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的构建

2019-11-11 06:04马振锋岑俊梁生强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职业教育构建

马振锋 岑俊 梁生强

【摘 要】本文阐述广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四种机制,针对广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运行中精准扶贫经费较为紧张、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欠缺、职业学校培训管理随意、创新创业教育意识薄弱等问题,提出加大精准扶贫经费的扶持力度、提升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效果、重视职业学校培训管理的完善、注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等对策,从而完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促进广西职业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广西  职业教育  精准扶贫  机制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C-0006-03

目前,精准扶贫是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精准扶贫主要是针对贫困人员以及贫困家庭开展的相应帮扶,使得贫困人员以及贫困家庭能够从根源上脱离贫困。近年来,广西尤为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注重借助职业教育实现区内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化,通过职业教育实现脱贫目标。广西在依托职业教育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应立足本区域、贫困人员以及职业教育等方面的状况,构建适宜本地发展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从而推进广西职业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

一、广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的四种方式

(一)学校招生扶贫机制

广西职业学校借助招生契机,在招生准备期间,成立了多个专门的招生工作小组,每个小组分配相应的任务,小组之间通力合作开展招生宣传活动。在招生过程中,招生小组深入实地,走访区域内的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并做出翔实的记录,通过实地走访了解了区域内贫困学生以及贫困家庭,在征求贫困学生报考意向时,一旦贫困学生愿意报考职业学校,则给予贫困学生优势条件,确保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在招生完成后,需要针对记录中报考本校的学生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筛选出贫困学生信息,对贫困学生进行后期跟踪帮扶。

(二)职业学校培训机制

由于广西的大部分贫困人员以及家庭处于农村,这些农民作为剩余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除了能够从事简单的农业耕种外,其无其他工作技能,因此生活在贫困之中。职业学校能够借助自身特点,依托学校的资源与教师队伍,与当地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对贫困人员实行定期技术技能培训,让贫困人员获得相应的工作技能,以便贫困人员顺利就业,从而改善贫困现状,有效实现脱贫致富。

(三)派出专家指导机制

职业学校针对残疾、年老体弱等部分特殊的贫困人员,应制定翔实合理的精准扶贫计划。广西职业学校对于特殊贫困人员,往往针对性派出专业性骨干教师前往贫困人员家庭,面对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帮助特殊贫困人员获取生产技能,并及时解决特殊贫困人员面临的生产问题。另外,在派出专业骨干教师进行精准扶贫时,教师为帮扶贫困人员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全方位跟踪扶持,缓解贫困人员忧虑心理,帮助贫困人员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利导贫困人员脱贫的进程。

(四)网络教育综合机制

广西职业学校全面依托远程信息技术,为贫困人员打造专门的学习平台,在平台上发布综合性培训课程与信息资源,且信息资源以及培训课程契合贫困人员认知水平。同时,为了便于贫困人员进行网络平台学习与互动,学校专门安排了网络平台跟踪指导教师,帮助贫困人员解决平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更为详尽的技术技能指导,从而利导贫困人员更为快速地掌握技能精髓,顺利实现就业,进而完成精准扶贫任务。

二、广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运行中凸显的问题

(一)精准扶贫经费较为紧张

第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經费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往往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支持,较少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实现经费的扩充,当政府给予的经费数额不足时,则职业学校精准扶贫便停滞不前,从而制约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预期效果的实现。

第二,职业学校对于筹集的建设经费,往往将大部分用于教学资源建设上,剩余的经费中只划拨少部分用于精准扶贫建设,导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中出现经费紧缺现象,这导致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精准扶贫管理不合理以及精准扶贫责任不明确等,严重影响精准扶贫的效果。

(二)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欠缺

第一,职业学校教师思想意识中缺少精准扶贫理念。广西职业学校大部分教师将精力重点放在学校教学方面,对于精准扶贫往往停留在表面上,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缺乏深入的了解,往往仅根据精准扶贫字面意思定位工作,将精准扶贫理解为单纯依托传授技能以及给予钱物进行扶持,欠缺对精准扶贫深入挖掘,缺少精准扶贫创新手段,导致贫困人员获取技能知识效果不理想,影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开展。

第二,职业学校从事精准扶贫工作的教师欠缺专业技能。虽然广西地域广阔、人员众多,但是资源较为有限,导致出现较大数量的贫困人员,对于广西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来说,其面临着帮助这些贫困人员脱贫的压力,因此需要配备大量培训教师。然而,职业学校教师的数量有限,需要招聘相关专兼职培训教师。广西部分职业学校为了快速配备相关培训教师,放低了招聘要求与条件,导致聘用的专兼职教师能力与素质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培训活动的开展效果,致使贫困人员无法有效提升技能水平,从而阻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运行。

(三)职业学校培训管理松散

第一,职业学校未建立专门的精准扶贫培训师资队伍。广西大部分职业学校组织并开展精准扶贫培训活动的教师,多为职业学校任教教师,少数培训教师属于校外聘请的专业兼职教师对于大部分担负培训任务的校内教师而言,其承担着许多教学压力,导致开展精准扶贫培训的精力不足,影响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对于少数校外聘用教师来说,其作为兼职教师,对于培训的关注力度较弱,致使培训往往重在形式,导致培训欠缺实效性。

第二,职业学校培训欠缺完备的培训制度。广西部分职业学校在组织精准扶贫培训活动时,缺失翔实的培训计划,培训手段较为守旧,培训场地存在局限性,培训安排较为随意,欠缺系统的培训机制,培训活动考核制度不够健全,欠缺相应的培训激励方案,因此职业学校需要健全精准扶贫培训制度,从而利导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创新创业教育意识薄弱

