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物建筑保护限制下的旅游业态规划探索

2019-11-18 07:26郑虹玉杜丽君
山西建筑 2019年20期
关键词:木塔应县游人

郑虹玉 杜丽君

(1.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100051; 2.应县木塔保护研究所,山西 朔州 037600)

0 引言

文物建筑较之于其他文物而言能够保存大量的文化及艺术成就,因此成为我们研究历史进程和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来源,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功能为其在旅游价值的开发利用上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保存完好的文物建筑,其旅游价值能带动所属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对文物建筑保护工作全方面的投入,形成良性循环。对于破坏较为严重的文物建筑,在采取隔离保护措施的同时或许会造成难以吸引游人的情况,久而久之文物建筑所受关注度也逐渐降低,形成徘徊循环。对于具有这种特征的文物建筑,如何突破自身局限导致的窘境,重新焕发出其所具有的历史光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笔者就应县木塔为例,探索基于文物建筑保护措施限制下,如何规划旅游业态,激发陷入徘徊循环的文物建筑的活力。

1 应县木塔综述

1.1 应县木塔介绍

应县木塔(如图1所示),又称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该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我国现存木构架建筑精粹。1961年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确定为AAAA级景区。2017年9月被世界吉尼斯记录认证为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佛塔。

1.2 应县木塔保护原则

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将近千年历史的应县木塔出现严重的扭曲变形。目前对木塔采取的保护原则为“小补小修”“带病延年”,限制开发,减轻负荷,对应县木塔景区旅游业的发展桎梏加深。

1.3 应县木塔旅游状况历史综述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期间,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抢险加固工程,这次抢险加固工程使得其成为国家重要旅游景点成为可能。80年代初,应县木塔正式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随着应县木塔周边环境的不断改善,特别是完成了佛宫寺大雄宝殿的修葺以及山门的复建后,游人数量快速增长,同时,也给木塔增加了超量负荷。由于木塔变形严重,2004年将开放层数由原来的三层减少到两层。而现在,木塔开放层数仅为一层。

笔者在采访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受保护规定的限制,大部分游人认为木塔景区景点单一,规划混乱,性价比低,体验感较差。因此来应县木塔参观的游人数量增长缓慢,导致应县木塔旅游模式进入徘徊循环。

2 周边旅游产业发展潜力

由上述案例可知,受保护限制的文物建筑在开发利用上受到极大的局限,其文化价值难以得到社会认同。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试从文物建筑周围环境入手,另辟蹊径挖掘其周边产业的开发潜力,进而规划文物建筑周边的旅游业态。

首先将文物建筑所具有的周边旅游产业,分为普适性周边产业和独特性周边产业。

2.1 普适性周边产业

对于文物建筑的所在地而言,大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投射到现实中便以具有普适性的产业形式存在,即普适性周边产业。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发现该类型产业一般有两种类型:文物产业和文化产业。

2.1.1文物产业

一般文物建筑无论其建筑自身还是建筑内外所具有塑像壁画、古籍画卷等都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文物,可作为文物产业的基础。正如木塔具有牌匾等以及丰富的辽藏文物。此外在木塔景区的东北侧1 km左右有一处金代建筑——净土寺,其主殿内的八门九星天宫楼阁藻井同样是重要的文物。应县文物数量可观,种类繁多且极为珍贵足以形成文物产业。

2.1.2文化产业

文物建筑所处的大环境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形成该地的民俗民风进而转译成独特的文化产业。例如应县本土的书法家、画家以及作家等关于木塔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不断涌现。

2.2 地域独特性周边产业

对于文物建筑而言,所在地理位置的气候地貌、自然资源、历史背景各具特色,这种地域特色对当地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有直接影响,便形成地域独特性周边产业。不同的文物建筑具有不同的地域独特性周边产业。例如应县地处桑干河中游,大同盆地南端,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植物资源,在这种环境下衍生出的地域独特性周边产业有如下几种。

2.2.1自然风景产业

应县南倚恒山山脉,具有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石柱山景区以及跑马梁景区,均是自然形成的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风景产业。但这些风景区都距离县城较远,且受季节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开发难度。

2.2.2工艺品产业

应县矿产资源丰富,为当地陶瓷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陶瓷制作在应县具有悠久的历史,瓷器制造技艺精湛,作为瓷器工艺品而远近闻名。因此,工艺品产业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2.2.3食品产业

