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曹廷华教授谈家庭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列首位

2019-11-04 01:40翟艳华
家人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教授家长孩子

翟艳华

采訪前,我以为像曹廷华这样的资深教授,一定对自己孩子要求很高、很严厉,没想到却不是这样——他对儿女相当宽松。这与我们想象的学霸家庭好像很不一样。

曹教授的儿子曹宇说,父亲几乎从来不帮他做选择,大到出国留学、高考填志愿、婚姻大事,小到学什么特长,跟谁玩,玩什么,都是自己做主。父亲从不以“家长”自居,为他做主,给了他充分的尊重、信任和自由。这与我们想象的学霸家庭好像很不一样。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环境中,曹教授只打过儿子一次,还是在曹宇两岁多时,其实也只是在他身上拍了两下。

但就是这两下,曹教授一直记在心里,到曹宇初二时,为了弥补当时没给他买玩具的遗憾,积攒家里所有能攒起来的3000块钱,给他买了一架钢琴。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可是一大笔钱。

对比现在的很多年轻父母,倒是舍得花钱给孩子买玩具、报培训班,但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却少了很多耐心,变得越来越焦虑。孩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健康、安全频频出现问题。

在曹教授看来,这其实是本末倒置。孩子在童真童趣中健康、安全成长比获取一般的知识、技能更重要。

为什么现在的父母这么焦虑?

我们先来看一条让人啼笑皆非的新闻:一对教师夫妻在家里给自己孩子补课,被一位学生家长投诉到教育局。

在投诉信里,家长有两个核心意思:

第1,自己孩子本来就比老师孩子差,老师还在家里给他家孩子补课,这不公平;

第2,希望提高教师子女的录取分数,或者让教师免费给自己孩子补课。

这位家长的逻辑固然让人哭笑不得,但也在侧面反映了一个扎心事实:中国父母真是焦虑到了新高度,焦虑出了新花样。

现在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焦虑?看了网上流传颇广的一个段子,或许有些明白了:有一种焦虑,叫“别人的孩子都上补习班了”。

“补习班”的背后,其实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期许,期望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但很多家长却忽略了:父母的教育焦虑会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父母焦虑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在其著作《游戏力2》中提到过一个非常著名的“第二只小鸡”的实验,观察小鸡在受到惊吓时的反应。

通过这个实验,科恩告诉我们,父母的紧张、焦虑情绪会传染给孩子,让孩子也变得紧张和焦虑,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

科恩在书中还说道:焦虑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会影响孩子的身体、思维、情绪、人际关系和行为,最终会干扰孩子的学习和社交生活,因为他内心充满了各种担心害怕,因此他无暇顾及其他。

去年就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件,有个小学生因为压力太大选择了跳楼,他在遗书里对自己的父母说,觉得自己活得太累了,无论如何努力都没办法满足爸妈的期望。所以,他选择离开,这样父母以后就不会失望了。

类似事件时有发生,这样的悲剧一再警醒我们,父母的教育焦虑,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包括生理和心理的。

我有一个在精神病医院工作的医生朋友说,每天都有不少孩子因为精神、心理问题到医院来,而且越来越低龄化。

朋友指出:一般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源都在父母身上。如果父母没那么焦虑,不给孩子那么大压力,不给孩子报那么多课外班,孩子也不会出现这么多问题。

那么,父母的教育焦虑到底该如何缓解?父母又该如何管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曹廷华教授提出了五条原则,这些原则与陪写作业、报补习班等相比要容易得多,但更实用更重要,也更简单易操作,每一个父母都能够做到。

父母如何管控自己的教育焦虑?

