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辩证思维 引领深度学习
——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为例

2019-11-20 02:43江苏刘晓莉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6期
关键词:选官中央集权历史

江苏 刘晓莉

一轮复习是整个高三复习备考的基础,其重要性早已成为高三历史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上好一轮复习课?怎样做到减负增效?可以肯定的是,一轮复习课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与新课的教学理应有所区别。如果把一轮复习课上成新课,无论其课堂组织如何精彩,也只能是低效的教学行为。

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3 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为例,本课内容包括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强化、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个子目,但每个子目的时间跨度大、历史概念多、学科术语密集、史料丰富、内容琐碎。基于上述特点可知,在一轮复习中,既夯实基础知识又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实非易事。为此,笔者在认真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学情和考情的基础上,调整教学思路,整合教学资源,运用辩证思维,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一、运用历史时序,自主构建体系

本课内容虽琐碎繁多,但线索明晰、时序清晰,教材解读到位,理解难度不大。有鉴于此,教师可以运用历史时序,精心制作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表1。

表1

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需引导学生辨析“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个概念。依据“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两条线索,分析地方权力、相权的变化,并选取重要制度进行重点突破,如元朝的行省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等。

该环节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对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进行“流水账式”讲解的做法,避免了简单重复所带来的索然无味。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还可以为后续的教学节省时间。

二、运用辩证思维,引领深度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运用辩证思维,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是高中历史课程所承载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关键能力,还有助于其健全人格和必备品格的形成。以本节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一)前进性与曲折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是,这种前进又必然伴随着曲折、迂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表1 的基础上,可进行这样的设问:

(1)中央集权的发展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的演变趋势如何?

(2)君主专制的演变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其演变趋势又是怎样的?

在师生共同探究后,可得出结论:

(1)趋势:地方权力削弱,中央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趋势:相权削弱,皇权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但探究不能就此止步,教师还可继续追问:

(3)在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演变趋势中,地方权力总是在削弱吗?请举例说明。

(4)在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演变趋势中,相权总是在削弱吗?请举例说明。

在教师点拨和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在黑板上绘制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的简图,或者让学生完成例1:

例1.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 )

通过上述环节,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中,总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但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有地方权力抬头的情况。同样,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冲突中,总趋势是专制皇权不断强化,但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有相权扩大甚至威胁皇权的情形。所以,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并非简单化的直线型变化,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基本原理和认识论。

(二)复杂性与多样性

历史现象是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因此,不能用简单化、绝对化的线性思维去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立足不同的历史时期认识历史现象,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客观、准确。

例如,复习“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展示表2,让学生自主完成表格内容。

表2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重点围绕“科举制度”这一主题,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分阶段地厘清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上的影响。

1.多角度

以科举制形成的作用为例,从选官的依据看,科举制促进了选官标准由门第到才学的转变,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的来源,巩固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第二,从选拔方式看,由举荐转变到考试,趋向严密、科学,体现了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同时,读书、考试、做官形成“三位一体”,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官吏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并促进整个社会形成重学的文化氛围。第三,从选官权力看,在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之下,选拔人才的权力在地方,容易形成宗派主义、山头主义,威胁中央集权,而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第四,从选官来源看,科举制度面向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为社会下层人士提供了进入上流社会的通道,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有利于建立良性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2.分阶段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以明清时期作为分界,在明清以前,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选拔制度,不仅在隋唐以后的教育发展、文化繁荣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亚洲乃至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明清以后,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此,教师还可启发学生: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需不断生长,又需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

此外,针对高考命题不断挖掘新史料、运用新视角、提出新观点的趋势,教师还可以通过补充史料或引入试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关于三大选官制度,有以下可供选择的视角或观点,如表3:

表3

例2: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由此可见,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

A.完善了选拔人才的机制

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阻滞社会阶层流动

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选拔机制上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将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进行比较,进而区分异同、品第优劣,学生只有紧紧依据材料,突破惯性思维,才能找到解题的正确密码。由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在地方设置有专门的品评官,选择地方有才识的人担任,并按才能高低把人才细分为九个等级,这些都说明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相比,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也说明九品中正制在制度设计的初衷上有良好的动机,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项。这一结论显然颠覆了学生对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不能选拔真才实学之人的固有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求异思维。

(三)进步性与局限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利与弊、对与错可以共存于同一事物。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把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客观分析,既要看到其历史进步性,也要指出其局限性。

以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为例,教师需引导学生认识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往往是“君主专制”“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等信息,这容易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缺少理解,甚至认为古代中国社会是“黑暗的”。因此,教师可以适时引入两则持有对立观点的材料,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思维冲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例3.材料一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或告之曰:“我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社会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矣。”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

材料二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一项更伟大的文明已创造并行用了两千余年,却为人们所忽视,这就是在中国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存在、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当说,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

上述两则材料对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分别持何种态度?请说说你的理解。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点拨和提升: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它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标志,是古代中华文明贡献给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如推恩令通过和平而不流血地手段解决了王国问题;行省制度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融合;三省六部制所体现的权力制衡;科举制所体现的公平、公正理念;政治制度在传承中的创新等,无不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家的治国智慧。正是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使中华文明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也使得中华文明的香火得以延续,是维系其长盛不衰的政治基因。

辩证思维是较高层次的一种逻辑思维能力,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用全面、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认识历史和社会的一种哲学思维能力。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下工夫,尤其注重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应高考要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选官中央集权历史
希望不是作秀
清宫中正殿念经处如何选官
新历史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资金“中央集权”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制度的奠基,文明的发展
我国选官制度演变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