应县丰富的农作物以及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在食品加工上拥有成体系的发展潜力。如应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梨花春酒,还有由马铃薯淀粉、玉米面等制成的小吃,成本较低,工序简单,是当地居民以及游人非常喜爱的特色小吃。

3 新型旅游业态规划操作路线

新型旅游业态规划是打破已僵化的文物建筑旅游现状的手段之一,但新型旅游业态也需要依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物建筑才能迅速发展,因此文物建筑和新型旅游业态应建立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针对应县木塔而言,笔者就其特有的周边产业,探索新型旅游业态规划的操作路线。

3.1 现有周边新型旅游业态比对和筛选

笔者通过制作调查问卷来统计游人对以上所述的几种周边产业的兴趣意向。调查问卷按游人的年龄段进行分类数据采集,如图2所示。

根据图2可发现,大部分游人对于文物产业、商品产业以及食品产业具有更多的倾向性。此外部分游人建议应强化景点的连续性以及秩序性。

3.2 应县木塔周边新型旅游业态规划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将游人关注度高的周边产业注入到木塔周边的街道空间和建筑空间,以及重新设计游览路线是规划旅游业态的主要操作路线,见图3。

目前,木塔南的广场以及东西向的街道已经开发的相对成型。广场基本由古玩商铺围合,中间的广场空间由建筑小品、植物景观组成且依轴线对称布置,整个广场空间利用率较高。塔后沿南北轴线上有新建的三座规格较高的大殿建筑,大殿周围用高墙围合成一个院落广场,与南广场相呼应。而该院落一般不对外开放,仅作为节庆日活动场地。

塔前东西向的街道开发成仿古街,以特色小吃店、特产店为主,但是整个塔前街西段不足300 m。而相对较长的塔前街东段商铺种类繁杂,以服务当地居民为主,浪费了重要的旅游建筑空间。此外还有塔前南北向的辽代街,由于建设年代较早,发展定位不准且管理不当,导致辽代街成为当地小商品、服饰一条街。但整条街的建筑形式仿造古建筑风格,尺度适宜、古典朴素,且与木塔形成轴线关系,是木塔周边最具潜力的街道空间。

这两“点”两“线”(如图3所示)便是木塔周边现有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建筑空间和街道空间。笔者尝试将得到游人关注的周边产业按不同的类型,注入到合适的建筑空间以及街道空间。

3.2.1文物产业规划

将木塔以北院落中的三个大殿建筑改造为博物馆,用来存放文物,并把该院落与净土寺通过街道空间进行串联,形成文物产业为主题的步行商业街。由此整个景区向北、向西延续,形成木塔、净土寺、博物馆三大以文物及文物建筑为主题的重要景点,并通过步行街将这三点串联起来(如图4所示),丰富游人的游览路线,增加对应县木塔的多角度视觉体验。同时,由于博物馆院落与净土寺中间分布着较多传统民居,形式和空间组成别具一格,对研究近代晋北民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在文物产业主题商业街的空间设计上,将这些有价值的民居进行保留或者微改造的思想融入设计理念中,增加游览趣味性。

3.2.2商品、食品产业规划

商品产业以及食品产业则由于其可作为旅游附属产业,可将其注入到塔前街和辽代街,形成“丁”字形街道(如图5所示),成为整个景区的配套服务区。把握如瓷器店、凉粉店等手工艺店、手工作坊等与街道两侧建筑形式和空间的融合,强化游人对于应县地域特点的体验感。

以上通过对木塔周边旅游业态的重新规划,更新原有的建筑空间和街道空间,并对整个景区的游览路线进行重新设计:塔西停车场—塔前街西段—塔前广场—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博物馆—文物主题商业步行街—净土寺—塔前街东侧—辽代街—塔西停车场。由原来的一个景点延伸为点线结合的景区,丰富游人的游览路线,拓展了游人与应县木塔的多角度互动。

4 结语

文物建筑保护和活化是创新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分析其周围具有潜力的旅游产业,并对旅游业态进行重新规划,激发其活力,为逐渐僵化的文物建筑摆脱窘境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木塔应县游人
地铁上的九座城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应县木塔工作站揭牌成立
佛光秘塔 匠艺之承 记养心殿佛堂木塔的修复
登神农顶
AnalysisofSymbolismintheAndTheMountainsEchoed
应县木塔葬书中的“木奴”与“天牛”考
山西:应县木塔能否“带病延年”
应县:架通干群间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