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戏曲获奖剧目分析研究

2019-11-13 04:02
艺术评论 2019年5期
关键词:评奖剧目戏曲

[内容提要]新世纪以来,我国戏曲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戏曲奖项的设置对于提振人心、扭转戏曲行业的生存困境、发现与奖掖戏曲人才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几个重要的文艺奖项,从戏曲奖项占总奖项的比重,以及获奖剧目的题材构成、剧种分布、主题呈现等几大方面进行分析,找出戏曲获奖剧目的总体特点。国内重要文艺奖项对于我国戏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评奖制度改革对新世纪戏曲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种类。中国戏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养料,在大众文化娱乐生活中占有着重要地位。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戏曲逐渐受到市场分化受众减少、影视等现代艺术形式的冲击、新媒体崛起等因素的影响,这一传统的艺术样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与挑战。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政策对戏曲大力扶持,体现在各种戏曲奖项的设置,以及各类重大艺术节的定期举办上。为了能够推出一大批质量上乘的优秀戏曲剧目,使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期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各类戏曲奖项的设置可谓正逢其时。正如陆军教授所阐述的那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府对文艺属性的明晰,对剧团经营管理的放开,不再以硬性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更多的是在尽量遵循文艺创作规律的前提下,采用一种‘有弹性’的经济手段,评奖手段进行隐性调节,激励文艺团体进行创作,并对剧作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规范和导向。”这些文艺奖项的设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提高了戏曲工作者的热情,展示了戏曲创作与演出的最新成果,提升了文化自信,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戏曲不景气的现状。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对戏曲行业产生积极影响。

新世纪戏曲发展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重铸辉煌?本文着重探讨新世纪以来我国戏曲奖项中优秀剧目的获奖情况,分析研究获奖戏曲剧目的主要特点,如这些获奖剧目占总奖项的比重,以及在题材类型、剧种分布、主题呈现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总体特征。同时应该看到,这种大规模的评奖机制在客观上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政府及时出台了戏曲评奖制度改革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为评奖而评奖”的不良风气,为戏曲艺术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清明的环境,也为以后的评奖活动发挥了借鉴作用。

首先来梳理一下我国当代涉及戏曲剧目创作的重要的文艺奖项。

第一类是由政府主办的各类大奖,简称政府奖。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大力扶持地方戏曲的发展,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相继设置了几个重要的文艺奖项,有的是综合奖,有的是单项奖。在这里我们着重探讨的政府奖,主要包括三个奖项,即“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此项“工程”虽不是以奖项命名,但其无论从报送、选拔、评选还是奖励办法,都与奖项无异,因而列入)。

“文华奖”设立于1991年,是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专业舞台艺术领域的最高奖。此奖设立的目的为“推动我国舞台艺术的创作繁荣,促进艺术院团的艺术生产,奖掖优秀的艺术人才”。文华奖最初为一年一届,自1998年起改为每2年一届,2004年起改为每3年一届。“文华奖”评奖范围包括上一届以来的所有舞台艺术精品。每届文华奖评选出“文华大奖”10部,此外,还有“文华大奖特别奖”“文华优秀剧目奖”“文华剧目奖”“文华表演奖”等单项奖若干。

“五个一工程奖”于1992年设立,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旨在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工程。“五个一”指的是: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视剧(片)作品,一部好的电影作品,一部好的图书(限社会科学方面),一篇好的理论文章(限社会科学方面)。此奖自1992年起,每年进行一次,评选上一年度申报的精神产品中五个方面的精品佳作,并对组织生产这些精神产品并成绩突出的单位授予“组织工作奖”。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于2002年启动,每年评选一次。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是,按每年10台剧目的进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出50台左右能够“真正体现民族特色”“代表国家水准”的舞台艺术精品。国家财政每年投入4千万专项资金,连续5年投入总额2亿元;与此同时,相关的艺术团体所在地方政府予以等额资金配套,打造舞台艺术精品。

总体来看,这几个政府奖兼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近三十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国内戏曲生产的主流发展方向。

第二类奖项是由国内重要的学术组织主办的大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中国戏剧文学奖。这是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常设的惟一大奖,旨在表彰近五年来在电影界、戏剧界之评论、导演、表演、理论上取得突出成就的知名人士。2010年起更名为“全国戏剧文化奖”。

