,在技巧阶段聚焦议题。再次,在策略阶段唤醒来访者的希望。然后,在巩固阶段发挥经验的可迁移性,这种可迁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从助人情境习得的经验迁移到日常场景中,另一个是将过去经验迁移到未来困扰事件中。最后,在反身阶段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感。

4.2.3 完型意义:五层面统整转化

SFBT模式的五阶段也是感、事、志、行、知转化的五步骤,在宣泄的阶段将单纯的感觉到的情绪“feel”转化为持久的走向内心的“feeling”,宣泄感受可让感受深入到对感受的感受,来访者充分觉察自己的内心。在议题聚焦化的阶段将“issue”转变为有主题有焦点的“topic”,更像是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工作联盟共同研究处理的主题。建构希望的阶段,将来访者原先的“ideal”转变为“will”,相对于原先的期待,处遇后的期待更有行动力。巩固阶段是“behavior”到“experience”的转变,即从关注泛化的行为表现到关注“经验”,经验相对应对行为对来访者来说更有意义。在处遇结束的时候,深入到来访者内在的领悟中,将“consciousness”转化为“perception”,传统SFBT模式偏重技术、策略,缺乏对人性和人的内心的考量,和传统的SFBT技术相比,转化性的焦点模式推动人深层次的变化,促进感、事、志、行、知五个方面的改变。

5 结语

SFBT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短期医学治疗技术,应辩证地来看待,对独特优势加以吸收利用。针对其不足,可整合其他咨询模式,以扩大应用范围并增强适用性。虽然该技术进入我国后,已受到诸多学者和医学实践者的关注,但对于SFBT模式的本身研究和本土实用性研究较少。学者对于模式本身的研究多是简单介绍,即使是在述评中指出模式的局限性,也仅是提及,并未对模式进行本土分析和再建构。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继续SFBT的本土化研究,对模式进行本土建构和诠释,拓宽SFBT模式的应用范围,从而为该模式的效果评定及其推广运用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猜你喜欢
来访者治疗师后现代
2022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火热招生中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90后现代病症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沙盘游戏治疗师的成长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