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非裔美国电影的学术发展与理论转向
——基于种族政治与文化建构的视角

2019-11-15 11:42禇亚男
电影新作 2019年4期
关键词:非裔种族都市

禇亚男

当代非裔美国电影目前在国内较少有电影学者进行详尽、细致、深入的地究,一方面能够与中国观众见面的非裔美国电影非常有限,从2010年开始美国上映了约有168部非裔美国电影,但是国内引进的电影数量非常有限,这种现状导致国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不高;另一方面,在大多数华语电影学者的研究计划中,非裔美国电影研究没有那么的主流与迫切。不过,该领域成果非常丰富,涉及了理论建构、历史编纂、文本阐释、作者论等不同的学术领域。在这些成果中,不同的研究者基于自己的种族、阶层、性别展开了多维度的讨论,凸显了美国种族问题与学术研究的深刻关联。本文主要考察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学术研究状况,重点研究其学术现状及其理论转向的相关问题。

一、研究溯源与学术版图

电影研究是非裔美国人研究的一个文化分支,非裔美国研究的丰富成果为电影学者提供了学术框架和研究范式。该项研究发端于美国民权运动时期,主要研究非裔美国人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经济、家庭、性别等领域,旨在消除种族偏见,促进公众对该群体的深入了解。旧金山州立大学(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社会学教授内森·黑尔(Nathan Hare)提出了一项被称为“黑人研究概念提案”(A Concept Proposal for Black Studies)的研究计划,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ASU)则利用内森·黑尔的框架制定了研究标准。1969年1月13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实施了一项黑人研究计划。1969年,圣克莱尔·德雷克(St. Clair Drake)被任命为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非洲和非洲裔美国人研究项目的首任主席。此后,美国大约有92所大学设立了非裔美国研究中心(Department of African American Studies),其中包括17所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例如,哥伦比亚大学的非裔美国研究中心(Insititute For African American Studies)由曼宁·马拉贝尔博士于1993年7月成立,是一个学术资源中心。该研究所管理哥伦比亚大学非裔美国人研究的本科和硕士课程;定期举办各类学术会议、讲座和论坛;出版了学术刊物《黑人政治、文化和社会批判》(Souls: A Critical Journal of Black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ety,1995年至2011年在全球发行);哈佛大学哈钦斯非洲和非裔美国人研究中心(The Hutchins Center for African & African American Research)支持对世界各地非洲裔人的历史和文化进行研究,旨在促进哈佛大学和其他大学对非洲和非裔美国人研究的学术交流,并提高公众对这一重要研究领域的认识和理解。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非洲裔美国研究所是关于非洲人和散居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非洲人的一个跨学科研究机构。该院目前下属五个中心,分别为“性别与性特征”“全球南方研究”“视频、表演、与流行文化”“奴隶制、散居和大西洋世界”和“批判种族理论”。

在非裔美国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电影研究也发展迅速,最为知名的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传媒资源中心,这个机构建立了非裔美国电影制作人、书目、发行商等相关条目,关联了撰写以及研究非裔美国电影的其他相关链接,还可以检索到黑豹党和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电影与视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影视档案馆收藏了超过22万部电影、电视节目以及2700万英尺的新闻短片;东卡罗莱纳大学(East Carolina University)的视频资源包括由Patricia B. McGee提供的非裔美国人视频资源指南,包括种族电影、纪录片和独立电影制作;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于1981年设立了非裔美国电影研究中心,下设的档案馆收藏了非裔美国人作为作家、演员、制片人、导演、音乐家和顾问等参与制作的电影,以及记录非裔美国人生活经历的电影——是研究非裔美国电影较为权威的机构。

此外,研究者可以通过纽约公立图书馆下属的尚博格黑人文化研究中心(Schomburg Center for Research in Black Culture)、国会图书馆影像研究中心(Moving Image Reaearch Centre)、国家档案馆查阅相关的图书与影像资料。其中,尚博格黑人文化研究中心最为权威和重要,它是一座研究型图书馆,分为五个部门——艺术与文物部门,一般研究与参考部门,手稿、档案与珍本部门,动态影像与录音部门,照片与印刷品部门。除了为学术研究提供检索服务,还定期举办阅读、讨论、艺术展览和戏剧活动。

