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行知”理念,让音乐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

2019-11-17 10:37倪水莲
关键词:寓教于乐语文阅读

倪水莲

摘要:音乐与文学本就同根同源,它们之间是息息相通、交相辉映的,音乐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语文阅读教学中可运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新型高效教学课堂。

关键词:“行知理念”;语文阅读;科学创新;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7-061-2

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是每个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境界。作为当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注重与时俱进,敢于大胆创新,真正为学生开辟一条具有时代意义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语文阅读教学之路。

当广大语文教师怀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将探索的目光投向语文学科以外的广阔领域时,音乐凭借其独特的功能魅力,首先进入我们的视野。目前,语文课堂上已不时有音乐响起,但有的却偏离语文学科教学的轨道。为了秉承“行知”教育理念,发挥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尝试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现谈谈音乐对语文学习产生的作用。

一、用音乐丰富感知,加深记忆和理解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源于生活,教育要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教材。同时提出:课本虽是需要,但教的人不可死靠书本,他必定要运用补充材料和临时材料以适应特殊及生活需要。

打开多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仔细研读,发现语文课本里有大量的经典诗文。如果语文教学还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读读诗文、说说文义、讲讲中心,课后学生就是写写背背,这样阅读教学的八股式,缺乏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难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阅读也失去兴趣。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说明诗歌与音乐联系紧密。中国文学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可作吟唱。而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式重新演绎经典诗词,是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记得央视诗词原创节目《经典咏流传》自开播起就广受好评,多首热门歌曲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尤其是节目中,梁俊老师带着孩子们咏唱并不出名的《苔》,一经播出,很快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家喻户晓的一首励志小诗。于是,笔者回顾十期节目中的56首诗词歌曲,尊重学生个体的喜好,每学期选择一定数量的诗词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课堂学唱。学生们在学唱赵照、齐豫合唱的余光中的《乡愁》时,都觉得音乐还能拓展文字意境,配以清新伤感而又略带忧伤的音乐,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远远胜出了单纯的诗的表现功能。

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寓教于乐(音乐),寓教于乐(快乐),在快乐的吟唱中把学生带进语言文字的世界,既领略优秀传统诗词文化深远意境,又受到音乐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记忆和理解,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大有裨益,因此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二、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和情感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音乐与语文的相通之处就是它们都能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紫藤萝瀑布》一文进行美文朗读时,轻缓抒情的班得瑞乐曲正好与文本中紫藤萝花谢架毁和小弟病逝的遭遇相吻合,激情澎湃的曲调又与紫藤萝如今生机盎然的景象和自我砥砺、奋发向上的主题相契合。音乐的节奏、曲调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生活积累,让他们自身与文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时,他们朗读的语速、语调相应地与音乐保持一致,文学与音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师生共同感悟文章的精妙。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许多意象丰富,情感饱满的课文,若能运用音乐这一最能调动人情感、激荡人心灵的艺术,通过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对类似生活情景的联想,配合声情并茂的诵读,能迅速地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产生强烈情感共鸣,获得美好审美体验。

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学时,我找到文本与音乐之间的契合点,在主题升华、意犹未尽时,播放视频歌曲刘德华《回家的路》来结束全课。笔者将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沟通起来,将听觉、视觉等器官同时调动起来。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学生们神游其中,其感情与作者歌者相交融,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获得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

李吉林老师认为: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此时,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境的震撼力、感召力,对于课文主题的升华,学生思想感情的加深,起着不可言传却可意会的作用。因此,将音乐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更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自身去体验,感悟那些难以言传的弦外之妙。

三、用音乐激发热情,提高素养和能力

音乐具有强烈的藝术感染力,它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凝练的歌词,很容易为学生所接纳。音乐与语文阅读教学结合在一起,能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全面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即“有教人者教己”或者说“教人者先教自己”。笔者在执教课文《呼兰河传》时,就试着以课文为蓝本,重新填词《成都》,师生分别以配乐演唱和朗诵的方式进行演绎。

“行知”教育理念认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

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学生仔细研究赵雷《成都》的歌词,探究出校园民谣歌词创作三步法:第一步,确定用什么创作手法,描摹意象、瞬间定格、叙事等,分析表达什么情感。第二步:找出有代表性的美好事物。第三步:用创作手法将有代表性的美好事物“串”起来,注入感情色彩,注意押韵和节奏,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教学中,教师以愉悦的心情和以诚相待的真心感染学生,根据他们之间不同的性格差异和自身需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利用他们的表现欲,鼓励他们抛开顾虑大胆行歌词创作,使得教学活动充满时代气息与旺盛生命力。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弥补了语文课堂只是读读、写写、讲讲的不足,将有趣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设计其中,让语文阅读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和思考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真正实现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一种充满生活力的教育”。

四、将音乐纳入写作,增添文采和境界

音乐是一种有声的诗歌,其歌词作为和乐歌唱的特殊的诗词,它的语言除了强烈的节奏感、音乐性之外,也很凝练含蓄,活泼自由,接近生活而又超越生活,富于极强的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当代歌曲,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给枯燥乏味的学生生活增添了色彩和亮点,已成为中学生生活和写作中可以充分利用的一种财富、一套独门功夫。有人曾说,会唱歌的作文更精彩。写作中如能恰当的将歌词引入文章,这些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歌词,能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表现力。

为此,笔者开展一系列与阅读和音乐有关的兴趣活动,如亲情、励志等某一主题歌曲推荐或演唱展示、歌词鉴赏、歌词首尾秀、巧改歌词新解读、歌词题记集锦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动脑想、动口说,在运用、积累知识的同时获得语文阅读能力、组织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陶行知先生早年在晓庄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认为“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歌词的触角无处不到,歌词又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力较强,学生作文时学会借鉴和引用歌曲中的语言精华,并与文章内容水乳交融,可使文章增添一份亮点,增添一份情趣,增加一份飘逸的文采,拓出文章新境界。正所谓:歌词名句入文来,自是别样洞天开。

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是一个大文章,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必然会出现多姿多彩的局面,而音乐的参与必然会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而一个教育工作者,既要富有创见,又要勤于实践;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全球,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甘入未开化的边疆”,永保炽热真诚的教育激情,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借得西湖一池水,画出南国三重春”,语文学习的天地宽广无比,但愿我们能够借得音乐这根五彩之丝,从广阔无垠的生活中去寻觅语文学习的宝藏,织出语文教学的缤纷之花,不断丰富我们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

猜你喜欢
寓教于乐语文阅读
儿童剧《马兰花》的艺术审美魅力
“寓教于乐”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语文课堂
“寓教于乐”理念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