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电影《海王》

2019-11-15 16:10黄婷婷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1756
电影文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海王亚瑟

黄婷婷 石 磊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56)

2018年12月初,由华裔导演温子仁打造的《海王》,上映仅八天,就轻松迈过10亿元票房大关。无论是其人物形象、影片的整体视觉效果还是人文内涵都获得了极大的肯定,因此一度被媒体和影迷们称为DC的“翻身之仗”。 商业电影是一种与受众互动较为直接的大众艺术,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需将观众放在中心位置。这与“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为中心”的核心观点十分契合。根据“接受美学”的集大成者汉斯·罗伯特·姚斯的观点,电影的文本和电影作品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电影需经观众的“介入”才能实现从文本到作品的转变。而观众之所以愿意介入,是因为电影的文本符合其“期待视野”。[1]接受美学是一种成熟的文艺研究模式,本文将以它为视角,分析《海王》如何满足观众的文化体验与审美期待而最终成为银幕的宠儿。

一、类型变奏对观众期待视野的重构

姚斯认为,在阅读一部作品之前,读者会从过往阅读此类作品的经验中产生“期待系统”。[1]同样,电影的观众也会根据既有的观影体验对新的作品产生期待。这种期待在观影的过程中不断被修正和实现的过程便是观众持久的观影兴趣得以维系的过程。一部类型电影,不管是黑帮片、西部片还是超级英雄电影,通常都有着比较模式化的角色和剧情设定。因此,其主创需要在高度程式化的创作经验中去进行创新和突破,使受众的观影体验不断升级,才能确保其作品对观众产生经久不衰的吸引力。近年来,西部片、歌舞片等传统电影类型逐渐消失,各种类型的“嫁接”、拼贴和混用模式的影片出现在银幕上,召唤和建构着自己的观众。[2]根据接受美学的理念,观众往往希望自己既往的审美经验在新的类型片中得到印证,同时又有新的惊喜和体验。作为 DC的一部新作,导演温氏在《海王》的全球首映礼上就明确表示该片不关联其他正义联盟角色,就是一部纯粹的独立电影,这似乎向影迷暗示了这部影片将打破以往DC超级英雄片苦大仇深的暗黑风格。

首先,从叙事上,该片设置了多重母题,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其与多条线索的交织中展开。影片中,亚特兰娜与爱人灯塔守护人的“人—鱼”之恋犹如一部爱情史诗。为保护家人的亚特兰娜被迫回到海底王国,被献祭给“海沟族”而生死未卜。他的爱人始终不忘二人的约定,每天于日出之时默默地守望在灯塔旁,等待恋人归来。影片的最后,这对一别经年的恋人终于重逢,场面感人至深。在寻找失落的三叉戟的过程中,亚瑟和湄拉从盟友发展为恋人,在失落王国的轻松愉悦和西西里岛的短暂浪漫之后,反派黑蝠鲼的突然袭击使剧情迅速逆转,观众瞬间陷入紧张的气氛中。战争在本片中占有很大的篇幅,在影片的高潮部分,手握三叉戟的海王调动海底各路骑兵同奥姆王展开决战的场面气势宏大,令人热血沸腾。整部影片的剧情虽看似简单,却融合了爱情、母子之情,以及爱恨交织的兄弟情。爱情、亲情、战争、冒险等多个母题的呈现,使整部影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观影的过程中,观众以往观看单一类型片时所形成的期待视野逐渐被打破,新的期待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形成。

其次,主要人物形象的适度陌生化,也成为激发观众好奇心的重要因素。 影片中“海王”的形象突破了以往超级英雄的范式。 托马斯·沙茨认为,类型和语言十分相似,因此可将其作为一种形式化的符号系统来进行研究。[3]超级英雄的符码系统由一套特定的元素构成,这些元素包括: 制服、披风和面具。 从以往的“超人”“美国队长”等超级英雄身上,我们都不难发现这些符号化元素。 而海王的形象却突破常规,他留长发,有文身,赤膊穿皮裤,大走狂野朋克路线。 但看似狂放不羁的他,却有着丰富而细腻的内心。在奥姆王的追杀中,他曾带着湄拉机智地躲到鲸鱼的嘴里;在西西里岛上,看见湄拉将玫瑰花当成食物吃掉的他也会温柔而默契地做出同样的举动;在面对守护三叉戟的神秘而凶狠的怪兽时,他勇敢而坚定;当影片进入高潮部分,身披金色铠甲的海王手持三叉戟霸气登场时,观众们的情绪也迈向了高潮。 这样一个丰满的超级英雄形象十分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从而更能唤起观众的认同感。

二、奇观化的场景及叙事与观影期待的实现

电影本就是一种奇观艺术,在其诞生之初就以强大的奇观效应吸引着观众。[4]好莱坞大片有着较为稳定的提供奇观效果的模式。此类影片的受众往往希望从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强烈震撼的视听效果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获得观影的快感。 本片导演正是抓住了观众的这一心理期待,在电影《海王》中,他灵活而巧妙地运用了多种电影语言,为观众带来了一次畅快淋漓的观影体验。