中国戏曲学会奖。这是为奖励戏曲创作领域中具有较高艺术性和学术性的优秀剧目而设立的,被誉为我国戏曲界最高级别的学术奖项。此奖项由中国戏曲学会设立,旨在表彰新时期中国戏曲艺术中艺术性与学术性兼容的开拓性剧目,鼓励继承传统、锐意创新的戏曲院团。

曹禺戏剧文学奖。这是中国戏剧文学领域一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评奖活动。其前身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于1980年创办的全国优秀剧本奖,1994年更名为曹禺戏剧文学奖。该奖项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是一项国家级戏剧文学大奖。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出10个正式奖和10个提名奖。2005年,该奖项并入新设立的“中国戏剧奖”,更名为“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

田汉戏剧文学奖。此奖于1987年由华东7省市戏剧期刊联盟发起,逐渐扩展成由中国田汉研究会、田汉戏剧奖组委会主办,全国14家戏剧期刊轮流承办的学术评奖活动。该奖项的参评作品均由各刊社推荐、专家评审,在中外戏剧界有较大影响。

这几个奖项,分别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中国戏曲学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以及国内戏剧期刊联盟发起及主办,评奖委员由专家学者及戏曲专业人士组成,相比较而言,增加了学术性及专业性。

另外,新世纪以来,几个重要的艺术节也推出了许多优秀戏曲剧目,有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曲艺术节等。在这些国家级艺术节上演的剧目,也代表了我国戏曲艺术的最高成就,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尤其是2004年开始,“文华奖”与“中国艺术节奖”两奖合一,在中国艺术节上评选。

在所有的戏曲奖项中,政府奖的地位最高,奖励力度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下面就以政府奖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戏曲奖项占总奖项的比重,以及获奖剧目的题材构成、剧种分布、主题呈现等几个方面,对获奖戏曲剧目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一)戏曲奖项占总奖项的比重

以上论及的三大政府奖,并不是专门戏曲奖项,戏曲只占其中的一部分。“五个一工程奖”包含了戏剧、电视剧、电影、图书、理论文章等方面(从1995年开始,将歌曲和广播剧也列入评奖范围,但奖项名称不变)。其中,戏剧作品包括话剧、戏曲、歌舞剧、儿童剧、人偶剧等。从新世纪以来的获奖剧目数量上看,戏曲作品占戏剧类作品的三分之一左右。以2001年获奖剧目为例,在51部获奖戏剧作品中,戏曲作品共计17部,正好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项目自启动以来,第一个“五年计划”(2002—2007年)推出的50台精品剧目中,戏曲作品共计19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第二个“五年计划”(2008—2013年)推出的60台精品剧目中(2010年、2012年各15部),戏曲作品共计33部,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从第一届(2002—2003年)的评选结果看,10部精品剧目里包括了3台京剧(《贞观盛世》《华子良》《宰相刘罗锅》)和3台地方戏(川剧《金子》、闽剧《贬官记》、越剧《陆游与唐琬》),即戏曲占据了该年度10部精品剧目中的60%。

“文华奖”每届评选出“文华大奖”10部左右。从2000年第九届开始,到2016年第十五届,共计81部获奖作品中,戏曲作品共有35部(其中第九届11部获奖作品中,戏曲占4部;第十届共7部获奖作品中,戏曲占3部;第十一届12部获奖作品中,戏曲占5部;第十二届17部作品中,戏曲占6部;第十三届10部获奖作品中,戏曲占5部;第十四届14部获奖作品中,戏曲占7部)。从获奖作品数量上来看,戏曲作品的获奖数量占获奖总数的43%左右。

第十五届文华奖是中央文艺评奖改革后的首次评奖,共有参评作品57台,其中戏曲作品25台,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最后评选出10台作品荣获大奖,其中戏曲作品5台(豫剧《焦裕禄》、评剧《母亲》、淮剧《小镇》、京剧《西安事变》、京剧《康熙大帝》),占了一半比重。以上这些数字说明,戏曲这一艺术门类无论是艺术积累还是现实发展,均处于舞台艺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二)获奖剧目的题材构成