第一,职业学校培训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关注度较低。其一,广西职业学校部分精准扶贫培训教师在开展工作时,仅仅重视培养贫困人员的从业技术技能,较少涉及创新创业思想,且培训教师自身欠缺创新创业能力与意识,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中,认为贫困人员只需要掌握就业技术技能便可,因此积极引导贫困人员向就业方向发展。其二,广西职业学校部分精准扶贫培训教师虽然对贫困人员进行创新创业培训,然而培训方法以及手段不合理,培训内容较陈旧,培训安排较随意,培训实效性不强,导致创新创业培训质量不尽如人意,贫困人员对于创新创业缺少想法。

第二,贫困人员对于创新创业认识模糊。其一,贫困人员自身抵触创新创业思想。广西不少贫困人员来自偏远山区,其生活环境贫困落后,家庭经济状况困难,因此在职业教育帮扶下接受职业学校开展的脱贫培训时,从内心来说只是渴望获得就业的一技之长,从而缓解贫困现状。由于创新创业需要大量的运行资金,处理许多棘手的经济关系,因此贫困人员感到不现实,故排斥创新创业思想。其二,贫困人员获取的创新创业信息过于空洞,仅通过培训教师描述与教学展示在脑海中留有些许印象,使得贫困人员对于创新创业无从下手。如部分教师针对贫困人员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时,所举事例过于守旧,涉及内容过空过大,导致贫困人员通过培训未获取可用信息,致使贫困人员对于创新创业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因而对创新创业提不起兴趣。

三、广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的完善策略

(一)强化精准扶贫经费的扶持力度

第一,广西职业学校应开辟出更全面便捷的经费获取渠道。广西职业学校除了依靠地方政府获取精准扶贫经费外,应发挥学校师生的集体智慧寻找经费筹集方法,充分借助社会各界力量筹集精准扶贫建设经费,广泛借助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资金,以及依托校内发展特色经济产业,有效扩充精准扶贫建设经费,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奠定基础。

第二,职业学校应重视建设经费的合理分配。将建设经费尽可能充足地划拨至精准扶贫建设方面,确保精准扶贫基础设施的建设,利导精准扶贫责任落实,规范精准扶贫监管过程,保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力度。

(二)提升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效果

第一,职业学校应培养教师精准扶贫思想。广西职业学校应借助培训以及宣传等手段,应用新兴的精准扶贫理念,收集相关精准扶贫代表性事例,强化职业学校教师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识,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精准扶贫观念,利导教师深入发掘精准扶贫内涵,拓展精准扶贫的应用范围,创新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激发精准扶贫的实施活力,让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焕发生机。

第二,职业学校应全力助推教师能力培养。广西职业学校应认真把控教师招聘过程,应用科学的人才引进观念,设置精准规范的人才招聘制度,注重考察应聘者的综合能力与经验,给予教师足够的培训进修机会,确保教师熟练应用专业技能实现精准扶贫任务。

(三)重视职业学校培训管理的完善

第一,职业学校应完善专职精准扶贫师资队伍制度建设。广西职业学校需要针对精准扶贫现状以及相关情况,选聘专业性强、综合能力佳的教师组成专职精准扶贫队伍,尽量减少对外聘请兼职教师,尽可能保证精准扶贫教师队伍的完整性与实效性。

第二,职业学校应着力关注培训制度的完善。广西职业学校应针对精准扶贫工作制定相对完整的培训制度,规范精准扶贫的开展程序,指导精准扶贫的运行手段以及发展方向,利导精准扶贫培训机制的有效构建,并针对精准扶贫培训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使得教师能够自觉自愿参与到精准扶贫培训工作中。

(四)注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意识

第一,职业学校应丰富培训教師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广西职业学校应借助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手段,让精准扶贫培训教师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进而转变培训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与看法,并不断规范精准扶贫培训教师的创新创业培训方式与步骤,及时更新创新创业培训的内容,保证培训发挥最佳效果。

第二,激活贫困人员的创新创业意识。要帮助贫困人员深入了解创新创业理念,培训教师可以依托身边典型的贫困人员创新创业成功事例,引导贫困人员树立创新创业的信心,让贫困人员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的可能性与重要性,唤起贫困人员创新创业的激情,并为贫困人员指明创新创业的行动方向,以便贫困人员投身于创新创业浪潮中,从而有效实现脱贫致富的行动目标。

总之,广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精准扶贫机制的构建运转,针对目前构建(下转第18页)(上接第7页)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中凸显的问题,我们需要及时运用智慧力量,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多角度、多方面入手制定解决措施,进而发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的应用效能。

【参考文献】

[1]向昭颖,张冰松.农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意义、问题及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8(4)

[2]彭晓红.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立论依据、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7(24)

[3]何艳冰.精准扶贫要求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7(3)

[4]李延平,陈琪.西部农村“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制度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17(12)

[5]李鹏,朱成晨,朱德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作用机理与实践反思[J].教育与经济,2017(6)

[6]王锋,侯长林,张亮.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与路径选择——以贵州省为例[J].职教论坛,2017(1)

[7]刘胜勇.职业教育有效对接精准扶贫[J].教育与职业,2017(9)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工业4.0背景的职业教育扶贫研究与实践”(GXGZJG2017A037)

【作者简介】马振锋(1966— ),男,广西百色人,百色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工作;岑 俊(1966— ),男,广西百色人,百色职业学院院长,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梁生强(1982— ),男,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工作。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职业教育构建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