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创新语文教学的关键

2019-11-05 03:13杭起义
关键词:钱锺书科研成果中学

杭起义

回顾拙著《在中学讲钱学》的成书过程,深感创新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科研成果的转化。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师范类中文专业的知识结构趋于老化,语文教学在诸如语言运用、创新思维、阅读鉴赏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仍然固守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的知识体系,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前,语文界各种教学理念如雨后春笋,而教学内容却是老生常谈。暂不提那些五花八门、异想天开式的语文课,仅就文本解读、阅读鉴赏而言,许多由曲解、误解导致的奇思妙想,也足以令人惊诧,思维创新与文化传承更无从谈起。因此,语文教学需要突破旧有的观念和框架,引入活水清流。而高校等科研部门的专家学者们在各自领域内的重大创获,特别是文史方面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科研成果,又鲜有惠及中学语文教学。这就形成了一种格局,科研归科研,教学是教学,两者各自为政,不相往来。这种情况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关注,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大学教授如钱理群、孙绍振等,或著书,或授课,直面中小学语文。然而,少数人这类身体力行的做法远远不能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语文界不必坐等学术界将科研成果“奉送”过来,而应主动“拿来”为我所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多读书,多探究,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以适应时代之发展。

二十世纪“文化昆仑”钱锺书先生的文学作品文采斐然而饱含哲思,外在幽默而智慧充盈,其学术著作精研博考而打通中西,发明众多而识见卓越。“钱学”戛戛独造,已成为当今显学,几乎影响着全部人文学科,自然也有益于语文教学。正是由于语文教学现状堪忧与“钱学”有“资于用”,多年学习钱锺书著作之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讲点‘钱学”(简称“在中学讲钱学”)便成了我最大的愿望。

“在中学讲钱学”实验与研究撷取钱锺书谈文论艺时所总结、提炼出的一些新方法、新命题、新见解或论断,主要有“打通”说、“阐释之循环”说、“企慕情境”说、“农山心境”说、“通感”说、比喻之“两柄”与“多边”说、“丫叉句法”说、“史蕴诗心”说等八项研究成果,一一撰成论文,并以之为教学主题,分别挑选了相应的八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每课在反复试教之后,又重新修订教案,再紧扣本课特色撰写教学后记。这样,每一主题的教学都由一篇论文、一篇教案、一堂语文课和一篇后记四个部分构成。

以《曹刿论战》阅读教学为例,该课是以钱锺书提出的“史蕴诗心”说为教学主题,旨在探讨如何“打开历史文本的文学之窗”,以学会欣赏历史作品。首先是撰写理论论文,阐述“史蕴诗心”说所包含的三个相依相待的科学论断。钱锺书认为,不仅“六经皆史”,那些反映“精神之蜕迹,心理之征存”的子与集也是建构历史的重要文献,所谓“综一代典,莫非史焉”。既然把经史子集视为一个大文本,则历史就是史家收集资料、编排故事、赋予意义的叙事过程,因而也是一个代代相因、不断重构与意义增值的过程。而在具体的历史书写里,其记言与叙事等方面需要借助想象与虚构,史料也需要取舍和剪裁,使之合乎逻辑又生动逼真,如同诗歌、文学创作一样,故而史笔实是诗笔。如果说“综一代典,莫非史焉”的论断彰显出“文本的历史性”,那么“史蕴诗心”的论断则突出了“历史的文本性”,表明史与诗(文)在叙事原则上的相类相通。但史与诗毕竟通而不同。钱锺书进一步提出 “史必征实,诗可凿空”的观点,指出“真实”是历史的第一要义,而“想象”或“虚构”是诗歌(文学)的第一要义。也就是说,史家之心虽然通于诗家之心,但历史考据不是文学创作。反之亦然,认诗作史,务求坐实,则是捕风捉影,无稽之谈。所谓“流风结习,于诗则概信为征献之实录,于史则不识有梢空之巧词,只知诗具史笔,不解史蕴诗心”。这就解决了史与诗(文)之间的类而不同、异而相通的辩证关系,为解读历史作品的文学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学策略。其次,根据“史蕴诗心”说选择相应的课文《曹劌论战》撰写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整个课堂教学都要紧紧围绕钱学主题“史蕴诗心”说展开,常态课的内容或人云亦云的观点,尽量少讲或不讲。则《曹刿论战》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进行选材和剪裁、以对话为重点推动事件发展、以言论为核心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而解会教学主题“史蕴诗心”说,读懂历史文本的文学性,或者说,学会从文学角度欣赏历史文本。最后,撰写课后反思。在教学《曹刿论战》这类历史作品时,鲁迅评《史记》的名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几乎成了课堂上的“应景”之语,而《史记》何以然也?钱锺书的“史蕴诗心”说则为我们“打开历史文本的文学之窗”。教后记以此为重点,谈“史蕴诗心”说对于教学历史作品的意义。

以上所述是运用“史蕴诗心”说于语文教学中,从论文撰写、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的过程,其他几个课例情况类似于此。后来,在语文教育家蔡澄清老师的建议下,“在中学讲钱学”又增加钱锺书散文与小说阅读教学各一课,共计十课,形成“在中学讲钱学”系列课程。其课程特色可概括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尝试以钱锺书先生的有关学术成果为教学主题,包括文艺理论与创作规律、语法与修辞、训诂知识与中西文化等,兼及其散文与小说作品教学,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养成创新思维,提高文学鉴赏与写作之能力,传承富有底蕴与活力之文化,丰厚语文素养,坚定文化自信,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除了在教学中引入“钱学”之外,每一堂课的教学反思也紧扣该课教学实际,谈及当前语文教学中十个重要或热点问题,分别是:语文教学也需要“打通”、科学的文本阐释之道、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弘扬传统文化的思考、知能转化在点拨、题旨情境下的修辞学习、“丫叉句法”亟宜重视、历史文本的文学性、语文教材建设和整本书阅读。这些论述有的放矢,言无虚发,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在中学讲钱学”系列课程的实践价值。

“在中学讲钱学”实验成果经蔡澄清老师和上海市特级教师陈军老师联合推荐,得以在《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上以“汲取钱学成果,创新语文教学”专栏(由蔡澄清老师主持)的形式发表,自2018年7月始至2019年6月止,为期一年,同时也荣获2018年杭州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目前,以专栏论文为主要内容的书稿《在中学讲钱学》,也即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中学讲钱学”系列课程是钱锺书先生的理论卓见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的具体运用,是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实践的一次粗浅尝试。由于识见与能力的限制,其中一定存在诸多谬误。但是整个探究过程所期待达成的愿望或许不无意义,那就是:在研习时力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在教学时恪守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崇尚真知卓见,摒弃形式主义,尤其是谨防以崭新科技遮掩贫乏思想,以热闹课堂隐瞒无效教学,从而切实探究新课程,坚定推进新课改。

猜你喜欢
钱锺书科研成果中学
科研成果转化
钱锺书的幽默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在多解中学创新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名师学案·钱锺书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