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郡舆地全图》的“琼黎图”性质及其黎人风俗考

2019-11-22 03:39毛建军
文化遗产 2019年6期
关键词:全图对歌黎族

毛建军

引 言

“琼黎图”是清代中期官方为掌握“黎情”而绘制的黎族风俗图册。“琼黎图”原绘本经后世传抄、改绘而形成多种不同版本,构成琼黎图系列。目前所知存世的“琼黎图”计有五种(1)戴成萍:《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的琼黎图》,《文史知识》2014年第11期。,即《琼州海黎图》(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琼州黎族风俗图说》(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琼黎一览图》(广东中山图书馆藏)、《黎人风俗图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和《琼黎风俗图》(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藏)。

据戴成萍博士考证,在这五种“琼黎图”中,《琼州黎族风俗图说》与《琼州海黎图》同出一源,属于一个系列,绘制时间在乾隆初年前;《琼黎一览图》与《黎人风俗图》同出一源,属于一个系列,绘制时间在乾隆后期以后(2)戴成萍:《清代琼黎图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页。。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藏的《琼黎风俗图》发现较晚,且自成一体。李元茂先生认为,《琼黎风俗图》的绘画与题注的体例及内容皆根据道光时重修的《琼州府志》及相近资料的记载取舍而成,其绘制时代当在清中晚期(3)李元茂:《明邓廷宣款〈琼黎风俗图〉鉴定刍议》,《文物世界》2004年第3期。。

事实上,琼黎图系列远不止以上五种。

一、《琼郡舆地全图》当属琼黎图系列

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所藏《琼郡舆地全图》“不但描绘琼郡地理,还以图绘方式表现黎人生活,其文字说明及在图绘内容和风格上都与国内其他黎图版本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应该可纳入‘黎图’一类。”(4)史晖:《国外“苗图”收藏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第78页。也就是说,《琼郡舆地全图》当属琼黎图系列。

《琼郡舆地全图》为彩绘长卷挂轴舆图,绘制者佚名,绘制年代大约在清道光十六年(1836)前,尺寸184×93cm。《琼郡舆地全图》以图画的形式描绘广东琼州府(即海南岛)所领州县。全图描绘琼州府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山川、营寨、海港、亭塔、城垣轮廓、营汛、炮台等)和当地黎人的衣食住行、人文风俗及清代派驻琼州官员的生活图像(5)《琼郡舆地全图》(Complete map of Hainan Island),参考网址:http://lccn.loc.gov/gm71002478。。

《琼郡舆地全图》所绘制的黎人图像在图例上与琼黎图系列高度重合。根据“琼黎图”的来源体系,我们选取《琼黎一览图》》(中山图书馆)、《琼州海黎图》(中国历史博物馆)和《琼黎风俗图》(新乡市博物馆)三种代表性的图册与《琼郡舆地全图》所描绘的内容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琼黎一览图》19幅图画内容依次为:居处、纳聘、迎娶、结婚、宴会饮食、猎、渔、耕、获、采香、运木、采藤、织、交易、渡、跳鬼割鸡、传箭、斗、战。《琼州海黎图》15幅画面内容依次为:琼州府地图、住宅、婚聘、迎娶、对歌、饮宴、狩猎、射鱼、踩田、收割、砍沉香、伐木、纺纱、调节冲突、械斗。《琼黎风俗图》l5幅图画内容依次为:建屋、嫁娶、对歌、聚会、渔猎、耕种、取香、放排、采藤、纺织、贸易、涉水、跳鬼、传箭、谈判。《琼郡舆地全图》l6幅图画内容依次为:性悍、对歌、婚聘、结婚、踩田、捣谷、捉鱼、采沉香、采黎藤、采花梨木、收货、换货、过水、结绳传箭、跳鬼就医、饮宴。《琼郡舆地全图》与其他三种“琼黎图”绘制内容存在14幅雷同,仅多出捣谷和收货两幅,详细比较见表1。