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是新世纪以来戏曲获奖剧目的主要类型。这基本上延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便形成的“三并举”的划分方法。“三并举”是原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在北京“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总结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对戏曲改革的方针和剧目政策表述:“我们要大力发展现代剧目;积极地整理、改编、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提倡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新的历史剧目三者并举。”“三并举”政策也是中国戏曲制度调整和完善的重要步骤。张庚在《当代中国戏曲》中评价说:“戏曲剧目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的标志是‘三并举’政策的产生。”

在新世纪以来的获奖剧目中,现代戏占有重要比重,如豫剧《常香玉》《焦裕禄》,评剧《母亲》,花鼓戏《老表轶事》,秦腔《西京故事》等,都是备受好评的优秀剧目。另外,获奖的现代戏中还有一些改编作品,有的改编自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如京剧《骆驼样子》、川剧《金子》、评剧《我那呼兰河》、甬剧《典妻》等;有的改编自外国文学作品,如淮剧《小镇》、川剧《欲海狂潮》等。这些剧目取材自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经过戏曲编剧的再加工创作,在剧本创作和舞台呈现上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在继承传统、创新发展等方面探索了宝贵经验,提高了戏曲现代戏的艺术品格,也为现代戏创作增加了更加多元的文化色彩。

传统戏曲内容芜杂。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确理解、辨别传统戏中的“精华”与“糟粕”,成为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关键。新世纪以来戏曲获奖剧目中的昆曲《红楼梦》《长生殿》,京剧《程婴救孤》《成败萧何》,湘剧《马陵道》等,都是将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经典之作。

新编历史剧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戏曲整改中的重要部分。新编历史剧是由当代人创作,表现“五四运动”以前历史题材的戏曲作品。这类作品往往借用古代题材,抒发现代情感。这种题材的剧目既与戏曲的历史传承有很大关系,又表达了戏曲现代性的强烈诉求。新世纪以来的获奖剧目如京剧《廉吏于成龙》《宰相刘罗锅》《康熙大帝》,昆剧《公孙子都》,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越剧《陆游与唐琬》等,都是新编历史剧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三)获奖剧目的剧种分布

关于获奖剧目的体裁分类,在这里大体按照戏曲的剧种分布来分析。中国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域广袤的国家,形成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和《中国戏曲志》编辑部截止于1986年底的统计,我国现存戏曲剧种计有374个。”在这为数众多的地方戏中,各个剧种的发展并不均衡,这从获奖剧目的数量多少可见一斑。

从新世纪以来获奖剧种的数量上来看,京剧无疑是占比最大的剧种。以“文华大奖”获奖剧目为例,新世纪以来获得此奖项的京剧剧目有12部:《骆驼祥子》《贞观盛世》《华子良》《程婴救孤》《凤氏彝兰》《图兰朵公主》《廉吏于成龙》《成败萧何》《瑞蚨祥》《建安轶事》《西安事变》《康熙大帝》。评剧5部:《胡风汉月》《我那呼兰河》《寄印传奇》《赵锦棠》《母亲》;昆剧3部:《公孙子都》《长生殿》《红楼梦》;花鼓戏(《老表轶事》《十二月等郎》)、川剧(《金子》《易胆大》)、豫剧(《常香玉》《焦裕禄》)、秦腔(《花儿声声》《西京故事》)各2部;眉户戏(《迟开的玫瑰》)、湘剧(《马陵道》)、甬剧(《典妻》)、歌仔戏(《邵江海》)、越调(《老子》)、吕剧(《百姓书记》)、淮剧(《小镇》)各1部。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推出的19部戏曲获奖剧目中,有京剧4部《贞观盛世》《华子良》《宰相刘罗锅》《膏药章》《廉吏于成龙》,川剧3部《金子》《易胆大》《变脸》,昆剧2部《班昭》《公孙子都》,豫剧2部《程婴救孤》《铡刀下的红梅》,闽剧《贬官记》,越剧《陆游与唐琬》,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吕剧《补天》,眉户戏《迟开的玫瑰》,桂剧《大儒还乡》,京剧与藏戏《文成公主》。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各个地方戏的发展水平不够均衡,有很多地方戏长期以来与大奖无缘。这也需要文化部门加大扶持力度,各方协同努力,期望小剧种也能产生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四)获奖剧目的主题呈现

