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策略探析

2019-11-07 01:44郑淳
世界教育信息 2019年19期
关键词:提质增效中外合作办学

郑淳

摘   要:探索并实施现代大学书院制正逐渐成为各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新举措与新实践。在构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应如何真正体现其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实现“提质增效”,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现代大学书院制是在借鉴西方国家传统书院制办学和治学理念的基础上,基于我国古代书院制的理念发展演化而来,具有典型的“中外融合 兼容并蓄”的特征。各合作办学主体可探索将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办学经验应用于中外合作办学,从创新内部治理机制、构建科学有效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入手,通过内部文化构筑、内部治理模式优化、教育教学要素再投入、育人环境氛围提升、外部支撑保障体系构建五个方面加快实现“提质增效”进程,推动办学事业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现代大学书院制 中外合作办学 提质增效 内部治理机制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一、 问题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提升我国教育的世界影响力。”[1]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的新定位和新要求就是要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通过对国外一流高等教育资源和先进高等教育理念的引进,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助力我国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全球话语权。

从1986年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落地生根至今,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已有30余年的发展历程。其间积累了大量的办学经验,达到了预期的办学成效,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构性调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企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多样化,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须进一步实现“提质增效”,才能充分适应国家发展之大变革与世界发展之大趋势。此外,对于中外合作办学自身来讲,其面临多项困境,包括制度环境之困、办学理念之困、办学模式固化之困、人力资源匮乏之困,以及尤为突出的质量保障体系缺失之困。创新内部治理机制,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办学事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

现代大学书院制是一种结合西方高校传统书院制理念、继承我国古代书院制精髓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过去的10年里,为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相关高校在探索并实施现代大学书院制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国内实行书院制的高校通常将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聚在一个固定的生活社区里,打破按专业划分住宿区域的传统,鼓励学生自由开展学术和生活交流,力图达到全环境育人的目的。通过由专业学院和书院组成的矩阵管理模式,学生能够在习得专业技能和强化学术能力的同时,通过“第二课堂”提升理想信念认知能力,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塑造领导力等。事实上,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与书院制相似,均为从属于某个教学单位的独立教学单元,或是与常规教学单位平行的教学实体。项目学生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评价方式都是相对独立的。此外,无论是探索现代大学书院制还是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均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从这一点看,如何将现代大学书院制办学经验应用于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二、现代大学书院制的逻辑起点

(一)西方国家大学书院制的历史演变

1.英国古典大学的住宿学院制:传统性与生命力

作为西方国家大学书院制的典型代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都是先有住宿学院,然后才有大学。书院具有内生性,是大学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从1249年到1991年,牛津大学先后成立了38个住宿学院,包括首个住宿学院大学学院和最近的哈里斯·曼切斯特学院。剑桥大学住宿学院的发展路径与牛津大学相似,第一个住宿学院彼得屋成立于1284年,而最近一个学院鲁滨逊学院成立于1979年,前后相隔700年之久。[3]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长达7个世纪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开创、确立、发展、重塑四个时期,形成了延续至今的“联邦制大学”的组织形式,深刻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延续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内在需求这一历史性事实。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的英国古典大学住宿学院制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就培养理念来讲,将人的特性作为开展一切教育教学的起点,强调人的个性差异,特别是通过自主学习和引导式学习实现个人的和谐发展,摒弃学习功利主义的思想。二是就培养方法来讲,强调导师制在实现个人学习目的中的重要性,导师是学生的“灵魂塑造者”。三是就教育组织形式来讲,强调学院在确定招生标准、培养模式、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高度自治性。事实上,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分权制衡的治理理念和价值取向是其仍保留高等教育纯粹感和延续高等教育生命力的最有力保证。

2.德国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变革力与现代性

与德国工业的全球核心竞争力一致,德国大学以治学严谨而在全球享有盛名,尤其是在工业人才培养领域。纵观德国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探索,其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政府与大学之间相对独立的二元关系。维也纳大学、海德堡大学等均是由当时的地方政府创建,但政府不会参与大学的一般性决策事项。因此,这种政府与大学之间相对独立的二元关系确保了德国高等教育制度自治性的存在与发展,也为后来柏林大学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強有力的社会条件保障。二是深化大学职能,强调大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相对于英国古典大学强调理性思辨的治学理念,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教授进一步提出“研究和为人类创造知识是大学的一项基本功能”。大学通过创造知识而推进研究,从而服务并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根植于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这也是德国大学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渊源。三是德国大学制度能够给予学者充分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权力。正是在这样一种宽容、具有批判性治学理念的制度环境下,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德国共计产生了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绝大多数为大学的教学科研人员。他们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剂。于此,英国著名科学家赫胥黎曾指出:德国一所财力不足的三流大学一年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比财力充足的英国一流大学在十年中取得的成果还要多。[4]