《琼郡舆地全图》所绘制的黎人图像在内容上与琼黎图系列高度重合,只是文字略简约而已。如《琼郡舆地全图》图8《采沉香》配文为45字:“沉香结于老枯树中,黎有十余人祈得山神,各分采取。或遇熊豹毒蛇,弗相顾也。香种不同,迦南中角沉香,且不易得。”《琼州海黎图》图11《砍沉香》配文为80字:“沉香多孕结古树腹中,其灵异不轻认识,采者数十为群,先构巢于山谷间,相率祈祷山神,始分行采觅,虽犯虎豹、触蛇山,顾也。香类有飞沉各种不同,其质坚而色漆,文润而香永者,俗呼为牛角沉,尤为难得。”《琼黎一览图》图10《采香》配文为228字:“沉水香,孕结古树腹中,生深山之内,或隐或现,其灵异不可测,似不欲为人所知;而一种识香黎人。数十为群,构巢于山谷间,相率祈祷山神,分行采购,犯虎豹,触蛇虺,殆所不免,及觅获香树,其在根、在干、在枝,外不能见,黎人则以斧敲其根而听之,即知其结于何处,破树而取焉。其诀不可得而传,又若天生此种,不使香之终于沉沦也。然树必百年而始结,结又百年而始成,虽天地不爱其宝,而取之无尽,亦生之易穷,且黎之智者,每畏其累而不前,其愚者又误取以供翼,及至香气芬馥,已成焦木矣。香之难有由然也。百岁深岩老树根,敲根谛听水沉存;太平神岳怀怀久,敬出名香贡九阍。”《琼黎风俗图》图7《取香》配文与《琼黎一览图》图10《采香》配文基本相同,只是删减为194字。

表1《琼郡舆地全图》与其他三种“琼黎图”绘制内容比较一览表

海黎图序号《琼黎一览图》《琼州海黎图》《琼黎风俗图》《琼郡舆地全图》1居处琼州府地图建屋性悍2纳聘住宅嫁娶对歌3迎娶婚聘对歌聘婚4结婚迎娶聚会结婚5宴会饮食对歌渔猎踩田6猎饮宴耕种捣谷7渔狩猎取香捉鱼8耕射鱼放排采沉香9获踩田采藤采黎藤10采香收割纺织采花梨木11运木砍沉香贸易收货12采藤伐木涉水换货13织纺纱跳鬼过水14交易调节冲突传箭结绳传箭15渡械斗谈判跳鬼就医16跳鬼割鸡饮宴17传箭18斗19战

二、《琼郡舆地全图》中的黎人风俗

《琼郡舆地全图》以舆图中插入文字的形式,生动描绘了清代黎人性情、婚姻习俗、经济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等16幅风俗习俗图,并在全图中用方框配加文字说明。

(一)黎人性情

《琼郡舆地全图》中描绘黎人性情的图仅有一幅画面(见彩图1《性悍》)。

《性悍》描绘的是一场黎人持刀相斗的场面。图中两男子持刀骑在水牛上,正准备向敌方厮杀,后面两个男子正在吹着号角以壮士气。《性悍》配文:“黎人性悍。同类一言不合,以牛为骑,各持刀箭相杀,吹牛角壮勇。”《琼黎一览图》图18《斗》、《琼州海黎图》图14《调节冲突图》、图15《械斗》和《琼黎风俗图》图15《谈判》也绘有黎人性悍而好斗的画面。

