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马培昕:把家庭当教育的实验场

2019-11-04 01:40翟艳华
家人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家庭孩子

翟艳华

曹马培昕对自己的定位不仅是一名成功女性,她还扮演着一位好太太、一位好母亲的角色,她在构建事业的同时不会忘记照顾家庭。“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这句话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

结婚十几年,她从“夫唱妇随”的传统家庭中走来,却不忘作为一个女人的使命,边带娃、边创业,相夫教子的同时,把一个家经营得幸福美满,还顺便“二战”博士,修炼成为“宴会女王”“精油高手”,活成丈夫心中的女神,孩子眼里的骄傲、榜样。并带着很多女性和家庭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而这一切的秘密都在于,她十年如一日,把家庭作为实验场,研究女性教育和儿童教育。

冠以夫姓的现代新女性

“你为什么叫曹马培昕?”这是曹马培昕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这要从她的家庭说。

她的原名叫马培昕。上世纪70年代,马培昕出生于重庆一个教师家庭。父亲大学时期主修中文,曾经编纂过《康熙字典》,熟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是一个有儒家风范的人,性格低调严谨;母亲在大学时期主修现代文学,毕业后在重庆一所重点中学执教40年,性格活泼开朗、情趣多。这是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家庭组合。马培昕继承了父亲的理性、严谨,母亲的浪漫、颜值,长大后成为一个外表时尚、内心传统的女子。她特别重视家庭,信奉“修身、齐家”是女人的使命。

马培昕的父母和公婆是大学同窗,曹家是教育世家。公公曹廷华,是德高望重的教授、大学问家,曾任西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婆婆毛淑芳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先是在重庆市北碚区夏坝中学教书,后在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担当中文课教师,执教40年。毛淑芳这辈子最耿耿于怀的是,没评上教授。但这也是没奈何的事情。因为丈夫工作太忙,她必须牺牲一部分事业相夫教子。

曹廷华和毛淑芳一生育人无数,桃李满天下,而最杰出的作品就是他们的女儿曹阳和儿子曹宇。

曹阳,是曹宇的姐姐,现任囯网重庆公司的一名处级干部。

曹宇是海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曾就职于美国顶级律师事务所,是国家大力引进的高端海归人才。

曹宇从小就是学霸级人物,曾就读于世界顶级私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和博士學位。精通中文、英语,日语也很流利。他服务过的客户都是世界及中国的顶级影视公司和导演、艺人等。他是最早接触娱乐法的中国律师,这类顶级律师据说很稀有、很抢手,所以工作也就非常忙,难免顾不到家。势必需要另一半在家庭中多付出一些。

1990年,曹宇和马培昕第一次结缘,一个19岁,一个17岁。之后曹宇和马培昕就成了好朋友、恋人,并在各自的求学之路、事业之路上奋力狂奔。直到2007年,36岁的曹宇留学回国,34岁的马培昕硕士毕业,俩人好像这才有空想起人生大事,才子佳人珠联璧合。

或许是因为来之不易,或许是等待和波折太漫长,所以倍觉珍惜。2007年结婚后,马培昕向自己的父亲申请把名字改为“曹马培昕”,因为她对这段婚姻非常有信心,也非常信任丈夫。她下定决心要努力经营好自己的家,把婆家当成自己的家。

幸运的是,马培昕父母并没有反对她的做法,相反很支持,也很认同。也从来没有给过她压力和阻挠,反而是她的母亲对她谆谆教诲:“你把婆婆家当成自己家是对的,因为曹家是你的归宿,你要好好照顾公婆、善待丈夫。”

曹宇知道后,先是惊讶,后是感动,曹宇父母也非常惊讶和感动。他们完全没想到马培昕会做出这样的承诺。

怎么可能不惊讶?豆瓣上曾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接受冠夫姓吗?”有兴趣回答的人不足300个,只有2个表示可以考虑,剩下的200多条回答都简短并决绝地回复:不!不能!肯定不能!

理由无非是这几条:我是独立的人,凭什么?我爹怎么可能同意?万一离婚了,难道再改回去啊?

