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考试杂志社“优师计划”阶段性成果展示
——高考重难点相关试题选登

2019-11-20 02:43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6期
关键词:本题考查海洋

【例1】唐朝时,自南而北散布的广州、泉州、福州、杭州等东南港市交替繁盛。据史料记载,当时“远国商贩唯利是求,广州地当会要,俗号殷繁,交易之徒,素所奔辏。”这体现了唐朝时 (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朝贡贸易的繁荣

C.民族融合不断加深

D.中外联系的频繁

【答案】D

【解题思路】材料中“东南港市交替繁盛”“远国商贩”等信息体现出唐朝时期中外联系的频繁,故选D;材料不能体现出经济中心南移的完成与民族融合问题,故排除A,C;材料中的贸易不能体现出是朝贡贸易,故排除B。

【命题逻辑】1.命题意图

本题以现代文与文言文结合的形式设置材料,分别从经济重心南移、朝贡贸易、民族融合三方面设置迷惑选项,考查唐代对外贸易情况,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

2.与2020 届高考匹配分析

(1)教学进度匹配:唐代对外贸易、经济重心南移、朝贡贸易等相关内容,属于必修二经济史的知识,是高考的重难点知识,在一轮复习进度中已开始复习。

(2)考查能力匹配:高考试题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本试题重点考查这两方面能力。

(3)核心素养匹配:高考考查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本题重点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四大素养。

(4)难易程度匹配:本试题难度中等,比较适合一轮复习。

【例2】1942 年,日伪军对游击队活动区实行封锁,继而实施大规模“扫荡”“蚕食”……1944 年6 月,几个外国记者随中外记者西北考察团考察了5 个月,没有见到一个乞丐,有人穿打补丁的衣服,但决不破烂。也没有看到一个农民或士兵显得营养不良。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

A.抗战时期中国农村生活状况稳定

B.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成效明显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D.日伪军对封锁区的有效管理

【答案】B

【解题思路】材料只能体现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情况,不能反映整个中国农村生活状况,故A 错误。根据材料“1942 年,日伪军对游击队活动区实行封锁”“西北考察团”可知是相持阶段敌后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共产党领导的,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国统区由国民政府主导的经济活动,故C 错误。日伪军与根据地经济建设成就无关,故D 错误;根据地军民在经济上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由“没有见到一个乞丐……但决不破烂,也没有看到……营养不良”可以看出面对日伪军的封锁,抗日根据地民众生活状况良好,这得益于根据地自身的经济建设,故B 正确。

【命题逻辑】1.命题意图

本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的经济面貌,分别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日伪军对封锁区的管理等角度设置迷惑选项,需要学生充分理解材料,准确把握史实的时空状况,联系相关知识进行作答。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

2.与2020 届高考匹配分析

(1)教学进度匹配:抗日战争敌后根据地的经济面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知识点在必修一政治史和必修二经济史中均有涉及,属于高考的长效热点和高频考点,在一轮复习的教学进度中已开始复习。

(2)考查能力匹配:高考试题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本题从经济角度入手,使学生从材料信息中得出抗日战争敌后根据地的经济面貌,突出了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

(3)核心素养匹配:高考考查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本题重点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

(4)难易程度匹配:本试题难度中等,比较适合一轮复习。

【例3】(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周旺《中国古代生态环境发展史话》等

上表为中国古代关于生态问题的相关表述。从材料中提取两组信息,并分别予以分析。

【答案示例】中国古代生态环境渐趋恶化。(2 分)

先秦时期,中国生态环境良好。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古代的生态压力日益增大;再加上恶劣的气候及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宋代以后,中国生态问题渐趋恶化。明清时期,从北方到南方,从土地森林到江河湖泊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古代生态环境的恶化既为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又为近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4 分)

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意识源远流长。(2 分)

从西周的官方规定,到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对大自然的敬畏,再到后世如清朝时南方生态农业模式的出现,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保意识。(4 分)

评分标准:信息提炼准确到位,每一条信息至少有两条相关史实进行解读,且逻辑合理。(9~12 分)信息提炼比较准确到位,每一条信息至少一条相关史实进行解读,逻辑比较合理。(5~8 分)信息提炼模糊,史实解读缺少一定逻辑性。(0~4 分)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不同朝代环境问题的描述可知,中国古代的生态环境渐趋恶化。通过材料中的气候、人口增长等因素以及农耕经济对环境的影响等总结古代环境渐趋恶化的原因,并指出环境恶化带来的影响。其他答案也要通过材料总结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命题逻辑】1.命题意图