黎人性悍,重仇杀,轻性命,人与人一言不合,就会骑着牛持刀弓互相砍斗,双方还会吹牛角号壮威。清康熙《昌化县志》卷三记载:“原黎,质直犷悍,不受欺,……性习为横,一言不合,持弓刀相向。”(6)(清)方岱纂修:康熙《昌化县志》,清康熙三十年刻本,第65页。康熙《儋县志》卷二十载:“黎人性亦犷横,不问亲疏,一语不合,即持刀弓相向,其妻当中一过,即解。”(7)(清)明谊修,张岳松纂:道光《琼州府志》,清道光修光绪补刊本,第879页。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人语》卷七“黎人”条所记最为详细:“其俗最重复仇,名算头债,然不为掩袭计。先期椎牛会众,取竹箭三,刃其干,誓而祭之,遣人赉此矢告雠。辞曰:‘某日某时相报,幸利刃锻矛以待。’仇者谋于同里,亦椎牛誓众如期约。两阵相当,此一矢来,彼一矢往,必毙其一而后已。或曲在此,曲者之妻于阵前横过,呼曰‘吾夫之祖父负汝,勿毙吾夫,宁毙我可也。’其直者妻即呼其夫曰:‘彼妻贤良如是,可解斗。’亦即释焉,如已报矣。若力微不能敌,则率同里避之。报者至,见无人相抗,即焚其茅荜曰:‘是惧我也,可以雪吾先人耻矣。’凯还不再出。”(8)(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清康熙水天阁刻本,第264页。《琼郡舆地全图》中仅描绘了黎人好斗的画面,妇人出来劝解则没有体现。

(二)婚姻习俗

《琼郡舆地全图》中描绘黎人婚姻习俗的图有3幅画面。黎族青年男女以对歌的方式自由恋爱(见彩图2《对歌》),议定婚姻之后要下聘礼(见彩图3《聘婚》),结婚仪式仍保留抢婚遗习(见彩图4《结婚》)。

《对歌》描绘的是黎族男女婚前恋爱对歌的场景,图中有三个男子,两个女子,女子衣着光鲜,正在和男子对歌。《对歌》配文:“黎人顶魁,每于春夏,在深山旷野间,男女娶(聚)会。唱歌答通情,两相自配,父母而不知禁。养儿方谓媒之聘也。”《琼州海黎图》图5《对歌》和《琼黎风俗图》图3《对歌》均有黎人青年男女对歌求偶的场景。

黎族青年男女,多通过对歌的方式自由恋爱结合,父母并不干预。清刘斯枢《程赋统会》载:“生黎,……涅口腮为纹,男女未婚者,随意所适,交唱黎歌,即为婚姻。”(9)(清)刘斯枢:《程赋统会》,清康熙刻本,第316页。康熙《陵水县志·海黎志》卷八载:“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妇妆饰来游,携手并肩,欢歌互答,名曰作剧,有乘时为婚合者,父母率从无禁。”(10)(清)瞿云魁纂修:乾隆《陵水县志》,清乾隆五十七年刻本,第177页。乾隆《崖州志》卷五也有同样记载:“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妇妆饰来游,携手并肩,互歌相答,名曰作剧,有乘时为婚合者,父母率众无禁。婚姻不避同姓。”(11)(清)李如柏修,黄德厚纂:乾隆《崖州志》,清乾隆二十年刻本,第168页。清张庆长撰《黎岐纪闻》:“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旷野间,男弹嘴琴,女弄鼻箫,交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渐凑一处,即订耦配,其不合者,不敢强也。”(12)(清)张庆长:《黎岐纪闻》,王甫校注,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75页。黎族青年对歌一般在春夏之交的“三月三”,是日,黎族青年男女盛装打扮,齐集旷野,载歌载舞,以对歌形式寻找意中人。

《聘婚》描绘的是一个聘婚场景,图中有两个女子赶着一头牛,前面的女子担着礼筐,后面的女子抱着一匹红布,正在赶往受聘女子的家。《聘婚》配文:“聘婚以牛为重,槟酒吉贝佐之。夫家辫面绣式而刺之,他人一见,则知谋(媒)峒聘号而不敢犯之。”《琼黎一览图》图2《纳聘》、《琼州海黎图》图3《婚聘》有黎人聘婚的场景。