总体来看,戏曲获奖剧目的主题旨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从新世纪以来的获奖剧目来看,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作品占有绝对的优势。有人评价说:“在近年来的文化艺术领域和戏剧舞台上,对‘主旋律’起着积极的宣传和促进作用,并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具体实践,当首推‘五个一’工程的开展、‘文华奖’的评选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实施。”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民族性是戏曲艺术之根本所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古典艺术之美,探寻中华文化艺术之精髓。这类作品以历史题材为主,如《贞观盛世》《程婴救孤》《华子良》《建安轶事》等作品。它们主题深厚、表演精湛,代表了当代戏曲最高水准。

2.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关注当下,反映现实生活,聚焦时代主题,实现戏曲现代戏的新突破。如《西安事变》关注重大历史事件,《铡刀下的红梅》追思革命先烈,《焦裕禄》《百姓书记》热情讴歌党的好干部,《常香玉》表现了豫剧大师的传奇一生,《迟开的玫瑰》展现一个普通人勇敢面对命运的磨难,这些都堪称现代戏中的质量上乘之作。

3.现代性是对于戏曲主题呈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张庚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提出“旧剧现代化”的著名观点。经过了近八十年的发展演变,我们再提到戏剧的“现代化”,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题材的现代性,而更加关注思想内涵上是否具有现代性,即,作品是否能在主题上较好地体现出现代价值观念。在这方面,梨园戏《董生与李氏》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此剧表现的寡妇再嫁的故事,突破了中国古代“节烈贞妇”的腐朽思想,塑造了一个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女性解放的现代意识。《董生与李氏》获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并获得了“曹禺戏剧文学奖”,其主题呈现与艺术表达均无可挑剔,被评审专家誉为“将中国传统戏剧固有的典雅、精致发挥到极致,由此出发,融本土化与现代性两方面的诉求为一体,以当代艺术家的才华努力接续了纯粹的古典艺术之美”。

由此可见,现代性不仅仅存在于现代戏当中,有的新编历史剧也很好地体现出现代意识。但现代戏并不一定具有现代性,相反,有些现代戏甚至会出现“反现代性”的状况。可见,如何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避免道德教化之嫌,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应该看到,国家的文艺政策对戏曲大力扶持,产生了良好效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评奖变成了“指挥棒”,使某些戏曲作品逐渐偏离了艺术本体,变成了个人或院团追名逐利的工具,种种乱象发人深省。在各级各地的戏曲评奖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了评奖的公平公正原则。

有专家指出:“‘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引导和推动了主旋律戏剧的创作,繁荣了文艺舞台,示范了正确的文艺方向。然而,由于国家大奖的荣誉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文艺界出现了对主旋律戏剧的庸俗化理解和片面追求获奖的现象,作品流于肤浅,为了获奖而组织创作,忽视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与感悟,忽视得奖的剧目后续的打磨和演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同时作用下,戏剧的面貌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作品大大增多了,但也出现了一些虚假和平庸之作……戏曲舞台充斥着豪华布景、炫目灯光、刺耳音响,然而却缺乏让人奔走相告的好故事和令人口耳相传的好唱段。”

有鉴于此,政府于2015年10月下发了《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此次评奖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改革,使奖项设置更加科学,评奖数量更加合理,评奖标准更加严格,评奖程序更加规范,监督保障措施更加完善,品牌效应更加凸显,对文艺工作者的激励更加有力,对创作生产的导向更加鲜明,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2015年12月,中国文联出台了《中国文联全国性文艺评奖管理办法(修订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中国文联全国性文艺评奖评委库建立实施规范》(以下简称《实施规范》)。《管理办法》明确了中共文联开展全国性文艺评奖的重要意义和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对举办主体和项目设置、评价标准和评审机制、组织机构和职能、建立健全专家评委库、章程和细则、申报和审批程序、监督和检查、资金管理和经费保障、社团评奖表彰管理等内容做出了明确规范。《实施规范》包括总则、评委库组建、评委库管理、评委库的组成、评委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这是针对以往评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制定的改革措施。通过改革,使全国性的文艺评奖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规范,以促进优秀文艺作品的生产与传播。