也就是说,大概99%以上的女人都不愿意冠以夫姓。所以,曹宇对这份感情也非常珍惜,倍加呵护太太。采访中说起太太满眼都是笑,在公共场合也毫不掩饰对妻子的认同和赞许。

一声承诺,半生实践。结婚12年后,曹宇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太太对于家庭的承诺,的确不是嘴上说说的,她放弃了许多,牺牲了许多,也付出了很多。她非常真诚,我特别感动。”

把过日子当专业来研究

结婚后,曹马培昕两次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但她心中始终没有忘记小时候的梦想——站上三尺讲台,做一名教师。不过这个梦想来的迟了点。

从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毕业后,她原本被分配到广东一所大学当老师,但父母舍不得她离家太远,所以她留在了重庆。

1998年,马培昕参加一场选美大赛后,因样貌与才情兼备,被重庆卫视招募到麾下,成为一名主持人,这一干就是七年。

其间,因领导赏识,她得到一些当培训老师的机会,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教育事业。于是,在2011年底,女儿七八个月大时,她应聘成为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讲师,主讲《管理沟通》这门课,至今已任教八年。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曹马培昕把教学经验、职业经验引入育儿实践中,研究女性素养教育和幼儿早期教育,帮助了很多女性和家庭,因此她对自己的定位是“教育研究者”。而“把过日子当专业来研究”则是她教育理念的核心精髓。

所谓“研究”并不容易,其背后必定有一套强大的理论体系做支撑,同时又要有大量的生活实践来验证。这不是随便说说的,需要足够努力,并长期坚持学习。

2003年,正当她的主播事业小有起色时,她却优雅转身,重回学校,拾起课本,念了三年全日制研究生。

2006年,硕士毕业,她成为重庆卫视主播中唯一一位全日制研究生,正堪重用时,却突然辞掉公职,嫁给曹宇,夫唱妇随,去北京。

2008年,仅凭两年时间,她又从小职员做到了副总裁的位置。可谓春风得意。但曹宇又突然被外派到美国做项目交流。她再度辞职,跟随丈夫,远赴美国,成为一名全职太太。

大概那时,吃瓜群众都以为这个女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吧。注定要过“男尊女卑”“没有自我”的生活。就像亦舒作品中描述的段子:嫁了人之后,我最怕上街,因为见人就被喊“王太太”,好像我没名字,没身份似的。

刚到美国时,曹马培昕也遭遇了同样的困惑。但很快她就发现,美国已婚妇女中,全职主妇比例很高,而且极受尊重。那一刻,她豁然开朗,原来全职主妇也可以活得很高级。很快,她便从迷茫中走出来,变得自信满满、摩拳擦掌,打算把家庭当工作来研究。

她学习英语,研究烹饪、考精油芳香理疗师、读博士,人生充满了更多可能。

不久之后,谁曾想到,能做100多道中西菜的“宴会女王”,28岁时还不会用微波炉?“精油高手”只是为了家人身体健康,专门考取了中德两国的精油康复高级理疗师?

在很多人眼里,她就像一个真正的“大神”,日日潜心修炼,不断解锁新的技能,并通过实践和研究对技能进行升级和强化。

2012年考博士时,导师问她:“你已经这么优秀了,为什么还要来考博士?”

她说,这个世界上不缺女高管、不缺主持人、不缺烹饪高手、更不缺高学历的人,但是把这些特点全串起来的人就不多了,我就是要做这样的人。所以,考博一战失败,我就二战。

霸气!原来做女人可以这样!

海明威有句网红名句: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放在她身上也极为合适。

教育,是她一生的追求

这句话,曹马培昕曾多次强调过。深究起来,教育的初心源于父母的启蒙,而教育的信念则来自于孩子的诞生。

2011年4月,曹宇和曹马培昕的女儿出生,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可想而知,在一个教育世家诞生的孩子,必定是自带光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资深教师,爸爸、妈妈又是学霸、精英,所以,孩子的早期教育都是她和曹宇亲自来做,以曹马培昕为主。父辈都是强大后援。

曹马培昕终于能够把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应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她满怀期待。

她的心理学导师是西南大学著名的秦启文教授,他是中国著名的心理学研究国宝级的人物黄希庭教授的弟子。

读硕期间,曹马培昕的研究方向是“公共关系和组织形象设计”。用形象塑造的理论来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调动环境因素去引导带领人内心的转变,其中首先是“习惯思维的转变”,其次是“习惯行为的转变”。

因此,按照曹马培昕的规划,早期教育以陪伴、音乐启蒙和传统文化教育为主,同时结合心理学原理了解孩子的心理,并用恰当的方式、在恰当的时机去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在习惯培养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曹马培昕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极其自律。

她每天坚持健身,按时作息。晚上9点准时休息,早上5点准时起床。孩子晚上7~8点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根据年龄来调整。睡前,她与先生会给孩子讲故事。

两个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为了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她提前半年到幼儿园里详细了解每天的时间安排,引导孩子养成与幼儿园一致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可想而知,两个孩子完全没有分离焦虑,而且很喜欢幼儿园生活,这与她的提前准备有关。