黎族议婚以牛和槟榔等物为聘礼。牛是黎族人重要的生产工具,也是黎人财富的象征,黎人议婚最重视牛。光绪《定安县志·黎歧·黎俗》卷九载:“婚姻以牛为聘,贫者五六头,富者一百数十头。”(13)(清)吴应廉修,王映斗纂:光绪《定安县志》,清光绪四年刻本,第801页。槟榔则主要用于待客。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木语》卷二五载:“粤人最重槟榔,以为礼果,款客必先擎进,聘妇者施金染绛以充筐实。女子既受槟榔,则终身弗贰。而琼俗嫁娶,尤以槟榔之多寡为辞。”(14)(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清康熙水天阁刻本,第666页。槟榔在黎族订婚仪式中的意义在黎族歌谣中也有反映,“红蒂槟榔吃嘴香,吃哥槟榔领哥情。槟榔如金蒌如宝,吃哥槟榔哥屋人。”(15)《中国歌谣集成:海南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年,第248页。

黎人女子有临嫁纹身绣面习俗。道光《琼州府志》卷二十载:“女子将嫁夫家,领至湟面之式。女家大会亲属,以针笔湟女面为极细虫蛾花卉,谓之绣面。”(16)(清)明谊修,张岳松纂:道光《琼州府志》,清道光修光绪补刊本,第878页。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人语》卷七“黎人”条记载更为详细:“面涅花卉虫蛾之属,号绣面女。其绣面非以为美,凡黎女将欲字人,各谅己妍媸而择配,心各悦服,男始为女纹面,一如其祖所刺之式,毫不敢讹,自谓死后恐祖宗不识也。又,先受聘则绣手,临嫁一夕乃绣面,其花样皆男家所与,以为记号,使之不得再嫁。”(17)(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清康熙水天阁刻本,第260页。《琼郡舆地全图》中没有体现黎人女子有临嫁纹身绣面的画面。

《结婚》描绘的是男子去接亲的场面,图中共有五人,新郎背着新娘,前面一个引路的女子,后面有两个女子担着结婚礼物。《结婚》配文:“聘后而婚,夫至女门。妻子母会女,以棉被遮头,夫负孥归牛,而随人富贵相资,亦有迎亲之义礼之存焉。”《琼黎一览图》图4《结婚》、《琼州海黎图》图4《迎娶》、《琼黎风俗图》图2《嫁娶》也有黎人结婚的场景。

《琼郡舆地全图》主要突出描绘了黎人迎亲时“棉被遮头”习俗。新娘“棉被遮头”属黎族抢婚遗习。清袁枚《新齐谐》载:“黎民婚嫁不用舆马,吉日新郎以红布一疋,往岳家褁新妇负背上而归。”(18)(清)袁枚:《新齐谐》,清乾隆嘉庆间刻随园三十种本,第480页。光绪《定安县志·黎歧》卷九载,黎俗“迎妻之日,令二人画面先行,以防路煞。妻步行以归。有病倩巫女以细绳缚卵,口念咒,候卵自动,或云鬼要猪若干,或云鬼要牛若干。”(19)(清)吴应廉修,王映斗纂:光绪《定安县志》,清光绪四年刻本,第801页。黎人尚存抢婚遗习,黎人以蒙面人开路和防凶神抢劫之俗,意味着,在很久以前的年代,黎族婚姻曾笼罩着紧张状态(20)吴永章:《黎族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6页。。

(三)经济生活

《琼郡舆地全图》对黎人经济生活的描绘比较丰富,涉及黎人的农渔生活(见彩图5《踩田》、图6《捣谷》、图7《捉鱼》)、特产采集(见彩图8《采沉香》、图9《采黎藤》、图10《采花梨木》)以及贸易形式(见彩图11《收货》、图12《换货》)等。

1.农渔

《踩田》描绘的是两个男子正赶着三头水牛在水田里踩踏。《踩田》配文:“黎人不识耕,以滋雨为候,纵放群牛践踏于田间,水土交融,弗以种粒,岁亦丰稔之。”《琼黎一览图》图8《耕》、《琼州海黎图》图9《踩田》、《琼黎风俗图》图6《耕种》均有黎人耕作时用牛踩田的场景。

《捣谷》描绘两个黎妇每人手持一根粗棍,正在臼边捣谷的情景,旁边黎屋上还有两个男子观望。《捣谷》配文:“黎人不造磨笼。若有稻谷,邀妇人桩之。”

