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娟:《 “中学西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1735—1911)
——以英语世界为中心》

2019-11-12 23:08陈婷婷,王潇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9年1期
关键词:古典小说译本译文

上海师范大学宋丽娟博士的题名《“中学西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1735—1911)——以英语世界为中心》(简称“宋著”),作为“中西文学文化关系研究丛书”的第四部专著于2017年10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付梓问世。宋著以1735—1911年这一特定历史语境下中国古典小说的西文译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宏观照察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明清期间“中国古典小说的西传”;通过中文文本和西文译本的对比研读,进行微观层面的个案分析:梳理考证译成西文的中国古典小说篇目,分析求证西人翻译中国古典小说的动机和策略,考察承担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的译者身份,描述中国古典小说在翻译中产生的异变并分析变异现象的文化缘由,探究中国古典小说西文译本的多种载体形式或文本形态。

宋著共有绪言和六章内容。绪论部分对我国“中学西传”的研究现状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对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作者对《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以及《好逑传》等小说译文改编和处理加以分析,认为它们初步确立中国古典小说的西译范式,为中西文学比较与交流提供了契机。第二章基于西人对选译中国古典小说题材拓展,指出西人经历了翻译策略的多元化变迁以及从纯粹翻译向翻译和研究相结合的模式转换。第三章以《中国丛报》《凤凰杂志》《中国评论》《远东杂志》和《亚东杂志》等英文期刊为中心具体考察其翻译的中国古典小说。这些报刊既是西方了解中国审美旨趣和价值观念的有效媒介,同时亦有助于我们从“他者视角”审视与反观中国文化内涵。第四章以英文本中国古典小说选译辑集为中心,通过对四部典型作品举隅和原译文比较分析,系统地展现了中国人在西方世界的集体群像。第五章考察了1841至1911年中国古典小说在英语世界译文单行本的发行与翻译情况,认为译文与中文文本差异形成了中国古典小说西译中移植和变异的互生形态,提出对其背后翻译心理进行探讨的必要性。第六章立足文化阐释学和跨文化形象学视角,从版式、符号和插图三个方面分析考察了中国古典小说西译中非语言符号的翻译及其文化含义,探明了中西文学交流的双向性和不平衡性以及中西文学文化交流中的权力关系制约。

面对浩如烟海的西洋小说中译本,宋著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古典小说西译与西洋小说中译的双向性和不平衡性,揭示了中西文化文学交流中的权力关系制约,为读者认识作为西方人的“你”眼中的东方人“我”提供有力的实例和论证,为读者客观公正地看待并分析双方文学文化交流的史实与原因提供理论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为国人进一步思考中国文学如何更好走向世界提供借鉴。在我看来,宋著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大到谋篇布局,小到章节设计,宋著都匠心独运、环环相扣。全书紧扣时间脉络,将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分为相应历史阶段,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的历史进程及其阶段性特征。第一章和第二章考察了1735—1840年间中国古典小说翻译的开端与发展。第三、四、五章分别从外文报刊、译文选集和译文单行本三个不同形式载体论述了1841—1911年间中国古典小说的西译。第六章从跨文化交流层面及“自我投影”和“他者审视”角度总结性解读了明清古典小说西译流变及其背后社会、宗教与文化渊源。如第六章第二节第三部分,作者将中国古典小说译本中“中国形象”话语谱系分为隶属于不同历史文化阶段的三部分,即18世纪的“道德理性之乡”、18世纪末至19世纪在浪漫主义中孕育而生的“中国情调”以及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在现代主义和西方“俯视”的视角下诞生的“多面的中国”。

文章注重前后照应,起到回环复沓之效。第二章指出才子佳人小说西译时,描绘了中国人以诗书为伴、以美酒会友的生活场景,认为中国士人阶层既恪守节操又放纵才情的人格选择和生存状态无形中契合了西人对文明高雅生活的期许……在西方社会营造出美好而愉快的中国情调。第六章的论述与第二章形成观照,方便读者在脑海中构筑出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的历史进程的基本框架;19世纪中叶,战争的炮火粉碎了西方人对中国的憧憬,中西地位逆转,现实主义崛起,西方世界通过对中国古典小说译本进行翻译、改写、释读、品评和配图营造出“多面的中国形象”这一时期的中国形象道德感染力尚存,上流社会把酒吟诗的生活仍令西方欣羡,但与上个时期不同的是,经过对中国的纵深了解,这一时期的译者能从流光溢彩的表象下透视出中国社会内部光怪陆离的阴暗面,并受自身文化优越感的影响,将中国社会溃乱不堪的一面定格放大。此时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犹如蛀满蚜虫、螨尘落满的丝绸,虽流转着盈盈光泽、却充斥着不堪入目的残迹,颓势已定;西方此时已放下对中国的盲目憧憬与执念,让这一时期的中国形象更加饱满立体,而这一多维的形象也在前几章的论述中有所体现,使全书结构紧密,不流于松散。