她还带领家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每天早上五点准时起床,她很喜欢为家人准备丰盛营养的早餐。早餐的营养搭配也非常讲究,蛋奶肉一定有,还有蔬菜水果,水果一般三种。她说食物和餐具的搭配一定要重视,因为这是培养孩子生活美学的好时机。每天吃完饭后,先生会跟孩子在家里讲半个小时英文,然后与她一起送孩子去幼儿园。

她创建社群,每天在群里以图文形式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育儿经验等。很多妈妈们看到了都纷纷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很多家庭解决了育儿难题。

比如,有个妈妈在群里分享,按照她的方法,改变了孩子晚睡的习惯;另一个妈妈分享,在她的影响下,跟婆婆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还有个妈妈说,按照她的方法提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成功避开了孩子上幼儿园时令人疯狂的分离焦虑期,等等。像这样的故事,每天都有几条。

而曹马培昕也慢慢发现自己做的事情,早已拥有了不同的教育意义。她期待遇见更好的自己,也希望带领更多女性遇见更好的自己。

邊创业,边带娃参加选美大赛,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为应用心理学高材生,公众礼仪与国际沟通资深讲师,曹马培昕自然非常重视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一岁之前,曹马培昕全天陪伴孩子;一岁后,她开始频繁带着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会化发展能力。

曹宇不忙的时候,也会和太太一起带着孩子去旅游。用曹马培昕的话说,旅游就是让孩子认知世界的方式,打开他们的眼界,增加他们对不同文化的见识。当女儿上幼儿园后,她的社交能力已经很突出,和小朋友相处很和谐,充满自信,喜欢展示自己。

2016年,曹马培昕的女儿5岁多,需要开始学习才艺,为了让女儿的第一次舞台经验是和妈妈在一起,曹马培昕报名参加了环球夫人大赛。她希望增长孩子見识和胸怀,提升孩子的应试能力,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比赛不是把谁比下去,而是见贤思齐、跨界交友的机会。无论在赛场得意或失意,顺境或逆境,都要落落大方,气定神闲。

这是她参赛的初心,也是她参赛的最大价值。她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她参加环球夫人大赛孩子受益是很大的。2016年她先生带着家人到比赛现场为她助威呐喊,那个温馨的场景至今让她难以忘记。而后她登上国际舞台,拿过冠军,也拿过季军,感受过荣耀,也感受过失落。无论怎样,她认为这些人生体验都很宝贵,提升了自己和女儿的抗压能力,还因此诞生了很多教学素材。

曹马培昕的女儿在北京一所公立学校上学,每天放学后都会跟她分享学校的事儿。她发现女儿经常提到,班上的某某同学好脆弱,老师不过是说重了几句,或者是用书本拍了几下头,他们就受不了了,哭了很久。之后,女儿说自己并不觉得老师厉害,因为妈妈比老师更严厉。

而她的儿子也以妈妈是“环球夫人”为荣。在他四岁生日的班级小派对上,他自豪地跟同学介绍“我妈妈是环球夫人”。

这就是参赛的意义,在孩子们的眼里曹马培昕不仅仅是一位母亲,同时也是孩子们骄傲和自信的源头。

她的两个孩子现在非常崇拜她,先生也非常支持她、赞赏她。参赛时,先生弹琴伴奏,女儿伴舞,她真情演唱,全家同框出镜,超萌超甜。这大概是一个家庭最幸福的模样吧。

因此,她认为环球夫人大赛是一个女性素质的综合绽放舞台。她希望带领她的学生和听过她课程的女性们,学会让另外一种方式介入到生活,让自己的内心和外形更加完美。而大赛也给她在MBA学院的课程带来了灵感,并催生了她创业的想法。

从选手到执行主席,三年来,她曾遇到过不少女性,忐忑地问她,“我不够优秀可以参赛吗?”当这种声音听得多了,她心底不由生出了一种使命感:帮助更多女性变得更优秀,帮助他们的家庭更和谐。

于是,她结合自己在应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公共沟通与礼仪的理论知识,将MBA培训经验融入生活实践,与先生曹宇一起创办“云想衣裳 夫人学院”,致力于女性教育和亲子教育,其中也开设一系列赛前培训课程,帮助更多女性实现个人、家庭与事业的平衡发展。

她曾经多次在社区举行讲座,受益女性千名,受益家庭众多。她希望女性不自信的声音少一些,自信的声音多一些。而这是可以通过训练习得的。

她想告诉这些女人:曾经,她的婚姻也不总是举案齐眉,夫唱妇随,也会有一些磕磕绊绊。而现在,她活成了丈夫心中的女神,孩子眼里的骄傲、榜样。每个女人都值得拥有幸福。

她希望用自身的魅力去影响带动更多的女性,提升他们经营家庭的能力,把粗糙的日子过成诗,这成为她想要坚持的教育研究方向。

对话曹宇:男人也要事业和家庭兼顾

曹宇

海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最早从事娱乐法的律师之一,专精于娱乐媒体行业的法律业务,中国大力引进的高端海归人才。毕业于美国顶级私立学校,哥伦比亚大学,取得法学硕士、博士学位。精通中文、英语,日语流利。