二、种族立场与文本阐释

正是依托了上述众多的研究机构、图书馆、档案馆,当代美国非裔电影研究才得以充分地发展。从该领域的研究脉络来看,电影实践与学术批评始终与该种族争取独立自主的政治运动相伴而生。

20世纪60-70年代非裔美国人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民权运动浪潮之后,取得了相应的权利,文化实践也变得更为活跃与自由。20世纪60-80年代的洛杉矶电影反叛运动(Los Angeles Rebellion)主张在电影创作中追溯非裔美国人的发展历史,关注他们的生存现状,旨在打破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此时的好莱坞也开始注重吸引黑人受众的兴趣,推出一系列以黑人兴趣为主的商业电影(Blaxploitation Movies);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以斯派克·李为核心的91级导演群体,他们开始反思民权运动中出现的暴力思想和种族主义倾向,注重呈现都市中的黑人群体的生活状态;2000年以来,电影中出现了黑人超级英雄的银幕形象,表达了泛非主义视角下的黑人至上思想,这些均为研究者提供了可供分析的文本范例。

不过,尽管从70年代开始,非裔美国电影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宽容度高的学术态势,但是,在很多非裔美国研究者的研究视野中,种族意识还是非常鲜明的,甚至与好莱坞白人文化的对立成为大部分研究者主要的文化立场,而且直到今天,这类研究与批评依然是主流。

在非裔美国电影研究领域,唐纳德·博格尔(Donald Bogle)是较为权威的学者,他是一位电影历史学家,出版了6本与非洲裔美国电影、电视相关的书籍,目前在纽约大学蒂斯学院(NYU Tisch School)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担任教职。在他的第一本著作《汤姆大叔、浣熊、黑白混血儿、黑人保姆与雄鹿:对美国电影中黑人角色的诠释》(Toms,Coons,Mulattoes,Ma mmies&Bucks:AnInterpretive History of Blacks in American Films)中,他分析了非洲裔美国电影中出现的五种刻板形象——卑微屈从的汤姆叔叔,单纯懦弱的黑人,黑白混血的悲剧女性,肥胖的黑人保姆以及年轻的黑人小伙子。他认为,“这些形象的类型作用一致,都是用来强化黑人的自卑。美国黑人形象的笑料大部分通过蠢笨的人或者天真的仆人来制造。这些角色没有什么危害,但一些情况下个别角色会制造麻烦。在奴隶制度存在的时候,这些形象是黑人刻板印象的不断复制,并且在美国人的生活和艺术中普及起来。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电影经常从流行的艺术形式中取材,处理黑人形象,甚至沿用旧时的熟悉的刻板形象,经常过度地歪曲他们。电影发展的早期,银幕上的黑人形象都是由白人来扮演的,这些形象非常刻板。之后,当真正的黑人在电影中饰演角色时,历史就演变为一个演员对之前丰富的、精彩的、多元化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抗的历史了。”唐纳德·博格尔用符号学、叙事学和意识形态分析等方法对非裔美国电影的历史进行文化阐释,较为客观地描述了黑人群体与好莱坞文化的对峙与抗衡。不置可否,其著作中的五种刻板形象对当代非裔美国电影的发展来说依然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

承接唐纳德·博格尔的研究成果,马克·A·里德将70年代的研究扩展到了文化研究领域,并重新定义了黑人电影,同时也拓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转换了研究的视角,还将70年代的纯文本研究延伸到了文化政治领域,试图为非裔美国电影勾勒一条与好莱坞文化对峙乃至对抗的文化线索。

马克·A·里德(Mark A.Reid)在《黑人镜头,黑人声音:当代非裔美国电影》(Black Lenses,Black Voices African American film now)中,对种族身份的建构与文化认同进行分析。该书的种族立场异常鲜明,与好莱坞的文化的对抗性也极为明显。作者认为:“种族是一个不断变换的,基于社会文化的建构。有时,国族的边界和本地区政治因素重新定义了种族和黑人的概念。种族和黑人应该属于社会学的范畴,而不是生物学和基因学,另外,社会历史时刻决定了种族表征的轮廓。”