在热闹喧嚣的评奖之后,需要冷静下来,进一步思考由评奖而引发的关于戏曲剧目建设的若干问题。

(一)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关系

戏曲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保有戏曲的生命力,牢固民族文化艺术之根,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学者郭汉城认为:“现代性和民族性是现代戏曲传承与创新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关于民族性与现代性,学者李伟指出:“民族性关乎‘本体’(是什么),要回答中国戏剧的民族传统是什么,即中国戏剧对世界戏剧的独特贡献何在?中国传统戏剧的本体特征是什么?……现代性关乎‘价值’(做什么)。现代价值是与人类进入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社会相伴生,扬弃了部分传统价值后形成的一些新的价值观念,如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法制、人权等。”

应该看到,民族性与现代性相辅相成、互为映衬。在戏曲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我们应努力探索用民族化的形态表达现代意识的多种可能性。

(二)评价体系与剧目建设的关系

《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及《中国文联全国性文艺评奖管理办法(修订稿)》的出台,使人们逐渐发现,戏曲剧目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与施行,需要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评价的主体已经从单一的专家评委,发展成由专家、观众、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评的结果。

“理想的评选结果,应该是专家意见、政府意志与市场反馈三者结合的产物。从目前的评选办法看,由于最后的评选结果将综合评审组的评分与市场评价得分,评审组的评分结果占60%,以近三年的演出场次与演出收入为指标计算出的市场评价得分结果占据总分的40%,两者结合计算出每个剧目最后得分顺序,因此可以说,市场反馈的因素已经得到了非常之充分的体现。”可见,戏曲的剧目建设,必须依托于良好的评奖生态环境,依托于政府、专家、观众的共同努力。

(三)时代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关于时代与文学艺术的关系问题,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阐述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著名观点。19世纪法国文艺理论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提出的“文学演变受制于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毫无疑问,产生于某个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同时,时代的发展也为文学艺术的发生发展制定了规范,提供了范式。

当然,文艺作品的时代性与审美性并不是对立的,我们探讨的是二者如何在一部作品中完美地兼容并存。在新世纪戏曲获奖剧目中,艺术家们为广大观众打造了为数众多的唱腔优美、故事精彩、舞美及灯光俱佳的艺术精品。真正的艺术审美,除了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还需要一缕来自于灵魂深处的触动,以及思想意识及表达方式多样性的可能。如何在突显戏曲的时代性的同时,仍保有戏曲艺术多元化的审美性,避免出现新的模式化,这也许是戏曲评奖工作需要面临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文艺作品的评奖机制目的在于促进当代戏曲的繁荣发展。在国家文艺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大批优秀的获奖戏曲作品应运而生。无疑,获奖意味着被接受、被认可,但是与此相比,建立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自信似乎更为重要。继承意味着继往开来,创新也不仅意味着形式出新。傅谨先生高度评价了这些获奖剧目。他认为这不仅是戏剧本体的回归也是戏曲传统价值的体现。可见,分析一部戏曲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并不仅限于是否获奖。尊重戏剧本体,建立文化自信,展现既有民族性又具有现代性的美学风格,应该成为创作者们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

注释:

[1]陆军.导向与平衡——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活动的实施及其对剧目创作的影响[J].戏曲研究,2010(1).

[2]齐燕铭.现代题材的大跃进——祝现代题材戏曲剧目观摩演出的胜利[A].中国戏曲志·北京卷[C].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1470.

[3][4]张庚.当代中国戏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60,101.

[5]周光凡.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创作和评选中的主旋律精神[J].四川戏剧,2007(1).

[6]张庚.张庚文录(第一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231.

[7]傅谨.政府发问:哪台戏能代表国家形象——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心得[J].艺术评论,2005(1).

[8]陆军.导向与平衡——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活动的实施及其对剧目创作的影响[J].戏曲研究,2010(1).

[9] [12]李伟.本体与价值:论当代戏剧的民族性与现代性[J].中国文艺评论,2018(3).

[10]中办、国办出台文件规范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J].文化月刊, 2016(1):128.

[11]郭汉城.戏曲现代戏的现代性与民族性[N].中国文化报,2004—9—16.

[13]傅谨.重建文化自信 坚守艺术本体——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感悟[J].福建艺术,2005(5).

猜你喜欢
评奖剧目戏曲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戏曲从哪里来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优秀剧目进校园
淘气包弟弟
继承传统 创演新剧《齐王田横》
文艺评奖不能沦为“评奖文艺”
文化部:大幅压缩全国性文艺评奖 减少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