原则1: 管大不管小,示范最重要。

曹教授认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因此要管大不管小,示范最重要。所谓大,是指做人的操守品行,所谓小,是孩子自身的童趣爱好。一切为孩子包揽或管到孩子没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只会事与愿违,焦虑也由此而生。

但是现在很多人似乎做不到,从小就给孩子教育将来怎么办,要是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怎么办?所以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就给孩子报很多课外班、兴趣班,为孩子规划好一生,上什么学校,将来干什么。

最近就有个类似的事儿上了头条。幼儿园开学当天,一位学生家长在学校门口拉起横幅:“热烈祝贺某某某进入幼儿园小班,距离高考还有5388天”。

网友在调侃之余纷纷表达了对这位小朋友的担心和同情。一个留言说:头顶的不是横幅,是一座大山呀……还有一个评论说:本来入园是件快乐的事儿,搞一个距离高考压力立马提前了。接着一个评论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管理对孩子的期望呢?

曹教授认为,孩子的成长之路,父母给出大方向就可以,不要指给他走哪一条。路有千万条,有大路、有小路、有坎坷、有平坦、有宽、有窄。父母要培养孩子走路的能力,而不能要求他走哪条路。条条道路都能通向人生光辉的景点,有价值的景点。父母能做到这一点可能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原则2:抱着无心插柳的态度,做好两方面启蒙

曹教授认为,孩子的正常发蒙期是4~5岁。那么在这个时期,家长应该抱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态度,去做好两个方面的启蒙,其他都不必太焦虑。

一是:给孩子看一些切实的启蒙读物,教会孩子读“望天书”。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多是韵文,节奏明快,音韵铿锵,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孩子虽然对内容不知其然,但锻炼了语言感知能力。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听说读写”,其中听、诵最重要。听得多了,诵得多了,自然就会说能写了。为什么有的人说话既简短,又表达明确,还能说得动听。这跟他们小时候的语言启蒙有很大关系。

启蒙读物涉及到文学、音乐、绘画、艺术、天文、地理,是儿童百科全书类读物,囊括了不同学科。比如,孩子对天上的星星特别感兴趣,那你就教他认认星星;他对地上的花草特别感兴趣,就教他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孩子看到河流,水不断地流,你也可以讲讲带哲理的话。按照孔子的说法,就是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样,在近乎游戏的状态下,孩子的兴趣被激发了,知识就在其中。其实也是国外所谓的“自然教育”。自然界中处处都有知识,都在观察当中。

此外,启蒙读物里面还都少不了一种孩子可以接受并模仿学习的东西,即养勤知礼,能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知道什么是文明礼仪行为,这比空洞的思想灌输更有效。

二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最好的习惯,就是前面讲的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动手解决自己的一些事儿,这叫养勤;另一个就是培养孩子懂得礼貌,这叫知礼,孩子勤劳而又懂礼貌,就是开启了孩子人生最好的起点。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对于孩子的启蒙教育,家长应该抱有一种无心插柳的态度,不要去完全操控孩子。操控孩子以后,他就没有真正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也没有自己生活空间和想象空间。当然,无心插柳还是要“插“才行,而且要插深点,固根本。在此,父母言行举止的示范作用就太重要了。父母教育孩子与父母自身行为相悖,说得再动听也没用。

原则3:不要完全替孩子做选择

《小欢喜》里,英子爱好天文,她妈妈想让她读清华,最终英子被逼想要跳海。

与英子妈妈这种事事干预的父母不同,曹廷华教授基本不干预孩子的选择。从小到大,几乎每次选择都是孩子自己做主。

比如,孩子去玩沙子,打沙仗,他不管;跟同学踢足球,他也不管;孩子要发展自己的爱好,他也不干涉。相反,他会尽力去支持儿子的爱好、选择。

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曹教授连孩子高考填志愿也不干预。当年曹宇高考成绩高于北大录取线约二三十分,但他不想上北大,想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曹教授也不干预。包括曹宇选择律师职业,去美国留学,都是他自己的选择,曹教授都不干涉。