三、都市现代性与文化建构

随着黑人电影产业的不断扩大,其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好莱坞电影,研究者对于非洲裔美国电影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他们关注的不再是凸显电影的种族特质,而是将研究与都市现代性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关联,体现出了一种更为宽松的种族态度。不能忽略的是,在研究者试图将非裔美国电影与美国文化发展进行深度学术关联的同时,种族依然是推动这一领域学术发展的主要动力。上述的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既揭示了非裔美国电影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异质性,又勾勒了一条较为独立的黑人电影发展线索。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则将其放置在美国都市文化现代性的脉络与主流文化的版图中,对非裔美国电影进行重新界定与建构。

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的保拉·J·马索德(Paula J. Massood)出版了《黑人城市电影:非裔美国电影中的都市体验》(Black City Cinema:African American Urban Experiences In Film)一书。在这本书中,作者着重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黑人参演的音乐片、有声电影初期注重引起黑人兴趣的种族电影以及斯派克·李的一系列作品。作者认为它们反映了20世纪最初的30年,大量的非洲裔美国人从北部、西部和中西部的农村迁移到都市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变化。黑人种族的现代发展植根于都市空间,并深刻地受到历史和政治的影响;黑人成为都市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被改变了的不仅是个人生活还有都市经验和文化。因此,都市成为构成非裔美国电影影像的重要部分。作者基于美国文化现代性发展的理论提供了一张新的文化地图,明确了非裔美国电影在主流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

芝加哥大学的杰奎琳·斯图尔特(Jacqueline Najuma Stewart)非常认同保拉·J·马索德的研究成果,认为她从文本和历史的角度对都市进行了重新界定,这与以往在黑人电影中经常出现的都市概念有所不同。相反,保拉·J·马索德深入研究了都市如何作为一个有组织的隐喻来联结黑人的文化进步、政治反抗和他们的主观认知,并提供了一个具有个建设性的研究框架,用来理解黑人电影文化更为复杂的发展变化。

杰奎琳·斯图尔特在《电影转向——电影和黑人都市现代性》(Migrating to the movies—Cinema and Black Urban Modernity)一书中表示,她意识到非裔美国电影的叙事中存在一些风险,因为它们经常夸大黑人在大众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在现代多种族社会中,黑人不断提升自身合法权利的同时,他们的经济实力,政治权利也在加强。该学者表明,这些不断扩展的可能性,没能对主流媒体产生强烈的文化反应,也没有在非洲裔美国人的形象和经验方面有某些激进的突破。这位学者的研究饱含着对非裔美国电影锐意创新的渴望。

与此同时,她还在书中进一步表明,在向现代都市生活转向的过程中,主流电影中黑人形象塑造的多种模式,多元化的黑人受众群体,非洲裔美国导演的生产实践,都预示灵活、多样化的表演策略将重新定义银幕上非洲裔美国人的特性。

四、史学研究与文化阐释

上述两位学者为非裔美国电影的发展建构起一个以都市发展为基础的现代性发展框架,力图将其并入美国主流文化发展的轨道中,这与那些具有鲜明种族立场的学者形成了一种学术张力。非裔美国电影归根到底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强调它与主流文化的异质性还是讨论其他与好莱坞电影的同质化趋向,都需要从其自身发展的历史中寻找依据。因此,对非裔美国电影进行的历史研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纬度。

俄亥俄州立大学英语系教授莱恩·杰伊·弗赖德曼(Friedman Ryan Jay)致力于研究早期非洲裔美国电影的历史,他的专著《好莱坞非裔美国电影:向声音的过渡》(Hollywood’s African American Films: The Transition to Sound)介绍了1929年到1930年间,好莱坞制片厂向有声电影制作过渡期间,白人控制的杂志和非洲裔美国人的报纸都称赞黑人电影的风尚。好莱坞的非洲裔美国电影证明了电影工业中黑人音乐片的演出,一方面解决了由有声电影带来的技术和艺术问题,一方面迎合了光顾头轮电影院的白人观众。电影公司利用黑人歌舞表演中对白人贫民窟的银幕想象,以及流行的黑人音乐风格和自然音响效果之间的文化联系,制作了一系列以非裔美国人为主角的电影。研究者认为,这些转折期的电影反映了种族意识形态中的矛盾,表达了对非裔美国人形象发生变化的态度。不管电影中的种族立场如何,他们都促进了黑人影像的视觉表现。