《捉鱼》描绘两个男子在河边手拿弓箭正准备射向河中的鱼。《捉鱼》配文:“黎人捉鱼,不知网罟,抱矢射之。黎中无盐,小贩挑入得利。”《琼黎一览图》图7《渔》、《琼黎风俗图》图5《渔猎》、《琼州海黎图》图8《射鱼》有黎人渔猎时射鱼的场景。

清代黎族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其中种植稻谷和捕鱼在《琼郡舆地全图》均有图例。黎人稻作生产方面,历代文献多有记载。康熙《儋县志》卷八载,清代“生熟黎力田,岁皆两熟,并植杂粮。”(21)(清)明谊修,张岳松纂:道光《琼州府志》,清道光修光绪补刊本,第963页。黎人种植水稻方法原始,采用“群牛踩田”法,即“春耕时用群牛践地中,践成泥,撒种其上,即可有收。”(22)(清)张庆长:《黎岐纪闻》,王甫校注,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17页。清胡传撰《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载:“黎人耕田不知用犁起土,以水牛四五头多至六七头乱踏田中,使草入泥中,泥涌草上,平之以栽秧。低田常有水者二熟,高田一熟而已。”(23)(清)胡传:《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广州:广东民族研究所1983年,第280页。黎人稻米的加工采用杵臼舂米法。清张庆长撰《黎歧纪闻》载:“黎人不贮谷,收获后连禾穗贮之,陆续取而悬之灶上,用灶烟薰透,日计所食之数,摘取舂食,颇以为便。”(24)(清)张庆长:《黎岐纪闻》,王甫校注,第117页。渔业在黎人经济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清代黎人捕鱼使用“射鱼”法。清张庆长撰《黎歧纪闻》载:“黎歧无不能射者,射必中,中可立死,每于溪边伺鱼之出入,射而取之,以为食。其获较网罟为尤捷云。”(25)(清)张庆长:《黎岐纪闻》,王甫校注,第120页。

2.采集

《采沉香》描绘的是四个男子在山林中采沉香的画面。四个男子,皆椎髻,上身外露,下着遮羞布。《采沉香》配文:“沉香结于老枯树中,黎有十余人祈得山神,各分采取。或遇熊豹毒蛇,弗相顾也。香种不同,迦南中角沉香,且不易得。”《琼黎一览图》图10《采香》《琼州海黎图》、图11《砍沉香》《琼黎风俗图》、图7《取香》均有黎人采沉香的场景。

《采黎藤》描绘的是两个男子正在山坡采集黎藤的场面。《采黎藤》配文:“黎藤生高崖深谷,有红白两种,采取以换货物。”《琼黎一览图》图12和《琼黎风俗图》图9均有《采藤》,描绘的是黎人采黎藤的场景。

《采花梨木》描绘的是四个男子正在采集花梨木的场景。两个男子正在抬木,两个男子在把花梨木编成木排,准备将花梨木顺水放排运输。《采花梨木》配文:“花梨贡木生于深岩山中,代(待)成木后,众扛下山来,乘大雨水编筏运出平岸,方用牛力拖出大河。”《琼黎一览图》图11《运木》《琼州海黎图》、图12《伐木》《琼黎风俗图》、图8《放排》均有黎人采花梨木的场景。

