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赏析

2019-11-08 08:50
关键词:幻想曲管弦乐舒曼

方 园

(铜陵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十八世纪末,受法国大革命,以及工商业发展的影响,整个欧洲社会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贵族阶层逐渐没落,平民阶层的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浪漫主义思潮开始在欧洲蔓延。浪漫主义首先兴起于文艺创作,继而影响到了音乐创作。浪漫主义的作曲家追求原始、自由、真挚的情感,喜爱热烈地表达出爱情、幻想、回忆、梦幻、死亡、异域、神秘等感受。浪漫乐派的音乐题材常包含对情感的描绘、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无边无际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上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夸张的手法也使用得特别多。这个时期,名家辈出,群星璀璨,舒曼以其独特的风格扮演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1]。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Re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1856) 出生于德国音乐重镇莱比锡附近的小城镇茨维考。舒曼自幼敏慧,少年时期的他善于即兴演奏,并尝试作曲。1829年,舒曼开始在音乐教育家维克的门下系统地学习。隔年创作出《阿贝格练习曲》,1832年创作出《蝴蝶》,1840年至1843年间,舒曼创作出了许多歌曲、室内乐、交响曲以及一些合唱作品等。除了作曲以外,舒曼在音乐评论上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他为音乐期刊所撰写的音乐评论以其丰富、流畅、富有诗意的散文风格著称。比如,1831年,舒曼对肖邦的《请伸出你的手》高度赞扬,评论中写道:“先生们,脱帽致敬吧!这是一位天才!”[2]舒曼是浪漫乐派的核心人物,在其创作上常常将音乐与文学结合在一起,并具有强烈的抒情主义情怀,被称为“音乐诗人”[3]。在此,笔者仅就舒曼创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予以赏析。

一、《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在浪漫主义乐派兴起的大环境下创作的。首先,音乐家们不再依附于贵族或教会,他们有更加独立的社会地位;其次,音乐欣赏不再是上流社会的特权,平民也可以自由地欣赏音乐。这个时期,很多作曲家同时也是演奏家,他们常常通过音乐会来推广自己的作品。为了迎合大众的欣赏品位,炫技式的创作和演出成为当时音乐的一大特色。然而,舒曼却不愿意随波逐流,为了炫耀技巧而牺牲创作的内涵。1841年,舒曼创作了《A小调钢琴与管弦乐合奏幻想曲》,他明确地表示:“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无法为了炫耀的目的而写作协奏曲,因此我必须想出一些不同的东西。”[4]

《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舒曼晚期的作品。音乐史学家一般以1840年为分野,将舒曼的作品分为两个阶段。1840年以前,他写了许多钢琴小品,比如《狂欢节》。这些早期的作品带有很多生动幻想的元素,并且受到民歌的影响,与传统严肃刻板的风格背道而驰。1840年以后,舒曼不仅创作钢琴曲,而且创作了很多交响乐、室内乐、协奏曲、合唱音乐及歌剧。其中,很多乐曲是应其妻子克拉拉的要求创作的。克拉拉就曾在其日记中写道:“如果他能够为管弦乐团创作,那真是太好不过了,他的想象力无法在钢琴里得到充分的表达,他的曲子表达的完全是管弦乐的情感。我最大的理想就是他能为管弦乐撰写一曲,那才是他的天地,真希望我可以引领他走向那个境界。”[5]舒曼的协奏曲除了《A小调钢琴协奏曲》外还有1850年创作的《引子与热情的快板》《大提琴协奏曲》和1853年创作的 《小提琴协奏曲》,这些都属于舒曼晚期的作品。

《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在《A小调钢琴与管弦乐合奏幻想曲》的基础上添加两个乐章创作而成的。1845年,舒曼把他在1841年创作的《A小调钢琴与管弦乐合奏幻想曲》作为第一乐章,再加上两个新创作的乐章,重新扩展成为一首具有三个乐章的钢琴协奏曲。其中,第一乐章引导整首歌曲的主题,第二个乐章在钢琴和乐团之间持续温柔婉约的对话,第三乐章则是充满活力的节奏体现,从而达到整首乐曲的一致性。