首先,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演,温氏在本片中充分展现了他对镜头语言高超的驾驭能力。惊险刺激的战争场面是本片的一大看点。 亚瑟和奥姆王在海底决斗的那场戏,导演运用俯拍视角营造出了战斗现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动态长镜头使整个动作场面如行云流水,十分流畅。镜头不断在打斗的两人间切换,展示了一种“看”与“被看”的权力关系。 镜头的对切结构将摄影机隐藏起来,隐藏起叙事的行为痕迹,从而通过引诱观众对情境中的观看者、观看视线——视点的认同, 成功地将影片中处于深层结构的意识形态进行彰显。[2]亚瑟和湄拉在西西里与黑蝠鲼作战的那场戏中,导演运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兵分两路展示湄拉和亚瑟两人与黑蝠鲼战队激战的情景。两组镜头的交替展现为影片营造了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使得剧情紧凑而惊险,令人记忆犹新。 除了对战争场面的刻画,镜头语言的巧妙运用还使得整部电影详略得当、主次清晰。 整部电影并未用太多的篇幅去介绍海王的成长经历,而是运用了“闪回”的手法将其插入到连续的时空叙事中。随着一组长镜头的拉近,观众的视线从深海转移至正在地下水族馆参观的年幼的海王身上。受人欺凌的海王却意外被发现具备能与鱼类交流的超人能力。这个情节在整部影片中只占了很少的篇幅,但向观众暗示了幼年海王的成长状态。从此,一个具备超能力的“海王”进入了观众们的视野,剧情十分自然地向前推进。

其次,导演对光与色彩的把握也十分细致到位。光与色彩,既可作为电影造型的基本组成部分,又可以作为独立的电影视觉语言而存在。[2]所谓电影叙事正是“用光来写作”的。不同光源的设置、光的强弱对比与光影变化,都可作为影片叙事和表意的手段。一方面《海王》中约有80%的故事情节都发生在“海底世界”这个虚拟空间,为使观众获得一种美妙的沉浸式体验,导演以主观视角将奇妙的海底世界予以呈现。 当湄拉开着战车载着亚瑟穿梭在美轮美奂的海底王国时,一段如梦如幻的奇妙旅程也随之开启。 另一方面,光的明暗对比对于场景气氛的营造在这部影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片中对爱情的抒写多发生在明媚的阳光之下,而战争场面则多以黑暗元素为主。譬如湄拉与亚瑟遭遇海沟族围攻的那场戏,在风雨交加的夜幕之下,二人在阴暗的海水中借助火炬突出重围,火炬的亮光与周遭的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明暗关系所营造出的冲突与对立,使得该场景所需要的特定氛围得到了加倍渲染,从而给观众的情绪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感。

三、“世俗神话”的意蕴对观众的深层召唤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认为,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与神话非常相似。以前,社会价值观通常由神和史诗来进行传递,而现在,取而代之的却是电影明星和广告人。[5]美国电影学者托马斯·沙茨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电影的素材通常来自于美国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冲突和矛盾。因此,电影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帮助公众了解和把握那些迅速演变的社会现实及其意义所在。并且,电影中的冲突呈现和解决的过程往往也为现实中矛盾的解决提供了一系列意识形态策略。[3]好莱坞电影作为世俗神话的主要载体,呈现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状态和人民需求, 它所具备的超越地域、文化和种族的吸引力令其影迷遍布全球。 一部“超级英雄”影片中通常存在着两个(或以上)故事与意义层面。其一是社会神话层面,即我们在战胜外来威胁(这一外来威胁,常是某种社会内在困境的外部透射)的过程中, 重新整合自己的社群,是一种对集体意志的弘扬。 其二是个人神话,自主意志的神话或主体的神话。比如一个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跌入低谷的个体在拯救社会的过程中邂逅真爱、重拾勇气,最终获得生命的意义和完满。此类影片的成功,正在于它给了观众双重的抚慰与满足。[2]在过去的《钢铁侠》《超人》等系列影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的对遭遇九一一恐怖袭击后的美国民众的精神抚慰,“超级英雄”便是这一精神抚慰得以实现的介质。 如果说,此前的许多超级英雄影片更多的是美国意识形态的映射,那么《海王》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则更符合当下这个全球化的现实语境。 在《海王》中,这两个意义层面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一方面,消费主义文化的泛滥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陆地人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使得奥姆王打算联合海底众王国向陆地人宣战。 一场滔天巨浪掀翻了船只,并将人类扔向海洋的垃圾重新抛向陆地,暗示着人类将陷入巨大的危机。 海王找到了三叉戟,统领海底诸国,打败了奥姆王,最终阻止了这场战斗。这个“大团圆”结局使得人们在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得到了想象性的解决。 另一方面,亚瑟成长为“王”的过程则作为个人神话进行呈现。 亚瑟幼年与母亲分离,性情孤僻,饱受凌辱。 但他的诞生注定肩负着伟大的使命,在导师的辅佐之下,他逐渐成长。 在亲情与爱情的鼓舞下,他终于找到了三叉戟,保卫了世界的和平,成为真正的英雄,重获生命的意义与圆满。 这样的“个人神话”的设定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实现自我认同的心理过程高度契合,从而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这些世俗神话的设定往往作为“深层结构”隐藏在电影文本之中,成为导演有意而为之的“断裂”与“空白”。德国接受美学大师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正是文本中的断裂现象为受众创造了一个开放的解读空间,不断地激发着受众的想象力,使文本在受众的参与、补充、互动中最终完成向作品的转化。[6]由此可见,这种由“空白”形成的与观众之间的深层互动,正是本片的魅力与生命力所在。

四、结 语

电影《海王》不仅带给人们炫目的视觉快感,同时也将奇幻的故事情节根植于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使人们在观影的过程中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对“类型”的突破与创新,于奇观化叙事中携带着发人深省的意蕴,是本片获得良好口碑的秘诀所在。

猜你喜欢
海王亚瑟
史前海王争霸战(下)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亚瑟·艾里克森:东西方建筑的区别,取决于人在世界中的位置
STREET TALK
亚瑟·贾法的非线性叙事述略
亚瑟,收拾房间
亚瑟,收拾房间
ARTHUR'S HICCUPS
《海王》会扑街?还是会翻身?
智海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