清代黎族地区生长着许多野生经济植物,如野藤、野麻、沉香、花梨木等,其中花梨木常作为贡品供奉朝廷。黎人常以采集这些土特产与汉民交换生活用品。《琼郡舆地全图》有黎人采沉香、采黎藤、采花梨木等三幅黎人采集土特产的图例。清代文献对海南沉香、黎藤、采花梨木的采集交易都有较详细记载,如《广东新语》(屈大均撰)、《粤中见闻》(范端昂撰)、《黎岐纪闻》(张庆长撰)、《岭南杂记》(吴震方撰)等。《广东新语》卷二十六描述海南沉香云:“香产于山,香曰沉香者,历年千百,树朽香坚,色黑而味辛,微间白疵如针锐。细末之,入水即沉者,生结也。黎人于香树,伐其曲干斜枝,作斧口以承雨露,岁久香凝,入水亦沉,而色不甚润泽者,死结也。伽楠与沉香并生,沉香质坚,伽楠软,味辣有脂,嚼之粘齿麻舌,其气上升,故老人佩之少便溺。上者鹦哥绿,色如鹦毛。次兰花结,色微绿而黑。又次金丝结,色微黄。再次糖结,纯黄。下者曰铁结,色黑而微坚,名虽数种,各有膏腻。”(26)(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清康熙水天阁刻本,第707页。清张庆长撰《黎歧纪闻》有黎人采集黎藤的记载:“黎产唯藤之利为大,外客出租资于山中起寮,雇黎仔采取之,出而运诸海口运行备暂,取值辄数倍其本焉。”(27)(清)张庆长:《黎岐纪闻》,王甫校注,第122页。作为贡品的花梨木,乾隆《陵水县志》卷一、卷八记载甚详:“花梨木,紫红色,微香,与降真香相似,产黎山中。”(28)(清)瞿云魁纂修:乾隆《陵水县志》,清乾隆五十七年刻本,第69页。“琼郡每年例办,进贡花梨沉香,向来各州县承办。花梨木系专差领票,赴黎购买,令黎头送出交官,按详定价值发给。”(29)(清)瞿云魁纂修:乾隆《陵水县志》,第204页。

3.贸易

《收货》有四个人物,走在前面的两个人衣着长衣褂衫,似乎是商人,后面两个人上身赤裸,背着货物。《收货》配文:“黎客收货,即雇黎人挑出市县。”

《换货》描绘了一个黎族男子拿着沉香正在和一个商贩进行交易的场面。《换货》配文:“黎人赋性,不欺人,亦不被人欺。每以沉香、藤与客人换货。”《琼黎一览图》图14《交易》《琼黎风俗图》、图11《贸易》绘有黎人以特产与汉族商贩进行交易的场景。

贸易在黎人经济生活中也很重要。黎人做生意讲究诚信守约,交易简单直接。康熙《昌化县志·原黎》卷三载:“与人贸易甚有信,商人信,则相与如至亲。”(30)(清)方岱纂修:康熙《昌化县志》,清康熙三十年刻本,第64页。乾隆《琼州府志》卷八“黎歧”条载:“与贸易不欺,亦不受人欺。与人信则如至亲,借贷不吝。或负约,见其人即揄之以为质。枷以横木,偿,始释。凡负钱一缗,岁加一倍。十倍乃止。”(31)(清)佚名修:康熙《澄迈县志》,清内府本,第208页。道光《琼州府志》卷二十也有相同记载:“与贸易不欺,亦不受人欺。与人信则如至亲。借贷不吝,或负约,见其人即擒之以为质,枷以横木,偿,始释。”(32)(清)明谊修,张岳松纂:道光《琼州府志》,清道光修光绪补刊本,第879页。

(四)社会生活

《琼郡舆地全图》所反映的黎人社会生活图主要有黎人交通图(见彩图13《过水》)、黎人信息传递图(见彩图14《结绳传箭》)、黎人祛病图(见彩图15《跳鬼就医》)和黎人宴饮图(见彩图16《饮宴》)。

《过水》描述了黎人渡水的场面,一个男子抱着葫芦正在渡水,河中间还有一个男子正撑着木排渡水,岸上一个男子好像在与河中男子打招呼。《过水》配文:“黎人过水,抱葫芦,水流虽急,不奈他何。亦皆编筏,黎姑之过。”《琼黎一览图》图15《渡》和《琼黎风俗图》图12《涉水》绘有黎人抱葫芦瓜过河和撑竹筏过河的画面。