3.美国引领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以人为本与学以致用

美国在借鉴英国和德国大学体制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自身独特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现代化大学理念,即现代大学应履行好人才培养、知识创造、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众所周知,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为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撑性作用。可以说,美国高等教育与美国工业、农业、文化等产业融合的程度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以美国哈佛大学为例,该校强调“各学院应确保其自治性,这是立校之本”,该校使命是“在各个学科领域发现新知识;保留、解释和重新解释现有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方法、知识、技能和探究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将会终其一生不断地追求学问,领导社会向前发展”。由此可见,哈佛大学通过强调学院自治性而实现知识解释、传承及创新的深刻逻辑。同时,我们还应关注美国高等教育的另一大特色,即以通识教育著称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文理学院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并以构建一流本科培养体系为发展目标,打破文科和理工科的传统分类,课程设置以基础学科为主,覆盖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门类。在文理学院理念驱动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能够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的回归;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载体,实现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整合,促使学生主动拓展知识视野,提升文化自觉与理念自觉。

(二)中国传统书院制理念的回归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大学世俗化、办学功利主义、人文精神缺失的趋势愈加明显。大学精神的星光日渐暗淡,大学越来越远离了它的精神之源,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独立和尊严[5]。中国高等教育变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重塑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和大学品格——大学回归育人初心、教师回归治学初心、学生回归求学初心。作为一个文化积淀深厚、教育传统悠久的大国,我国的高等教育变革应从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信仰、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中寻求答案。

书院是我国古代兼具藏书、教学、祭祀等功能的教育机构,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对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6]。作为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书院在创始之初主要是以私学的组织形式存在,强调“授道解惑、涵养人格”,聚焦于人的德性教育。书院的创始和发展为近现代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础,其优良传统可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以德化人,以塑造爱国精神和爱国情怀作为育人目的。如兴盛于明清时期的江西九江肄武书院和福建漳南学院,均将强国护民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着力培养敢于担当、顾国家之安危的优秀人才。二是在学术研究、文化教育方面弘扬“自由治学 自由论道 兼收并蓄”的治学风气。对于学者来讲,无论持何种学术观点、来自于何种学术流派,均可平等对话,探索自然界之机理;对于学生来讲,不受身份地位、地域民族的限制,均有在书院选择“听什么”的自由[7]。三是强调专门类知识和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要求学生对专门类知识的习得与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保持协调同步,也就是“德”与“能”要保持一致。

三、中外合作办学

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扩大与质量提升脱节是近两年来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发展最主要的关注点之一。为凸显办学质量提升在推动办学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中的重要性,2013年,共计有88个合作办学项目因评估不达标被停止办学,约占当年项目总数的10%[8];2018年,被停止办学的项目或机构达到243个[9]。这不仅表明我国正在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安排,并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加大对办学全过程的审查力度,彰显了我国对加强质量监管的态度与决心,同时也充分印证了目前办学事业正逐渐进入发展的“瓶颈期”,各办学主体亟需基于办学实践探寻破解难题的“良方妙计”。构建科学有效、充分有力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办学事业“提质增效”的基本前提,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意义。目前,各办学主体在此方面的探索仍较为局限,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管理主体身份感缺失,协同性弱,分工有待细化

目前,办学项目的典型管理模式为“二级学院—职能部处”的“二元核心”管理模式,即以二级学院为办学实施主体,负责专业教学事务;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牵头,协同教务处、学生工作处、资产管理处、后勤管理处等职能部处落实相关办学行政事务。在此模式下,特别是在办学筹备期,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成为推动办学工作的关键角色,既要保持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效沟通,也要协同校内相关职能部门落实教学基础设施、师资和管理人员配备、办学经费安排、培养计划制定等一系列办学细节工作。鉴于局限的工作力量和有限的工作话语权,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在落实相关办学行政事务方面表现出力不从心、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由于管理主体身份感缺失,学校内部未能形成有效的工作协同与联动机制,使办学工作成为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和二级学院的“专项事务”。

(二)未构建有效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虽然我国正在加大對办学质量和办学成效的审查,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力图引导办学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如优化、细化、深化评估条款,增强评估专家组的各领域资源配置等;尤其是从2019年开始,要求办学主体须针对专家组拟定的问题完成“现场答辩”,进一步强化办学项目所在学校对促进办学项目“提质增效”的重视程度和整体的参与性。但在学校层面,仍然缺乏必要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如借力外方高校所在国家的第三方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国际专业评估认证、聘请国内专家学者“问诊开方”等,针对培养质量、人力和物力资源配置、管理架构等问题,对办学质量和办学成效进行适时、有效的评估,形成办学的“问题清单”,以便及时动态调整办学方向及相关资源要素的投入与配置,如进行课程设置调整、办学定位和目标优化、一流教育资源的引入等。