《家人》:你如何看待男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曹宇:我觉得还是要事业和家庭要兼顾。兼顾家庭这一块,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不给自己留遗憾。孩子成长飞快,说错过就错过了,错过就没办法再享受孩子带给我们的快乐。这很重要。

《家人》:你每天花多少时间陪伴孩子和妻子?

曹宇:我陪孩子的时间其实挺多的。虽然我的工作非常忙,但工作时间比较自由,这个自由是我可以选择在哪个时间段加班。但工作时间总体上都是很长的。

一般我尽量陪孩子跟家人吃晚饭,晚饭后可能要给他们讲故事,然后聊天或者带着到楼下散步。周六我们全家都会待在一起。当然,也会抽时间陪太太。

晚上八点以后孩子睡着了,我会工作两三个小时,然后第二天早上五点起床,工作一会儿,处理一些电话会议。

《家人》:你的家庭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

曹宇:过去我是比较传统的工作狂,比较认同“男主外女主内”。我自己又很喜欢交朋友,所以我们俩刚到北京时,我可以连着两个月天天在外面都有饭局,但我并没有意识到有多严重。太太唠叨的多了,我就出去少了。然后突然发现,其实做出这样的平衡调整,无论对我自己,还是家庭,都挺好。

真正的转变,是从女儿出生开始的。那时突然发现,有了孩子后,家里多了很多事情,那些事情都堆在太太身上,挺愧疚的,所以也想分担一些。正好我因为工作调整,有一段空闲时间,所以换尿不湿、洗屁屁的活儿就由我承担了。女儿出生后42天的尿不湿全是我换的。从那时起,我发现自己挺喜欢孩子,也不怕麻烦,挺开心的,属于人家说的“奶爸”。

《家人》:马老师28岁不会用微波炉,她是怎么突然爱上做菜的?

曹宇:她认为是我表扬出来的,其实我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们俩刚在一起时,都不太会做饭,我只会做鸡蛋西红柿,还有大白菜、炒豆腐,所以做饭的事儿就交给她了。她每次做饭,我都说特好吃。其实现在来看,她当时做的也就是普通的家常菜,但我就是觉得特好吃。可能这就属于无心插柳吧,没想到她就喜欢上烹饪了。

后来发现很可怕,就是在外面吃了什么,她基本上就能知道这菜是怎么做的,回家基本上马上就做。她做菜真的是有天赋,这种天赋真的太厉害了。

《家人》:你会帮马老师做家务吗?

曹宇:我帮忙很有限,她效率挺高,我能做的就是不给她添乱。我洗个菜,她总觉得我洗得不干净,还要重新再洗一遍,所以就把我赶走了。她会统筹,每天晚上规划第二天的食谱,该准备的食材先准备好,一般半小时她就可以做好一顿饭。

暑假我们刚从美国回来,她就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飞到三亚,我因为在北京处理业务上的事情晚去了一个星期。我们一家四口,在三亚待了半个月,一天三顿饭都是她做的。

《家人》:你觉得马老师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曹宇:她这个人很坦白,从来不遮遮掩掩的,这其实非常好。当然还有她对于对家庭的这种承诺,的确不是说嘴上说说的。真的是说放弃就放弃了。然后在经营家庭的过程中,她遇到很多不会的,也真的是花时间去学。然后又给自己提各种要求。她对家庭的真诚特别让我感动。

《家人》:老一辈的教育理念和你们会不会有冲突?

曹宇: 我父亲信奉“ 孩子应该主要由父母来管”,所以总体上持不干涉主义。

他会尽量支持我们对孩子教育的设想,如果他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有需要补充的,他会告诉我们,尽到他的责任,但不会强迫你一定要怎么来。如果我们需要什么,他们也会尽全力支持我们。但他们不会娇惯孩子,有时看到孩子做得不对的,也会说几句,但更多是交给我们。

《家人》:都说婆媳关系难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曹宇:一般我爸妈来北京住,我爸每次都会跟我妈说,现在这个地方是媳妇当家,你不要干涉别人的生活。然后,我妈说,我才不干涉,我又不是主人。反正从来都不强迫我们听他们的,这就省了很多事。

猜你喜欢
家庭孩子
家庭“煮”夫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恋练有词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