二、《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过程

舒曼在1841年创作的《A小调钢琴与管弦乐合奏幻想曲》本来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作品,但是为了使之成为一首协奏曲,必须要对原曲做一些扩展。克拉拉在日记中写道:“舒曼已经将《幻想曲》变成了《A小调钢琴协奏曲》,成了名副其实的协奏曲。”[5]舒曼也在其协奏曲的手稿上写道:“第一乐章,为独立的乐章,1841年写于莱比锡,名为《幻想曲》,其它乐章于1845年的5、6月间在德勒斯登完成。”《A小调钢琴与管弦乐合奏幻想曲》的创作速度非常快,大概只用了3个星期的时间。舒曼曾试图以《深情款款的快板》为题来出版此乐章,但是未能够和任何出版商达成协议,于是此乐曲被暂时搁置下来。1844年,舒曼移居至德勒斯登,第二年,舒曼在《A小调钢琴与管弦乐合奏幻想曲》的基础上加上一个慢板乐章的间奏曲和轮旋曲,使之成为一个具有传统的三乐章的协奏曲,也就是著名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6]。

此乐曲的完成克拉拉居功至伟,事实上,舒曼移居至德勒斯登,主要是因为克拉拉希望舒曼的病情可以通过新的环境得到好转。在此期间,舒曼忧郁症愈发严重,其精神状况愈来愈不好,经常出现幻听,不断受噩梦折磨,精神几乎崩溃。然而舒曼还是创作出了该协奏曲的第二和第三乐章。可以说,《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完成几乎是一个奇迹。

此作品的三个乐章,创作间隔虽然有4年,但是在创意、主题、节奏感和情感表达上浑然天成,自然融合,似乎完全没有受到舒曼病情的影响。此作品由克拉拉于1846年在莱比锡首演,获得非常好的评价。在以后的日子里,舒曼也曾指挥此乐曲和克拉拉同台在维也纳演出。舒曼去世后,克拉拉仍然经常在其音乐会上演出此作品。该作品成为了19世纪钢琴协奏曲中最受欢迎、也是代表舒曼最高水准的作品之一[7]。

三、《A小调钢琴协奏曲》之解析

舒曼在1941年创作了《A小调钢琴与管弦乐合奏幻想曲》,也就是后来《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这一乐章忠实地体现了舒曼对协奏曲的一些独特的理解。1939年,舒曼曾经对钢琴协奏曲这样评论:“将乐团与钢琴结合,这时乐团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乐团与钢琴互相交织,呈现出美好的景象。”[6]《A小调钢琴与管弦乐合奏幻想曲》采用了奏鸣曲的形式,主体因素在钢琴与乐团的对话中发展,独奏乐器在全曲中处于中心地位,同时乐团部分也扮演重要角色。另外,与传统协奏曲不同的是,装饰曲完全由舒曼本人提供,而不是使用其他人或由演奏者所写的装饰曲。

浪漫主义初期,协奏曲的中心是独奏乐器,比如肖邦的协奏曲中常常把钢琴作为中心,而乐团部分则很少有达到可以和钢琴相互呼应的高度,从而导致钢琴与乐团存在一些融合的问题。对于《A小调钢琴协奏曲》,舒曼是这么评价的:“这是一首大概介于交响乐、协奏曲和大型奏鸣曲之间的作品。”[6]在这个作品中,乐团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和钢琴形成了一唱一和的关系,使得钢琴与管弦乐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这与其他浪漫主义乐派惯用的手法有很大的不同。

《A小调钢琴协奏曲》的第二和第三乐章创作于1945年。第一、第三乐章使用的是古典奏鸣曲形式,第二乐章为三段体。仅从形式上看,此协奏曲似乎也是遵循了传统的古典形式,但是实际上与古典的协奏曲有本质的差别。首先,《A小调钢琴协奏曲》没有使用合头曲式;其次,三乐章为连续的演奏,中间没有停止,而是在乐章与乐章之间以主题的变化实现统一性;最后,钢琴与乐团的紧密关联,使得乐团对钢琴的呼应和支持大大加强。舒曼协奏曲与古典乐派协奏曲最大的不同,在于单一主题的创作理念。这种作曲技巧,成为浪漫时期创作大型作品的重要理念,在《A小调钢琴协奏曲》中,舒曼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一面。

《A小调钢琴协奏曲》中每个乐章的曲式结构是不同的。第一乐章,为深情款款的快板,其曲式较为复杂;第二乐章,为优雅小行板,曲式上为三段式的清晰结构;第三乐章,主题是第一乐章主题的延续,在曲式上采用轮旋曲形式。如表1所示。

表1 《A小调钢琴协奏曲》各个乐章的功能

第一乐章,以一个由乐团制造出来的强音,加上钢琴独奏者的一个下行和弦音,亮丽地打开一个由三个小节组成的序奏。这与贝多芬第五号钢琴协奏曲以一个简短、单一的降E大调和弦开启管弦乐团部分,接着展开一个强大的、精神充沛的无伴奏的钢琴部分,有异曲同工之妙。