(三)“公益性”和“功利性”矛盾突出,办学“同质化”

中外合作办学强调办学“公益性”,强调办学实施主体开展合作办学的初衷在于吸收全球范围内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办学实施主体不得将办学视为其“创收”的途径,或将其理解为“形象工程”,仅将办学工作作为其提升全球排名的“跳板”;所有来源于办学的收入须反哺于办学质量和办学成效的提升。这意味着各高校只能通过年度预算调配等渠道,自行筹措资金用于相关工作的开展。同时,为确保办学的“收支平衡”和学生的高就业率,并保证学校学科的整体排名,各高校更倾向于在工程学科、经济学科等热门学科选择办学专业,而在国际法律、国际关系研究等的人文学科则缺乏积极性。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的相关数据,以北京和上海两地高校与美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为例,北京地区在办项目共计21个,其中涉及工程和经济学科领域的办学专业占80%,法学领域专业占近10%;上海地区在办项目共计26个,其中涉及工程和经济学科领域的办学专业则占近90%,法学领域专业占约4%[10]。事实上,随着我国参与全球事务的力度不断加强,我国亟需一批具有人文学科背景、国际视野的人才赴国际组织任职,着力提升我国的全球事务的话语权、强化我国的全球身份认同;国家层面仍存在“重审批 轻引导”的倾向,过分注重对办学资格合法性和办学实施条件的行政性审查与审批,对办学定位和办学专业选择的引导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办学要素的投入与办学目标不相匹配

实施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较高专业学术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一流人才。其所对应的教育教学环境则是强调浓厚的国际化教育教学氛围塑造和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支撑,包括引进国际通行的原版教材、科学的课程设置、高水平的外籍师资、一流水准的实验室硬件配备等。根据“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由外方高校按照其相关标准,设计好相应的教育教学环境,由中方高校负责具体实施。但现实情况为,中方高校因办学定位不同、办学成本测算偏差、经费预算不足等内在或现实原因,无法按照外方设计好的办学要求完成相关的软件和硬件配置。具体表现在“专业性”课程和“通识性”课程失衡、高水平外籍师资资源匮乏、实验室配套滞后、中方教师全英文授课能力和水平不足等方面。

四、启示与思考

现代大学书院制强调构建“横纵结合”的矩阵式管理模式和探索、利用各方资源开展全环境育人、“博雅”教育即通识教育体系的塑造,以及“书院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中外合作办学可在充分借鉴书院制育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内部文化构筑、内部治理模式优化、教育教学要素再投入、育人环境氛围提升、外部支撑保障体系构建五个方面,加快实现“提质增效”的进程,推动办学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不惑、不忧、不惧”,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重塑身份认知

书院制理念强调形成书院的“内部文化”,强调发扬、传承、创新书院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品格。由于特殊的办学要求和特质化的办学理念,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浸润”于多元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环境中,难免缺乏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力与对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办大学的根本要求,牢固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感,要将优化、深化、细化思政育人工作作为实现“提质增效”的根本性前提。这是现实应然,更是态度使然。通过不断提升项目学生群体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度,创新思政育人的平台、方法和内容,将理想信念教育注入项目学生身份认知重塑的全过程中,使项目学生在面对西方文化势力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时,能够“不惑”;在学习上和生活中处于“逆水行舟”之时,能够“不忧与不惧”。

(二)“两纵一横”,探索构建“三导师制”的矩阵式培养模式

众所周知,“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是英国“书院制”高等教育理念和模式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强调“师徒关系”的全方位升华,即导师不仅要负责对学生在专业学术能力方面的指导,也应负责引导学生实现全维度的个人发展,包括人格与价值观塑造、认知水平提升等。鉴于中外合作办学事业是针对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人才培养理念、方法、路径理应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和可普及性。各办学主体可将英国的“导师制”引入合作办学全过程,探索构建由高校二级学院和职能部处协同參与的“三导师制”——专业导师、思政导师、能力导师,形成专业能力养成、思政水平提升、综合能力塑造的“两纵一横”培养模式(见图1)。具体来讲,二级学院和职能部处将相互协同完成学生的育人全过程,即由二级学院负责专业教学,由校学生工作处牵头二级学院负责搭建以“思政教育”为内容的“第二课堂”,由校教务处、招生与就业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落实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强化、职业设计能力塑造和国际视野提升的相关项目。此外,在校级层面成立合作办学推进工作小组,实现对相关行政事务和教育教学的“垂直扁平式管理”,提升工作成效。

