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表现性评价设计

2019-11-06 07:06韩天琼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9年9期
关键词:轮轴表现性科学

韩天琼

(曲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0 引言

教学与评价是课程实施两个重要环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科学教育对教学评价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并结合课程内容开展不同形式教学评价活动,促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及学生能力全方位发展。表现性评价通过创建真实评价情境,直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学生真实行为表现,更多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统一性,能够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与反馈[1]。STEM教育注重学生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开展基于真实问题情景的学习;同时,为确保评价客观、公正,评价时需要把握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角度全面化等原则[2]。

1 STEM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契合点

从课程特征看,小学科学课程是基础性学科,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亲自体验、动手实践;它还是综合性学科,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4个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联系,实现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及培养学生思维的功能。STEM教育,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以更好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等综合能力。

从课程目标看,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环境与社会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科学素养正是STEM素养组成部分之一。STEM素养包含了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与数学素养,它包含运用这四门学科的相关能力、把学习到的零碎知识与机械过程转变成探究真实世界相互联系的不同侧面的综合能力[3]。

从课程内容看,小学科学课程内容通常以主题或任务形式呈现,与其它学科知识具有一定关联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STEM教育包含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内容,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以项目或任务为引导,将4门学科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 表现性评价运用于小学科学课程的可行性

表现性评价是在近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判断[4]。与传统教育评价相比,基于任务的表现性评价更具有挑战性,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把贴近真实活动教育教学情境作为评价的现实场域[5],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考,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小学科学课将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学习内容嵌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创设愉快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思考与主动探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小学科学课程中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等领域内容,可以方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与探索去了解自然,对一系列科学谜团进行解答,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而要评价学生科学知识与能力掌握情况,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表现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小学科学表现性评价

3.1 设计原则

表现性评价必须符合小学科学教育各方面目标要求,对学生科学素养进行综合评价。表现性评价必须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与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样化不仅要有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还要考虑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不仅要有纸笔测试,还需就综合任务、活动、实验等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时既要重视过程性评价,还需注重总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的设计需要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以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为引领,以国家素质教育方针为指导。

3.2 设计流程

表现性评价设计流程[6]如图1所示。

图1 表现性评价设计流程

3.2.1 确定评价目的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表现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运用STEM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与情感态度倾向性。根据表现性评价目的,教师可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否达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3.2.2 确定评价标准

表现性评价标准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设计,也可根据教师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作出专业判断。

3.2.3 选择表现类型

STEM教育倡导跨学科性,注重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去制作、设计作品或完成某项任务。小学科学课程中,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内容,可使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知识,体验科学技术对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因此可通过实验、设计、角色扮演、制作等活动对学生行为表现作出评价。

3.2.4 设置表现性任务

小学科学教育中,表现性任务设置要紧扣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目标,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各项知识与技能完成任务。在具体表现性任务中,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任务要求与行为表现规则,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支持与指导。

3.2.5 制定评分规则

评分规则通常用以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与完成成果,主要有整体评分规则与分项评分规则。整体评分规则侧重于对学生行为表现与成果作出一个整体评价,并给出综合性得分或等级。分项评分规则从某项任务不同侧面,对学生各个维度知识与技能作出评价,最后将各个维度评分结果进行综合,以此反映学生完成该项目的行为表现与任务完成程度。

3.2.6 实施并选择样例

教师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目标出发,选取典型样例,根据预置任务、规则等,将评价实施贯穿于学生完成任务的各个环节。

3.3 案例设计

本研究选取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第四课“拧螺丝钉的学问”为案例。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充分运用数学、工程、物理等领域知识,了解轮轴结构特征、组成及作用,知道轮轴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探究轮轴省力的秘密。

3.3.1 确定表现性评价目的

表现性评价目的是考查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的情况与对知识的理解以及相关技能掌握情况。“拧螺丝钉的学问”这节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结合数学、工程、物理等领域知识,自己动手制作大、小两个轮轴,探究轮轴是否省力以及其中的原理,判断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能力表现。

3.3.2 确定表现性评价标准

“拧螺丝钉的学问”课程中,表现性评价标准主要从任务分析、制作过程、制作成果、成果延伸等方面展开设计。每项标准又划分成若干具体评价要求,并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对学生行为表现与成果作出评价,如表1所示。

表1 “拧螺丝钉的学问”课程表现性评价标准

3.3.3 选择表现性评价类型

根据“拧螺丝钉的学问”这节课教学评价实际需求,表现性评价任务类型为制作、演示与评价成果。学生根据任务要求,选择合适组件制作出轮轴;制作完成后,每组向全班演示制作成果,阐释过程与原理,评价学生制作轮轴的行为表现与成果。

3.3.4 设置表现性评价任务

表现性评价任务是制作出大、小两个轮轴,演示轮轴转动情况,并阐释其转动与省力的原理。设计表现性任务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泡沫板、塑料盖、粗铁线、钩码、铁架台、弹簧秤、直尺、笔、记录纸等材料;明确制作要求与制作目标,即需要选择合适的组件完成大、小两个轮轴的制作,并演示轮轴,阐释轮轴省力的原理。

3.3.5 制定评分规则

表现性评价实施贯穿于“拧螺丝钉的学问”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在具体评分时,从课程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在完成制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学科知识、制作美观程度与结构稳定程度等作出客观评价。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统一。本研究中的“拧螺丝钉的学问”课程,注重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制作过程与作品演示进行评价,总结性评价占比较少,主要体现在对作品成果的评价。

4 结语

表现性评价不是简单地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是注重考查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与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全面考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本研究根据表现性评价设计原则与流程,基于STEM教育理念,以“拧螺丝钉的学问”课程为例,对表现性评价目的、标准、类型、任务、规则等进行了设计,以期为后续相关课程的表现性评价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轮轴表现性科学
曳引驱动电梯对重反绳轮轴断裂失效原因分析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高中说理性文言文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防拉伤遛狗绳
带式无级变速器的旋转轴的支承构造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