序奏后,呈现了第一主题,也是整首协奏曲中最主要的核心,先由管弦乐团第一次呈现,再由钢琴以相同的旋律回答。首先是三个下行的音符开启这个主题,然后是四个音的上行和一个下行五度的间距,接着是一个八度的上跳和一个回音,最后由音阶式的下行回到了主音。第一到第四小节的乐句,强调的是正拍的感觉,为渐进式的移动;第五到第八小节,为第二个乐句,使用了切分音,意欲消减正拍的感觉,从而与第一到第四节,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主题,遍及整首协奏曲,不论在调性、速度、节拍还是情绪上,都做了各种变化循环。第一主题后是热闹气氛的第二主题,由单簧管在乐团部分吹奏出主旋律,使用下行的三音、渐进上行的四音,与上行的十度。结束主题,以号角花式的形态合奏演出,在进入发展部之前,乐器逐渐减少,只剩下钢琴在发展部独奏出现。发展部为夜曲般的谱曲,开始时是钢琴与单簧管之间温柔的对话,并由长笛、低音管、弦乐器来丰富,大提琴在低音部支撑,形成室内乐的形式。发展部以后,进入再现部。再现部和古典形式一样,以主要主题开始,第二主题和结束主题都建立在主调上。装饰部分出现在第一乐章的尾声,它整合了整个乐章的主题变形,大部分音域在感情的中间音区,这也是舒曼钢琴作品的特色。尾奏是第一主题的一种变形,钢琴和乐团都以强大的力量演奏,乐团与钢琴独奏者相互辉映,最后结束在A小调上。

第二乐章是一个较小型的乐章,相对于大型和戏剧化的第一、第三乐章,此乐章显得亲切怡人,ABA三段式的曲式结构清晰简单。A段为F大调,B段为C大调,乐章末以A大调、a小调、A大调的调式结构,过门到第三乐章。第一个A段,是开始主题,是钢琴与乐团之间的问与答。接下来的B段,钢琴则成为伴奏,而由乐团部分的大提琴提供主旋律。再次回落到A段,则继续维持钢琴与乐团的对话效果。值得玩味的是第二乐章的过门。此段渐渐进入寂静、安宁,突然远处升起一股神秘的号角声,使我们回忆起第一乐章的主要主题。钢琴也以半音效果温和地做出回应,而号角声也安静地以小调再度陈述一次,增加了神秘感。

第三乐章,印证了“把最好的留到最后”这句话。通常最光辉的协奏曲乐章,都是保留到最后才亮丽出场,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也遵循了这个惯例。第三乐章的主要主题,钢琴在A大调上,出现了源于第一乐章的主要主题的变形,以精神饱满的三拍舞曲形态呈现。此主题的变化,开始于一个号角花式吹奏的上行主题,从三度跳进下行的音程开始,呈现了强大的力度,适度地改变了原主题的特征。第二主题,则展现了舒曼擅长使用的切分音手法,让听众感受到强烈的节奏变化,同样采用乐团与钢琴一问一答的方式呈现。在结束主题中,乐团单独演奏,使独奏者在尾奏之前有一个短暂的休息。尾奏的长度超过200个小节,它进一步将前面协奏曲的素材加以整合,涵盖了钢琴上的所有音域。

总的来说,在《A小调钢琴协奏曲》中,舒曼集合了传统协奏曲的概念,同时又结合了当时协奏曲的独特风格,具有高度的独创性。最具有特色的是一单一主题的概念建立在三个乐章上,由和声、旋律、节奏的变化,赋予此曲旺盛的生命力。舒曼超凡的创造力,将单一与变化贯穿三个乐章,完美地达成了乐曲的主题单一性与变化性的统一。

四、结语

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毫无疑问是钢琴协奏曲的经典之作。钢琴独奏部分技巧高超,但丝毫不给人炫技的感觉,反倒是和管弦乐部分浑然一体,将舒曼的浪漫主义情怀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协奏曲同时也保留了许多古典协奏曲的特征,例如在调性安排上,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调性,承袭了古典乐派的规则,完美地勾勒出曲式的架构,使之具有高度的演奏创作性。

猜你喜欢
幻想曲管弦乐舒曼
桑科草原幻想曲
快乐幻想曲
长发幻想曲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失控”乎?“掌控”是也!——鲁肯斯《失控》管弦乐配器技法拾趣
青少年民族管弦乐作品展演在北京举办
2014德国法兰克福展看舒曼钢琴华丽蜕变
玩意
音乐与爱情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