(三)“以人为本”,打造特色鲜明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是美国在充分吸纳英国和德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践而演化出来的一种培养方式和培养理念,是美国引领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得意之笔;我国传统“书院制”模式强调以德化人、涵养人格,聚焦人的“德性”教育。通识教育的内涵极为丰富,对于其概念目前还难以找到较为一致的表述,但综合各种观点可概括为:强调对“人”的培养、对“公民”意识的塑造;强调学习者的知识维度和架构是全面而广博的,应兼具科学视野和人文素养;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与自我价值观的塑造。从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诉求来看,通识教育的设计应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旨在通过多点聚焦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习得“厚重朴实”的家国情怀、“站高望远”的国际视野、“雅文志趣”的人文素养、“前沿拔萃”的学术研究能力。具体可在六个维度进行课程设计与探索:一是“全球意识”,即伦理价值观塑造与世界先进文明感知;二是“全球交往”,即跨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三是“人文涵养”,即中外传统文学鉴赏,提升美学认知;四是“全球发展”,即了解中外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对比;五是“批判与反思”,即“批判性”思维塑造与理性反思能力;六是“新技术能力”,即学习“大数据”构建、程序编程等技术手段。

(四)“中外融合”,探索建设高水平国际化住宿园区

“书院制”模式强调对立体式育人及知识“自然交互”环境的塑造,力求打通专业和教学年级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年级之间的学生、导师共处一个学习和生活环境的状态,淡化学习和生活的“分界線”。合作办学历来被冠以“不出国门便可享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美誉,其中全英文“浸润式”的学习和交流环境即是其最突出的比较优势之一。诚然,目前几乎所有办学项目或机构均已基本实现全英文学习环境的塑造,但如何提升学生生活环境的国际化氛围亟待探索。建设高水平国际化住宿园区将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路径之一,即按照国际通行的软硬件标准,以合作办学学生、部分非合作办学中国学生和来华留学生为主要居住群体,并安排“三类导师”轮流居住于该生活园区,一方面确保相对浓厚的国际化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打破师生之间固化的身份认同感,强化学生对于导师的信任感,通过不断的良性互动,构建和谐共进的新型“师徒关系”,真正实现全环境育人的构想。此外,打造一流的国际住宿园区也是一所学校国际化理念和国际化发展进程的重要体现,是塑造浓厚国际化环境的关键举措。

(五)“多方参与 合力共治”,构建科学有效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以办学实施单位为主体,充分引入国际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和国际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多方参与 合力共治”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提质增效”的关键支撑点。办学主体应在全球范围内借力相对成熟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如参考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委员会(CHEA)、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开发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构,探索构建基于我国办学实际和办学需求的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办学主体还应积极参与国际专业认证,如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国际商学院协会(AACSB)等,在国际标准框架内提升相关学科专业的全球认可度。此外,切实找准办学实际工作的问题,确保办学质量与办学成效的持续提升,关键在于探索形成与学校自身长远期发展规划相适应、相匹配的具有“基于中国 扎根中国”的特色化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体现“中国式”合作办学的独特价值取向、目标导向、成果导向。具体来讲,办学实施单位须充分认识到其实施办学“主体性”地位,本着“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兼容并蓄”的根本性原则,将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优化真正统一到服务学校创建“双一流”高校、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五、结语

诚然,我国高校需积极致力于探索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现代大学书院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中外合作办学须加快实现“提质增效”,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深度聚焦质量提升,将这样一种兼具传统办学特色和现代育人优势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切实转化为推动我国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各国高等教育体系互学互鉴的不竭动力。同为推动落实我国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思路和重大实践,现代大学书院制和中外合作办学应相互借鉴各自的育人经验,合力开展实践创新和理论构架,力争在未来形成“具有现代书院制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理论和实践体系”,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拔尖人才提供关键支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2019-08-01.

[2]刘海燕.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发展路径、现实困境及对策探讨[J].教育探索,2018(1):56-60.

[3]邓磊,杨甜.古典大学文化生活的现代续延-英式住宿学院的缘起、承继与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3(9):89-94.

[4]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96.

[5]刘克利,胡弼成.秉承书院优良传统 重塑中国大学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6):9-14.

[6]何毅.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的大学学院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26.

[7]朱汉民.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01.

[8]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进入质量提升新阶段[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3165/201412/t20141208_180487.html,2019-08-11.

[9]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批准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终止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62/201807/t20180705_ 342056.html,2019-08-13.

[10]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名单[EB/OL].http://www.crs.jsj.edu.cn/aproval/getbyarea/1,2019-08-13.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

猜你喜欢
提质增效中外合作办学
贡山县核桃提质增效措施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精细化管理促提质增效分析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烟叶生产模式的实践应用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新形势下基层国土资源工作提质增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