黎人的水上交通主要采用葫芦渡和竹排渡。海南黎族渡水腰舟,又称渡水葫芦,葫芦舟。《琼黎风俗图》图12《涉水》配文最为详细:“黎中溪水最多,每遇大流急势难涉,黎人往来山际,辄用绝大壶芦带于身间,至于溪流涨处,则双手抱之浮水而过,虽善洇者不能如其绝捷,亦有於山中取竹束作一捆,藉其浮势,夹挈而渡者”。黎族神话《人类的起源》就有把葫芦作为浮具的描述。(33)王建成,王翠娥:《海南民族文物》,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清张庆长撰《黎歧纪闻》中详细描绘了葫芦渡和竹排渡:“黎水盛涨时,势涌流急,最苦难渡。黎人往来山际,多用大葫芦带身间,至溪流涨处,双手抱之,浮水而过。亦有于山中取竹束作一捆,藉其浮势,夹挈而渡者。不可谓非智矣。”(34)(清)张庆长:《黎岐纪闻》,王甫校注,第123页。黎人因地制宜的交通方式充分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

《结绳传箭》描绘的是一个男子手拿木头正在和另一个男子商谈什么事,手拿木头的男子在木头上刻画,似乎在记录。《结绳传箭》配文:“黎人不知文墨,记事结藤绳。有事通众,结绳号于矢上,以传各峒。”《琼黎一览图》图17《传箭》和《琼黎风俗图》图14《传箭》有黎族用箭传信号的画面。

“结绳传箭”是黎人传递信息的独特方式。结绳记事是黎人摆脱时空限制记录事实、进行传播的手段之一。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七《人语》记:“黎长不以文字要约。有所借贷,以绳作一结为左券。或不能偿,虽百十年,子若孙皆可结绳而问之,负者子孙莫敢诿。力能偿偿之;否则,为之服役。贸易山田亦如是。”(35)(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清康熙水天阁刻本,第263页。光绪《定安县志》卷九亦称:“黎人贸易称贷,截竹有一指之长,千钱刻一痕,剖开各执一为合同。”(36)(清)吴应廉修,王映斗纂:光绪《定安县志》,清光绪四年刻本,第800页。当需要快速传递信息时,黎人采用发箭的方式。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载:“(黎人)刻箭结藤为信,斩牛歃血为盟。”(37)(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光绪三年稿本(第十三册),第2824页。“刻箭”在黎峒组织里发挥着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

《跳鬼就医》描绘的是一个祭祀祈祷的画面。图中有四个男子,一个在面向香炉祈祷,两个男子在敲锣打鼓,还有一个男子手持木剑在跳舞。《跳鬼就医》配文:“黎无医药,病惟鬼。不知占卜切吉凶,切鸡看脚,无不知其应响。”《琼黎一览图》图16《跳鬼割鸡》和《琼黎风俗图》图13《跳鬼》有黎族巫医治病的情景。

清代黎人主要采用求神鸡卜、杀牲祭神等巫术求医治病,祭神时要请来巫师,巫师跳鬼时则需要割鸡问卜。乾隆《崖州志》卷五“以击鼓为乐,以射猎为生,……以割鸡为问卜。”(38)(清)李如柏修,黄德厚纂:乾隆《崖州志》,清乾隆二十年刻本,第166页。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五三载:“黎俗病不服药,惟杀牛祭鬼,至鬻子女为祷攘费。鉴以佛老虽非正,然不害物命,犹善于此,乃许巨室修饰寺观以移积习。自是有病者不杀牛而民用稍纾。”(39)(清)阮元总裁,陈昌齐总纂:道光《广东通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662页。道光《琼州府志》记载:“黎俗病不服药,惟杀牛祭鬼,至鬻子女为禳祷。”(40)(清)明谊修,张岳松纂:道光《琼州府志》,清道光修光绪补刊本,第1369页。从清张庆长撰《黎歧纪闻》的记载可知:黎人生病割鸡占卜时用的是红色的雄鸡,来访者是否善良以鸡腿骨占卜,人遇不祥之妇而生病时用的是鸡卵卜,建造房屋时也鸡卜,以蛋黄偏向定方位等等(41)张秀坤:《民国时期黎族的宗教信仰研究》,海南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页。。

