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写作本体注重教学指导强调读者意识

2019-11-05 03:13吴巧阳
关键词:课程标准框架受众

吴巧阳

摘    要:分析美国马萨诸塞州于2017年通过的《英语语言艺术与识字课程框架》有关高中写作教学的表述可知,其具有如下值得我们关注的特点:一是以写作本体为主线设计课程;二是在各年级写作发展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出很强的教学指导性;三是注重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写作教学;课程标准;《英语语言艺术与识字课程框架》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课程改革。马萨诸塞州是美国的教育强州,其母语教育水平在美国处于领先地位。该州于2017年通过的《英语语言艺术与识字课程框架》(以下简称《课程框架》),可谓其近年来母语课程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笔者特别对《课程框架》中有关高中写作教学的表述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具有如下值得我们关注的特点:

一、以写作本体为主线设计课程

从“培养二十一世纪有文化的人”(即学生的技能和理解被期望在课堂或工作场所之外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出发,《课程框架》有关写作部分的设计紧紧围绕写作的本体展开,即: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角度考虑,结合写作行为本身的规律,提出学生在各个年级应该达到的具体而微的写作能力要求。《课程框架》从学前到十二年级都有专门的对于写作的目标设定,具体包括文字类型及用途、写作的产生与传播、研究知识的建立和展示、写作范围等四个方向。

与之不同的是,我国的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设计主线,追求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机统一。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虽然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个整体,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会有所侧重。以“学习任务群5 文学阅读与写作”为例,它从文学阅读和文学写作两个方面来描述学习目标与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提升文字欣赏能力,尝试文学写作,并通过撰写文学评论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笔者以为,课程标准的设计若能巧妙地融入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又兼顾写作本体,或许能对写作教学的实际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在各年级写作发展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出很强的教学指导性

在发展目标上,《课程框架》是按学生心智特点设计的,呈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一级一得”是它所秉承的设计理念。就写作目标而言,《课程框架》针对每个年级都设计了写作发展目标,且随着年级的增加,每一个写作发展要求又会螺旋式上升。例如,同样是“文字类型与用途”中的“写论点集中于特定学科的内容”,具体要求的阐述就会有变化:在九至十年级中具体表述为“引入精确的主张,将主张与其他或相反的主张/批评区分开来”;而在十一至十二年级中就进一步提高为“引入精确的、有见地的权利主张,确立权利主张的重要性,将权利主张与其他或相反的权利主张区分开来”,明确地加入了“权利”这一概念与相应要求。事实上,《课程框架》在各个年级发展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出很强的教学指导性,它规定了每一个目标需要实现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教师也可以通过比较相邻年级的要求找出异同点,从而突出教学重点,尽量避免学习内容的重复。此外,笔者还注意到,九年级之前,《课程框架》使用的都是单独的等级水平标准,而九至十二年级则每两年设置为一个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兼顾了课程设计的灵活性。

我国的基础教育,一般采用六三三学制,分别对应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而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都提出了阶段性的目标。它既是连续的又是独立的。就高中的写作而言,《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在目标的设计上比较宏观,没有细微到每个学年的要求。这样的目标设计更具有灵活性,也有助于差异化教学,但有时候会显得过于抽象,如“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只提供了一个需要实现的目标,但对一线教师来说,一个目标需要实现到怎样的程度,教学内容如何确定,教学方法如何选用等,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此外,不可避免地还会出现同样的学习内容一味重复的现象。因而,笔者以为,我们在制订课程标准的时候,可增加一个附录,尝试为不同的年级设置具体的指导性强的写作标准与要求,以供使用者参考,并以此充实高中写作标准的体系。

三、注重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

《课程框架》非常重视写作过程中学生应该具有读者意识。读者意识也就是写作的时候心中要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要时刻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所写的文章,即为读者而写作。出于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大学学习和职场工作的目的,《课程框架》中反复出现“读者”“受众”这些词汇,要求学生充分照顾其读者的期待与感受,并能够在写作中以此为任务,调整自己的写作目的,例如“建立和保持适合读者和目的的风格”“重点关注目的和受众是如何得到满足的”“传达一种适合学科和上下文以及可能读者的专业知识的风格”等一再被强调。

具体而言,《课程框架》在七年级的写作目标中就出现了“受众”一词,其在“写作的产生与发展”里具体表述为“重点关注目的和受众是如何得到满足的”。所谓受众,就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来考虑进一步审视和发展自己的写作能力,这对于写作者的要求来说是一大跨越,但在初中学段,这一要求尚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次。而在高中阶段,《课程框架》对讀者意识则有了更具体、更严格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九至十年级“写作的产生与发展”中,出现了“重点放在针对特定目的和读者的最重要的事情上”这样的表述。“读者”在这里首次出现并且作为发展和加强写作水平的最为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课程框架》对读者意识的重视程度。

其次,在九至十二年级的“文字类型与用途”中,诸如“预测听众的知识水平、关注点、价值观和可能的偏见”以及“建立和保持一种适合读者和目的的风格”等表述,不仅从写作内容的角度要求对读者作一预测分析,而且从文字类型上也要考虑与读者的契合性。这要求学生时刻站在读者角度写文章,写出来的文章要便于读者阅读理解。从写作角度来说,一旦意识到读文章的人不仅仅是文章的被动接受者,还是与作者一起进行交流的积极对话者,读者意识可以成为创生或选择写作内容、写作方式的重要依据,反过来会有助于写作。

相较而言,我们的课程标准更关注作者,作者意识贯穿始终。作者意识可以理解为从本我出发去理解、去表达,即以“我笔写我心”。相较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有“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的要求,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类似的表述寥寥无几。这说明课标编写者重点关注了作者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也就是学生在写作中的收获,诸如“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自由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能运用本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等表述随处可见。显然,《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并不强调读者意识。笔者以为,我们若能注意到读者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并在《课程标准》中加以体现,引起师生的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必定大有裨益。

除以上所述,《课程框架》在高中写作教学方面有关合作探究的理念、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科规范意识等表述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和深思之处。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框架受众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框架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WTO框架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