二是资料详致、功底深厚。作者注重资料的搜集与考证,用力甚勤、效果显然。中西文学文化关系研究有赖于资料的搜集与考证。宋著开篇便列出了中国古典小说西译脉络表,在续表中划分了西译中国古典小说的题材、文体、出版地、译文载体、译者主体情况及翻译策略,并在附录中列出了中国古典小说早期西译文本简目。依照这一纵横交错的思维脉络和充沛的文献支持,作者不仅考察了英文译本,还兼顾了部分译作的法译本、德译本、俄译本、荷兰译本等考证,体现了作者多种语言功底,著作中对不同语种的对比皆有实例列举,辨别西文译本的中文底本,详细考据译文的变异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分析译本问世后所产生的意义及影响。尤其是宋著第三章《近代外文报刊:中国古典小说新载体的风行(1841—1911)》中,作者考证“这一时期继续发行和相继创刊的以中国或亚洲为主题的外文报刊以法文和英文为主。”他为此搜集考证了近两百年间法文和英文有关中国和亚洲的大量报刊,并筛选整理出刊登中国古典小说最多的五种英文报刊,搜集了这些报刊上所有的中国古典小说的英译文并加以分析考据,基于大量且扎实的原始资料搜集考辩,最终总结归纳出报刊在西方作为传播中国古典小说媒体的优势和特点这一令人信服的结论。

此外,作者还为读者呈现出丰富的图片材料,使读者更直观地熟悉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如作者在第六章阐释非语言符号的转换及其在翻译中的作用时,引用了丰富的小说中的插图,通过分析插图选择描绘的情节,以及考证插图中人物形象,结合相应的艺术历史背景,论证了“画中人”不可低估的研究价值。这些插图形象地刻画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而这种典型的中国人形象又是与译者所处的特定历史时代相互呼应的,对了解那个特定时代的中国人及其社会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作者在厘清了1735—1911年间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的历史脉络之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的全貌,在论述之前给出中文原文、英文译文并括号回译成中文,例证丰富,读来立体鲜明、一目了然。宋著在搜集整理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的原始资料,梳理考证译成西文的中国古典小说篇目以及概述我国对中国古典小说西译的研究成果上,足见作者在搜集和考察文献史料方面所做的努力。

三是语言精当、文字优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宋著于第六章第二节指出,道格斯在《中国故事集·处于危境》中将《怀私怨狠仆告主》中原本简单带过的监狱生活聚焦放大,作者试着对译者的描写进行概括:译者追随小说中人物的踪迹,以广角式的镜头,蒙太奇般的手法记录了面黄肌瘦的囚犯、污浊肮脏的空气、四处蔓延的皮肤病、野兽笼子的囚牢、狭窄局促的空间等中国监狱简陋的构造、非人性化的制度及囚犯的悲惨生活。通过移入摄影语言,展示了译者笔下的中国监狱,毫不拖沓;还有第五章第二节中,作者回译了被奥古斯塔·韦伯斯特翻译成英文韵文的中国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不仅保留了奥古斯塔·韦伯斯特的韵文体,还从字里行间还原出中国诗歌古朴蕴藉的风格,读者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享受作者的文学盛宴,同时开阔读者在该领域的视野,加深对中国古典小说西译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了解。

再如,作者注重描画中国古典小说西文译本生成和构筑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它们展现了西方人眼中整日与芳草美酒做伴,把酒弄墨、追随内心世界、游离于现实边缘的中国文人形象,西方世界亦对充满“异国风尚”的中国情调心生向往,这些都为全书增添了史学文化色彩,符合当今学界跨学科研究的趋势。

四是主题明确、观点鲜明。宋著从明清中国古典小说的西文译本为基点,透视中国古典小说西传全貌,试图归纳异质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作者论述在注重历史角度的梳理及英文译文与中文原文对比的同时,落脚于社会历史语境与文化层面的深层次审查,如她对传教士郭实腊关于《聊斋志异》反映中国人道教信仰的探讨就很能说明问题。作者认为,郭实腊从《聊斋志异》中选译的故事都或多或少和道家存在或显或隐的牵连,甚至不惜改编故事的情节,为之添加道家色彩。

作者指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古典小说西译逐渐步入其现代转型和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古典小说的西译更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古典小说西译走向自主与自觉,进入现代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中国译者在国家的支持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古典小说的西译中,为翻译界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中国译者对自身文化的重新解读,打破了西方长久以来的思维定式,更有利于构建客观的“中国形象”,新时代中国古典小说西传事业蓬勃发展,前景美好。中国形象的重塑,也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作者由此深信:在“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的双向文化互动中,世界文明正朝着多元发展和共同繁荣的目标行进。该书以英语世界为中心展开论述,其中也不乏有商榷之处。例如,书中具体例证多为英文译本原文,若能再多些其他西方语种译文的对比研读应该会更加满足更多读者的期待视野。虽白璧微瑕,然瑕不掩瑜,宋著无疑是我国学者在中西文学关系研究领域结出的又一丰硕成果。

猜你喜欢
古典小说译本译文
“看官”是什么官
寻找适合的解读方式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古典小说阅读“活”起来
专题前言:理解译本
论唐传奇的接受与传播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