家里再穷,至少都会有一架两架书

这就是教育家的底气,是懂得教育是怎么回事的底气。虽然不说话,不为孩子做主,不紧盯孩子,不逼孩子,但是,身教胜于言传。父母的一举一动,已经给了孩子最好的建议和教育。

因为从小看到父母每天伏案写作、看书,所以曹宇也养成了很好的习惯。每天放学回到家,该复习的功课,该看的书没看,绝不看电视。

“从初二开始,我儿每天晚上九点钟准时收听美国之音的英语广播或英语教学磁带,一直到高中,所以他英语特别好。当年高考时,英语笔试满分120分,我儿考了110多分;英语口语满分100分,我儿考了满分。”曹教授说。

在曹教授看来,曹宇考了这样的成绩,第一是因为勤奋,第二是因为天生的兴趣。曹教授说:“我觉得家里再穷,至少都会有一架两架书,所以我们平常都在看书。我儿去美国留学后,买了上百本书,都是英语的精装书。毕业后,远渡重洋,寄回来两大箱。”

原则4:教育孩子要宽严相济

曹教授随口说了成都武侯寺的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是称颂诸葛亮兼告诫后来治蜀官员的名联。曹教授说,这对联其实也可以适用于教育孩子。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可以理解为:教育孩子要教育到心灵上,要让他从内心改变,那么不良的东西就会自动消失。又说:“自古知兵非好战”这句话可以改为:打孩子其实不得已,打孩子就是对孩子用兵。

最后两句可以理解为:家长要审势,什么情况下从宽,什么情况下从严,一个尺度,一个标准,宽严不分,一律严就是苛待,一律宽就是纵容。

曹教授回忆,从小到大他只打过儿子一次。在曹宇二岁多,有一次,去重庆百货商场买东西,曹宇看到了一个玩具飞机,很想要,蹲在那里不走。但是那個飞机要两三块钱,这在上世纪70年代也是笔不小的钱,曹教授实在买不起这样昂贵的玩具。没办法,就在曹宇身上拍了两下。

但就是这两下,曹教授一直记在心里,所以曹宇读初二时,曹教授把家里所有能攒起来的钱给曹宇买了一架钢琴,就是为了弥补当年没给他买玩具的遗憾。

现在的父母给孩子买玩具倒是容易了,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却少了很多耐心。动不动就对孩子又吼又叫,甚至有些年轻父母控制不住打孩子。在曹教授看来,这很要不得。父母动不动发脾气,对孩子伤害很大。所以他建议,父母要对孩子温和一些。

孩子实在不听话,可以严一点,但是尽量不要打孩子。

原则5: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对于孙辈的教育问题,曹教授也非常关心和支持,但他有自己的原则:一代不管二代事。他从不直接干预子女的教育行为,不评价,只给他们提建议。

他提得最多的三点建议是:

1.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不要去做太冒险的事儿。因为孩子的自制力毕竟比较弱,在人多的地方,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离开父母。曹教授坦言儿子小时候他虽然不干涉儿子的玩耍、爱好,但儿子回家迟了,他是一定要过问的。这是他最关注的。

2.第二是孩子的健康,要吃好,还要多运动。

3.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要让孩子有自己的童趣。曹教授坦言,其实他经常提醒子女不要给孩子们太大压力。现在很多孩子的心理压力大,学习和身体出现问题,都源于父母的教育焦点放错了位置。父母最应该关心的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包括精神、心理和身体健康,而不应该是孩子的成绩如何?将来干什么?

当父母对孩子期望不那么高,而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到育人的本质,父母就不会那么焦虑,也不会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那么最终孩子就会得到健康成长。父母也能够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目的。

其实,与升学、补课、成绩、陪写作业这些压力相比,曹教授给出的这五条原则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也更能够缓解父母的焦虑,所以,我把这五条原则送给所有年轻的父母,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无心插柳柳成荫”。或者,这也是一种“无为而治”吧。

——摘自微信公众号“家人亲子汇”

猜你喜欢
教授家长孩子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