克里斯托弗·锡文(Christopher sieving)的《自我反省:从华盛顿大游行到以黑人兴趣为导向的电影》(Soul Searching: Black-Themed Cinema from the March on Washington to the Rise of Blaxploitation)是一本对60年代非裔美国电影进行专项历史研究的著作。克里斯托弗·锡文以60年代的民权运动为背景,对这一时期的非裔美国电影的文化反思进行了专项研究,既在历史的发展中揭示了种族关系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以黑人为主题的电影的,又重新阐释了如《逝去的岁月》(1963年)、《酷世界》(1964年)、《心急如焚》(1968年)和《房东》(1970年)等影片。

达特茅斯学院的莫妮卡·怀特·多诺(Ndounou Monica White)教授撰写的《塑造非裔美国电影的未来:有色编码的经济学和数字背后的故事》(Shaping the Future of African American Film: Color-Coded Economics and the Story behind the Numbers)获得了南非非洲裔美国人研究会的杰出荣誉奖。她在书中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少有黑人电影得到疯狂的吸引?”她认为在好莱坞,如果支配电影生产的经济是极富种族主义色彩的,以至于没有任何一部由有色人种拍摄的电影看起来值得投资,除非它遵循特定的种族或性别模式?

莫妮卡·怀特·多诺在书中揭示了支配黑人电影产业的种族政治,作者追溯了非裔美国电影中历史发展、文本内容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在她看来,好莱坞依靠过去的表现来衡量潜在的成功,这实际上从某种白人立场决定了非裔美国人电影在历史上表现不佳,资金不足,销量不佳,从而导致了人们对黑人电影未来前景的低估。同时,她通过支配行业实践的种族意识形态,试图重塑有色人种的叙事方式。

非裔美国电影的研究活动的精细、深入、可持续状态向学界从理论的层面展示了黑人文化发展的艺术空间与文化期待。回顾历史,种族态度从最初的对立、民权运动时期的对抗到今天的对话、融合态势,其理论研究和电影批评也随着产生与之对应的转向。该领域的大部分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彰显出非裔美国人这一群体争取民权和独立的主体意愿。此外,在学术脉络和文化转向中,我们可以看到黑人电影理论发展与其实践紧密相关,一方面研究者为非裔美国电影进行了文化界定与提升的理论空间;另一方面,非裔美国电影经由文化批评成为争取自身权利与平等的意识形态场域。

结语

非洲裔美国电影研究自70年代至今,伴随着民权运动的发展,得益于非裔美国人研究领域的发展、深化,并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一部分研究者致力于通过学术研究来颠覆好莱坞叙事中的黑人刻板形象;一部分研究者基于黑人从南部腹地向都市迁移的历史过程,着重考察黑人电影与都市现代性的文化关联;一部分学者转向历史研究,分析黑人电影在美国电影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种族文化差异不仅是学者们的研究对象,也是自身差异所在,因为一些学者倾向于在美国文化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非裔美国电影的文化功能与影响,强调文化同质性;另外一些学者更倾向于研究非裔美国电影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博弈关系,凸显文化异质性。由此,该非裔美国电影基于种族、文化的立场差异出现了不同的路径、方法与结论,这些秉持不同观点的学者彼此之间有对话、协商,也产生了矛盾、冲突,研究也随之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理论面貌,不过总体来看,种族依然是推动这一领域学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注释】

猜你喜欢
非裔种族都市
《第五和平书》的和声:性别、种族与共同体意义的多维时空流变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论埃里森文化批评中的种族政治观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找出调皮鬼
跟踪导练(一)3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