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婉,一个精灵一样的女子

2019-11-13 03:51茹喜斌
火花 2019年2期
关键词:风尘诗画扇面

茹喜斌

想写写董小婉,是缘于对扇面诗的喜爱。

在我看来,每个时代的文人都有独特的爱好。李白佩剑,陶渊明采菊,不仅是性情使然,大抵还缘于品德志向。而宋元明清文人则多喜扇子,并视为心韵神发之外现,其文事可成煌煌巨著。元代郑元佑《赵千里扇面写山次韵》诗云:“宋诸王孙妙盘礴,万里江山归一握。卷藏袖中舒在我,清风徐来谷衣薄。”最妙处便是那“万里江山归一握”了。明代马清丘之《山水扇》,画面水覆山叠,云烟层绕,绿树蓊郁,茅屋隐现,上有诗云:“解缓归桑梓,探奇卧白云”,尽现苍润与空蒙。至清更盛,煌煌十册《清代画家诗》,当为清代扇面山水诗画的总括,探幽发微之中,也有着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扯远了,还是且说这董小婉吧。

世人对董小婉并不陌生,明末“秦淮八艳”之一。仰慕李白,内聪外秀,窈窕艳俊,擅于诗画,精于琴书。很多年前读过她游黄山的诗作:“钿毂春浇斗画裙,卷帘都道不如君。白门移得丝丝柳,黄海归来步步云。”其诗意大可圈点,应不在当时文人之下。后来每读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秦淮河”时,就会想到她,想到那一条胭脂色的河。若干年后,当我站在秦淮河畔遥想当年的灯红酒绿,香波画舫,琴瑟歌舞,曾为她洒下长长的叹息。想这个崇拜李白的女子,竟会沦入青楼,虽卖艺决不卖身,但一“妓”字当是她平生多大的哀痛?

曾收集董小婉史料,但诸多是大同小异,只津津于风尘艳绝香色余韵,股掌玩味之息浓浓,考研才学之意淡淡。当然,一风尘女子,即使多有诗画书文,能存于世者,亦是凤毛麟角。但我知道她是喜欢题诗于扇的,这就是她鹤雅于世,或是万绿丛中鲜红一簇的所在吧。

研究扇面诗的学者多是推崇大家,但我想董小婉也不可轻觑。她留于世的楷书秋闺词,就是难得的珍品。此幅小楷工整流秀,尽现古书家风神与精髓,细品诗境,总有心声感伤萦绕耳畔。“幽草凄凄绿上柔,桂花狼藉闭深楼。银光不足供吟赏,书破芭蕉几叶秋。”“修竹青青乱草枯,留连西日影相扶。短墙微露高城色,远处疏烟入画图”。此幅十一首诗作,均作于明崇祯庚辰中秋(公元1640年),这一年她才十七岁,足见其敏思迸然,才情贲发,如瑶草作华鲜灵葱蕤。

董小婉留存于世的“象牙彩蝶诗词摺迭扇”,上绘八只栩栩欲飞之彩蝶,寓意“金陵八艳”,上有董小婉七言诗十四首,其书法俊丽,笔墨精妙,每首都令人感怀绵绵。“书阁琼楼艳绮罗,敷花散叶锦婆娑。争传仙曲红红解,愁说宫词瑟瑟多。”“凤凰琴上七弦鸣,玉树歌馀清更清。绮席客稀留小小,红阑月上照琼琼。”这个扇面题诗之多,寓意之丰,实属罕见,也凸现董小婉睿艳动人的风神。遗憾的是她在二十八岁就香消玉殒了,这或许就是自古红颜多薄命之注脚吧。

从扇面诗到董小婉,甚而到李师师、陈园园、宋红玉……究底是什么原因让她们沦入风尘,这好像并非以生活所困就能说得清的,我总觉得此论有些牵强。而名妓又多为名流追逐,或为之一掷千金,或为之鞍前马后,或必置于金屋,不一而足。纵观这些总感到有着许多的原因,是源自社会,是源自官场,是源自政治,是源于制度和文化?

不要轻言风尘必堕落。董小婉异常热爱生活,调配饮食之技与吟诗之艺有异曲同工之妙。她制作的“虎皮肉”和“东坡肉”相映成趣,她发明的“董糖”至今都是名扬海内的特产。她腌制的咸菜是黄者如蜡、绿者如翠,她做的醉蛤如桃花,松虾如龙须,如此这般一个能将生活过得如诗如画如同精灵一样的女子,怎的就成了青楼女子,而让我久久地痛惜?

猜你喜欢
风尘诗画扇面
扇面山水
读扶贫日志
有趣的羽扇
精巧扇面画
悼玲秀
扇面等式
我有一壶酒
诗画话
诗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