《饮宴》画面中共有五人,两个黎妇在村寨广场上蒸饭,旁边一个黎妇正在品尝美食,两个赤膊男子在击鼓鸣锣。《饮宴》配文:“每遇岁时伏腊,会众烹宰,酒饮以竹筒,食以木酌。醉饱后,击鼓鸣锣,跳舞快乐,尽日乃散。”《琼黎一览图》图5《宴会饮食》、《琼州海黎图》图6《饮宴》、《琼黎风俗图》图4《聚会》均有黎人岁时伏腊饮宴的场景。

黎人聚会宴饮多在伏祭和腊祭之日,《琼州海黎图》配文中还提到黎人结婚仪式中也会聚会宴饮。《琼州海黎图》图10《饮宴》配文:“黎中无醴筵宴会,每岁时伏腊及婚姻,虽有烹宰,率皆饭以木扚,饮以竹筒。醉饱后则击鼓鸣钲,唱歌为乐,尽日始散。”康熙《临高县志》卷七载:“临俗,立春前一日,东郊迎春祭芒神,自东门进,至西门环城而转,至北门下城入县,老穉洒以豆榖,谓能消压痘疹。春日多婚嫁,谓之春乱。元旦妇女争先汲水,以为周年精爽之兆。人日后竞设醮台神,谓之做斋,或抬神至亲戚家,主人亦抬神以迎道士。请两人以舞,久乃登堂宾主交唱黎歌会饮,仍各抬神作辞送状。上元前后,男妇竞赛秋千,以能翻腾若风车者为胜。”(42)(清)樊庶纂修:康熙《临高县志》,清钞本,第41页。至今在海南通什、毛道等地,黎人于每年三、七、十月的牛日仍保存有杀猪设宴聚会宴饮习俗(43)李露露:《清代黎族风俗的画卷——〈琼州海黎图〉》,《东南文化》2001年第4期。。

结 语

笔者撰写此小文,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那么,能引出何“玉”呢?笔者以为:

其一,扩大“琼黎图”的搜集视野和范围。正如前文所述,事实上,琼黎图系列远不止五种,《琼郡舆地全图》即是琼黎图系列之一种。1936年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44)(民国)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民族学研究集刊》1936年第1期。引用过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所藏《广东黎人图》,并摄其一幅附于文中,《广东黎人图》图凡六幅,当为琼黎图系列之一种,惜今已无从查考。宋兆麟先生在《清代黎族社会生活的真实画卷——〈琼州海黎图〉考释》(45)宋兆麟:《清代黎族社会生活的真实画卷——〈琼州海黎图〉考释》,《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中曾提到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琼崖黎岐风俗图说》也当为琼黎图系列之一种。此外,《皇清职贡图》中“黎人”图像也应当归属于琼黎图系列。扩大“琼黎图”的搜集视野还应当包括检索范围的扩大,近代以来,由于多种原因,中国古籍大量流失国外,也就是说,在国外图书馆、博物馆中当有“琼黎图”存在。因此,检索国外图书馆、博物馆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其二,“以图证史”充分挖掘“琼黎图”中的民族文化。拙文正是通过“以图证史”的方法考证《琼郡舆地全图》所反映的黎族风俗。近年来,“以图证史”渐成史学界“显学”。我国自古就有“左图右史”的图史互证传统。南宋史学家郑樵在其著作《通志·图谱略》中更是指出:“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46)(宋)郑樵:《通志略》,金坛刊本,第1037页。“图像资源是帮助人类学者展开理论探索及深入研究的重要资源之一。”(47)徐红梅:《图像:人类学田野工作记录方式的视觉化倾向》,《世界民族》2010年第4期。琼黎图系列真实记录了丰富的黎族历史文化。琼黎图系列图像资源的挖掘可以为黎族文化教育课程开发、黎族文化数字博物馆、黎族文化出版、黎族研究专题数据库等提供重要的第一手图像资料来源和依据,有利于促进黎族文化的转化与传播。

猜你喜欢
全图对歌黎族
黎族小伙闯“深海”
对歌昆虫
《黎族母亲》等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图画捉迷藏
对歌
跳跳龙失踪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