本题依据“一核四层四翼”考试评价要求和学情分析,以历史情境为抓手、以几个不同而又隐性关联的历史材料为命题主体思路,结合生态环境的热点问题及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编制。以开放性试题的形式设题,考查能否将复杂问题细化并找出之间的隐含关系;能否综合应用学科内或学科间的交叉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对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深化理解知识内涵、拓展学习思维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

2.与2020 届高考匹配分析

(1)教学进度匹配:中国古代环境破坏与保护问题在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均有涉及,环境问题是热点问题,也是高频考点,在一轮复习的教学进度中已开始复习。

(2)考查能力匹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考查能力较为全面,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3)核心素养匹配:高考考查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本题重点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

(4)难易程度匹配:本题难度较大,能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例4】(25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为了防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勾结倭寇和荷兰、葡萄牙等西方殖民者,明初实行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松弛,明王朝派了郑和下西洋,但目的是“宣布纶音”“耀兵异域”,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带有政治色彩的远航而不是进行商品贸易。西行给友国带去大量的陶瓷、丝绸和茶叶等物品,堪称散财之举。中华民族的大陆地域广阔,丰富的物产、成熟的内部商品循环体系,人们对外经济拓展的需求并不急切。中国人注重伦理秩序和理想人格、气节、情操的文化性格,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平和性。在远航和自由贸易的过程中,中国人没有占领别国一寸土地,没有建立一个要塞,没有掠夺一份财富。……面对荷兰殖民者对南中国海的侵犯,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多次打败荷兰,然而明政府亲手剿灭了这支军事武装的民间力量……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隆庆年间又开放对外贸易,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

地中海地区缺乏发展农业的充分条件,具有充足的海洋资源和贸易资源,在双重因素的合力之下,使得地中海周围的国家开始向海洋发展。在西方,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最早是由探险家们开始的,但殖民地的主权则是由王室掌控,事实上西方的航海家的愿望与国家的意志是一致的。在西方的文化中,海洋不过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和舞台,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和探索自然的奥秘,他们在海洋的冒险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勇敢。

——摘编自宋海洋《试论海洋对中国的战略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14—17 世纪中外海洋活动的特点。(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17 世纪中外海洋活动特点的成因并说明当时中国这种海洋活动的影响。(15 分)

【答案】(1)中国:被动性、防御性;海外贸易时开时禁;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远洋航行注重平等精神;国家缺乏海洋主权意识(海权意识服从于专制皇权)。(每点2 分,答出3 点得6 分)西方:商业性;侵略性;扩张性;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每点2 分,答出2 点得4 分)

(2)成因:

中国:倭寇与西方殖民者的侵犯;沿海地区部分民众的不法行为;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征;程朱理学的影响;专制皇权的强化。(每点2 分,答出3 点得6 分)西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人文主义的出现;王室的支持。(每点2 分,答出2 点得4 分)

影响:

积极:有利于打击海外殖民侵犯,维护国家主权;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与和平外交理念;促进中外国家间的友好交往。(每点3 分,答出1 点即可)消极:加大了政府的经济负担;不利于正常的经贸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每点2分,答出1点即可)

【解题思路】(1)根据材料“为了防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勾结倭寇和荷兰、葡萄牙等西方殖民者”可知,中国政府海洋活动具有被动性与防御性。根据“明初实行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松弛”“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隆庆年间又开放对外贸易”等可知海外贸易时开时闭。根据“这是一次带有政治色彩的远航而不是进行商品贸易”可知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根据“中国人没有占领别国一寸土地,没有建立一个要塞,没有掠夺一份财富”可知航海活动注重平等对待沿途所到地区。根据“然而明政府亲手剿灭了这支军事武装的民间力量”可知政府并不重视反抗海上殖民侵略者的民间力量,因此得出国家缺乏海洋主权意识的特点。(2)根据材料“为了防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勾结倭寇和荷兰、葡萄牙等西方殖民者”“成熟的内部商品循环体系,人们对外经济拓展的需求并不急切”“中国人注重伦理秩序和理想人格、气节、情操的文化性格”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关于影响,主要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并关注政治、经济、社会进步等方面即可得出答案。

【命题逻辑】1.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14—17 世纪的中外海洋活动,以《试论海洋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为材料,结合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热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素养。

2.与2020 届高考匹配分析

(1)教学进度匹配:14—17 世纪的中外海洋活动在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均有涉及,海洋问题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在一轮复习的教学进度中已开始复习。

(2)考查能力匹配:本题着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海洋活动的特点、成因、影响等方面设题,考查学生对14—17 世纪中外史实的掌握及其对海洋活动的认识,关联“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小农经济等多个知识点,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考查,强化其对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意义的理解。

(3)核心素养匹配:高考考查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本题重点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

(4)难易程度匹配:本题难度较大,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能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

猜你喜欢
本题考查海洋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