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理论护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

2019-11-12 15:04盛夕曼吴宝玉夏晓萍赵正梅
安徽医专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初产妇母乳喂养婴儿

盛夕曼 吴宝玉 夏晓萍 赵正梅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要求0~6 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但研究显示全球母乳喂养率并不理想。其中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是影响母乳喂养成功与否的重要、可干预的变量。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是指产妇对自我母乳哺喂孩子能力的自信程度,多项研究证实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可预测婴儿喂养情况,得分高的母亲更可能进行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水平更高,建议促进母乳喂养的干预措施应包括提升与母乳喂养效能相关的元素[1~2]。本研究在“自我效能理论”框架下制订护理措施,提升社区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对促进母乳喂养有积极意义,现将实施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 年5月-8 月以合肥市某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研究现场。①产妇纳入标准:自愿进行母乳喂养;初产妇,足月分娩(孕周≥ 37 周);单胎妊娠;初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产妇出院后7 天内第一次访视。②排除标准:产妇有精神疾病或其他疾病影响母乳喂养;新生儿有疾病影响母乳喂养;新生儿体重≤2500 g。

1.2 研究工具 ①新生儿喂养方式调查表:将婴儿喂养划分为纯母乳喂养、高比例母乳喂养(母乳占80%及以上)、中等比例母乳喂养(母乳占20%~79%)、低比例母乳喂养(母乳占20%及以下)、人工喂养几种进行统计。②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由Dennis等研究编制,2002 年戴晓娜将量表引入我国并修订,共30 条目,采用Likert5 级评分法,总分30~150 分,主要用于评定产妇的母乳喂养自信心水平。

1.3 研究方法 社区卫生保健人员在进行第一次产后访视时当面收集产妇一般情况、婴儿喂养及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情况,按照收集资料的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两次产后访视基本健康管理,实验组增加以Bandura “自我效能”理论[3]为框架构建的护理干预方案并实施(包括增加直接性经验、代替性经验、语言劝说和保持良好的情绪及生理反应),建立微信群、QQ群进行知识技能传播、指导和交流,进行母乳喂养示范指导,发放母乳喂养宣传手册等方式实施干预至产后42 天,中间穿插2 次电话回访,产后28 天、60 天再次收集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婴儿喂养情况资料。共收集123 份合格调查表,对照组67例,实验组56 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重复方差分析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比较母乳喂养效能及婴儿喂养情况,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产妇一般人口学资料 两组一般资料(年龄、职业、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及体重、家人对母乳喂养的态度、第一次访视时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产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情况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三个不同时间点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采用重复方差分析,球形检验结果显示,Mauchly's W=0.863,P<0.01,否认各时间点的观察值的方差协方差阵呈对称或“球形”,故采用Geenhouse-Gcisser校正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简单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产后60 天两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46,P=0.000)。单组样本的ANOVA结果显示,两组样本三个时间点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F=98.89,P<0.05;对照组F=11.97,P<0.05)。进一步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实验组产后第一次访视、产后28 天、产后60 天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产后60 天与28 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见表1。

表1 产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比较

2.3 产后不同时间点两组婴儿喂养方式比较 产后第一次访视婴儿母乳喂养情况无差异,产后28 天、60 天喂养情况见表2。

表2 产后不同时点两组婴儿喂养方式比较(例)

3 讨 论

3.1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提升社区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 实验组产后60 天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可以推断护理干预措施可提升社区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结果与McQueen KA等[4]相同。重复方差分析两组间自我效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产后干预时间太短。现行的社区妇幼保健工作产后访视至产后28 天,结合本研究表明产后访视可以延长至产后42 天产褥期结束,让产妇得到更多的母乳喂养支持。

3.2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护理干预措施能促进婴儿母乳喂养 实验组产后28 天、60 天婴儿母乳喂养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过护理干预措施提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这一变量可有效促进母乳喂养。本实验研究结果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低于陈慧娟等[5]研究,陈慧娟的研究干预时间较长,为取得更好的干预效果,建议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干预可包括产前、产时、产后干预。黄迎等人在社区母乳喂养综合干预研究中也指出母乳喂养指导要有计划、分阶段、连续地进行,在不同时期要有所侧重[6]。

综上所述,以自我效能理论为框架制订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升社区初产妇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提高纯母乳喂养率。产后访视中发现对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低下的母亲进行护理干预促进母乳喂养结果的改变是可行的,对于改善社区婴儿喂养状况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初产妇母乳喂养婴儿
艺术家婴儿推车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助产师对初产妇分娩疼痛的认识分析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我用了20天追成全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 好处多多
林姗:母乳喂养是幸福的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无创分娩应用于初产妇的临床观察
消除母乳喂养10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