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2019-11-19 09:03孙秀霞郭静静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38期
关键词:深度环节学科

孙秀霞 郭静静

随着观念的更新和课堂的实践,教师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可以创设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生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深度融合具体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融合信息技术,使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处理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则是将信息技术灵活地运用于传统的教学过程,便于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对于学科教学来说,是一个辅助工具,它最重要的作用是服务于教学、应用于教学,使之既能增加教学良性效应,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信息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

二、运用信息技术的注意事项

(一)技术工具的使用依据教学策略,隐藏于教学环节

我们需要采用声音、视频还是资料,这些信息工具的使用选取,都要依据教学策略,需要达到什么目标,不是凭空或随意选取的,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信息技术的使用,也不是孤立的、断层的,它隐藏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与教学环节巧妙地合为一体,同时又是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连接。

(二)信息技术应着力于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真正服务于教学

世上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才是最根本的法则。而因材施教,并不仅仅指依据每个学生的认知、性格等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它还包括教师们的风格、班级整体情况、学习阶段、现有的设备情况等,而选取最合适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工具,解决教学中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从而更好地服务与教学。但信息技术作用應该在辅助教学,而非喧宾夺主。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案例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难忘的一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难忘的情感。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学生,对于战争很陌生,他们无法体会到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会采用讲故事,或是比较冗长的一个历史的解说来帮助学生理解,但学生们的感受往往都不深,达不到预想中的效果。

信息技术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便大显身手:课前布置作业,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资源,可以到相关的网站查找资料,也可以找抗战时期的作品进行研读,还可以找抗战题材的电影、纪录片进行观看……总之,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学习。通过这些信息技术,学生便能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五年级的学生一般对于台湾并没有一个很具体的认知。比如说课堂的导入环节,播放七子之歌的朗诵视频,视频中的背景音乐,以及朗诵者的深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学习兴趣,也就更容易走进文本。他们对语言文字有了情感上的基础,就易于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时,使用数字技术出示中国地图,并标注台湾的位置,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台湾与大陆之间只隔着一条台湾海峡。从而体会到海峡两岸的亲人是如何相互思念,渴望团聚的那份骨肉亲情。

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在未来的学科教学中,它发挥的作用也将更加明显。对于我们来说,这也是一项挑战。我们不仅要跟上信息发展的步伐,还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及时反思,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让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将具有期待之情、热切鼓励之意、精巧点拨之心的评价语言,不断播撒进学生心田,我们的语文课堂学习一定会其乐融融,春色满目。

猜你喜欢
深度环节学科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