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传统空间艺术形态在环艺教学中的体现

2019-11-15 02:39龙绘锦崔凯王晓儒霍燃尹小晨
北方文学 2019年30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教育

龙绘锦 崔凯 王晓儒 霍燃 尹小晨

摘要:我国物阜民安、幅员辽阔,优秀的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令人骄傲的建筑成果,共同演绎着东方特色设计理念。在信息化的今天,虽然高科技产物和西方思想文化理念不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是民族精神、文化和传统美学依然是我们乐此不疲的追求。因此,与人息息相关的环境艺术便担负起重要的职责。当今的环境艺术教学必然要向此种理念靠拢,在传统空间的意识形态视角下,如何在环境艺术教学中去体现,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传统文化;空间艺术形态;教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交织了一张由多条脉络的、独特的思想文化之网。传统建筑亦有着自己独特的空间艺术形态,这种艺术形态并没有与当今的建筑思想背道而驰,而是有机地融入到了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来,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建筑与文化体现

当下,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没有被时代的洪流冲毁,反而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各种继承与保护的声音跌宕起伏,这不得不证明传统建筑的重要性,建筑始于文化,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构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建筑与中国古典文化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要真正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涵,就必须了解中国传统思想。秉承“天人合一”的建筑观,我国传统建筑大至宫殿、小至民居,都能在界面、围合、材料、工艺、布局等方面体现出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

例如,江南私家园林大都以中国文化为核心,讲究节奏与气韵,布局精巧别致,移步换景,曲径通幽,与绘画、书法、音乐都有着巧妙地联系。园林里的楹联匾额皆有出处,拙政园内的“与谁同坐轩”则取意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这首词里的:“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此为典型的借助文人之笔提升建筑的文化内涵的手法。

二、传统空间形态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包含了围合为主的实体空间形态与留白为主的虚空空间形态,是意识空间中对事物存在的主观判断,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空间存在、动线、体验、感知的一个综合体。

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广阔的地域特性,我国传统空形态呈现出了复杂多样性。总体可以概括为中、环、折、空、透,体现于城市规划、宫殿、园林、民居院落组合、单体建筑、室内布局等诸多方面。

(一)中

“中”字可以包含中正、居中、对称等多种字义,故宫中和殿的中和二字就道出了古人“不偏不倚”的处事态度。能够体现出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十分明显的符号——矩形,在建筑中的屋顶、平面布置、家具、室内布局、院落围合、城市规划等均有所呈現,表达了人们尊重自然的生活方式,极度吻合中国传统审美思想。

(二)环

“环”字可以体现圆、环绕、围合、回环等多种字义,也能够体现出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明显的特征。中国自古对宇宙素有“天圆地方”的认知,故应运而生的建筑形态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天坛,作为古代帝王祭祀天神的御用场所,处处体现着建造者对天的认知;祈年殿及其附属建筑的圆形屋顶、圆形平面以及代表古代工匠智慧结晶的圜丘坛,均有别于传统古建的正中对称的矩形平面,独具匠心;故宫的太液池亦如双臂一样护腋着故宫的殿宇,江南园林的漏窗、月亮门、福建土楼等等都是环字形态的具体体现。

(三)折

江南园林中的布局无一不体现出这一“折”字,“折”可拆分出曲折、弯曲、弯折,园林布局常见的“曲径通幽”就是很好的体现,除此之外,还体现在“曲廊”、“曲溪”、“曲堤”、“曲岸”、“曲池”、“曲桥”等,避免单一枯燥的直线,曲折迂回,移步换景,情趣十足。

(四)透

“透”介于虚实之间,有通透、过渡、透明之意,古建中为了增加室内采光,有了直棂窗、如意菱花窗、园林中的石漏窗,一个漏字,既能通风采光,又能贴纸保温,足以体现了古代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此外,除了各种“花窗”之外,还有一种“空窗”,又称“月洞”,在空白墙上作满月形状,使外面的景色如画一般镶嵌在窗户上,令人赏心悦目。

(五)空

“空”乃空间设计至高境界,老子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所谓“虚空生白”亦为此理,园林墙面大量的留白,古朴素雅,给人留有想象空间,极具现代极简美学。反之,一味堆砌、杂乱无章只能滋生人们的物质欲望,很难使人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三、环艺教学中的传统建筑空间形态

环境艺术教育指的是指以环境艺术为媒介,对公众所进行的教育或施加的影响。当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越来越完善,涵盖了室内、室外、园林、雕塑等众多领域的各门类的整合体。虽然门类多,分支广,但是整体思路与理念还是很清晰的,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注重空间的组织与安排,借助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艺术形态组织空间布局与动线,丰富空间层次,提高空间意蕴,在现代环境艺术教学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相关课程中,设计理念都应围绕下述原则:

(一)扩充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审美力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从本质上教育学生要立足当下,根植于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培养艺术情趣,总结艺术规律,树立具有时代意义下的主流审美观念,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要避免呆板、僵硬和晦涩的现象,以高尚、典雅的情趣,传播时代的正能量。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教学、实践经验,熟悉高等教育和艺术教学规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认真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发挥创造潜力的能力,通过深化对传统美学的教育,使学生达到对环境艺术设计不断深入的学习的目的。学生的审美过程,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心理活动,它需要一种与之相生相应的心境,从而产生一定的认知活动。通过环境艺术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力,保证学生竞争的重要基本能力。

(二)深化传统建筑,拓展学生鉴别力

文化传承不能中断,但在当下的表现形式亦可以多样化,每个城市、乡村的古建筑就是环境艺术专业学生们学习的绝好范本,但实际上,为了顺应所谓的社会发展,对待古老建筑一刀切的现象比比皆是,时下学生普遍低龄化的现状导致他们对已经或者正在消失的古建筑了解甚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关于重视传统风格的设计理念是十分困难的,就时下很受欢迎的“禅意新中式”而言,意境古朴素雅,很受大众喜欢,设计广泛运用于居室空间以及餐饮、茶室、办公、民俗等公共空间,它就是在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产物,通过概括提炼出传统文化、代表元素、空间布局形态等,运用现代材料与工艺来体现的一种空间表达方式,进而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为了避免千篇一律的抄袭,必然要在环境艺术教学中加大其对传统文化及建筑的相关理论课的学习,夯实基础,从自然形态的学习延伸到哲学思考,加强学生看问题看本质的能力,基础课专业课都要稳扎稳打,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社的设计能力,提高设计水准。

(三)古为今用,挖掘学生创新思力

当今环境艺术教育的发展不仅要立足当下,还要继承传统,古为今用。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高等教育学科之一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与传统文化、传统建筑相联系,又要开拓视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优化结构,做到古与今、中与西、文与理、新与旧多方位多角度多脉络相交织,进而做到全方位的提升与优化。传统与现代本身是两个时间节点上的词语,但是应用于当代设计,二者也可以做到交融,现代根植于传统,传统服务于现代,而并非完全对立。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的形成,是集专业理论知识、设计理念、设计鉴赏等有机协调配合的过程,发展完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相关体系,开拓创新,勇于探索。作为教师要科学地协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使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建立起正确的设计思维习惯。

总之,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也应从注重外在的造型转移到根植本土的文化上来。要提高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坚持自然之道,以人为本,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自然性。只有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将我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作为创作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我国的传统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才能为各地方风俗和人文特色营造环境艺术的创作空间,探索一条同我国地域特色相适应的环境艺术设计创作模式,推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会.环境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汪秀芳.中國古代建筑的“天人合一”建筑观[J].皖西学院学报,2007(5):128-129.

[3]黄艺农.中国古建筑审美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5):69-74.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建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